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谋士在政治军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以智力运筹谋划,为君王安定天下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历史之歌。除开诸葛亮,司马懿等人外,汉末三国还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智力人才,他们的事迹也将永载史册,流传后世。
汉末三国政治家荀彧——荀彧字文若,河南许昌人,足智多谋,有匡定天下王佐之才。品格纯良,名声美好。29岁投奔但曹操帐下,曹操大喜说:此吾之张子房也!荀彧追随曹操,多次在大事上为曹操出谋划策,并为曹操推荐大量人才,经常留守后方,稳固内政。同时也是曹操智囊集团中的首席谋士。曹操智囊集团中,郭嘉是最出色的,荀彧则是综合方面最优秀的。迎奉天子以令天下诸侯的策略源自于荀彧。荀彧支持了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在很多大事上,都能明断是非成败。且品格高尚,一直为曹操所敬重。但荀彧最终与曹操在政治立场上分道扬镳,为曹操所逼而自尽。荀彧才华,天下闻名,可惜断送在劝门。荀彧忠于汉朝,辅佐曹操的本义就是希望曹操平定天下,使汉室复兴。所以是反对曹操越过政治红线的。曹操授意董昭等人劝进曹操为魏公,荀彧说:不可。君子爱人以德,不应如此。曹操闻言,勃然变色,多年的战友居然在关键问题上提出反对声音,对于曹操来说是多么不能接受。这也是曹操与荀彧在政治根本立场问题上的不统一。当荀彧明确自己的政治立场后,昔日这对朋友般的君臣亲密关系已经不复存在。曹操下江南,趁机带上荀彧,荀彧已知道曹操有杀自己之心,托病留在寿春。曹操送礼盒一副至,荀彧打开空无一物,便服毒自杀。时年五十岁。曹操闻荀彧死,心中颇悔。荀彧作为君子,捍卫了自己的尊严。当强权与个人信仰发生冲突时,正直的士大夫都会舍生取义,捍卫信仰。荀彧做到了,体现出了君子的节气所在。这是一个悲剧性的结果,即便是曹操,心中也不是滋味。权门深似海,君子你为何要迷失陷足其中呢?荀彧的故事,注定为后世很多人所感伤。
三国英豪之郭嘉——郭嘉字奉孝,富谋略,以擅长奇计著称。是曹操帐下最出色的谋士,智囊集团中的核心人物。在三国的谋士人才中,郭嘉的智力是一流标准的。而在以奇计制胜方面的造诣首屈一指,这方面正好是诸葛亮的短板,所以郭嘉在这方面是要胜过诸葛亮很多的。郭嘉进入曹营,与曹操甚为投合。曹操与郭嘉共谈论天下大事,深得其意,大喜说:这才是我平定天下所需要的人!郭嘉也认为曹操是他心目中最理想的主公。刘备来投,程昱建议曹操杀掉刘备以绝后患,曹操沉吟不决,问郭嘉,郭嘉认为除掉刘备虽然是对的,但是因此会失去招揽天下英雄的信誉,甚至会导致人心离散,劝曹操礼待刘备并控制他的活动,曹操采纳。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实力悬殊,郭嘉献策,分析十胜十败之论,坚定众心,后果然如其所分析。十胜十败之分析让郭嘉在曹营的核心谋士地位得到巩固。后常以军事祭酒的身份跟随曹操出征,多有奇计策略。