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引古论事
3697900000067

第67章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是进了历史博物馆的东西了。资本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已有一部分进了博物馆(在苏联);其余部分,也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快进博物馆了。唯独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

——《新民主主义论》(一九四○年一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686页)“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出自晋 李密《陈情表》: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李密(223—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三国蜀晋间文学家。早年孤,母何氏改嫁。祖母刘氏,躬亲抚养,密奉事以孝闻。后主时,历任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等职。晋灭蜀后,李密成了“亡国贱俘”,在乡间讲学。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刘氏年迈无人奉养为由固辞不受,并作《陈情表》呈送晋武帝,陈述四方面内容:第一部分,叙说自己家庭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第二部分,感谢朝廷对自己恩遇有加,自己却因祖母无人供养无法奉诏,身陷两难境地;第三部分,讲述自己从政经历和晋朝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纲领,表明因奉孝而不能出仕的无奈,以打消晋武帝的顾虑;第四部分,阐明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全文情真意切,毫无刻意雕琢的痕迹;所陈之事,发自肺腑,入情入理。就连晋武帝这样的虐君阅后也深受感动,慨然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将两者相提并论,有“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的说法。《古文观止》有“至性之言,悲恻动人”的评价。由于此文的流行,“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也被后人转化为一组并列成语使用,形容人或事物处境危险或即将消逝。

1939至1940年之际,就在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的紧张时刻,国民党顽固派却不断掀起反共活动的浪潮。一方面,他们由制造小规模的军事摩擦转向发动较大规模的武装进攻,冲击根据地抗战力量;另一方面,又重点加强在思想战线上对共产党的理论攻势,大肆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企图异化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为了回击国民党顽固派的责难,同时也为了把更多的人吸引到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大旗下,这一时期,在接连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后,毛泽东又撰写了《新民主主义论》,在中国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科学理论,并作了系统阐释。

《新民主主义论》,最早名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毛泽东于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发表在1940年2月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创刊号上。后经其多次修改、充实,形成今天我们所能看见的版本。全文共分为15大部分,系统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新旧三民主义的异同等诸多内容。这篇文章也超越了“目的主要为驳顽固派”的初衷,其中论及的许多重要思想,成为解决中国民主革命问题的纲领指南。文章对中国近百年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20多年丰富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斗争中形成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摘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是在本文的第九部分“驳顽固派”。当时,顽固派频频散发这样一种论调:“你们共产党既然把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推到后一个阶段去了,你们既然又宣称‘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那末,就把共产主义暂时收起好了。”针对这种现象,毛泽东明确指出:“这种议论,在所谓‘一个主义’的标题之下,已经变成了狂妄的叫嚣。”接着,为了帮助这些“毫无常识”的顽固派明晰事理,毛泽东对共产主义作了比较形象的说明,“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这种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是区别于任何别的思想体系和任何别的社会制度的,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最完全最进步最革命最合理的。……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而对资本主义的思想体系和制度,毛泽东摘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句非常贴切、直白的语言形象地道出了其行将就木的必然结果,与美好、前途光明的共产主义制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他又系统阐释了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异同点,将顽固派妄图以三民主义篡改并取代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阴谋揭露无遗。

《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澄清了当时中国各阶级关于中国革命性质、前途等重大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大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使越来越多的人明确了奋斗目标,不断奔赴到新民主主义的大旗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