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维叶说:“无论是谁看到这位可怜的老人佝偻着背,在一堆篝火旁,用微微颤抖的双手将植物的特征描绘到一张小纸上的情景,都会为之感动。研究自然历史带来了无穷乐趣,生活中一切的苦痛都因此而烟消云散。凡人绝不可能享受到的这种乐趣,却处处陪伴着这位老人,犹如温柔善良的仙女。”这位老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董事会正筹划着给他一点津贴。拿破仑知道后当机立断,把津贴提升为原来的两倍。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以他独有的平静方式度过了属于他的79个年头。在遗嘱规定的葬礼的举行方式中,亚当逊的性格特征也得到了充分反映。他的要求仅是用尽其一生所确证的58种植物编织成一个花环,作为棺木上的唯一装饰。同他的巨著一样,他的这种独特简单而又令人感动的方式为自己建立了一座无形的纪念碑,这座无形纪念碑终将屹立不朽。
品格修炼
欢快乐观的性格让心灵这片沃土滋生出善良、仁慈和正直,它是仁慈友善的忠实朋友,与耐心和坚忍忠诚相伴,是智慧之父,聪明之母,也是道德与良知的保护神。
§§§第二节 乐观,让生活充满阳光
据说,约翰·马尔科姆爵士一度在印度这所精神压抑的军营里出现,人们把他的出现比喻为:“一束艳丽的阳光普照大地……离开他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笑容满面、心情愉快的。他还是那样的爽朗,具有让人不可抵挡的魔力。”伟大开阔的胸襟,乐观的人生态度,让人备受鼓舞、希望倍增,被他们的性格所感染的人也能精神振奋。
在埃德蒙伯克的生活里,洋溢着快乐和幸福。某日,在约苏·阿雷诺兹爵士家的餐桌上,人们的话题涉及性格气质与喝酒的关系。约翰逊笑着说:“男孩应该喝红葡萄酒,成年人适宜喝白葡萄酒,而英雄的杯中物则应是白兰地。”于是,伯克说:“那么,给我红葡萄酒吧,我希望自己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小男孩,少时的欢乐来得自然,让人兴奋不已。”一些人即使年纪已大,但是心态依然年轻;一些人虽然活着,心却已经死了。就像白发苍苍的老人有一颗童心,而一些年轻人却怀着忧郁、看破红尘的苍凉之心一样,人的心境与年龄并无多大关联,一旦拥有豁达、乐观和开阔的胸怀,心就永远快乐、活泼。
看到那些未老先衰的年轻老头,一位人老心不老的老人只能惊叹:“唉!照这样下去,这个世界只能属于年老的孩子了。”快乐源于豪爽、豁达,宽宏大量、与人为善促成幸福,童心不泯、精神快慰是难得的精神享受,这是那些一本正经、过分拘泥的年轻人所享受不到的。他们因循守旧,缺乏创造性,徒有年轻的外表,内心却早已经苍老、僵化。一提及这类未老先衰之人,歌德满是惊讶:“唉,可怜这些年轻人,竟能装出如此的古板。他们的行为显得多么荒唐和愚蠢啊!”歌德希望看到一些精神焕发、本性自然、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一看到那些一本正经、很放不开的年轻人,歌德就会愤怒地嘲笑:“这些少年是多么俊俏亮丽的‘美’啊!”话音未落,他便转身离去。
爱、希望和耐心构建了幸福。以爱换爱,爱的翅膀放飞心灵,让它永远年轻、有活力。换言之,爱就是坦率与真诚,爱就是仁慈、宽厚。爱生万物,它是光明使者,为幸福引路。爱就像“一轮红日升起在茫茫草原,照耀绚丽的百花丛”。从爱中我们拥有了欢快的信念,依托爱的精魂营造出融融暖意。爱会为自己的拥有者祈求神灵赐予幸福与他相伴。爱本无价,却无须任何花费便可拥有。有了爱,即使是痛苦也会变成幸福,伤心的泪水会化为甘泉。爱与幸福形影不离,不可分割。
边沁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法学家。他相信,如果一个人所给予的幸福和快乐越多,他得到的也越多,一个人只要心地仁慈,他所拥有的幸福和快乐也会越来越多。反之也一样。若一个人待人友善,势必会得到友善的回报。边沁说过:“良言一句三冬暖,言善引导行善。你的一句话既可使人做好事,又可使受雇于你的人们择善而从、积善行德。这绝非个别现象,它的普遍性不言而喻,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在不间断地起作用。”
自然,偶尔的仁慈、善良之举并不能给人以教导和启发。尽管如此,只要方法得当,仁慈善良的行为一定会让对方深受感动。满腔热情也可能会遭遇冷漠而冷却,好的行为换回的可能是一脸迷茫,但有一个事实不容改变:善良的人不会因此而不再热心,他们的乐善好施并不图回报。善良的心因善而诚挚,争取让友谊和文明的种子扎根于人心这片沃土,使其生根、发芽、结果。看到仁爱之心似星星之火撒播人间,幸福之花插在人们心头,这时我们才发现回报是如此之丰厚。春华秋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我们为了更厚重的回报,珍惜这美好的品质吧!