曹操出兵东北,远征乌桓,而袁绍残余势力逃奔辽东公孙康,曹操见道路崎岖,环境险恶,有退军之心,郭嘉力劝曹操不畏艰险,趁势一鼓作气平定东北,并建议以奇兵致胜,曹操采纳,果然如郭嘉所言,平定乌桓,阵斩单于踏顿,郭嘉又建议曹操先不要发兵辽东,待二袁与公孙康相火并,辽东自然归降。曹操按兵不动,二袁见状,密谋火并公孙康,却为公孙康所斩杀,将首级送于曹操,辽东不战而定。而郭嘉因水土不服,在易州养病,等到辽东平定的消息传来时,郭嘉已经病重而亡。时年三十八岁。曹操痛哭不已,对帐下众谋士说:我本欲将身后事托付奉孝,奈何早死?说明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郭嘉英年早逝,对于曹操来说,的确是损失了一个优秀人才。也正因为如此,一代军事谋略奇才所放射的光芒很有限而短暂,不然,郭嘉可以成为与诸葛亮一样功业的人物。曹操败于赤壁痛哭流涕说:如有郭嘉,我必不会有此大败。郭嘉的智力与诸葛亮在一个水平线上,是三国中擅长奇计的代表人物,也是五千年中华史上有名的智士。虽然德行不怎么检点,但这样一个军事谋略奇才,也不愧为一位三国英杰人物。
汉末三国顶尖谋士之贾诩——贾诩字文和,甘肃武威人,极有智慧谋略。其智力水平与诸葛亮、郭嘉等在同一标准。诸葛亮是大智慧,郭嘉擅长奇谋奇策。而贾诩则是算无遗策,对事件的预料相当准确。贾诩本是凉州董卓部下幕僚,董卓败后,又跟随董卓部将李觉郭泗,李郭二人忌惮贾诩的智谋,贾诩自知不能长久安全相处,为自保计,投奔了张绣。张绣正却谋士,很看中贾诩。张绣屯驻在宛城,跟刘表连和,在群雄混战中能保有一块立足之地,其谋略上靠的就是贾诩。一次曹操撤兵时候,张绣出兵追击,贾诩说不可,追必败,张绣不信,结果果然大败而回。贾诩又说现在再领兵追击,必获大胜。张绣因为见贾诩有先见之明,再领兵追击,果然大胜而回。贾诩正因为知己知彼,对事件有全面的掌控和深入的了解,所以能对事件作出准确无误的判断。张绣曾袭击曹操,杀了曹操大将典韦和长子曹昂,但贾诩却劝张绣再次归降曹操,并说曹操必定不会计较前嫌,定会厚待。于是张绣再度归降曹操,果如贾诩之言。曹操亦欣赏贾诩才智,收归自己帐下,拜官为执金吾使,从此贾诩成为曹魏的重要谋士。贾诩是曹营智囊集团中的翘楚,但为人善于自保,只是在确实需要自己的时候才参与军国大事的决断策划,平时都尽量避免卷入政治纷争漩涡之中。所以在军国大事上,贾诩的表现比较低调,是不如郭嘉、荀彧等人的。曹操在立储的问题上问过贾诩,贾诩说有所思考,曹操问思考什么,贾诩说在思考袁绍和刘表的事,袁绍和刘表都因为废长立幼而生祸乱,曹操就明白了贾诩的意思,遂立曹丕为世子。曹丕称帝后,进贾诩为太尉,位列三公。后来年老病终,活到七十多岁,死后也得到了朝廷的殊荣。贾诩足智多谋,是优秀的谋士人才,但纵观其一生,其智慧都是在为自身安危所考虑的,总是避凶趋吉,并不是为天下为先。后世有抨击贾诩位列三公,是不足为天下所认同效仿的。也可以看出贾诩是一个私心很重的人,也许是他早年时期身处凉州如狼似虎的军阀之间,时时充满危险,而养成的自保心理习惯吧!只是这样一个顶尖智慧之士,没能把本领完全发挥奉献出来给国家、天下,所以同诸葛亮相比较,贾诩的聪明都表现在个人上,而没体现出大智慧,在功业建树上和历史影响上就远不及诸葛亮了。但像贾诩这样的智士,古往今来也是不可多得的。
