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外经典历史疑案探源
3732900000017

第17章 郑和为何“七下西洋”

郑和,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人,圣裔(穆罕默德先知后裔)。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逝世于宣德八年1433年。原名:马三宝。(图 郑和雕像)

永乐皇帝长期坐镇北方,稳居北京,为什么一反历代帝王常例,突然把目光转向无边的海洋?而在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后,永乐皇帝却不再让他出使了,这又是为什么?

对此,有研究者称,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招引各国前宋朝贡,同时也进行大量的贸易活动,从而促进中国同“西洋”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也有学者说,此中暗含着一段秘而不宣的隐情。这就是“靖难之变”后,明成祖朱棣为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而策划的行动之一,和西洋的交流只是个幌子而已。此话不虚。“靖难之变”的史实是这样的:

明太祖朱元璋生有26个儿子,一生钟爱长子朱标和四子朱棣。但在封建社会中,皇权一直以正统世袭,所以当朱标死后,明太祖还是将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文。1398年,明太祖去世,朱充文即位,改年号为“建文”。此时弱君在朝,强藩在外,各地藩王又都是皇帝的叔辈,拥有军政大权。建文帝对此深感不安,于是采纳齐泰、黄子澄等人“削藩”的建议,以此来巩固皇权。

最初,燕王朱棣不敢轻举妄动,装疯装病。后来,见建文帝相继废削周王、齐王、代王、岷王,感到自己也可能被废,于是借“朝无正臣,内有奸恶”,“构为祸乱,危迫朕躬”,起兵谋反,号称“靖难”,直逼南京。

这场内战前后相持了4年。建文帝迂腐、怯弱,无论在政治上、军事上都敌不过他的叔父朱棣,派去征伐的兵将都大败而归。建文四年,朱棣攻占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上皇位,迁都北京,称“明成祖”,改年号为“永乐”。

叔父夺了侄儿的皇权,是有“夺嫡”和“篡位”之名的。正儿八经的皇帝在世并且出逃,对朱棣的帝位是一个极大的威胁。他一方面为了安定人心,发布建文帝已死的诏书,再就是根据传闻中的蛛丝马迹去苦苦寻觅,于是引出许多明察暗访的故事来。一说是“阖宫自焚”。《太宗实录》说,当朱棣率众抵达重川门时,诸王及文武大臣都来朝见,建文帝本想出迎,回望四周,人众皆散,仅内侍数人而已,叹息说:“我有什么脸面见他?”于是就关上宫门,举火自焚了。永乐年间的《实录》和清代修编的《明史》都重复了这一说法。

但是,《明史·恭闵帝本纪》中却说:“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史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这使人产生了疑问:既然“不知所终”,怎样辨认出那个烧焦的尸体是不是建文帝?当时正是烈日酷暑,如能辨认尸体是谁,为何要停尸8日?如果辨认不了,停尸时日再多又有何用?

因此,建文帝未死的传说就传播开来。有的说,他从地道或御沟之中逃跑了;有的说他削发扮成和尚,藏到某个寺院中去了;还有的说,他化装南逃,飘流海外了。

为了寻找建文帝,明成祖下了大气力。曾派亲信胡淡拿着御制诏书,以寻访仙人张三丰的名义,遍行天下州郡乡邑,暗地察访长达21年之久,他派太监郑和六下西洋,达28年之久,用心可谓良苦。

后人经查阅《国榷》、《罪惟录》、《明通鉴》、《明史纪事本末》、《建文朝野汇编》等书,都能找到建文出亡的踪迹。由松陵人滇南、西游重庆、转入祥符,侨居西粤,又入荆楚之乡,踪迹来去数千余里,真是“滇桂巴蜀黔,处处藏建文”。奇怪的是,还有些人假冒建文帝,更是真真假假,扑朔迷离。明代王鳌的《震泽纪闻》就记了一段离奇故事:正统年间,一位御史外出巡察,有一老僧当道而立,左右呵斥,他却昂然不动,御史亲自问讯,他才宣称自己是“建文帝”。

从成祖到英宗,历时三十几年,已经换了3个皇帝,而建文帝还健在?真是骇人听闻。御史不敢自专,禀报朝廷,并把他送到北京,他吟诗道:

流落江南四十秋,归来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愁。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英宗召大臣来,谁也不敢说他是真是假。后来英宗叫曾经侍候过建文帝的老太监吴亮来辨认,吴亮一露脸,老僧就说:

“你不是吴亮么?”

“我哪里是什么吴亮?”

老僧从容地笑了,说:“那一年我在便殿里吃仔鹅,把一块鹅肉掉在地上,当时你手提茶壶,趴在地上,用嘴把鹅肉叼起来,你难道忘了么?你怎么敢说你不是吴亮?”