大诗人罗杰斯讲过一个小女孩的故事。小姑娘深得众人喜爱,有人问她:“你为什么会有如此魅力?”“我想,可能是因为我喜欢大家吧!”这个故事发人深省。无论怎么说,与人类的付出成正比的是人类终会拥有的幸福与快乐。然而如果不能即时扶善济贫,即使我们取得了巨大的物质成就,那终究不是幸福。
拉尔·亨特深刻地概括说:“善良拥有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善良是一种巨大无比的力量。人始终不能摆脱感情的束缚。法国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人类历来贪图安逸享乐。”“运用人们身上的力量,可以做出一个凝聚友谊的善良之举,既然如此,为什么人类不将造孽的力量用来行善呢?”杰勒米·边沁反问道。
仁慈与善良并不是礼物所能代表的,真正的仁慈需要一颗善良的心。当然,从钱包中掏出钱送给你的人并不一定可靠,这种行为甚至可能已经埋下了祸患,因为这个人的心冰冷漠然。源于善意的帮助、真正的关心才会有好的结果。
我们并不能把体现在善意之中的温良同愚昧和怯懦等同起来。谦恭并不意味着懦弱,心平气和更不是退让。消极、被动绝非真正的善良和仁慈,积极主动才是其不变的实质。善良仁爱的人,必定是拥有同情心、与人为善、友爱他人的人,绝不可能是心冷如铁、麻木不仁的冷血动物。彼此友爱、互相关心的社会,绝不会出现混乱的局面,它必定是一个生机盎然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千方百计为行善而忙碌奔波。从此,在仁爱力量的推动下,人与人之间产生了更多的关爱,国家与国家之间也能亲如一家。仁爱的力量使诚心向善的传统代代相传,并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净化,从而确保了人类的幸福。
那些自私自利、一生只爱自己的人,注定要成为碌碌无为的懒汉。积极工作、吃苦耐劳会帮助人养成心地善良与仁慈的品质。法国博物学家布丰曾经谈到,他从不曾给过那些缺乏热心的年轻人什么建议。原因在于布丰崇尚的是不易获得的高尚与美好的东西。
自私自利是最可怕的事情,尤其对年轻人来说。他们往往容易狂热,因为他们的自私自利。他们的心为自我所填满,容不得他人,甚至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在他们心中自己就是上帝。这种人私欲恶性膨胀,贪得无厌,但贪婪最终会把他们吞噬。
发牢骚的人简直是最为糟糕的了,他们终日无所事事,还认为“没有什么正常可言”。抱怨只会令他们更为沉闷无聊,死气沉沉。打个比方,这些人犹如最差的工人厌恶劳动,犹如最坏的轮子总是在不停地嘎吱嘎吱响。社会上往往是四肢不勤的人才只会抱怨。
牢骚满腹已经成为许多人的日常习惯。一切美好的东西在心怀妒忌的人眼中都成了灰黄的,世界黑白混淆,让他们时刻感觉烦恼与空虚。心术不正的人认为世上一切都是歪的。英国传统滑稽木偶剧《潘奇和朱迪》中有个小女孩,当她发现装满麦子的玩具丝毫没有价值和意义时,就说她唯一能去的地方是“尼姑庵”,在那里,她才能找到自我。现实世界里也不乏严重病态的成年人。有些人总是以“身体不好”为借口,更有甚者,居然将之视为珍宝。岁月的流逝不能改变这种病态,相反它会日愈顽固。可能他们只是希望以这种手段博得旁人的同情,否则他们会觉得自己无足轻重。
生活中的各种小麻烦会接踵而来,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妥善处理。小问题处理不了就会演变为大问题;小麻烦不解决,听之任之就会转化为大麻烦。真正的烦恼与忧愁,多半是主观捏造、无中生有、杞人忧天。一旦痛苦降临,这些琐碎的烦恼自然会灰飞烟灭。
