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忆录中,基佐说:“一个人无论在事业上取得了多大的成就,他仍强烈地渴望幸福。不管拥有多么显赫的权势,若没有幸福的家庭,他就不可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他也就不可能真正成功。我的时间已经不多,现在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必须以家为基础。无论一个人拥有多么辉煌伟大的事业,家始终是他的港湾。男人可以从妻子的温柔和慈爱中获得精神支持和动力,不懂得珍惜家和友情的人,即使取得显赫一时的成就,他的欢快和幸福也是不完整的。”
基佐的爱情故事十分有趣和特别。年轻时,他在巴黎干过很多事情,但总的说来是靠写字谋生,写书、写评论、做翻译等。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杂谈》杂志的编辑,一个非常能干的女人——波琳娜·德·梅兰小姐。后来,这位编辑的家里遭遇一场突如其来巨大灾难,她病倒了,不能继续从事编辑、审稿工作,严重影响了整个杂志的工作和运转。德·梅兰小姐为此忧心如焚,就在这个时候,她收到了一封不署名的信件。寄信人说愿意帮助她,给她提供优良的稿子。
果然,文章如期而至,而且令编辑很满意,并被一一发表了。这些稿子涉及文学、艺术、戏剧等,文笔新颖独特、才华横溢,遗憾的是不知作者为何人。此时的德·梅兰小姐顾不了许多,只能奋勇前行。等她康复以后,她才知道这个人就是年轻的基佐。在这过程中,两人萌发了爱意,不久以后,德·梅兰小姐就嫁给了基佐。
婚后,两人共进退,同甘共苦一起面对生活中的忧伤和幸福。德·梅兰常分担丈夫大量的工作。在婚前,基佐曾问她:“人生阴晴不定,为何会感到惊慌和失落呢?”基佐当时就预见了自己的命运变幻莫测。他的妻子满怀信心地回答说,他的胜利会令她感到骄傲和自豪,他的挫折和失败也绝不会令她后悔自己的决定。
基佐担任部长以后,他的妻子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是多么渴望能与丈夫形影相随啊,可现在我们很少有在机会一起,虽然经常能见到他……如果来世我们还成为夫妻,我宁可与他共同经历生命的风风雨雨,共同经受恶劣的考验。哪怕这种日子让人忧心忡忡,我也愿意,和他在一起的日子是我一生最宝贵、最幸福的日子。”然而,这位善良、忠诚的妻子,很早就离基佐而去了,剩下丈夫一个人悲痛欲绝。
英国辉格党政论家、下议院议员伯克,有一个漂亮、温柔、宽容、忍让、高尚的妻子。因为时局的动荡和事业上的不顺,伯克非常忧郁、暴躁。幸运的是,他有一个温暖的家,家让他轻松和愉快。妻子的贤惠和明智、善良与体贴,让伯克感到无限的宽慰和舒畅。
伯克曾经说:“一个人只有先爱自己的家,才能去爱别人、爱人类。”这句话也是他一生最生动、最真实的写照。年轻时,伯克这样描绘他的妻子:“她楚楚动人,但我说的不是她美丽的脸蛋、光洁的皮肤和苗条的身材。在这些方面,拉金特无疑是很出色的。但她温和的个性才是最有征服力的,她天真单纯、善良仁慈,她高尚的品格令人如痴如醉。第一次看到她,我被她的美貌所吸引。她的美丽,让人无法抗拒。然而让我真正心动的,是她的那颗心。像她这样美丽的面孔和高尚的品行相结合,真叫人称颂上帝的仁慈和厚爱。