话音未落,吴亮扑通一声跪在老和尚膝前泣不成声。奇怪的是,当天晚上吴亮回到家里后却不声不响地上吊了。是自缢,还是他缢?谁也说不清楚。

据说,这老僧在宫内安然度过最后的日月,死后葬在北京西山,号称“天下大师”。有人说,曾在颐和园后面的红山上,找到了“前明天下大师之墓”,还有在云南武定狮山佛寺塑造的“明天下大师像”的照片,照片图注说:“天下大师者,明建文帝也”,仿佛真有其事。直到1991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一段新闻,说:“对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明建文帝的下落问题,上海史学工作者徐作生经过一年考证后认为,当年建文帝出亡后,曾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不久,转移到穹窿山皇驾庵直到1423年病殁于此,葬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从而500多年悬而未决的课题,终于有了准确的答案。这也解开了另一个谜团:为什么在三保太监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后明成祖从此就再也没有让他出使?正是因为他知道建文帝已死才放下心来。不必再访察了。

而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是在明成祖死后,宣德五年(1430)进行的。

“天启大爆炸”之谜

公元1626年(明朝天启年间)5月30日上午9时(即明熹宗天启六年五月初六日巳时),位于北京城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厂火药库,突然发生了一次离奇的大爆炸事件。方圆23里内,顿时夷为平地。共造成约2万余人死伤。据估算,此次爆炸的威力约为1万至2万吨当量的黄色炸药。这场大爆炸之惨烈、诡秘,世所罕见,至今众说不一。

爆炸发生时,“天空晴朗,万里无云”。从东北方向传来一声闷雷似的轰响,隆隆的声音渐渐向西南移动。突然一声巨响,王恭厂方圆十几里顿时涌起漫天的灰土,紧接着天色便昏暗下来,不一会儿就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了。人们只觉得大地猛烈震撼起来,数万间房屋轰然倾倒,许多大树连根拔起。王恭厂附近的象房被震塌,象群仓皇奔逃。人们惊魂未定,王恭厂又是一声轰鸣,地面突然迸裂,出现两个十几丈深的大坑。只见从坑中升起一股股烟云,飘飘然向东北方向滚滚而去。石驸马大街上有一5000斤重的大石狮竟被掷出顺承门(今宣武门)外。西安门一带,米粒大小的铁渣在空中飞舞溅落,长安街一带,不时从空中落下人头,有的仅剩眉毛和鼻子,德胜门外尤甚。密云境内,居然飞来20余棵大树。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死伤的人无论男女老幼,许多人都是赤身裸体”。

在爆炸中心范围内,走在街上的官员薛风翔、房壮丽、吴中伟的大轿被打坏,伤者甚众,工部尚书董可威双臂折断,御史何廷枢、潘云翼在家中被震死,两家老小“覆入土中,宣府杨总兵一行连人带马并长班关7人没了踪影”。承恩寺街上行走的女轿,事后只见轿子都被打坏在街心,女客和轿夫都不见了。中心区以外也受到强烈的冲击波影响,皇上感到大震,起身便冲出乾清宫直奔交泰殿,(情急间)“内侍俱不及随,止(只)一近侍掖之而行”,这时“建极殿槛鸳瓦飞堕”,正中近侍头部、脑浆迸裂,而“乾清宫御座、御案俱翻倒”,正在修建大殿的工匠,因“震而下堕者二千人,俱成肉袋”。

据当时的专家学者收集的目击者见闻说,爆炸当时本来天空晴朗,忽然,轰雷炸响,隆隆滚过,震撼天地。只见从东北渐至京城西南角,涌起一片遮天盖地的黑云,不大一会儿,又大震。

据《国榷》记载:“震后,有人告,衣服俱飘至西山,挂于树梢,昌平县校场衣服成堆,人家器皿、衣服、首饰、银钱俱有。产部张凤奎使长班往验,果然。”真是咄咄怪事。

那么,天启大爆炸的罪魁祸首到底是谁?1986年,在天启灾变360周年,北京地质学会等20多家团体,发起了一次研讨会。专门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手段,对这次灾变进行一次广泛深入的探讨,种种说法莫衷一是。有地震说、火药爆炸说、飓风说、陨星说、大气静电酿祸说、地球内部热核高能强爆动力说、陨星反物质与地球物质相逢相灭说,更有甚者,认为是外星人入侵、UFO降临,等等。但每一个观点都没有摆出无可辩驳的证据,使人完全信服。但都无法解释这场爆炸中出现的低温无火,荡尽衣物的罕见特征。这个千古之谜不知何时能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