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引古论事
3697900000117

第117章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苏联的农业政策,历来就有错误,竭泽而渔,脱离群众,以致造成现在的困境,主要是长期陷在单纯再生产坑内,一遇荒年,连单纯再生产也保不住。我们也有过几年竭泽而渔(高征购)和很多地区荒年保不住单纯再生产的经验,总应该引以为戒吧。现在虽然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这是最好地同时为国家的办法,还是“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的老话)的口号,究竟能否持久地认真地实行,我看还是一个问题,要待将来才能看得出是否能够解决。

——《关于农业机械化问题的一封信》(一九六六年三月十二日)(《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428页)“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出自《论语 颜渊》: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中记载的并非完全是孔子的话,这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就是出自其弟子有若之口。《左传》记载:鲁哀公十二年,鲁国发生蝗害,又加之连年用兵,国库空虚。鲁哀公于是向有若求政。有若反问:“为什么不实行每亩抽取十分之一的‘彻’税法呢?”鲁哀公回答:“现在国家每亩抽十分之二尚且不够用,怎么能实行只抽取十分之一的‘彻’法呢?”有若说:“百姓富足了,国君怎么会不足?百姓不富足,国君又怎么会富足呢?”有若这番言论,很显然体现了儒家倡导“政在使民富”的思想。儒家认为,“苛政猛于虎”,他们反对滥征苛捐杂税,主张藏富于民,如此,“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朱熹语)。

经历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决定在制定“三五”计划时,改变过去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农业,着力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并将其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1964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并原则同意的《第三个五年(1966—1970)计划的初步设想》即贯彻了这一思路。人们形象地把这个计划称为“吃穿用计划”。

然而,这个计划很快就被当时复杂的军事形势打乱了。上世纪60年代初期,国民党政权不断进行军事骚扰,反攻大陆的口号甚嚣尘上;中苏关系急剧恶化,很可能演化成军事冲突;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亡社会主义之心不死;邻国印度也于1962年10月悍然向中国领土发动大规模入侵。在严峻的军事形势下,毛泽东认为,经济建设在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先导的方针下,还要考虑打仗的需要。6月6日,中央工作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认为在加强农业生产、解决人民吃穿用的同时,应迅速展开三线建设,加强战备。《关于农业机械化问题的一封信》就集中体现了这个思路。

1966年3月,毛泽东在关于各省发展农业机械化问题给刘少奇的信中,用七个字对“三五”计划的方针任务作了高度概括:“备荒、备战、为人民。”毛泽东认为,发展农业机械化应与这三者联系起来,并详细阐释了具体的做法:“第一是备战,人民和军队总得先有饭吃有衣穿,才能打仗,否则虽有枪炮,无所用之。第二是备荒,遇了荒年,地方无粮棉油等储蓄,仰赖外省接济,总不是长久之计。一遇战争,困难更大。而局部地区的荒年,无论哪一个省内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几个省合起来来看,就更加不可避免。第三是国家积累不可太多,要为一部分人民至今口粮还不够吃、衣被甚少着想;再则要为全体人民分散储备以为备战备荒之用着想;三则更加要为地方积累资金用之于扩大再生产着想。”只有这样,才能动员群众,为较快地但是稳步地实现农业机械化计划而奋斗。接着,毛泽东列举了苏联农业政策失策的原因,也指出了我国农业政策过去存在的问题。最后,他摘用“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这句古语,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在实际工作中要特别认真处理好“为人民”与“备战、备荒”之间的关系,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今天,毛泽东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多年了,但关于他农业机械化思想和“三五”计划方针问题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息。千秋功过,我们暂不评说,仅就他“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的思想来看,这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相通的。直至今天,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这种主张藏富于民的思想仍有着重大的历史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