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同志的好处是把自己的思想和盘托出。这跟我们看见的另一些同志,他们对党和人民的主要工作基本上不是高兴,而是不满,对成绩估计很不足,对缺点估计过高,为现在的困难所吓倒,对干部不是鼓劲而是泄气,对前途信心不足,甚至丧失信心,但是不愿意讲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或者讲一点留一点,而采取“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躲躲闪闪的态度,大不相同。
——《对于一封信的评论》(一九五九年七月二十六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月版,第378页)“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出自唐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20世纪50年代后期,因盲目追求发展速度,过分夸大人的主观意志,社会主义建设背离了经济发展规律,出现了一系列问题。1959年6月9日,刚刚从国家计委调任东北协作区委员会办公厅综合组任组长的李云仲写信给毛泽东,谈了党从1958年第四季度以来经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李云仲认为目前经济生活中主要存在六方面问题:一、工作中犯有“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二、主观主义在很大程度上蔓延;三、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抽调了大量劳动力,对1959年的农业生产产生了极大影响;四、计划工作中缺少检查和调研;五、产、供、销的脱节对市场和生产影响很大;六、浪费现象在一定程度有所抬头。毛泽东收到这封信后,非常重视,经过认真阅读分析后,他在7月26日写下了一段两千多字的批语,并拟了个题目:《对于一封信的评论》。
毛泽东的批语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对李云仲写信的做法和提及的问题发表观点;二、针对党内存在的一些错误思潮提出解决办法。在谈及第一个问题时,毛泽东首先对李云仲信中只提缺点不讲成绩、对党在1958年以来经济工作进行全盘否定的做法提出了批评,认为这种否定一切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另一方面,毛泽东肯定了李云仲把自己的想法全盘托出、无所保留的博大情怀,对他写信给中央领导同志希望采取措施克服眼前困难的做法表示赞赏。认为李云仲是十年以来,第一个“愿意和敢于向中央中肯地有分析地系统地揭露我们计划工作中的缺点,因而求得改正的同志”。对他信中提及的一些现实问题表示认可。同时,毛泽东也批评了那些虽然看到了缺点但不愿讲出想法、或者保留一点的人。这里,他摘用“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这句古语来形象地表现了他们畏首畏尾、躲躲闪闪的政治态度。为此,毛泽东建议“将此信在中央一级和地方一级(省、市、自治区)共两级的党组织中,特别是计划机关中予以讨论,并且展开讨论,将1958年、1959年自己所做工作的长短大小,利害得失,加以正确的分析,以利统一认识,团结同志,改善工作,鼓足干劲,奋勇前进,争取经济工作及其他工作(政治工作,军事工作,文教卫生工作,党的各级组织的领导工作,工、青、妇工作)的新的伟大胜利。”
实际上,对于错误,毛泽东从来都不避讳。他认为,犯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要能改正。所以,他在党内一直以来倡导“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工作方针。对李云仲提到的问题,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早就意识到并相继召开南宁会议、成都会议、郑州会议和庐山会议来纠正经济工作中“左”的错误。他在批示的最后专门提及了这个问题。毛泽东认为,纠“左”是必须的,但同时也会使一些干部泄气,产生副作用,出现右的倾向。更有甚至,会出现一些“得失相当”论的中间派,摇摆不定。对这些思想上还存在一定问题的党内同志,我们必须采取团结——批评——团结,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法,来解决党内矛盾,帮助和团结他们,更好地克服困难、争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这就是毛泽东对第二个问题的论述,也可以看作是毛泽东对李云仲同志所提及问题的一个反馈。
擅于摘用古语并赋予新意是毛泽东写作时常用的手法。“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原本是对阿谀奉承的小人谨小慎微、奴相十足的形象描绘。趑趄(zī jū),是想前进又不敢前进的样子。嗫嚅(niè rú),是想说话又吞吞吐吐不敢说的样子。这里却被毛泽东用作形容那些有意见但又有顾虑不敢提,或者提意见时保留一部分的人的谨慎姿态,形象生动、入木三分。在委婉提出批评的同时,也以幽默、含蓄的方式鼓励这些人在工作中不要忌讳,要学习李云仲敢于发表观点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