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引古论事
3697900000114

第114章 迷途知反,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

“迷途知反,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几句见丘迟与陈伯之书。此书当作古典文学作品,可以一阅。“朱鲔喋血于友于,张绣刃于爱子,汉主不以为嫌〈疑〉,魏君待之若旧”,两个故事,可看注解。

——《给周小舟的信》(一九五九年八月一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月版,第397页)“迷途知反,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出自《南史 陈伯之传》:

朱鲔涉血于友于,张绣刃于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况将军无昔人之罪,而勋重于当世。夫迷途知反,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

《南史》是一部记载自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到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共一百七十年历史的纪传体史著。有本纪和列传,无表、志。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共八十卷。与《北史》为姊妹篇,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史学家编撰完成。李大师(570—628),字君威,隋唐之际人。他撰写南北朝史只有两年时间,后因病逝世。其子李延寿在其旧稿基础上改编年体为纪传体,历时16载,完成了二史的编撰。李延寿(生卒年不详),字遐龄,唐代相州(今河南安阳)人,约生活在唐高祖、太宗、高宗时期。历任过东宫典膳丞、崇贤馆学士、御史台主簿,符玺郎兼修国史等官职。上述引文是丘迟写信劝降陈伯之的一段话。“夫迷途知反,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大意是:误入迷途后知道复返,这是古代贤明之人所赞许的;在过错还不十分严重的时候而能改正,这是古代经典中所推崇的。往哲:先哲,前贤。与:赞许。复:返回,改正。先典:指《易经》,《易经 复卦》有“不远复,无祗悔,元吉”之语。攸:所。高:引申为推崇。“迷途知反,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后成为一组成语,用以规劝犯错的人及时改正错误,返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1959年7月2日到8月1日,中共中央在庐山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原本是为了总结1958年下半年以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造成的“浮夸风”、瞎指挥等严重“左”倾错误,定于7月15日结束。但7月14日发生的彭德怀致毛泽东一封信的事件则彻底改变了会议的主题和时间。在信中,彭德怀表达了与毛泽东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认识的相左意见,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毛泽东决定延长会期讨论彭德怀的信,并决定于8月2日召开八届八中全会进一步批判彭德怀的观点。当时,由于外交部副部长张闻天、总参谋长黄克诚、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等人赞同彭德怀的观点,被认为是犯了错误,也遭到或即将遭受不同程度的批判。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毛泽东对待犯了错的同志一贯的方针。面对周小舟的“错误”,毛泽东希望能帮助这位既是同乡又曾任自己秘书的同志改正“错误”。出于这种考虑,8月1日,也就是在八届八中全会召开的前一天,晚上十时,毛泽东写下了这封给周小舟的信。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毛泽东在文章和谈话中,常常引用了一些典故和成语,……毛泽东对古典诗词的知识是丰富的,用力是极深的。”在这封不足百字的信中,毛泽东在摘用“迷途知反,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这组成语的同时,又以“朱鲔喋血”和“张绣刃”两个典故来说明道理。仅从文学角度来欣赏这封信,可以看出毛泽东对古籍的浸润之深。

据《南史 陈伯之传》载,陈伯之原是南朝齐国的江州刺史。梁武帝萧衍起兵伐齐时曾招降了他,封为丰城县公,命其率兵驻守江夏。后因听信部下邓缮等人的挑唆,陈伯之反梁而投北魏。天监四年(505)冬,梁武帝命其弟临川王萧宏率军伐魏,与陈伯之交恶。时逢丘迟在萧宏军中任记室(军队中的文职,主要工作是为统帅出谋划策,撰写文书),萧宏让他以私人名义写信给陈伯之,劝其归降,于是就有了这篇传之千古的《与陈伯之书》。招降信共传达了五层意思:首先,将陈伯之在梁国之显赫地位与在北魏之劣邪处境进行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勾起陈伯之对往日富贵的怀念;接着,以梁朝“赦罪责功,弃瑕录用。推赤心于天下,安反侧于万物”的宽大国策和梁武帝效法“朱鲔涉(亦作“喋”)血丁友于,张绣刃于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的史实,表明梁朝招降的诚心实意,解除陈伯之的后顾之忧,继之以“夫迷途知反,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这样入情入理的言辞对其进行劝降;随后,叙述梁朝功臣武将各享爵位繁华的现状,指出北魏必将覆亡的归宿以及陈伯之所处的危境,为其敲响了警钟;然后,笔锋一转,描写了陈伯之家乡“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的美景,激起陈伯之思旧怀乡之情;最后,将梁朝“皇帝盛明,天下安乐”与北魏之日暮途穷,朝不保夕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为陈伯之阐明天下大势,令其三思而后行,趋利避害,降服梁朝。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既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人性感染,又交杂着“晓以大义,鞭辟入里”的事理分析。因此,“伯之得书,乃于寿阳拥兵八千归降”。后人遂有“一书力敌百万兵”之说。通过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如果说毛泽东摘用“迷途知反,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是对周小舟的“招降”,是劝说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么,接下来,毛泽东引用的两个典故,则是向周小舟表明自己的态度。

“朱鲔喋血于友于,汉主不以为疑”说的是王莽末年绿林军将领朱鲔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故事。朱鲔曾参与杀害刘秀的哥哥刘演。刘秀攻打洛阳时,派人劝降。朱鲔害怕降后被杀,刘秀乃言:“夫建大事不忌小怨。今降,官爵可保,况诛罚乎?”于是朱鲔投降,后官至少府。友于,即兄弟。《尚书 君陈》:“惟孝友于兄弟。”这里指刘玄。“张绣刃于爱子,魏君待之若旧”说的是三国时张绣与曹操的故事。张绣原为董卓部下,后降曹操,不久又反袭曹操,杀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与爱将典韦。后曹操伐袁绍,张绣再度归降,曹操不计前嫌,任其为破羌将军。毛泽东此时向周小舟推荐这两个典故,其用意就不言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