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两个半人的哲学
西方哲学博大精深,支系多如牛毛,想要系统的了解西方哲学穷其一生恐怕也了解不完,如果真想要了解西方哲学,只要了解两个半人的思想就可以了。
他们是一个苏格拉底加半个柏拉图,再加一个黑格尔,只要了解这两个半人的思想意识就可以了解整个西方哲学了,因为这两个半人的思想代表了西方全部的哲学精神。
苏格拉底加上半个柏拉图创造了西方哲学体系,为古代西方文明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引领西方古代文明向前航行,黑格尔开拓了西方哲学的全新概念,为近现代西方文明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引领西方现代文明向世界进发。
反观中国古代理学,也是两个半人的哲学,他们是一个孔子加半个孟子,再加上一个朱熹。这两个半人的思想代表了整个中国传统理学的全部内容,孔子加半个孟子创造了古代中国的哲学体系,为古代中国文明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引领中国古代文明向前航行。朱熹开拓了中国理学的全新概念,为近代中国文明也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只是这盏灯越来越昏暗,最后引领中国近代文明冲上了沙滩,搁浅在沙滩上不能前行了。可以说把中国封建王朝推上沙滩,推上断头台的正是朱熹,也可以说中国古代理学与封建王朝都死在这小子手里了。
苏格拉底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创造性的将西方哲学体系剥离出自然科学与神学,以及文化的范畴,把飘荡在天际的哲学思想拉回到人间,定义在人的范围之内,“以人为本”定义了哲学思想的文化范围。这个道理非常伟大,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人类文明,超出人类就不再是哲学的文化范畴,他的这一思想非常伟大,时至今日无论你的思想多么具有前瞻性,你也跳不出苏格拉底画的这个圈子,因为你跳出人类的文化范围你就不是人,不是人的哲学就什么也不是了。如果没有了人,就什么都没有了。如果地球上没有了人类,猴子主导了世界,那么就是猴类的哲学了,与人类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苏格拉底定义了人性文化的范围,从人性出发,用两眼观世界,用第三只眼认识人生,重视人性准则,倡导善行发自内心,提出人无本意是恶行等等观念,一切从人性出发,把人的理念放在第一性,把物质条件放在人性之后,把人性追求放在“美的理念”、“正义的理念”之上,为西方文明点亮了一盏不灭的明灯。
苏格拉底把西方哲学的“理念”明于美德之上,明于正义之上,认为精神可以主导物质的客观存在,这种思想是唯心论的雏形。他将精神和物质明确对立起来,也为后期的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分离奠定了基调,最终形成“对立与统一”的西方文化。
柏拉图为人类作出的最伟大贡献是在教育与爱情方面,为西方教育定义了基调,又为西方人设定了柏拉图式的爱情准则。
一个苏格拉底与半个柏拉图把哲学思想定调在“爱与智慧”之间,从人心出发,以人的主观意志来改变客观现实为路线,把西方哲学定调在早期唯心论的基础之上,奠定了后期西方哲学的基础。
黑格尔对哲学的最大贡献就是用三观看世界,把唯心论的基调确定在三观看世界上,即自然观、精神观、逻辑观之上,确定了客观存在只在唯心论之中产生的真理事实,肯定了存在即合理的既定事实,为客观唯心主义精神奠定了基础。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思想为现代西方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西方国家很少出现内乱,很少出现起义军的根本原因就是黑格尔的“合理内核”思想在西方人心中扎根的结果。黑格尔“合理内核”思想认为事物既然存在就有其合理性。这种思想中国人没有,中国人也不这样认为。中国人认识世界就是两字,“道理”,中国人凡事都是讲道理,摆事实,这本来是很合理的素求,但是现实存在是,很多事实本身就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没有事实缺陷就不可能产生矛盾,正是事实真相存在缺陷性,才会发生矛盾,既而产生解决矛盾的思想理论,而现实是当你讲道理摆事实时,问题往往并没有得到解决,矛盾由于先天缺陷而不能化解,一旦矛盾化解不了,中国人就只剩下两字了,要么“忍”,要么“反”。