汉末三国一流军师之曹魏荀攸——荀攸字公达,颍川人,为荀彧之侄。荀攸足智多谋,富于军事谋略,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并善于奇计。其智力水平在三国谋士中介于超一流和一流之间,亦就是说,荀攸智力水平逊色于诸葛亮、郭嘉、贾诩等人,但又在荀彧、法正、陈宫、田丰等人之上,荀攸辅佐曹操多年,为之画策十二,是曹操的谋主。当初,荀攸见中原纷乱,欲求得蜀郡太守,前往巴蜀汉中外任,因道路不通,留驻荆州。曹操正值用人之际,写信给荀攸,责以道义。荀攸于是投归曹操帐下。曹操征吕布,遇到阻碍有退军之心,荀攸力劝曹操不要退军,又设奇谋用水淹徐州下邳城,终于擒获吕布,平定徐州。官渡之战,荀攸为军师,设谋用奇策,一阵即斩杀袁绍大将颜良、文丑,袁军震怖,遂解白马之围。荀攸为曹操军师,为其设谋画策,多有功勋。曹操智囊集团规模大,又皆当世英俊。郭嘉最为出色,然而早死。荀彧为首席谋士,但偏重于政治和内政方面。贾诩亦算无遗策,但少有建树。程昱、刘烨、董昭等人则不及荀攸,所以荀攸当之无愧成为曹操的谋主。曹操称魏公后南征孙权时,荀攸病逝。荀攸同其叔荀彧一样,是反对曹操进公称王的。也许在这个时刻,昔日融洽地君臣关系出现了裂痕,而荀攸忧闷而死,也应与此有关联。凡事有智慧者,因为思考得太多,所以在精神上都有压力。他们有时候其实活的很痛苦很无奈,诸如诸葛亮、荀彧、荀攸等皆是这样。荀攸善画奇策,为曹操画策十二,然而不为外界所知,也没有流传下来,所以具体内容如何,恐怕永远是个谜了。
三国曹魏著名谋士刘晔——刘晔字子扬,淮南人。七岁时母亲去世。临终前说他父亲宠信的一个仆人会危害家族,命他除掉,刘晔十三岁时斩杀了这个人,向父亲请罪。他父亲大怒,但知道事情原委后对他十分欣赏,不再责备他。汝南许劭善评论刘晔有王佐之才。刘晔见汉室衰微,自己亦是皇室宗族,不想被人所利用。于是投奔曹操,为曹操献计平定山贼叛乱。汉中之战时任用刘晔为主簿。汉中平定后,刘晔劝曹操进攻刘备新占的蜀地,曹操却说:既得陇,复望蜀乎?七日后,蜀中稍安,曹操于又问刘晔可否进攻,刘晔说现在蜀中人心稍微安定,不能进击。曹丕时刘晔升任侍中,曹丕问群臣刘备是否会出兵为关羽报仇,群臣都说不会。但刘晔认为一定会出兵,后来刘备果然大举伐吴。孙权在危急之中向曹魏称藩,朝臣很多都庆贺,但刘晔却认为孙权并非真心归顺,只是逼不得已才称藩。建议曹丕乘虚领兵攻灭东吴。但曹丕没有同意。孙权果然后来又叛魏,曹丕要亲征,但刘晔认为不可,曹丕又不听,结果被徐盛打败。如此种种,足见刘晔料事如神,只可惜他的真知灼见都没有被采纳,事后才证明他的见解是正确的。刘晔甚的曹叡宠信亲近,曹叡打算攻伐蜀汉,都说不可以,但刘晔私下却对曹叡说可以,出去和朝臣又说不可以。当时有有敬重刘晔的一个大臣最为反对伐蜀,刘晔与他见面时也说不可伐蜀。后来这个大臣在朝堂上劝谏曹叡不要伐蜀,曹睿说他是儒生出身不通军事,那个大臣就说刘晔也反对伐蜀的,但曹叡却一直听刘晔说可以攻伐,于是找来与杨暨对质,召见时刘晔却不发一言。后来刘晔再私下见曹叡,指责曹叡不应将伐蜀大计随意告诉其他人,曹叡更是感谢刘晔。又指责那个大臣说他对君主进言过于直率,应要婉转地表达,大臣亦感谢他。刘晔如此巧妙迎逢周旋,被人所嫉恨,向曹睿建召见刘晔时特地以与自己相反的意见来问他,如果每样他都表示同意,就表示刘晔他是揣摩上意了。后来曹叡一试,果然如此。因此不再敬重他,刘晔被皇帝疏远后发狂,改任太中大夫、大鸿炉,不久后死去,谥景侯。刘晔的智力在三国中属于一流水准,但其晚年善于迎逢周旋,认为自己可以玩转智谋,结果因此而有奸佞阿依之名。得不偿失。看来智力再高超的人,也不能玩弄自己的智慧,不老实做人,否则将聪明反被聪明误,刘晔不就是这样的人吗?
