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引古论事
3697900000065

第65章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中国的若干阿Q主义者中间,我想很有一些可能进步的人,如果说,他们现在还不承认有所谓统一战线甚至于有所谓共产党存在的话,那末,谁也不能排除,于将来的某年某月某日,他们也能在名义上、实际上都承认共产党与统一战线的存在。中国从前有一个圣人,叫做孟子,他曾说:“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这句话,形容现在的阿Q主义者,是颇为适当的。

——《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一九三九年九月二十四日)(《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239—240页)“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出自《孟子 梁惠王上》:

(孟子)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齐宣王)曰:“否。”

(孟子)曰:“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梁惠王,即魏惠王。梁即魏国,原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惠王九年(前362),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又称梁惠王。《梁惠王上》是《孟子》的第一章,记述的是梁惠王问道孟子,以求有利于国的事情。孟子否定讲“利”,认为提倡仁义才能富国强兵。在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孟子的学说自然得不到梁惠王的认可,被认为“迂阔而疏于事情”,不予采纳。梁惠王死后,其子襄王即位。孟子与之政见亦不合,遂入齐国。此时,正是齐宣王二年。上述引文,就是齐宣王就如何王霸天下一事问道孟子的一段对话。在这次对话中,孟子没有正面回答齐宣王的问题,而是由浅入深,循循诱导,逐步阐述以仁义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意思是:(我)的臂力能够举起百钧重量,却不能拿动一支羽毛;眼力能够看清楚秋天鸟身上的细毛,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草。孟子用这个显然违背常理的现象试图说明“不愿做”和“不能做”的区别,以说服齐宣王接受仁义霸天下的建议。成语“明察秋毫”即由此演变而来,用来形容人目光敏锐,能洞察事理,辨明真相。

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和其他社会进步人士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多方奔走。国民政府在强大的舆论压力面前也不得不作出“赞成”的姿态以“迎合”形势的发展。1937年9月20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周恩来在七月庐山谈判时向蒋介石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又发表了《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其间虽对中共仍有指责,但不得不在事实上承认了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指出了团结救国之必要。至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国民党虽然在事实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但并不肯平等对待之。在合作抗日的同时,他们仍大肆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理论,并在五届五中全会上制定了“溶共”、“限共”、“防共”、“反共”的方针,进一步限制共产党及其民主运动。

对于国民党“两面派”的做法,毛泽东早有认识。他多次在会议上发言,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既要认识到国民党是当前中国最大的、享有统治权的政党,没有他们的参加,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就难以形成的现实,同时也要注意到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对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的限制始终没有停止过的事实。因此,制定党的具体政策时,就要综合“联合”与“斗争”的两重性,恰当地处理好两种关系的“度”。

在与国外友人的多次交谈中,毛泽东也表达了这种观点。这其中,就包括美国记者斯诺。

1928年7月初的一天,身为《密勒氏评论报》助理主编的斯诺为了寻求“东方的魅力”来到了中国。从这一刻起,他便注定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与中国共产党结下不解之缘。在中国的这段日子里,他当过记者、通讯员,也在燕京大学执过教,支持并参加过学生爱国运动。在对中国产生深厚感情的同时,也让他对在腐败无能的国民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前途产生忧虑。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说了共产党,听说了毛泽东。为了验证红色政权的革命理论,1936年7月,斯诺开始了他的红色中国行,去拜访中共高层领袖毛泽东等人,深入了解根据地情况。这次拜会,是他与毛泽东的第一次晤面,历时三个月。也就是在这一次晤谈后,他坚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面抗战必胜的信心,期待着与毛泽东再次会面。

1939年9月下旬,国民政府非但不图扭转抗战节节败退的被动局面,反而加紧封锁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准备掀起新的反共高潮。此时的斯诺,正准备去陕北延安与毛泽东探讨“论持久战”的问题。面对强大的封锁,无奈之下,他只得以“工合”国际委员会代表的身份,通过种种关系才得以辗转到达目的地,与毛泽东再次相逢。

斯诺此次在延安访问了十多天。其间,毛泽东和他有过两次谈话。在24日谈话的一开始,斯诺就告诉毛泽东,他在重庆听到一些国民党人士对于抗战政治基础的解释就是“现在没有什么统一战线的问题,中国只有一个合法的党——国民党,一个合法的政府——国民政府。‘边区政府’都是完全非法的,终久必被取消。”对国民党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毛泽东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反驳。他说:“中国早已有实际上的统一战线,在大多数人民的心中、口中、文字中、行动中,也已有了名义上的统一战线,这就是说,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口中、文字中、行动中,已有了名义上与实际上的统一战线。”他还幽默地将那些不承认统一战线存在的人比作鲁迅笔下的阿Q,对斯诺说:“在一小部分人中间,他们也许实际上承认了统一战线,而在名义上却是不愿承认的,在他们的口头上与文字上是没有什么统一战线的。我们从前对于这些人的这样一种态度,称之为阿Q主义,因为在鲁迅先生小说中所描写的那个阿Q,就是天天说自己对、自己胜利,而人家则总是不对、总是失败的。”为了说明这种精神的危害,毛泽东又举了希特勒的例子。希特勒不承认有苏联这个国家,只认为这是个名称,但最终却发现实际上存在这个国家,无奈地接受了这个现实。接着,毛泽东摘用“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说明:国内的某些人,之所以无视统一战线和共产党合法地位的存在,其实不是没有能力看不见,而是不愿看。但最终,这些充当着阿Q角色的人,终将会有像希特勒一样受了教育而发生某种觉悟的时候,终究会有接受统一战线存在的事实。

出于维护抗日统一战线大局的角度出发,毛泽东认为斯诺转述的话,大多数有良心有诚意的国民党员都不会那样说的,因为他们都是懂得抗战第一、团结第一的人。至于作为国民党党魁的蒋介石,更不会讲。因为“第一,蒋先生是一个政治家,他不但有政治常识,而且懂得更多的东西。第二,蒋先生是抗战领袖,他不应该说这样的话。第三,他如果说这样的话,岂不是与他从前的话相矛盾吗?”当然,如果蒋介石真的讲了的话,就请他改正。这里,毛泽东又摘用“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句《论语》中的名言,劝说如果真犯了错的蒋先生不要害怕错误,只要能真心悔改,一定还会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

毛泽东同斯诺的这次谈话,使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抗战前途和中国社会有了更为深切的认识,毛泽东深邃、幽默的谈话风格也给他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