我们之中也有人记下了许多烦恼,并处处加以比较。这样一来,本应抛弃的东西却得到了传承,自己就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痛苦。许多父母对待子女就是陷入了这样的误区,原本触手可及的幸福因而渐渐远去。慢慢地,他们失去对儿女的控制权,被宠坏了的孩子反过来要控制他们了。春去秋来,经过一个很长的过程,巨大的恶果由此产生。一个人如果长期心情抑郁、没有欢乐,他当然不会感受到幸福、快乐和希望。假若这样的心态一旦养成,他看到的生活就是令人沮丧的、使人绝望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吹毛求疵、整日伤心落泪、牢骚满腹。长此以往,他也就丧失了同情心。他总是怨天尤人,唉声叹气,用挑剔的眼光看人,总对别人不满意。他以为别人与他一样“独立自主”,因为他已经孤僻成性。各种痛苦和烦恼一直占据着他的心,他既和他人作对,又为难自己。这种人若想获得幸福与快乐,当务之急是调整自己的心态。
自私自利的人总是斤斤计较,这当然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情。极度的自私会引导人走向错误的方向,不可避免地要犯错误。纵使自私自利的意识再顽固、再执拗,也都可以遏制。每个人都有自由支配自己意志和行动的权利。一个人思考和行动的方式,决定了在这种意识下产生的行动带给人的是荣耀还是耻辱。如果我们的心胸豁达、乐观,就能在漆黑的夜晚望见闪烁的星星。一个人具备了良好的心态,就会思想纯洁、行为正派,自觉而坚决地抵制不健康的想法,与邪恶者断绝一切关系。是坚持错误、执迷不悟,还是弃恶从善,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意志。我们创造了这个美好的世界,同时我们每个人又都属于这世界,但这个世界只属于那些热爱生活、拥有快乐的人。
一日,一位内心忧郁的病人去看一位著名的医生,他把病历放在这位医生面前。医生平静地说:“你只要爽朗、开怀地大笑一番便可以了,我建议你去看英国著名丑角格里·马尔迪的表演。”“但是,我就是格里·马尔迪呀!”这位病人痛苦地说。不可否认,道德家并不能在每件事上都起作用。
理查德·夏普说过:“尽管有些小麻烦不值得一提,却如一根头发就能令一部大型机器停止运动一样,带给人极大的痛苦。对日常生活的小麻烦置之不理,主动寻找生活的乐趣,这就是快乐的秘密。时间久了,好心情自然随之而来。”那些烦躁不安、焦虑不已、总不满足的人总是碰到烦恼,因此这些情绪是幸福的大敌,是心境祥和的大敌。这种人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脾气,为琐碎小事而处心积虑、互不相让,乃至引发暴力冲突。这些人身上长满了刺,没有人敢走近他们。却不知,生活因此失去了意义,担忧和恐怖把幸福和快乐摆布成了傀儡。这种人如光脚行走在荆棘之中,诚惶诚恐、忐忑不安,原本美好的生活也被扼杀了。
站在基督教的立场上,圣·弗朗西斯·德沙列斯精辟地阐述了这一问题,他强调:“在基督耶稣面前,我们必须拥有高贵的品质!”有人问圣徒:“哪些是你所说的高贵品质呢?”他回答说:“胸怀宽广、谦虚谨慎、耐心细致、仁慈宽厚、心地仁厚、善解人意、平等待人、待人诚挚、宽以待人、心态乐观、严于律己等品德,都是高贵的品质。美德如同不显眼的紫罗兰一样,不仅具有高洁的心灵,更拥有高雅的品德。如果美德是船,那么谦虚便是桨。不具备谦虚美德的人,似花朵失去芳香,这样的花又能博得谁的喜欢呢?”
