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经伦论
37337600000015

第15章 、中国理学的形成过程

第十五章、中国理学的形成过程

要说中国理学的形成过程,就必须首先了解《周易》,《周易》原本来自《易经》。《易经》是沿黄河流域的古代中国人夜观天象变化,日观风雨阴晴得出的自然结论,是上古中国巫术占卜师们一代一代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是中国人最原始的自然百科全书,也就是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

《易经》成文之后多次被删减,最后确定在孙老二之手,现在我们看到的《周易》就是经过孔二夫子“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后的易经。

《周易》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象、数、理、占。其原理来源于天象与地宜。

一、象,源于古人对天体运行与地球表象的总结。上古华夏先民生活在黄河流域,古人从北纬36度这条线附近观察北极星,观测到周天的恒星圈。这个恒星圈古人总结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绕北极回环不停地转动,形成天体的一个座标。以北极星为中心,北极星就是古人说的北辰,人们认为它在天象中央不动,是天帝。有时又称太乙、太一等,北斗七星,天枢、天漩、天风、天权四星称斗魁或漩砚。玉衡、开阳、摇光三星称作斗柄。斗魁的前二星与北极在一条直线上不变,整个北斗星则是围着北极旋转。二十八宿犹如钟盘上的刻度,在天体这个大圆周上排开,东方七宿是角、亢、氏、房、心、尾、箕,象苍龙。北方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象龟蛇。西方七宿是奎、娄、胃、昂、毕、微、参,象白虎。南方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象朱雀。斗柄是顺时针方向转,而按座标观察到的太阳月亮则是逆时针方向转。再加上金、木、水、火、土五星的运行,这就是天体运行的一个大致轮廓。我们习惯于一个圆周为360度。而《周易》的圆周取象于天盘的运转,按天地日月的运动。精确地说,一个圆周是365V4度,古人根据日月星辰的运动情况制定出历法。以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日夜半朔冬至而名节令,察寒暑,制定出有名的太初历。这就是象。

二、数。周易的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为宇宙,宇宙爆炸分天地,天地有太极,太极分两仪,两仪就是天地,阴阳,奇偶等等。天地分两极,两极分阴阳,阴阳奇偶分四象,四象就是春夏秋冬和东西南北。四季生八卦,八卦就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卦含阴阳分居八方,八方有山水蕴藏着五行,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有生克,地理变化规律蕴含其中。

周易的数学原理为同余式二进制数倍增递进法,也就是一二得二,二二得四,四四得八,八八六十四,六十四乘六十四……,无限倍增。这个数学原理今天已经被广泛应用到计算机系统之中,同时科学家有共识认为这个数学原理还是宇宙起源的原理,也就是说,宇宙起源于一,一倍分二,二倍得四,四倍得八,八八六十四,……无限扩展,一无穷尽。用二进制数计算宇宙的边际,将是无穷尽的,无法计算出一个终点,这个数据看着很复杂,其实很简单,宇宙大爆炸之后形成的天体就是一种无限扩张的天体,你无法计算出它的边际,这个天体就是在按照二倍递进的数学原理在扩张,无限制的扩张,这也是我们今天所了解的宇宙空间的实际情况。

周易的数术,就是在二进制数的原理上,计算宇宙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在六十四个来回运动的空间里会出现的周期性波动现象。计算出宇宙空间每六十四个循环往复会出现的概率相同的数字。并用推算出的数据来预测未来事物发展的方向。用六十四个概率复制宇宙空间整个系统的变化规律,压缩性的把天体无限扩张这一数学概念,用在六十四个象数概念中。象征性的把天体空间概括在六十四个小宇宙中,六十四个小宇宙形成一个大圆,周而复始的循环在无限的大空间里。

简单的说就是,二进制数可以无限制的计算天体扩张的数,而周易用二进制数计算时,只计算到八八六十四位数,往后不在计算了,就用六十四位数来定义宇宙空间事物发展必然出现的概率数。六十四位数的循环往复必然会出现周期性的波动理论,用以概述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并定义出预测用的预言,用卜辞概率性的锁定在六十四个卦象之中,用以推演事物发展在某一时间周期内可能会出现的某种事件。

周易的预测方法就是把宇宙无限扩张的原理锁定在六十四个卦象之中,人为的锁定六十四卦即是一个四维空间。在这个四维空间中,所有的事物发展总是有周期性规律,于是先贤记录下这些信息,定义六十四个范围,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概述出事物发展周期性的变化规律,既而概念性的编辑出六十四卦卜辞,然后用乌龟做卜,用蓍草做筮,来选择卦爻,再根据卦爻的范围来定义卜辞,然后根据卜辞来预测在某个时间,某个瞬间,某个地点,某个方位会出现某一方面概率性较大的事件,行为,现象等等。