曹魏谋士之程昱——程昱字仲德,本名程立,因梦见泰山日出,所以改名为程昱。是曹操智囊集团五大谋士之一,其智力水平排在五大谋士之末,属于一流偏下。但程昱对曹操恪职尽忠,事曹操三十于年,曹丕称帝后授以九卿中的卫尉之职。是五大谋士中结局最好的之一。程昱有机谋,在曹操征陶谦之时,吕布与陈宫大军进攻其根据地兖州,只剩三城没攻下,危机之中,程昱与荀彧等人设计死守,为曹操保住了这三座城池,得以使曹操回师击败吕布。刘备来投曹操时候,荀彧、程昱皆劝曹操杀刘备以除后患,但曹操听从了郭嘉的话,没有杀刘备。程昱的看法很实际,刘备是英雄,将来必跟曹操争天下。而至于郭嘉的看法,程昱则没有那么高远。程昱性格刚戾,多与人不和。然而其还是具备王佐之才,曹营谋士众多,英麟俊集,所以程昱的光辉被遮盖住了。能够位列曹魏五大谋士之列,不是浪得虚名的。曹丕黄初年间,程昱病逝在卫尉职位上,享年80岁。与贾诩在曹魏是结局最好的两个谋士。
汉末人物之陈宫——陈宫字公台,汉末谋士之一,是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下的一位气节之士。陈宫有才智,但生于汉末乱世,出任小县县令,报国无门。早年时候与曹操有交情,曾一度想跟随曹操,但与曹操在道义上出现分歧而分道扬镳。最后辗转跟随吕布,成为吕布的主要谋士。吕布武勇天下第一,陈宫也可算一流谋士,陈宫辅佐吕布,与曹操对抗,也能虎踞徐州。后来曹操用计策,离间吕布与陈宫之间的关系,然后征讨吕布,围困下邳。吕布本欲降,陈宫因为与曹操积怨深,并在城楼上用箭射中曹操头盔,坚守不降。曹操用水淹下邳城,吕布被部下生擒绑与曹操,并擒陈宫。曹操知道陈宫是人才,有赦免之意,并不准备杀陈宫,但陈宫就义赴死之意坚决。曹操对陈宫说:你死不要紧,可是你母女怎么活呢?陈宫回答说:我老母女儿生死如何,在于你。遂慷慨就义。于是曹操下令奉养陈宫老母,嫁其女。陈宫身上体现了汉朝文人士大夫的骨气,为道义不惜一死,正所谓舍身取义,杀身成仁。这种精神是尤为可贵的。但汉末乱世,君子当能忍辱负重而行,挽救天下倒悬才是更大的道义,才是君子的使命。陈宫并没有承担起这种大的道义。跟随吕布,并非明主,而拒绝归顺曹操,虽然保住了个人名节大义,但不是明智之举。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辨者为英豪,陈宫怀才抱器,却不通权变,这多少也辜负了自身才器。
刘备谋主之庞统——预计三分平克削,万里长驱独徘徊。谁知天狗流星坠,不使将军锦衣还。在刘备阵营,诸葛亮之外,还有一位重要谋士,即凤雏庞统。史载:先主以诸葛亮为股肱,庞统、法正为谋主,可以看出刘备的谋士是以庞统、法正为主的,而不是诸葛亮。庞统字士元,湖北襄阳人,相貌不佳但胸中才学很高,一度与诸葛亮齐名。庞统起初在东吴周瑜帐下做事,后来见刘备,刘备不以为奇,用庞统为耒阳县令,上任一百多天不理政事,刘备要治罪。鲁肃给刘备写信说庞统不是百里之才,诸葛亮亦推荐庞统,刘备这才重视,以庞统为军师中郎将,亚于诸葛亮。庞统长于品评人物,精于权谋。刘璋请刘备入川支援,西进益州,庞统成为最合适的出谋划策人选,遂与刘备一起入川。建议刘备在涪城杀掉刘璋,CD可不战而定。其实这的确是一条最捷径的取蜀策略,大丈夫做事讲就权变,但刘备不能行此事。后二刘反目,庞统献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中计,兵取涪城,斩刘璋涪城守将。取的涪城后,刘备置酒庆功,席间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为乐乎?庞统答到:伐人之国以为乐,非仁也。刘备不悦,责庞统说:吾闻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之兵欤?汝言何不合道理,宜速退!于是庞统梭巡而退。刘备后悔,又请庞统入席,赔礼说:刚才说的话,唯独我不对。庞统大笑说:君臣都不对。又宴乐如初。这个情节体现了刘备与庞统之间的关系带有朋友意味,可以戏谑,庞统跟刘备关系之近,是胜过诸葛亮的。庞统与刘备攻打刘璋,兵围雒城,庞统为流失所中而死,时年三十六岁。刘备甚痛,不得不抽调镇守荆州的诸葛亮入川。庞统在刘备取蜀的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又战死,不折不扣为蜀汉功臣。后主时期,追赠前期功臣,庞统与关张赵等一起得到追谥。庞统虽然没能衣锦归来,蜀汉没忘记他的功劳,得到追封,功臣英灵也当欣慰。
