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外经典历史疑案探源
3732900000023

第23章 雍正继位是否改诏篡位(1)

以统治手段严苛而闻名的清雍正帝,名爱新觉罗?胤稹,清朝入关之后第三任皇帝。康熙帝驾崩后,他与众多兄弟激烈竞争后取得了皇位。登基后,他多方面实行务实改革——“摊丁入亩”,结束了几千年人头税的历史;“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司,加大惩治贪官的力度;屡降谕旨全国禁赌;此举被臣属称为“万世不易之美政”。

与雍正帝勤政爱民相对的,是他登基不久后即使用的一系列强硬、残忍的巩固帝位的手段——严厉惩处了包括十四皇子在内的一批兄弟和前朝的宠臣,不是整死,就是打入大牢。处死年羹尧和隆科多,软禁十四皇子10多年。收拾年羹尧和隆科多这样的宠臣,是为了堵他们的嘴;打击他的兄弟,是为了清算跟他争皇位的竞争者。从这一点上看,传说中的雍正伪造了康熙遗诏夺得宝座就变得极有可能。但究竟如何嗣位,至今仍是一个谜,是按遗诏之言登位还是篡位,争论之说在雍正年间就有,至今无果。(图 雍正帝)

不少人认为,康熙的本意是传位于十四阿哥胤祯。而雍正是四子,于是他设计将遗诏中的“十”字改为“于”字;也有人认为,雍正是将“祯”改为了“稹”,因为十四阿哥原名是胤祯,雍正名胤稹,篡改遗诏继位。也有的说,康熙在临死时说“十四子”时,因舌头謇涩,当说到“十”字时,略一停顿,再说出“四子”,负责记录的步军统领隆科多是雍正的舅舅,故意传旨说皇上单召四皇子见驾,有意漏说“十”字,帮助雍正继位,然而最后却又惨遭杀害灭口。

对雍正继位威胁最大的就是十四皇子胤祯。康熙在位时,不但特意安排十四子进军西藏,还让他去打准噶尔,为其提供建功立业的机会;同时,康熙对十四子在担任抚远大将军期间也是非常关心的,在给他的朱谕、朱批中说了很多意味深长、寄予厚望的话,比如“人心最为重要,你要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之类的话。这说明,康熙很可能是想把皇位传给十四皇子胤祯的。

后代有学者分析,正因为篡权皇位心里有鬼,雍正在阴间都怕受到父亲和祖先责骂,所以他才没有遵循“子随父葬”的习俗,把自己安葬在清东陵来陪伴父亲和祖父,却把陵墓选在相隔数百里外的清西陵。

还有人说,在康熙临终前不久,雍正曾将一碗亲手煎制的参汤送至康熙的病榻前,没用多长时间就传出驾崩的消息。

尽管各种传言看似都有道理,但是这些传言又都有相反的说法。

首先改诏说就不成立。历史学家认为,“传位十四子”被改成“传位于四子”就有很大的疑点,因为康熙诏书中汉文的“于”字是繁体字,同时更有满文,想改诏书并非将“十”改成“于”那么简单。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康熙遗诏上写着:“雍亲王皇四子胤稹,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从遗诏上看,并没有改字的可能。

那么为什么说康熙最后选中的不是十四皇子呢?推想一下,如果康熙真想传位给他的话,是不会在自己年老生病时把他派到那么远的地方去的。如果说康熙五十七年让十四皇子到西北指挥对准噶尔的战斗,是为了让他建功立业;但康熙六十年将已立战功的他召回北京述职后,第二年康熙又在自己体弱多病时让他重回前线,这显然表明皇位不是要传给他的。雍正继位后,他被召回北京遭软禁,这只是雍正对巩固皇权采取的措施,不能以此来说雍正就是篡位。

至于雍正没有遵循“子随父葬”的习俗,作为篡位旁证也是没有说服力的。因为顺治父亲的昭陵是在沈阳,顺治死后并没葬在沈阳;雍正墓在清西陵,其子乾隆的墓却在清东陵。葬址与此无关。

而“雍正进参汤下毒”的说法,就更不成立了。因为康熙对医道颇有研究,曾多次说人参宜于南方人,对北方人不合适,所以雍正要做手脚也不会用进参汤这个方法。

到底雍正如何子承父业,坐上皇帝宝座?从雍正年间一直到现在仍是有立有驳,众说不一,也许这位清帝的继位之谜要一直讨论下去。

乾隆皇帝是海宁陈氏之子吗

清朝末年,社会上普遍流行这样一个传说:“浙江海宁陈家有个儿子当了清朝的皇帝。”这一传说, 上自官僚缙绅,下迄妇孺百姓,几乎是尽人皆知。有的说这位皇帝是指康熙帝玄烨, 更多的人则说是指乾隆皇帝弘历。在一些私家所写的稗官野史中,也记载了这一传说。《清朝野史大观》卷一《高宗之与海宁陈氏》一文述及: 雍正帝胤禛当皇子时,与海宁陈氏相善,两家时有往来酬酢。这一年恰巧两家都生孩子,月、日、时辰皆同。胤禛命人抱来看看,等孩子被送回时,陈家发现已经易男为女,大惊失色,但是不敢追究,更不敢声张。没有多久, 康熙帝去世, 胤禛即帝位, 即擢拔陈氏一门数人至显要地位。以后乾隆帝即位, 对陈氏的优礼更厚。(图 乾隆皇帝)

