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引古论事
3697900000054

第54章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如果进攻之敌在数量和强度上都超过我军甚远,我们要求强弱的对比发生变化,便只有等到敌人深入根据地,吃尽根据地的苦楚,……这种时候,敌军虽强,也大大减弱了;兵力疲劳,士气沮丧,许多弱点都暴露出来。红军虽弱,却养精蓄锐,以逸待劳。……孙子说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就是指的使敌疲劳沮丧,以求减杀其优势。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九三六年十二月)(《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208—209页)“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出自春秋 孙武《孙子兵法 军争》: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生卒年代不详,大约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属于同时代而略晚。因其功绩主要是在吴国建立的,后世也称其为吴孙子。孙子是齐国贵族和名将的后裔。公元前532年,齐国发生内乱,孙子便离开齐国,到了南方的吴国。后经伍子胥推荐,为吴王重用。孙子拜将后,为吴国的兼并战争立下赫赫战功,使其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蕞尔小国,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孙子兵法》,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凡十三篇,是孙武一生用兵谋略之集大成者,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流传下来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军事理论著作。与《战争论》(德国 克劳塞维茨著)、《五轮书》(日本 宫本武藏著)合称为“世界三大兵书”,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军争”意谓战场上两军争利。此篇为《孙子兵法》第七篇,主要论述如何先敌之前争取制胜条件,取得有利的作战地位。一言以蔽之,“军争”解决的是如何掌握战场主动权的问题。孙子认为,将帅必须懂得“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原则,妥善处理“军争为利”与“军争为危”的辩证关系,才能达到“后人发,先人至”的目的。更难得的是,作为两千多年前的军事家,孙子充分认识到了精神因素的好坏在实现军争中的重要作用,上面这段话就是孙子就此问题展开的论述。大意是:对于敌军,可以挫伤他们的士气,对于敌人的将领,可以动摇他的决心。军队刚开始交战时,士气比较旺盛,过了一段时间后,就会逐渐懈惰下来,到了后期,士气就会枯竭,人心思归。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的锐气,等到士气低落甚至枯竭的时候再去打他,这是掌握军队士气的方法。孙子的这段论述,常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尤其是“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一句,更成为擅兵事者所严格遵守的著名军事准则。为我们所熟知的“曹刿论战”的故事,就是将这一准则运用到极致的成功战例。

从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至1937年上半年,中共中央赢得了一段并不算短暂的休整时间,毛泽东也充分利用了这段时间对党的历史经验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其中,关于总结中央红军反第五次军事围剿失利问题是他思考的重点之一。

1933年9月,蒋介石集中百万兵力,对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大规模“围剿”。此时,毛泽东已经被错误地剥夺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权。中共中央临时负责人博古和共产国际驻中国军事顾问李德极力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作战方针,与强大的敌人展开了正面阵地战。红军将士苦战一年后,无力打退敌人的进攻,被迫转入长征。在长征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对王明和博古等人的军事路线错误进行了批判。但是,由于战争形势的危急,会议没有充足的时间对王明等人的错误从根本上进行总结。到达陕北后,毛泽东认为,从理论的高度解决这些错误,系统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经验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于是,就有了这篇题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军事巨著的诞生。

在该文第五章第三节中,毛泽东着重谈了战略退却问题。毛泽东认为,战略退却是劣势军队在优势军队进攻面前,因为顾到不能迅速地击破其进攻,为了保存军力,待机而破,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接着,毛泽东以《水浒传》中的洪教头与林教头比拳、春秋时期齐鲁之战为例,告诉大家战略退却的一方往往会最终取得胜利的道理。随后,毛泽东又以人民军队成功运用战略退却方针取得胜利的斗争史为例,再一次批判了“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和严重危害。当然,战略退却并不是一味的逃跑,而是为了保存军力,准备反攻。那么,反攻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毛泽东提出了六种反攻的条件。“使敌人疲劳沮丧”就是其中之一。在下文中,毛泽东对这一条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他指出,如果进攻之敌在数量和强度上都超过我军甚远,我们要求强弱的对比发生变化,便只有等到敌人深入根据地,吃尽根据地的苦楚,如同第三次“围剿”时蒋介石某旅参谋长所说的“肥的拖瘦,瘦的拖死”,或者,“国军处处黑暗,红军处处明亮”之时,才能达到目的。这种时候,敌军虽强,也大大减弱了;兵力疲劳,士气沮丧,许多弱点都暴露出来。红军虽弱,却养精蓄锐,以逸待劳。此时双方对比,往往能达到某种程度的均衡,或者敌军的绝对优势改变到相对优势,我军的绝对劣势改变到相对劣势,甚至有敌军劣于我军,而我军反优于敌军的事情。在这种情势下再发动进攻,就是孙子兵法中所谓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毛泽东未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但他却在中国革命血雨腥风的战斗中成长为人民军队的统帅。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善于吸收并灵活运用传统兵家军事理论是他取得这种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恩格斯曾经说过:“无产阶级的解放在军事上同样也将有它自己的表现,并将创造出自己特殊的、新的作战方法。”毛泽东正是这种特殊的、新的作战方法的理论建构者。他集古今中外兵家之大成,以中国革命斗争为实践地,创建了富有特色的军事思想理论体系,在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军事科学理论的同时,也领导着中国人民取得了斗争的一个又一个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