这就是为什么周易要用六十四卦来预测万象的由来,也是中国人的思想来源之地,中国人讲究既定方针与追求既定目标的心理就来自这里,中国人凡事讲规则,讲完美,讲循环,讲因果,讲报应,讲道理,讲义气等等等等都来自这里。

《周易》形成后对中国人的宇宙学,宗教学,哲学社会科学,逻辑概念学等等学科产生了重大影响,几乎是中国人所有学科的思想源泉。所以说周易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这就是周易的数。

三、说到华夏民族的思想根源,就要说周易中的“理”了。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认为天地分阴阳,天为阳,地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天干甲丙庚戊壬为阳,天干乙丁辛己癸为阴。地支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丑卯巳未酉癸为阴。孤阴不生,纯阳不长。阳多则短,阴多则绝。阴极则反阳,阳极则转阴。

天干阳性反应最强的是壬、甲,天阴干阴性反应最强的是丁、辛。天阳干克天阴干最强悍的是丙、庚,天阴干克制天阳干最强悍的是丁、辛。是故壬见甲可化阴,丁见辛可转化为阳,此谓极阳化阴,极阴转阳。地支阴极在子,阳极在午,故子子相见必化阳,午午相遇则转阴。

阴生阳,阳生阴,老阴为少阳,老阳为少阴,孤阳不长,独阴不生。阴阳转换,奇偶两象,互补则生,互斥则止,合同则天理自成。

中国人传统文化思想,理学理念全部来自这个理论体系,这就是华夏民族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与政治法则的出处。

周易的“理”学思想就是来源于阴阳天地论,阴阳论认为天地分两仪,两仪存阴阳,阴阳互生互补,互斥互动,天地所有的理数基础皆生自两仪阴阳论。

两仪存阴阳,阴阳存四季,四季存八方,八方有八卦,八卦有九数,五行蕴藏其中。周易成文先取象,再算数,又定理,而后占。科学而系统,集天地之大成。是故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的理念之后形成诸子百家思想,这其中最居代表性的是儒、道、法、墨四大家。

易经成文之后多次被删减,最后确定在孙老二之手,现在我们看到的《周易》就是经过孔二夫子“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后的易经。自然《周易》中的理也要先从孔二夫子的“理”说起。

《周易》认为天地分两仪,两仪分阴阳,阴阳分四季,四季生八卦,五行蕴藏其中。于是儒家认为阴阳分天地,天地分君臣,君臣分上下,上下有左右,左右分两端,两端互通斥,“仁”字坐中间。“仁”者二人也,阴阳合同而成“仁”。仁字是平衡一条直线上左右两端的支撑点。“仁”字居中,平衡摆正两仪关系,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开山之始,儒家思想一切从“仁”开始,阴阳“两人”开始,阴阳合“仁”开始。

儒家的观点,天地有阴阳,阴阳生物种,物种之中有人类,人类聚群体,群体集生国家。国家之中有君臣,国中有君,家中有夫。君当国权,夫掌家权。国有君臣,家有夫妻,夫妻有子女,子女成社会,社会分八方,八方有山水,山水为物资,质量蕴藏其中,其中有五行,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归纳到人事就是“仁义礼智信”。五行有生克,生克有规制,规制循环其中。五理有长短,统治分布其中。

天地有阴阳,阴阳分男女,男女有社会,统治循环其中。统治有阶层,上下分两班。在天为玉皇,在地为帝君。帝君当行“仁”政,教化下层民众。这也是我们所说的“理制人为”思想的起源所在。

天地有阴阳,阴阳生四季,四季有八方,八方有五行,五行蕴藏其中。阴阳有男女,男女生人类,人类有社会,社会有君臣,君臣当制理,制理有法度,法度归纳为五行,金木水火土,归纳到人事就是“仁义礼智信”。