黑格尔认识世界的方法类似于中国的《易经》中的八卦,八种不同方法了解世界,看待问题的发展过程,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法。
其实哲学是什么?哲学就是用人类的爱心,与人类的智慧,来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矛盾与冲突,并解决矛盾与冲突问题的学问。只是西方哲学认为人要把精神境界置于物质条件的前端,用人类灵魂去触及现实存在,置精神于物质之上,唯心的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把人的精神境界置于前端来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化解矛盾,解决实际问题。从人性的弱点出来,寻找过去已知的经验,来判断事物发展的现实方向,寻找最佳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化解矛盾,就这么简单。
黑格尔认为: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的。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是正当的,合理的。这句话哲理性很强,他的这种思想中国人缺乏认识,并且区别于中国人逆来顺受的思想。
中国人逆来顺受的思想来源于对压迫环境,及恶劣环境下无奈的自我嘲讽心理,这种心理是对儒家强权政治思想的无奈反应。
而黑格尔的这种思想是对现实政治的理解,从思想深处认识政治可以给人民带来惠及,人要注重实现,不要无端抱怨现实,现实既然存在就有其存在的道理,存在就是正当合理的。黑格尔认为凡是事物就有缺陷性,有缺陷就需要逐步改善,只有已经整体存在的,其余任何东西都是不完全的。不完整就可以改变,用开放的心态改良它,使其最终造福人民。而不是指责,打击,甚至是反对,冲击已经存在的事物。也不是忍气吞气,委曲求全的顺从。而是以求正的心态积极改造其它,使其符合人民的意愿,最终为人民谋福祉。黑格尔的思想对现代西方人的影响深远,西方人对政治的认识要比中国人成熟得多。
近代中国人由于受东西文化冲击的影响,思想出现复杂,迷惘,模糊,空洞等等现象。对政治产生消极心理,甚至出现反动的声音。
西方哲学中“变与不变”的辨证思维也要比中国传统哲学成熟清晰的多。中国传统哲学在儒家学说的控制下,丧失了辨证施治的哲学理念。这与儒教产生的时代有关。
儒教的创始人孔子生活的年代正处在春秋战国的动荡时期,这时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正是战争连绵,社会长期分裂的时期,分久思合,人们急需要一种集权思想体系的产生,孔子的思想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所以儒家的中心思想就集中在维护政治的集中权利,维系政治的集权压制,维持政治的绝对统治之上。
孔子改良了《易经》中的阴阳论,完善了中庸论,修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奠定了万世师表儒教至尊的地位。
儒家思想认为世界起始于一,分裂于二,合同产生三,一切事物遵循天地规则,下必须遵从于上,臣必须遵命于君,子必须从命于父,妻必须听命于夫。儒家认为这是恒古不变的道理,人人必须遵从,遵照而行。这种教条主义思想割裂了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人生与天理的辨证与统一的哲学概念,给政治套上紧箍咒,以至于汉代后期的封建王朝被这个紧箍圈箍得死去活来,更迭不断。
所以儒家思想自汉代登上政治舞台之后,形势上越来越固定化,思想上越来越固步自封,发展到宋代,经过朱熹的改良就更加僵化了,到朱元璋之后就完全是反动的形式强权政治加封建礼教思想了。这种思想与朱元璋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有关。
这一切发生的根源在于中国《易经》的理论框架存在根源性的问题。
明朝产生在汉民族反击外族统治与民族内部斗争之中,对于异族人的统治以及民族内部斗争汉族人很自醒,很明白,明白到必须找到一套完整的统治手段,把政治设置在一个直线前行的轨道上,不受任何力量的左右,以期外部永远不再受外族侵夺,内部永远不受本民族政治斗争的伤害。
这种思想促使朱家皇帝们不断完善政治上的一种定制形式,把政治制度固态化的设置在一个轨道上,一切都有既定的定制,有固定的礼仪,固定的法度,以客观现实来驾驭人性的主观意识,以期达到预定的目标。以至于明后期的皇帝年龄越来越小,越来越脱离皇帝职责,甚至出现木匠皇帝,做着木匠活照样不误当皇帝。可见封建王朝强权政治形式到什么地步,封建王族与仕绅们顽固的固守八股教义,把中国封建王朝推上了极端,高悬于悬崖绝壁,绝壁筑楼,严重脱离下层民众,最终导致灭亡。