“她有着惊人的冷静,无论狂风暴雨,还是日常琐事,她都能应付自如,让人感到她有不可侵犯的威严和刚毅。她的美德举世无双。她真心实意地尊重别人,是她教会我去爱每一个人,原谅别人的过错。
“她虽然柔弱,却又十分坚定;她温和、善良的个性虽然有些娇气,但并不懦弱。
“她高雅的修养仿佛与生俱来,毫无雕琢之意,透露出她优良的本性。她的真诚、谦逊、忍让,让有教养的人赞不绝口,并深受感动,可惜那些庸俗、粗鲁的人无法领略到这一点。”
以上是丈夫对妻子的评价。我们换个角度,看看妻子是如何看待丈夫的。英国上校哈金森的妻子,曾对丈夫的言行作了详细的记录。上校临死前叮嘱自己的妻子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保重,不能过度悲伤。”事实也是这样,他的妻子遵从丈夫的嘱咐,化悲痛为力量,把对丈夫的思念融入到对丈夫一生的真实记录当中。
在《生活》的序言中,她写道:“不畏惧死亡的人,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他明白,苦苦追求的时光已经远离,或许他会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有不尽的悲哀和痛苦涌上心头,死亡带走他这一生最美好的回忆。
“人们总要靠回忆来安慰自己,缓解忧郁。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记忆中的东西再次呈现,愈加可爱,经过一番离愁别恨之后,平常的事情也带有了沧桑感,让人更加珍惜。我不会像别人那样悲伤难过,我总在找寻治疗思念的方法。
“现在我终于明白,安慰自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想念你们的父亲。不过,我不会用虚假之词形容你们的父亲,那将严重地侮辱你们的父亲。有人雇佣别人往死人脸上贴金,结果适得其反。只是真实地记录一切才能带来荣耀,这是他应得的,而不是瞎编乱造的。”
哈金森上校的妻子这样描述她丈夫的不足:“他对妻子的感情如何呢?作为一个有身份的男人,他只顾及自己的面子,注重自己的仁慈和宗教信仰。从他的身上,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有身份、有地位、有家产的上层人士对妻子缺乏真正的爱,他们甚至不懂得尊重女人。他不疼爱自己的妻子,而且主张女人要完全遵从伦理道德规范,要受到行为规则的约束。
“但是,他是个爱岗敬业的人,对政府工作一丝不苟,小心谨慎地处理自己的事务。所以,做他的妻子徒有虚名,内心苦不堪言。然而,为了顾全大局,做妻子的只能忍气吞声,以免影响丈夫的工作。
“他做事情总是有理由的,不会强迫别人去做事,他注意自己的良心和品格,经常给我讲诚实、谦逊、荣誉等方面的事例,但他从不迁就、纵容自己的妻子。如果他故意高调赞扬妻子,也是因为他觉得那些高尚的品格是自己教导的结果。他把自己当作榜样,妻子只是反映了他的美德而已。妻子都只是他的附属品。”
罗谢尔·罗素夫人是英国历史上有名的妻子,她对丈夫的忠诚无人可比。为了帮助丈夫,她不惜四处求人,到处奔波。她想尽一切办法增加她那心爱的勋爵的信心和勇气。在丈夫弥留之际,她同女儿们一样,静静地等待最后一刻的到来。为了减少丈夫的痛苦,她保持冷静,与丈夫进行了最后一次拥抱。拥抱以后,勋爵喃喃自语道:“好了,死神也不再可怕了!”