“仁”字当头占,“义”忠随后行。“礼”仪站中间,恭身曲腰敬。董子充五常,五常不容混。“智”者遁规律,“信”者言必行。

仁,周易认为仁从阴阳,一二得二,阴阳合同而为“仁”。于是儒家思想认为,一切从一,一二从仁,二一为仁,阴阳合同为仁,仁从人二,最高境界就是阴阳合同则为仁。“老吾老已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以从一为核心,以从二为规制,不得从三,也不得从四。一切以阴阳,君臣,夫妻,上下,贵贱为“仁”制,核心思想就是“仁政”,以仁从二人为核心,一切从化于仁。天之理,地之衡,从阴阳起,一阴一阳谓之仁,仁从二,二从仁,“二”即是儒家理论的核心内容,“二”化仁,仁立德,德立规,规制来自天子,天子仁政天下,这就是中国人治思想的开源,也就是所谓的儒家思想。

义,义是羊,羊从顺,顺应一,从化二,人人皆从一以下恭顺上二为义。臣从君,妻从夫,子从父,“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说了不去做,可以,行动了没有结果也可以,但是,臣必须从命君,奉献于君。妻必须从命于夫,奉献于夫。子必须从命于父,孝顺于父。这是天道,天道从仁,仁人化义,义当以下奉上,献出则为义,大义凛然,义不容辞,臣赴死为君,妻赴死为夫,子赴死为父,下赴死为上就是“义”,“唯义所在”一切皆有可能失去,但义是天理,必须存在。这就是儒家的“义”。了解了“义”,也就知道古代反皇者为什么叫起义军了。

礼,《易》曰:“有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义有所错。”于是孔二夫子的儒学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不学礼,无以立。”“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宪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如此无下有礼而国治其国,家治其家,方为礼仪之邦。《诗》上就说,老鼠内部都有体制,人哪能没有礼教呢?人如果没有礼教,不如早点死了算了,活着还有啥意义呢?于是上制皇权之礼,以下拜上,跪地而饶之。下制家公之礼,夫妻“尊卑有序,上下有体”。各个领域皆制礼度,礼教天下,礼仪兴邦。这就是儒家的礼。

智,从知,从俗,从常规,久视的规律就是智。孟三夫子把“仁义礼智”设定为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智就是是非曲直,人生常规,人们行为表现的经常行为规则。智就是人们把长期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归纳起来,形成智能决策,用以评判人们生活中发生的是非曲直。这是智的最高境界。

信,从言,言必行,信必果。“信”出自汉代董仲舒依据儒学原理发明的五常,信不是孔二夫子与孟三夫子的原生理论,出自儒学信徒们的发明创造,不过“信”是对“仁”的总结。人通过阴阳合同达到“仁”的最高境界,就是信必果,信必须履行诺言,以达到身心合一的最高境界,致死不渝。这种境界有阴阳交合,穿越时空之意。从仁必信,这就是华夏民族的道德标准,价值标准。

这就是儒家的“理”。儒学理论体系形成之后,经历秦代的“焚书坑儒”,至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天下的思想归一了,此后的几千年再也没有不一为二的思想出现了,即使有也得打着儒家的旗号,从化于儒家思想。

易出百家,道家自然更是产生于易。

道家的理学思想是“道法自然”。易为宇宙,宇宙之始为一,为“易”。宇宙分裂成天地,天地之间生两仪,两仪存阴阳,阴阳互生斥,生斥生通道,通道成轨道,轨道成规律,规律生规则,法度蕴含其中。

道家认为,一切事变来源于阴阳互生互斥,形成一种机制,机制之中有规律,经天纬地,通道而生。道家的道法自然的理论来源于道家对“道”的理解。“道”在道家看来,道是宇宙起源的根本道理。“道”是宇宙起源的终端口,宇宙起源于“道”,天地起源于“道”,阴阳,日月,君臣,雌雄,男女皆产生于“道”。道就是自然生成的一种规律,归纳起来,道就是通往宇宙空间的自然通道。地上万物来自天际的生命通道,故道家认为天地间万物长生不死,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始而复终。

道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认为生命长生不死的宗教,也是人类最早认识到物种起源于天地,周而复始于天地的宗教,是世界上最早认识物种共存于天际的宗教。道教认为人来自于天,经天道,乘月光之翼入地道;地道在谷,幽谷之泉,经地道谷幽泉入人道;人道在脐下之牝,经女人肚子而生人,意识随天而降,自然生成,自然固有,特性长存,周而复始,始而复生,直至消失而回归天际,然后又经天道入地通,出人道而循环往复。

易为一,为宇宙。一生二,二为天地,阴阳,男女,雌雄万物。二生四象,四象分东西南北,春夏秋冬。四象生八方,八方生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八方存地理,地理生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存五地,东西南北中。五行有生克,静止有规律。守用有柔弱,满盈有亏虚,居上须谦下,曲中有直径,需求当先舍,上善当若水,下曲而后行。