时至今日,中国高等学府的一些学者仍在为儒家学说唱赞歌,唱挽歌,试图复辟儒家思想,诸不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意识普遍在提高,人人都能看清什么是民主,什么强权。
孔子是中国传统理学的奠基人,孔子定义了“仁、义、礼”的定义范围,把中国理学定义在“天定人为”上,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上,奠基了中国古代唯物论的思想基础。“智”是孟子补充的,“信”是汉代董仲舒添加的。
孔子的思想很明确,就是以“仁”字为核心,启动“天人合一”的世界,在“二人”的基础上进行君臣,夫妻,父子,阴阳的合同滚动式发展,继而产生顺理成章的事态,以“顺”为“义”维护天理,以天为上,以人为下,顺其自然。一切都是天意,人只是顺应而为而已。
天定义顺,“礼”在人为,所以儒家根据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礼仪标准,上至皇权,下至民众都对应设立了统一的礼仪。
孔子的理学观点来源于《易经》,《易经》是通过二进制数原理换算事物发展进程中的规律性,通过规律性来找到事物进程中的峰值点与扭曲点,继而推论出最好的结果,与最坏的结局。《易经》是通过客观的物质存在来推测主观的心理预期的学问。这就是易经的根源性所在。
所以孔子的思想根源在于把客观存在放在主观意识之上,把天命论放在第一性,认为人只有顺应天理,才能达到“仁义礼”的境界,人只是顺从的第二性。
孟子与柏拉图一样认为人应该受到教育,“有教无类”,在男女爱情上主张“食色性也。”他为中国古代的教育奠定了“学而优则仕”的基调,也为古代中国人的意识形态奠定了基调,所以是半个圣人。
朱熹的思想是近现代中国人的思想基础,这个人把中国古代理学给拍死在沙滩上了。
朱熹的“理气论”更是现代唯物论的雏形,与现代唯物论一脉相承。“理气论”的核心内容就是理在先,事物发展的“理”是事先存在规律性的,理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气在后,气是事物进展变化的动力,有气理才会变,理在先,气在后,又互斥互生,互为作用着滚动发展,万物之理归于一。以如“太极”,阴阳合同,转动发展。
朱熹的理论反动就反动在这里了,他的哲学观有些既不完全是唯物论的观点,有些也不完全是唯心论的思想,而介于两者其间,他的思想形成后成为宋明清三朝的官方思想,上层建筑,引导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路线近六七百年,最终把封建王朝推上断头台。
朱熹的理学思想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朱熹的理学病根出在“格物致知”上。“格物致知”的具体内容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这个道理一看就知道是二元论的理论框架,与唯物论者是一脉相传的,具有高度的直观唯物主义世界观。
那么为什么他却把中国封建理学推上了断头台呢?
道理非常简单,缺乏人性思维,专注理性行为,穷了天理,只会灭了人伦,只讲高尚的道德,却忽略了下层的民意,这种思想只能让当权者更加强权,让弱势者更加艰难。
因为当你完全接受这种思维之后,你会把直观理性思维放在第一位,把客观唯心思维放在第二位,由于中国人都是无神论者,所以造成客观唯心主义踪影皆无,也就只剩下“格物致知”了,这就形成非常纯粹的缺少人性思维的“唯物论”观点,也可以用“绝对格物”“绝对物质”来形容。
中国封建王朝灭亡就灭亡在这里了,“穷天理,灭人欲”,你想想看,让你做什么事情都去找规律,问定数,爻八卦,你还有心去面对现实存在,努力奋斗,争取通过努力改变现实吗?并且完全禁止人类的天然欲望,在没有个性的社会里,人只是从化于道德的物质而已,这样的人活在世上只是封建王朝的格物而已,当人性完全泯灭之时,也就只剩下物质世界了,上权教化民众的也就只剩下封闭自我,等待天机的方法了,在朱熹思想的指引下,明清两代的皇权者沿着一条轨道跑,最后都上了断头台。
从社会发展的进程看,事物发展真的不能只看天理。天理何在?事物发展的确有规律性,但是不求努力,一味地等待规律到来,真的就是佞臣横行的天下,人伦得不到保障,人心不聚,最终只有一个结果,死路一条。
所以说唯心论并不是牛鬼蛇神,专论妖魔鬼怪的学问,唯心论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客观理念改变直观思维”,既然你选择了客观立场,就可以通过客观努力实现理想,达成愿望,愚公移山精神,雷峰精神就是纯粹的唯心论思想,用意志改变现实的哲学精神。
这才是真正的用哲学看世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