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引古论事
3697900000102

第102章 逝者如斯夫!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水调歌头 游泳》(一九五六年六月)(《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95页)“逝者如斯夫”出自《论语 子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子罕》篇主要记述孔子提倡礼教,鼓励人们勤学不怠,以及肯定什么,否定什么的人生观。罕,是稀少的意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孔子在面对滔滔流逝的江河时有感而发。他认为时间就如这水流一样,昼夜不停,而人生苦短,应该抓紧时间学习,不要辜负大好年华。该句成为劝说人们珍惜时间、勤学不倦的名言警句,沿用至今。

1956年夏,随着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基本结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高潮已经到来。这时,毛泽东决定南下视察工作,对社会主义建设路线进行新的探索。5月30日,经广州到达武汉。

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这次来武汉,工作之余,他曾在6月1日、3日、4日三次畅游长江,豪情奔放,欣喜异常,写就了这首唯一以游泳为题材的诗作——《水调歌头 游泳》。

词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平和心境入题,接着笔锋一转,点出此次“游泳”的环境:“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写出了诗人此时在长江中流击水所感到的宽阔意境。据毛泽东在1957年2月11日致民主人士黄炎培的信知,当时毛泽东“游长江二小时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而诗人却以“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从容心态应付自若。“今日得宽余”是写实,诗人在南下之前,听取三十多个部委汇报,历时两个半月,刚刚完成了《论十大关系》这篇力作。回想起过去奋斗的峥嵘岁月,诗人不禁发出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感慨,意在说明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

词的下阕以勾勒新中国的建设宏图起笔,催人奋进。“一桥飞架”指的是当时正在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该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桥梁,属于五十年代重大工程之一,1955年开工,1957年建成通车。“天堑”是南北朝时孔范对长江的称谓,以为天然的险阻。1927年,因大革命失败而心情沉郁的毛泽东曾在此写下了悲壮苍凉的诗篇《菩萨蛮 黄鹤楼》,所见唯有“沉沉一线穿南北”的苍凉和“龟蛇锁大江”的压抑。三十年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宏图已在诗人心中架构。“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写的是诗人想象中的长江三峡工程。历史上,长江洪水泛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严重的洪水灾害给生活在江汉平原、洞庭湖区的广大人民群众造成了多次重大损失。三峡工程不仅可以极大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还能蓄水发电,疏通航运,造福一方。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就提出了开发三峡水力发电的设想:“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然而,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这不过是美好的构想而已。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开始筹备建设长江三峡的各项准备工作。到1955年,全面开展对长江流域和三峡工程的勘测、科研、设计与论证工作。“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是诗人的浪漫主义想象。他认为,如果巫山神女(相传为西王母之女,名瑶姬,称云华夫人,曾在巫山助大禹治水)还健在的话,目睹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的巨大变化,也会为之惊叹的。

毛泽东一生“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年轻时曾作“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英迈诗篇。63岁高龄时依旧壮志不减,纵游长江,驰目万里,《水调歌头 游泳》一词正是他老当益壮的真实写照。全词以游泳为经纬,从今天追忆历史,从现实巨变溯及宏图构想,时而引经据典,时而指点江山,既有豪放奔腾之激情,又有婉约唯美之浪漫,是诗人晚年诗作中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