是故道家遵从“道法自然”“无为而制”的思想,倡导自由主义思想,从化于自由管理,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所以道家即产生刘邦那样的政治大家,也产生黄巢那样的混世魔王。

法家遵循天地论,认为天地有阴阳,阴阳有互斥,互斥有规律,规律成法度,法度当自立,立则立竿见影,法度众生。法家运用易经理念认为法制是制国平天下的必须之准则,反对儒家的“人治”,道家的“无为而治”,形成法家“法,势,术”的治国安邦思想。法家的思想倾向,在某种程度上接近现代西方人的治国理念,是以法治国的思想雏形。只是旧中国的思想观念是以维护上层建筑的利益为重的政治理念,以维护上层建筑为准绳,有利于增强上层建筑利益安全的政治思想会越来越建全,不利于上层建筑的政治理念只会越来越狭义,理论思路也会越来越窄。

墨家依据易经之理,设置以巨子为首领的社会小团体,推崇“兼爱”、“非攻”、“尚贤”,形成与儒家观点尖锐对立的思想主张。墨家主张社会兼爱,人民尚同,兼顾公平,反对等级观念,倡导天下和平共处,互不干涉,互不侵犯,互不为攻的“非攻”思想。提出节约、节用、节俭、节葬的俭朴思想。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前人的经验,“明鬼”前人的智慧。墨家思想有社会公平公利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是不会被后期的封建帝王所接受的,所以春秋战国之后就逐渐淡出思想界,被历史的滚滚红尘淹没了。

周易的“占”是对“象”、“数”、“理”学的总结,周易的占是占卜,占验的具体体现,是预测学的具体操作方法。

周易的占是一套独立完整的预测方法。

周易的占卜术最早是用揲蓍法占卜的,“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使顾客易于酬酢,可与祐神矣。”这里详细说明了周易的占卜方法。

另一种方法出自汉代京房,由于揲蓍法操作工序繁琐,且非常耗时,于是他发明了钱币法,就是用三个铜钱代替蓍草,用抛掷硬币的方法,取硬币的正面与反面,每掷一次必有四种不同的结果,二阴一阳(为少阳);二阳一阴(为少阴);三阳(为老阳);三阴(为老阴)。这样反复掷六次得出一卦,来取代揲蓍法占卜,但是京房的掷币法永远也取代不了揲蓍法,因为掷币法与揲蓍法得到的概率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就是产生中国理学的根源,这一切都是中国人“以理服人”的出处。

中国传统理性学说的发展进程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完善直至走向极端最终走到死亡的结局,中国传统理性学基本可以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发展阶段是战国后期至唐朝前期,第二个发展阶段是唐朝到元代灭亡,第三个发展阶段是明、清至民国时期。

中国传统理性学发展到后期已经完全达到了极致,发展成必死的学问了,已经达到物极必反的峰值扭矩点,离死亡只剩时间与空间了,最终结果在民国。

那么到底什么是理学?从易经中衍生出来的所有学问统称为中国传统理学,其中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最具代表性,之后衍生出来的如中医学、八字命理学、风水学等等凡是涉及到中国人的传统文化的都归中国传统理学所有,这其中包括三教九流,曲艺歌妓等等等等。

说到这里恐怕连现代中国的所谓大儒们也没弄明白到底什么是“理学”,那么到底理学是什么学问呢?说到底理学就是“说理”的学问,就是在说一个“理”字,这个理字就是今天我们挂在嘴边的“道理”两字,其实“理学”就是说“道理”的学问,说到大道理就是形而上,就是上层建筑的政治思想,说到小道理就是在老百姓的生活中的家常理短,仁义礼智信,生老哀乐死。

说到形而上就是中国古代王权阶级用来统治下层百姓的学问,说到形而下就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用它来衡量标准的学问。再通俗点说就是古代皇帝们拿来制定国家规则的学问,国家制度怎么制定,什么时候上朝,上朝后君臣怎么行礼,怎么称呼,又怎么处理朝政等等,往下层说老百姓生了儿子要过满月,吃满月酒的礼仪怎么进行,老百姓家里老人走了,这送老的礼节怎么进行,老百姓邻里之间有纠纷,怎么“说理”解决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归中国传统理学的范围。