妻子能对丈夫产生重大的影响,丈夫也无法忽视妻子的善良和美德。与哈金森上校的妻子相反的是,很多对丈夫至死不渝的女人,都无法忍受丈夫离去的痛苦,相继追随而去了。
阿尔伯特·莫顿的妻子,因为丈夫逝世,心中无比悲痛,她无法缓解内心的忧伤和悲哀,不久便因悲伤而离去,跟丈夫一起长眠地下。这件事深深感动了英国的外交家、诗人沃顿,感动之余他写了这首诗:“他已经离我而去,我试图努力地继续活下去,可没有了他,我如何还能生活,就让我随他而去吧。”
这两句诗广为流传、经久不衰,原因是平淡的语言中,饱含着一个妻子对丈夫的深挚的依恋和忠诚。
听说丈夫已经奄奄一息的时候,华盛顿的妻子痛苦地吸了一口气,说:“好,一切都已经结束了。我该跟他一起走了。”
因为妻子敏锐的洞察力,丈夫才能在某一领域内有新的发现。加利兹教授的女儿也是意大利的一位科学家,她的丈夫伽凡尼医生常为她感到骄傲和自豪。据说有一次,她发现用刀子碰一下放在带电仪器旁边的青蛙的腿,青蛙的腿会猛烈地抽搐,反复实验都得出同样的结果。伽凡尼对妻子这个发现高度重视,最终据此发现了生物电现象,使自己的名字与这门新兴科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夫妻间的真爱如同青山绿水,永不磨灭,岁月带不走这份情谊。妻子是丈夫最好的伙伴、最好的安慰者,在很多时候,也是他们最得力的助手。
从古至今,男人们都会对自己忠诚的妻子念念不忘,他们的爱情深深地感动每一个人。英国著名的散文家和历史学家卡莱尔的妻子长眠在哈丁顿教堂的墓地里。在她的墓碑上,刻着这么一段话:“她温和细腻、善良仁慈,她有着极其敏锐的观察力,她这一生充满了烦恼和忧伤,但她的优点也让她享受了甜蜜的幸福。她自始至终忠诚于丈夫,作为他的伴侣和帮手,她的行为举止和言语神态鼓舞着丈夫不断开拓、不断进取。没有人能像她这样激励着丈夫勇敢前进。”
英国的政治评论家、新闻记者科贝特先生,是一个注重实际的人。他诚实、有素养、重感情,然而,因为他的爱情不合习俗,许多人说他卑贱、可耻、庸俗甚至猥亵。
科贝特第一次看到他的妻子时,他才21岁,但已经是一个准尉副官了,而他的妻子才13岁。那年冬天,他经过小女孩的家门前时,她正在雪地里擦洗澡盆。科贝特眼睛一亮,产生了纯洁、美好的感情。他自语道:“这就是我所追求的女孩。”他认识了这个雪地里擦洗澡盆的小姑娘,并下定决心,以后娶她为妻。
这个小女孩的父亲是一个炮兵队的准尉副官。有一天晚上,女孩随父亲来到了伍德威奇。为了让她不再干繁重的活,科贝特把自己所有的积蓄——150个基尼全部送给了小姑娘,连回伦敦的路费都没留下。小女孩带着科贝勒给她的钱消失在夜色中。
五年以后,科贝特先生退役了,他一到伦敦,马上去拜访准尉副官的千金。科贝特心疼地说:“我看到她干粗活,又脏又累,可年薪少得可怜。她见到我的第一件事,就是把150个基尼还给我。”小女孩高尚的品格深深地打动了科贝特,使他说不出话来。
不久,科贝特与小女孩结为夫妇。因为妻子的温柔、贤惠、善良、体贴,科贝特无比感激,他将自己的成就都归功于妻子,包括他一生的幸福。
也许,有人会觉得科贝特粗鲁、庸俗,过于功利,没有同情心。实际上并非如此,他感情丰富,具有诗人的气质和天赋。他不喜欢因循守旧,很少人能真正地理解他,但他尊重女性高尚的品格是有目共睹的。
在《给年轻妇女的信》中,他对具有优良品德的女性作了形象生动的描述。他为女性呐喊,宣扬男女平等的观念。他的文章饱含激情、简练生动。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具有高尚的情操,为此,他十分注意自我言行,控制欲望,并经常自我批评。他勤劳善良,充满朝气。虽然他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但他善于思考。他对现实社会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只是很少被认同。
品格修炼
妻子对丈夫的道德品质有着重大的影响。唯利是图、心胸狭隘、自私自利的女人,常常会让自己的丈夫也变得鼠目寸光、不思进取。假若妻子具有崇高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她们的丈夫就会变得品德高洁、目光长远。
跨入爱情的殿堂,人们就等于踏进了洋溢着爱心和快乐的新世界。与童年时期的生活完全不同,这里每一天都充满幸福、快乐和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