他继续说:“人难免有走极端的时候,当自己面对烦恼、痛苦时,要注意换个角度去想一想。待人处事,不仅要想到坏的一面,更要想到好的一面。埋怨别人言论行为过激时,要考虑到自己是否有不对的地方。正如水火不相容,心头的愤怒肯定能被容忍之心、自我反省所消解。化解心头怒火的良药无他,只需一句贴心的话,一张真诚的笑脸。仁厚之心才能培植出丰硕甜美的果实。要想通身爽快、笑口常开,唯有保持心灵的真诚。又有谁拥有十足的把握战胜如此心地坦然、仁慈宽厚的‘敌人’呢?”
如果不能克服精神负担,而是将沉重的精神负担压在身上,那么终有被它压倒的一天。因此,当我们面对种种麻烦和痛苦时,除了勇敢正视它,更须妥善地加以处理。先前,一个年轻人因为困于琐事,写信求教于伯瑟斯,于是伯瑟斯对症下药,回复了他。伯瑟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他的这段话无疑成了精神苦恼的人不可多得的一笔财富。
伯瑟斯说:“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给了你诚恳的建议,那就是满怀希望和信心勇敢前进吧!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要逆流而上!我们必须顺应这精彩纷呈、变化万千的生活!社会时刻在变,人也应随之改变,成为有识之士。善变的人总是给人反复无常或轻浮的印象,但你应该明白,人的内在本能就是随机应变。如果一个人老是顽固不化,不懂得灵活变通,又怎能去除心中的不快呢?
“人类在大地哺育下成长,我们不停地与土地打交道,与时间打交道,如此一来,人怎经得起一成不变呢?因而不会变通者老是折磨自己。人生本应追求高雅的道德情操,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可以适应变化,相反,我们应该顺乎天理。”
促成人生幸福和成功的前提往往就是耐心。要想履行自己的职责,必须具备耐心和毅力。从前,阿尔弗雷德国王正是以耐心和快乐著称的,因而“好运总与他相伴”。正是由于乐观向上、沉稳而平和的优秀品质,所以英国名将马尔伯勒取得了成功。1702年,他写信给时任英国财政大臣的戈多尔芬说:“耐心让我能够战胜一切。”面对同盟者的压制与阻碍,他淡淡地说:“既然我们已经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当下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耐心等待。”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满怀希望。世人共有的遗产便是希望,哲人泰勒斯说过:“虽然你已经一无所有,但至少还有希望。”有人把希望形容为“穷人的面包”。希望令人充满信心和力量,它支撑起人间的伟业。历史上,伟大的亚历山大当上了马其顿王国的国王,父亲的大部分积蓄被他赠给了朋友。当伯尔迪卡问亚历山大还留有什么时,他大声说:“我把最珍贵的希望留给了自己。”
成功的事业需要希望之母的呵护。与希望相比,不管多么甜美的回忆,最终都是过眼云烟。希望孕育着未来,而记忆只属于过去。希望是不竭的动力源泉。正如拜伦所说:“一旦与希望失之交臂,我们的前途就只能是地狱。现在什么都已不再重要,因为众所周知,一旦过去,它只能在我们的记忆中浮现,纵然仍填满我们的大脑,但是已经成为过去。希望是永存的,要想到达理想的境地,我们只有冲破层层阻力。希望,只有希望,才是真正的动力,推动着我们奋勇向前。”
品格修炼
就像白发苍苍的老人有一颗童心,而一些年轻人却怀着忧郁、看破红尘的苍凉之心一样,人的心境与年龄并无多大关联,一旦拥有豁达、乐观和开阔的胸怀,心就永远快乐、活泼。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满怀希望。世人共有的遗产便是希望。有人把希望形容为“穷人的面包”。希望令人充满信心和力量,它支撑起人间的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