我举个例子说明大家就好理解了,比如古代婚姻制度就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事例。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受父母之命,依媒妁之言建立起来的婚姻关系,男女双方在婚前是没有见过面的,更不用说爱情了,古代中国的婚姻关系就是“绝对物质”条件在前,精神层面在后的理学人事关系,男女双方在完全没有任何感情互动的情况下结合在一起,完成肉体首先满足的物质需求,这完全是物质基础在第一性,精神境界在第二性的唯物论的排序顺序,自然是绝对的唯物论的人事变化关系。

反观西方人的婚姻关系就是在柏拉图式爱情的定义下“绝对精神”层面的婚姻关系,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体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体欲望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可见西方文化是将精神交流置于前置条件的唯心主义婚姻观,把肉体欲望置于精神境界之后的“人性”学学问。

这样看起来就好理解什么是“理性”,了解为什么中国的理性主义最终结束在民国了。原因是当理学发展到极致时,一切的一切皆是壁垒,你伸伸腿,呼口气都可能会处及森严的壁垒,封闭结构已经超出人们正常的理性,一切皆以物质条件为基础,满脑子都是物质基础,把物质基础置于一切事物的前端,做什么事情都先讲金钱,讲物质条件,用道德世界、完美主义来约束人们正常的行为反应与精神选择,这条路还走得通吗?生活在现代的人让你想像一下明清时期的封建礼教,你可以都会不寒而栗了。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就是当你一切向钱看时,把物质条件置于一切问题的前置时,你看到的就只有直观世界了,只有物质条件了,至于精神上的东西你可能连想像一下的心理都不存在了,这时的你必然会用你设想的完美理性预期来约束对方的行为反应,处理问题,这里你的思想方法必然是用道德标准与完美世界来衡量一切指标,这样做的结果反而是一种难以达成的预期目标,因为你没有预料到问题原本存在的缺陷性,你看到的只是问题的完整性,最终在问题发展的过程中缺陷部分显露出来了,由于你没有预料到问题的缺陷性,自然就没有处理缺陷的预案,最后还是导致事项的最终失败。中国人合伙做生意十人九不成的原因就在于此,合伙之前只看到了完美世界,却忽略了事情的必然缺陷性,事前不设防,事后诸葛亮,发现问题后的处理方法就剩下互相埋怨、指责,甚至是攻击,拆伙了事。

而当你从“人性”出发去处理问题时,你会一切用精神,爱心来看待问题时,你首先满足的是精神感应对整个事件的客观认识,然后用思维逻辑来判断物质条件的完整性与缺陷性,用前置的精神理念来看待后置的物质条件,这样做反而更容易正确选择处理问题的方法,设置前期预案,防止出现缺陷问题,既而达成心理预期,实现理想目标。西方人凡事都喜欢用合伙的方式来处理,在事项进行之前就已经设置了心理预期,置心理预期于事情发生之前,就会事先设置可能出现缺陷问题的处理方案,这样做事情的结果反而更容易完美成功。

从这里你也能理解什么是“人性”学了,你会发现原来“人性”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并非牛鬼蛇神,我们常常太多的在使用人性学的方法,只是我不知道罢了。了解了什么是“人性学”,就知道为什么西方的“人性学”最终成了赢家,达成向世界拓展的世界级学问了。

其实有关理性与人性,理学与哲学,东方与西方之争,归根结底就是方法论之争。

由此也就了解中国传统理学与西方哲学到底是什么关系了。

严格的说,中国传统理学中包括有西方哲学,但西方哲学不涵盖中国传统理学,甚至与中国传统理学风马牛不相及。

到底什么是西方哲学,别看我写了这么多,我连哲学的边都没沾,那到底什么是西方哲学呢?

西方哲学准确的说是建立在精神之上的学问,哲学是虚拟世界里的云烟,虚无缥缈,模糊不清,且宽泛而广阔。如果一定要把哲学放在某个框框里,那你定义在人的心中好了,要么你就定义在精神灵魂之上好了。反正哲学与“物质”没有特别具体的关系,即便是有,也是“绝对精神”之下的“物质世界”。

如果你一定要把哲学与物质基础扯上关系,那你就不要叫“西方哲学”,你还是叫“中国理学”好了,还是回到“说理”,“理教”,“理性”的学问中去吧,继续创建你高大上的宏伟高塔吧,继续维持你正人君子的形象吧,提倡和发扬你正大光明的德行吧。反正虚伪与缺陷与你毫无关系,你还是继续制定你的道德标准吧。甚至是否定人的灵魂存在,而人的真实面貌就与你没有关系了。

说到底,西方哲学是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的学问,存在缺陷理论,而中国理学是直观唯物主义出发的学问,只存在完美世界。

这就是西方哲学与中国理学的根本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