刘备谋主之法正——法正字孝直,宝鸡扶风人,贤士法真之子。法正既然出自贤士之后,自然多少有些本事。实际上法正的智谋水平也属于三国一流标准。当然诸葛亮、郭嘉、贾诩等是超一流的。法正在蜀地为刘璋做事,却与张松孟达等人联通刘备,名义上是思得贤主明君,实际上是卖主求荣。所以法正尽管贤能通达人事,但却是一个奸臣,即便不算奸臣也绝对不能说是忠臣,而刘备入川取蜀正需要法正这样的人,法正很快与刘备打成一片。刘备取得CD后,法正功大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法正得势后,打击过去与自己有过节的人,眦崕必报。可见法正是一个心中很狭窄的人。有人对诸葛亮说:法正太横,应加以斥责。诸葛亮说:当初主公在荆州,受制于曹操与孙权,今得到孝直,才翻然翱翔,怎么能因为一些小问题而不能让人家遂意呢?法正听到诸葛亮这样说,才收敛起来。汉中之战,法正为黄忠策划定计,终于败曹军,斩杀夏侯渊。曹操知道后曾说:我就知道刘备没这个本事,果然是法正教他的。法正在刘备阵营中的地位仅次于庞统,庞统死后,法正成为除诸葛亮之外的第一谋主,且与刘备关系密切。有些事,刘备不一定听诸葛亮的话,但法正若出来说话,刘备就会听。比如刘备东征,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谏,对此时的刘备已无作用。诸葛亮说:若法孝直在,必定能劝阻主公东行。但可惜此时法正已死。刘备对法正是非常厚待的,法正死后得到谥号,这是刘备时期唯一的特例。在蜀汉政权,死后能得到谥号是非常的尊荣。法正卒年四十三,虽然人品不怎么样,但对于蜀汉还是很有用处的,英年早逝,也是蜀汉政权的一个损失。而与法正共同买主求荣的张松,因事泄被刘璋杀了。孟达受到刘备猜忌,终于因不救襄樊之战坐观关羽毁败之罪名,而叛国投敌。蜀人彭恙,也跟法正等是一路人,因待遇不如以前,酒醉失言,骂刘备说:老革荒悖!吾是以报之。言语中有谋反作乱之形,诸葛亮劝刘备将彭恙赐死于狱。而独法正能保全身名,恐怕不是因为他早死的缘故,而更赖智术高人一筹吧!
汉末之袁绍幕府谋士——汉末群雄中,当属袁绍集团势力最为强大,力量占有压倒性优势。最盛时其势力范围横跨北方四州,人口千万以上,拥有可调动兵力至少二十万以上。其幕府也颇具规模,有颜良文丑张郃高览等名将,其智囊集团谋士众多,可与后来的曹操幕府相媲美了。袁绍帐下,谋士以田丰为首,其次是郭图、审配、许攸、沮授、逢纪等,皆河北聪明智慧之士。田丰智力属于三国一流标准,能准确预料大事结果,然而性格刚而犯上,袁绍不能容忍。田丰预料袁绍与曹操交战会失败,故劝袁绍不要出师,袁绍怒,囚禁田丰。后来袁绍果然大败归来,狱卒向田丰贺喜,田丰却说:我死期到了。狱卒不解,田丰说:主公若侥幸得胜,或可以宽恕我。今败而归,其心羞愧,所以必杀我。而袁绍果然因为不听田丰之言而内心羞愧,又听信他人馋言,于是派使者捧宝剑赐田丰死。田丰能预料自己生死,可谓聪明之士,然而跟随袁绍,下场却如此凄惨。郭图与审配,一奸一忠,陷于袁绍诸子党争之中,郭图争名夺利,擅长阴谋诡计。审配为人刚正不阿,效忠袁氏,对叛徒严惩不贷。后来城破被曹操擒获,曹操还想收为己用,审配慷慨赴死。许攸亦有谋略,但贪而不智。又为郭图所馋,被袁绍疏远。许攸一怒之下叛变投向曹操,为曹操献奇袭乌巢之计,使曹操在关键时刻扭转战局。许攸降曹,对于曹操败袁绍,夺取冀州起了很大作用。于是许攸得意洋洋,居功自傲,在大庭广众面前直呼曹操小名:阿瞒,你不得我,怎么能进冀州呢?曹操属下皆不平,后许攸因此而招来杀身之祸。逢纪陷于袁绍诸子党争之中,因此而被杀。沮授亦是河北德才兼备之士,与曹操有旧,被曹操抓获,大呼:授不降也!曹操将沮授置在军中,沮授却盗马欲归袁氏,曹操才杀了他。纵观袁绍谋士,都具备相当才智,但何以败了呢?一者袁绍不能用,二者众谋士不能团结,互相争斗,虽然个个都智力超群,整体上却很涣散。所以袁绍的智囊集团看似阵容强盛,但团队战斗力却相当弱。只是可惜了这批河北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