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引古论事
3697900000104

第104章 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

昭明文选》里也有批评,昭明太子萧统的那篇序言里就讲“事出于沈思”,这是思想性;又讲“义归乎翰藻”,这是艺术性。单是理论,他不要,要有思想性,也要有艺术性。

——《同文艺界代表的谈话》(一九五七年三月八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256页)“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出自南朝(梁) 萧统《昭明文选》(序):

至于记事之史,系年之书,所以褒贬是非,纪别异同,方之篇翰,亦已不同。若其赞论之综辑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故与夫篇什,杂而集之。

《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选本诗文总集。因该书是昭明太子萧统召集文人编纂而成,故名。萧统(501—531),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朝(梁)文学家。他是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并在天监元年(502)被立为太子,但未及即位而卒,年31,谥号昭明,世称“昭明太子”。萧统年少时就表现出了对文学的高度喜爱,博闻强识且读书刻苦。史书赞曰:“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他组织文士编辑集先秦至梁朝八九百年间各种文体代表作品之大成的《昭明文选》,收录了130多位知名作者的752篇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旧时读书人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文选》(序)是萧统亲自撰写、置于全书篇首的一篇文章。主要阐述文章典籍的发端,简述了诗、赋、辞、论等文体的发展史略,同时说明本书的选录标准:宣传道德的“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的圣贤经书不选;以思辨思想为核心的诸子著作不选;以纪事纪年为主的史书,除略选其中颇有文学辞藻和风采的论赞部分外,其余有关史事因果的叙述,一概不选。总而言之,全书的选录原则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这句话成为后人评价文章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大意是:文章的典故和言论,是经过了仔细的思考推敲;文章的形式和辞藻,必须是华美清丽的。

早在建国之初,毛泽东曾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要使预言变成现实,在文化工作中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就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

1957年1月27日,毛泽东在同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无论在党内,还是在思想界、文艺界,主要的和占统治地位的,必须力争是香花,是马克思主义。毒草,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只能处在被统治的地位。”这一论断,既是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也是发展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指导思想。以此为指导,他在一个月后召开的国务院扩大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主题讲话,并正式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的著名论断,明确了新中国文化发展的指导方针。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双百”方针的提出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文化事业是有着积极指导意义的。但是,党内有部分同志对此不甚理解甚至有抵触思想。加之五十年代初发生的“文坛三公”案(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使一部分文艺界人士产生了政治压抑感和恐惧心理。为了消除文艺界人士的顾虑,详细阐释党的文化工作方针,批判目前在文艺创作中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1957年3月8日晚8时至11时55分,毛泽东在颐年堂邀集沈雁冰、老舍、巴金等文艺界名人座谈,就思想动向和意识事态方面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磋商,并回答与会者提出的各种问题。

这次谈话,涉及内容非常繁杂。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化遗产继承、文艺的目的是否要求所有作家都接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等问题,毛泽东都谈了自己的看法。他摘用“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是在谈及文艺批评现状这一问题时。

文艺批评的现状是当时意见比较多、比较集中的一个问题。毛泽东说:“这方面的文章我读得不多,读了一点,感觉恰当的批评不多,经过研究的,有分析的,事前跟作家谈过的,真正是对作家有所帮助的,不是骂一顿的,不很多吧?有些批评粗暴得很。……现在文艺批评可以说有三类:一类是抓到痒处,不是教条的,有帮助的;一类是隔靴搔痒,空空泛泛,从中得不到帮助的,写了等于不写;一类是教条的,粗暴的,一棍子打死人,妨碍文艺批评开展的。”为此,毛泽东提出要搞文艺批评,“最好跟被批评的人谈一谈,把文章给他看一看”,本着“批评的目的,是要帮助被批评的人”的出发点来搞文艺批评工作。随后,毛泽东谈起了中国自觉的文学批评史,并认为中国自觉的文学批评的历史是从曹丕的《典论 论文》和曹植的《与杨德祖书》开始的,以后有《文心雕龙》等。这里提到的《典论》是曹丕(187—226)的一部学术著作,《论文》是其中的一篇。此文是我国古代第一篇独立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基础。《与杨德祖书》也是魏晋时代的一篇重要的文学评论。作者曹植(192—232)在文中对文学批评与创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也是一部理论批评著作。作者是南朝(梁)刘勰(约465—520)。最后,毛泽东又提到了《昭明文选》一书,认为这里也有“批评”:“事出于沈思”,这是思想性;“义归乎翰藻”,这是艺术性。后世向来将《昭明文选》序言部分作为研究萧统选文准则的参考,而毛泽东此处却认为这是编者在进行文章撷选时所持的批评态度,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文学批评理论问题,是非常专业的知识,毛泽东在这里却信手拈来,侃侃而谈,可见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之深,从而也就不难理解他对迅速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翘首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