书城现实走出窑洞
36904400000114

第114章 热火朝天

青石村的山坡上地头边和土路上,青石村的人们个个都挥汗如雨,如果只看脸庞会让人误以为是在夏天,可身上却是棉袄棉裤。

没有雪的冬天太阳格外的耀眼,把穿灰衣服黑衣服甚至是旧的看不出颜色的花衣服都照出了一层金色,拉车的牲口在赶车人的吆喝声里拉着石头行进在路上。

“明儿就换成绒衣绒裤,这棉衣棉裤太笨太厚。”石匠老四边解衣领扣子边说道。

“是,这一干活浑身都湿透了。”另一个人说道。

“头一回在冬天里干这活嘛,不过这回干的高兴,只要有水流下来,出这点汗算啥呀!”村里的宋老头也在休息的功夫过来搭话。

三婶正从箩头里把石头搬到地头来,边搬边对旁边的女人们说:“你们别倒,稳稳的搬,没听有志说嘛,咱这水渠需要老多石头呢,爱惜点箩头,咱不能把功夫耽误在编箩头上。”

“是,三婶说得对。”旁边的姚家媳妇儿也随声附和,大家都知道村里为数不多的十来个上了年级的老人不是看小娃娃就是做饭要不就是编箩头,都没闲着,这是村里传下来的习惯,平常青壮年下地劳作,老人们在家里也没闲着,正是这样的村风,使得村里的年轻人没有偷懒的习惯。

干活的空档聊这么几句就让手上肩上忘记了石头的沉重,这时候的山村里的女人们有城市姑娘们身上所难见到的健壮的美。

大部分都空着的窑洞,忙碌的山坡上土地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冬天注定是不寻常的,与其它村此刻正悠闲地串门晒太阳纳鞋底鞋垫甚至是在墙角下成堆的人晒着太阳拉着家常不同,青石村的这个冬天估计是在这周围的村落里最与众不同的。

几个算得上是村里最年长的小脚老太太正集中在九叔家院子里,有两个老太太怀里抱着小娃娃,院子里还跑着七八个两三岁四五岁的娃娃,九婆和另外两个婆婆则用刀尽可能轻的把榆树皮的外皮去掉,之后是有志奶奶和另外仨婆婆管剁成小块儿,还有一个婆婆则负责把处理过的榆树皮摊晒在院子里被高板凳加起来的或是在平车上架着的席子上。

席子的上下透气加快了榆树皮里残余水分的蒸发,到了晚上的时候,这些榆树皮会被集中放在几家家户的火台上,这样到了第二天就可以上石碾上加工成榆面粉了。

别看老太太们年龄大,腿脚不是那么麻利,可手上的活儿像她们的年龄一样相当的有经验,麻利的很,九婆和村里的刘奶奶以及乌大娘坐在板凳上晒着太阳削着树皮,刀在树皮上好像削皮刀在土豆上一样麻利,旁边的有志的奶奶和两个老伙伴也在老树桩做的简易而结实的案板上剁着九婆她们加工过第一遍的榆树皮。

老太太们是顾不上聊天的,一是因为手里拿的是刀,二是因为她们知道她们力所能及的做的是村里最轻的活儿,她们要尽快的麻利的在给大伙儿做中午饭之前把手头这些活儿赶完,明天就能上石碾,干活的乡亲们需要这些榆面帮助支撑干活所需的足够的体力。

九叔则带着几个年长的老头们正在按有志的安排继续用木料加工窑脸上的门框,在水渠修成之后,要让迁移下来的乡亲们尽快有自己的窑洞自家的大院子,他们修水渠,老人们就在家替他们准备这些日后的必需品,有了这样贴心的互助迁移户们不再有后顾之忧。

整个村里,除了行动很不便的老人和坐月子的妇女们,都在不同的岗位干活了。

“对,大渠都要用长方条的石块儿。”张雷义在采石的男人们队伍里指挥着石匠们。

“长方条的男人们抬,女人挑小块儿的,半大的俩人抬,注意脚下。”有志也在人群里忙碌着。

银贵的父亲老石和枣树凹的十几个男人拿着家什朝着有志走了过来:“有志。”

“叔?宋大爷?堂子,你们咋都过来了?”有志看着眼前这十几个熟悉的人甚是觉得意外。

老石一脸的嗔怪:“你这娃,修水渠用劳力也不吱一声,这不见外了吗?俺们啊是过来干活的,听你指挥了。”

