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引古论事
3697900000005

第5章 殷鉴不远!

省宪法虽则冠冕堂皇,可惜全没有涉及这几点!美其名曰全民政治,实际抛弃了至少百分之九十九的劳工!但这些问题是已经有了的,而且是必要解决的,无论大家怎样不注意,这些问题有一日自然会引起大家的注意!“殷鉴不远”,俄罗斯的资本阶级、贵族阶级就是个榜样,他们现在是已经悔之不及了!

——《更宜注意的问题》(一九二二年五月一日)(《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9页)“殷鉴不远”出自《诗经 大雅 荡》: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

天生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曾是强御?曾是掊克?

曾是在位?曾是在服?天降滔德,女兴是力。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而秉义类,强御多怼。

流言以对,寇攘式内。侯作侯祝,靡届靡究。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于中国,敛怨以为德。

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天不湎尔以酒,不义从式。

既愆尔止,靡明靡晦。式号式呼,俾昼作夜。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

小大近丧,人尚乎由行。内于中国,覃及鬼方。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

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听,大命以倾。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1.荡荡:法度废坏之貌。2.辟(bì):国君。3.疾威:暴虐。4.辟(pì):邪僻。5.烝:多。6.谌(chén):诚信。7.咨:叹词。8.女:通“汝”,你。9.曾是:怎么这样。10.强御:强暴。11.掊(póu)克:聚敛,搜括。12.服:任。13.德:指害人之政,害人之君。14.而:同“尔”。15.秉:用。16.义类:善类。17.怼(duì):怨恨。18.对:遂也,有兴起之意。19.寇攘:像盗寇一样掠取。20.式内:在朝廷内。21.侯:于是。22.作、祝:诅咒。23.届:极。24.究:穷。25. (páo xiào):同“咆哮”。26.无背无侧:不知有人背叛、反侧。27.陪:指辅佐之臣。28.湎(miǎn):沉湎,沉迷。29.不义从式;不应放纵自恣。30.愆(qiān):过错。31.止:仪容。32.式:语助词。33.蜩(tiáo):蝉。34.螗:又叫蝘,一种蝉。35.由行:学老样。36.(bì):愤怒。37.覃:延及。38.鬼方:指远方。39.时:善良。40.颠沛:跌仆,此指树木倒下。41.揭:举,此指树根翻出。42.本:根。43.拨:败。44.后:君主。

这是一首借周文王之口指责殷商暴虐以警策暴君周厉王的诗作。全诗共八章,每章八句。开篇以一个“荡”字为全篇之契领。以下六章,皆是假托周文王之口慨叹殷纣王无道之词。最后一章,借“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的谚语再次劝勉周厉王要及时警醒,以免重蹈殷纣之路。全诗以借古喻今的手法,在对现实进行讽喻的同时,也提出了治国之道,有很强的历史的厚重感,在咏史诗中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以致后世常将《板》(《诗经》中另一首讽刺周厉王无道之作)、《荡》与国家或社会的动荡联系在一起。如,南朝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 王粲》中的“幽厉昔崩乱,桓灵今板荡”和唐太宗李世民《赐萧瑀》中的“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都与此有关。诗末两句“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寓意深刻,有如晨钟暮鼓,振聋发聩。后以“殷鉴”泛指可以作为后人借鉴的前事。

湖南地处中部,历来是兵家争夺的重地,辛亥革命后此情尤甚。1920年底,湖南军政大权几经更替后,由本土军阀赵恒惕执掌。此时,饱尝战乱痛苦的湖南人士纷纷要求自制省宪法,召开联省会议,成立联省自治政府,实行“联省自治”。一心要进一步巩固自己地方势力的赵恒惕借助这个绝好机会,在派人到四川等地进行联络的同时,并于1921年3月组织一些文人学者开始从事《湖南省宪法》的起草工作。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拟定成稿,并在 1922年1月1日草草地对外公布。

《湖南省宪法》的颁布是中国宪政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民主、自由、平等、自主管理地方事务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进步意义。但它毕竟是在军阀控制下产生的一部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宪法,对湖南民众尤其是工人阶级的利益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在赵恒惕军事独裁下,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摆设品。

1921年8月,刚刚参加完中共“一大”的毛泽东回到湖南长沙后,即投身发展工人运动的工作中。在毛泽东卓有成效的组织下,仅用了两个月就在长沙成立了工人运动的领导机关——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积极配合着党初期的各项工作。就在长沙工人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1922年1月,赵恒惕秘密杀害了纺织工人罢工领导人黄爱和庞人铨。这种无视劳工权利、公然践踏宪法的行径激怒了毛泽东。5月1日,他撰写了《更宜注意的问题》一文,揭露了赵恒惕政府公布的《湖南省宪法》所谓“全国政治”的欺骗性,于国家劳动节当日发表在湖南《大公报》上。

文章号召广大劳工要注意三项权利,即:生存权、劳动权、全收权,毛泽东对这三项权利作了阐释:“一个人在‘老’‘少’两段不能做工的时候应该都有一种取得保存他生命的食物的权利,这就是生存权”;“一个人在十八以上六十以下有气有力的时候,……都应该把工给他们做,……若是工人有力而社会无事可以买他的力事实上工人不得不‘赋闲’时,社会就应该本着罪不在工人的理由而给与他们平常的工资,这就是劳动权”;“工人做的东西应该完全归工人自己,这就是劳动全收权”。在使劳工们明确了三项权利的内容后,毛泽东通过两个反问——“大家注意生存权,就请注意湖南现在有多少人要饿死?大家注意劳动权,就请注意湖南现在有多少人失业?”来引发工人的觉醒,进而一针见血地揭示省宪法在保证劳工利益上的空白——“省宪法虽则冠冕堂皇,可惜全没有涉及这几点!美其名曰全民政治,实际抛弃了至少百分之九十九的劳工!”文章的最后,他号召广大劳工要注意到这个问题,采取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的方式争取自己的权益。这里,毛泽东将这场轰轰烈烈的俄国十月革命看作是中国革命可以效仿的“殷鉴”,并认为这是要取得中国革命胜利所必须要采取的一种方式。到那时,如俄罗斯资本阶级、贵族阶级之类的中国赵恒惕式的人物,“是已经悔之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