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引古论事
3697900000052

第52章 过则勿惮改!

今日之事,抗日降日,二者择一。徘徊歧途,将国为之毁,身为之奴,失通国之人心,遭千秋之辱骂。吾人诚不愿见天下后世之人聚而称曰,亡中国者非他人,蒋介石也,而愿天下后世之人,视先生为能及时改过救国救民之豪杰。语曰,过则勿惮改,又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何去何从,愿先生熟察之。

——《给蒋介石的信》(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一日)(《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464页)“过则勿惮改”出自《论语 学而》: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学而》篇是《论语》的第一章,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内容涉及学习、仁义、孝道、礼节、修养等诸多方面,是后人学习孔子思想的入门之学。这一段话是孔子论述君子保持人格的几方面要求。在他看来:君子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态度不庄重,学习的知识学问就不巩固。做人处事时,要以讲忠诚、守信用为首要之本。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失,就不要害怕改正。只有符合这些做法,才称得上是君子。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为此多方奔走。然而,蒋介石却始终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置民族利益于不顾,一心要消灭红军。在他的纵容下,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在占领了东三省后,又于1935年底策动了“华北自治运动”,企图将华北变为第二个“伪满洲国”。

日本紧锣密鼓的侵华步伐让南京政府几近无路可退。面对国内民众日益高涨的要求抗日的压力,蒋介石也不得不考虑调整对日政策,“接受”中共提出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要求,并派人同中共代表“会谈”。名为“会谈”,实则是蒋介石借会谈之名,单方面要求中共领导人出国,解除武装力量,接受其改编。这种无理的要求,遭到了社会进步人士的一致反对,谈判一再陷入僵局。

1936年9月,在解决了“两广事变”后,蒋介石又可以腾出手来对付红军和共产党了。他一面邀请周恩来谈判,另一面又调集军队围剿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红军,企图以武力打击迫使中共接受他提出的谈判条件。毛泽东早就看出了蒋介石的心思。为此,在主张继续进行与蒋介石谈判的同时,毛泽东又果断指挥军队进行反击,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展开逼蒋抗日的攻势。11月21日,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配合下,第一方面军、第四方面军一部在甘肃环县山城堡全歼国民党军主力胡宗南部一个多旅,挫败了国民党军对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进攻。12月1日,毛泽东写下了这封信,并连同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18位红军高级将领共同署名,寄送蒋介石。

在信中,毛泽东首先批评了蒋介石围剿根据地的错误做法,“去年八月以来,共产党、苏维埃与红军曾屡次向先生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自此主张发表后,全国各界不分党派,一致响应。而先生始终孤行己意”。接着,毛泽东陈述了国内形势,表明了中共对待抗日问题的决心:“当前大计只须先生一言而决,今日停止内战,明日红军与先生之西北‘剿共’大军,皆可立即从自相残杀之内战战场,开赴抗日阵线,绥远之国防力量,骤增数十倍”。信的末尾,毛泽东要求国共两党“化敌为友,共同抗日”,并以至诚之心摘用“过则勿惮改”这句古语,劝说蒋介石改正过去的错误做法,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及早投身到抗日保国的伟大事业上来,万不可沦为国家和民族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