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引古论事
3697900000045

第45章 莫道君行早!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清平乐 会昌》(一九三四年夏)(《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65页)“莫道君行早”出自《增广贤文》: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作者未见载,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是经过明、清两代文人不断增补修订而成的。书中绝大多数句子源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内容十分繁杂,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道家和儒家的思想,通俗易懂。但我们今天读《增广贤文》时,一定要批判地吸收。书中一些反映“人性恶”的言论如“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贫居闹世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等是封建糟粕,应予以摈弃。对其中代表优秀传统菁华如“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等,则应加以学习继承。“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是一句为后世喜用的谚语,用来勉励人们学习、工作应更趁早、更勤勉。

1934年7月23日拂晓前,毛泽东和粤赣省委部分领导同志登上江西会昌城外的岚山岭。从1929年开辟赣南革命根据地率军来到会昌,毛泽东不止一次登上这座山岭,但此次的心情却不同以往。

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调集百万兵力、两百架飞机对中央苏区实行空前规模的大“围剿”。在吸收前四次“围剿”失败的“经验”上,这次“围剿”除了加大军事进攻外,蒋介石还特别强调要在政治和经济上同步跟进,彻底铲除中央苏区,消灭主力红军。面对力量数倍于己的敌人,党内“左”倾机会主义路线者采取了全线出击、“御敌于国门之外”、“不让敌人蹂躏一寸苏区土地”的错误战略方针,以致节节败退,根据地越来越小。到了1934年夏,中央苏区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此时的毛泽东,早已被博古等人排斥在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只负责中央政府日常工作。尽管他从一开始就反对“两个拳头打人”和“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方针,主张红军应该采取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战法,却不被博古、李德等人采纳。心情低落的毛泽东此时登山,自然是心潮难平,思绪万千,一首《清平乐 会昌》有感而出。

词的开篇“东方欲晓”既是写实,又是画虚。诗人尽管此时备受压抑,却仍然坚信光明的前途终将会到来。“莫道君行早”出自“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的古训,意在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广大革命者进行勉励。尽管此时天色尚早,诗人依然以更加奋进之志,鼓舞战友们抓紧时间,加快步伐,去迎接即将到来的曙光。“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说的是红军转战南北,连战连胜,满怀豪情,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创建了一片属于劳苦大众的崭新天地。“人未老”和“独好”是特别能体现诗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情怀的词语。在中央苏区遭受如此重大挫折的同时,诗人依然能看到乐观的一面,从容之度可见一斑。词的下片,“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虽是由近入远的写法,却体现了诗人思考中国革命长远前途的如炬目光。在错误的阵地战面前,红军伤亡惨重,很难再固守中央苏区,必须寻找新的出路。那么,出路在哪里呢?“战士指看南粤”给出了答案:向南方进行战略转移,去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这是毛泽东为中国革命勾勒的一个未来美好的前景。他一直认为,“中国是一个大国——‘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愁没有回旋的余地。”这就是他主张在战争中不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在运动中寻找歼敌机会的根据之一。后来的事实证明,诗人谋划的战略方针是正确的。在反“围剿”失利后,红军主力向南突围,然后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保存了革命火种,使得中国革命的前途出现了“更加郁郁葱葱”的喜人景象。

1958年12月21日,在文物出版社当年9月刻印出版的大字本《毛泽东诗十九首》上,毛泽东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回忆注解:“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诗人所注虽是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但我们读过后却无心情压抑之感。全词无一字心忧个人之利害得失,通篇考虑的是中国革命的出路和未来,这般胸襟,如此气度,实在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