乾隆一生6次南巡江浙, 有4次曾到海宁陈家,升堂垂询家世。最后一次临走时步至中门,对陈氏说:“以后除非是天子临幸, 这门不要轻易开户。”从此这座门就永远锁上了。也有人说,陈氏之子抱进雍亲王府第时,是王妃暗中偷换,雍正帝也不知道。等乾隆帝成年即位,也怀疑自己是陈氏所出,所以数度亲赴海宁察访,一定要弄个明白。还有人传说,乾隆帝自知不是满族,在宫里时常穿汉人服饰,有一天,冕旒袍服,召近侍到面前,问道:“朕似汉人否?”一老臣跪对:“皇上於汉城似矣,而於满则非也。”乾隆帝乃作罢。有人在《清宫词》中述及此事:“冕旒汉制终难复,曾向安澜驻翠蕤。”此事还有同样的记载, 见于1931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陈怀教授著《清史要略》。

另有一些资料说,海宁陈氏的宅堂中有两方匾额,一方题为“爱日堂”,一方题为“春晖堂”,都是皇帝亲笔书写。“爱日”一词,出自汉辞赋家扬雄《孝至》一文: “孝子爱日”,后世因专称儿子奉侍父母之日为爱日。南宋朱熹注《论语》“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语:“而於爱日之诚,自有不能已者。”唐代李商隐的诗《江村题壁》有“倾壶真得地,爱日静霜砧”;骆宾王的诗《赠宋五之问》有“温辉凌爱日,壮气惊寒水”。这些诗句中的“爱日”都作恩德解。“春晖”一词是用唐代孟郊《游子吟》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后人取诗意,以春晖比喻慈母的恩爱。从这两方匾额的题词内容看,都是用儿子尊敬和孝顺父母的语意,似乎也可以看出上述传闻的一些蛛丝马迹。还有传说称,清皇室以男易女之。这个女孩在海宁陈家成长,后来嫁与江苏常熟蒋氏,蒋氏为她筑了一座小楼,后世称之为“公主楼”。直到20世纪30年代,还有人不惜耗费笔墨,著述《乾隆与海宁陈阁老》,坚持乾隆帝是海宁陈氏之子一说,并力图证明常熟蒋氏与公主婚配之事。这一传说当然是荒诞的。

雍正帝有10个皇子,6个公主。乾隆帝是其第四子。揆诸情理,根本没有必要把别姓的孩子换来当自己的孩子继承皇位。这是最有力的论证。

其次,以清代皇帝与海宁陈氏的关系来说,纯是君臣之谊。陈氏在清初就是名门望族,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曾仕宦显达,煊赫一时。以科第而论, 康熙时,陈家两度出现兄弟子侄三人同榜, 实为稀有之事。以后, 陈诜、陈世倌、陈元龙父子叔侄都位极人臣。陈世倌为乾隆时相国,其父诜肾任湖北巡抚、工部尚书;陈元龙曾任吏部左侍郎、广西巡抚。乾隆二十二年,陈世倌以大学士退休,到皇宫去辞行,乾隆帝赐银五千两,命他在家坐食俸禄, 颐养晚年,并赐给御制诗:“老成归告能无惜,皇祖朝臣有几人?”表示尊重老臣之意。在封建社会,这是非常荣耀的事,由此建立起来的君臣关系似乎比其他人更亲睦。雍正初年,大举修建浙江海塘,这是关系到钱塘江下游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建设,但雍正帝忙於政务,而且海潮冲刷堤岸的危害还未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因此未能亲自前往。乾隆帝即位后,非常重视这项工程,6次南巡,有4次亲到海宁踏勘。既到海宁,总要有个合适的住所。陈氏是康、雍、乾三朝宰辅,其家园是海宁名胜,亭台楼榭,花木扶疏,自然是接驾驻跸的理想之处。这个园子本名“隅园”,乾隆帝为之改名“安澜园”。“安澜”是水波不兴之意,由这一命名也可以看出,乾隆帝临视海宁,是为了巡视海塘工程,而不是为了其他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