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种种,是不是算得运筹帷幄之中,制敌千里之外,我战则克,较有把握呢?不打无把握之仗这个原则,必须坚持。
——《关于把握打金门时机给彭德怀、黄克诚的信》
(一九五八年七月二十七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326页)“运筹帷幄之中,制敌千里之外”出自《汉书 高帝纪》: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在洛阳大宴群臣,席间问到项羽为何失败而自己最终胜利的缘故。群臣以为高祖善用人才攻城略地,并不吝给功臣加官进爵,故高祖胜而项羽败。高祖听完,不完全认同这种解释,说道:“若论出谋划策,战胜敌人,我不如子房(张良);如论丰盈国库,安抚百姓,提供粮饷,我不如萧何;若论聚众练兵,每战必胜,攻城必取,我不如韩信。此三人都是不世出的人才,我善于用之,所以我能得天下。而项羽只有一个谋士范增,还不能好好用之,所以天下最终为我所得。”刘邦的这段话,阐述了善于用人的重要性,给后世领导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张良是帮助刘邦夺取天下的重要谋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刘邦对张良谋划兵事的精准总结和高度评价。后用这句话形容某人善于谋略。
解放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一直是毛泽东的夙愿。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等领导同志曾筹划过解放台湾事宜,但由于抗美援朝和国内建设等原因,一直未得实施。1955年4月万隆亚非会议后,毛泽东和党中央逐步确立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却遭到了美国的阻扰。美国政府置国际公约于不顾,同台湾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例》,积极支持国民党军深入内地进行军事轰炸,大肆进行破坏活动,使台湾局势从1957年起重新紧张起来。
为捍卫国家主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在积极争取和谈的同时,也在紧张地准备炮击金门的各项工作。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爆发革命。次日,美国以此为借口对黎巴嫩进行武装干涉,并宣布在远东地区的陆海空三军进入戒备状态。蒋介石借助中东事件造成台湾海峡局势进一步紧张的条件,随即宣布国民党军进入戒备状态,不断进行军事训练和空中侦察,大有反攻大陆之势。严厉打击美国和台湾当局嚣张气焰的时机已经成熟。
7月18日,毛泽东和党中央正式作出炮击金门的决定。当晚,中央军委便对炮击金门作出重要战略部署。然而,就在作战命令即将打响的前夕,毛泽东突然决定推迟发起战役攻击的时间。7月27日,他致信彭德怀、黄克诚:“打金门停止若干天似较适宜。目前不打,看一看形势。彼方换防不打,不换防也不打。等彼方无理进攻,再行反攻。中东解决,要有时间,我们是有时间的,何必急呢?暂时不打,总有打之一日。”毛泽东之所以突然延迟炮击金门时间,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7月21日苏联方面向毛泽东提出在中国沿海建立“长波电台”和两国共建“共同核潜艇舰队”的要求,这种有损中国主权的要求当即被毛泽东拒绝。赫鲁晓夫不甘失败,来华就此事与毛泽东举行了四次会谈,但最终还是遭到了拒绝。这件事情分散了毛泽东对炮击金门事件的一部分注意力;二是时值盛夏,福建沿海遭受了台风袭击,数十座桥梁被冲毁,部队也因前段时间紧张的准备工作而过度疲劳,疾病丛生。为此,毛泽东决定延迟炮击金门的时间。他认为,“一鼓作气,往往想得不周,有时难免失算”,请彭德怀、黄克诚会同叶飞等将领商议一下。信的最后,毛泽东还摘用了“运筹帷幄之中,制敌千里之外”这句历来为兵家所推崇的名言,建议彭、黄二人再次思考一下目前炮击金门的具体形势,坚持“不打无准备之仗”的作战原则。
“运筹帷幄之中,制敌千里之外”和“不打无准备之仗”既是毛泽东一生革命斗争生涯中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是其军事思想的精髓所在。彭德怀等将领经过仔细分析后,最终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又精心准备了近一个月。至8月23日下午五时三十分,正式打响了炮击金门的作战斗争,有力地震慑了美帝国主义搞“两个中国”的企图和台湾当局妄图反攻大陆的嚣张气焰,缓解了中东局势,大大提升了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威望。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毛泽东战前的多方“运筹”。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毛泽东,真正实现了一场“制敌千里之外”的军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