“啊?这”有志显然有些激动。

“这啥话呀,你这娃,这么大的事儿还客套啥呀,大冬天的俺们都在家闲着,还不知道叫俺们,你说这水渠修好了,俺们过来拉水多近便啊,省了往柳树村跑,难不成怕俺们来蹭水呀!”老宋也嗔怪的说有志。

“大爷,看你说的,俺巴不得往咱这些靠旱井活的村都通上水渠呢。”有志笑笑说道。

“那还说啥,干活”说着老宋叫上同村来的伙伴们朝着山坡开石头去了。

银贵爹老石看着伙伴们的背影对有志说道:“大冬天的都不咋出门了,这要不是银贵放假回去说,连我都不知道,咱乡亲们你不是不了解,叫一声全都到。”

老石和老宋质朴的话有志并不觉得意外,吃百家饭吃每一个农民的骄傲,只是这修水渠的活儿太累,有志还真难以张的出口。

“叔,那咱就干活。”

“嗯,干活。”没有过多的客套,枣树凹的乡亲们甩开膀子也加入到了采石的队伍,张雷义被这一幕深深地感动了。

“你小子呀,别人是嘴里长牙,你连舌头上都是牙。”张雷义笑着说了这么一句。

有志纳闷的看看张雷义:“舌头上长牙?”

“我说你厉害呢,说真的就这累死人的体力活,别说不用叫了,就去叫,能有几个人愿意来干的?一分钱不要,来给你当义务工?你不是舌头上长牙是啥呀?”张雷义继续说道。

“专家,你不知道,俺这些乡亲们,你啥时候去他们村要是下雨了下雪啦天黑了,直接住他们家就成,路过赶上吃饭的点无论碰到谁家都会挽留你吃饭,也许你不信,回头闲了你去试试就明白了。”有志说完也搬石头去了。

“我信,这回我是真信”张雷义自言自语道。

“奶奶,枣树凹俺干爹他们十四个劳力都来给咱干活了,俺哥让你们多做上十四个人的饭。”放假在家也跑到干活队伍里的志高跑回来给老太太们报信。

几个老太太一听高兴的赶紧收工,准备做饭,九婆成了临时指挥家:“下午再弄榆皮,赶紧做饭送饭。”

和面的和面,切菜的切菜,这时候已经赶不上什么美味佳肴了,只要能让劳力们吃饱就是她们此时最大的愿望。

老咸菜切成小细丁兑进了炖肉汤里做卤,说是炖肉汤,汤多肉少,可这已经是极为奢侈的了,打猎的队伍能打回来的毕竟是少数,而且打猎的队伍跑的路程越来越远,村里的人口越来越多,食物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叔”有人在窑顶上喊九叔。

“谁呀?下来说话吧!”

“俺是东邑村的,俺村都下来了。”来人在上面喊道。

“东邑村的?奥,我上来。”九叔赶紧上去迎接新村民了,青石村有肉吃有粮食吃离水源相对较近的优势最终吸引了陆陆续续在饥饿线上挣扎的周围小村落的村民们。

当午饭做好后,任杰和傅承志带着个头稍大点的孩子们挑着扁担开始给修水渠的乡亲们送饭,日用品厂给有志送回来的铝饭盒稳稳当当的放在了任杰他们扁担上挑的箩筐里,九叔在扁担自由控制长短的铁链上加了几个铁丝做成的钩,这样扁担前后的铁链上又可以多挂十来盒的饭。

个头稍大点的孩子们扁担的铁链只能短点,所以全靠箩筐来放饭盒了,像犇一样壮实的孩子们很早就会用扁担挑东西了,此刻这些孩子们跟在任杰和傅成志的身后挑着扁担往地头送饭。

散落在山坡和地头的乡亲们离得远点的能相隔了近十里地,因为水渠将要覆盖未来被浇灌的众多地头,任杰和傅成志挑着扁担往最远的地方送饭,而孩子们则挑着扁担往稍显近的地方送,两个教授带着他们的农村娃学生走在相间的土路上,不曾熟练扁担的教授们一会儿用左肩一会儿用右肩,两只手紧抓着扁担两侧的铁链,生怕扁担来回晃的从肩上滑落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