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彻大悟
3742600000027

第27章 悟法人生——感悟禅意的人生(7)

其实忍让并不是不要尊严,而是成熟、冷静、理智、心胸豁达的表现,一时退让可以换来别人的感激和尊重,避免矛盾的加深,岂不更好?

人生百态,各有所爱,你爱吃鱼,他爱吃鸭,虽然嗜好各不相同,但缘份安排大家一桌共食,各自也都吃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何乐而不为,又何必强求别人一定要吃自己喜欢的东西?

如果我们能承认品质各自有异的客观存在,便会对彼此的互异感到快乐,你有你的思维方式,我有我的人生见地,若能互相学习,彼此宽容,就能一团和气。

用你的博大胸怀去包容万物,你会感到“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有一种出人意料的美,一种意想不到的奇迹。

就像我们不可能让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满意一样,我们的生活也不可能处处都是鲜花,我们的成功之路也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不可能事事都比别人强。

那么,在我们的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时候,在我们的人生出现一些挫折的时候,在我们的面前不是鲜花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这时候,不妨后退一步,你会发现人生照样美好,天空依然晴朗,世界仍是那么美丽。

世界毕竟不是你一个人的世界,造物主不可能把所有的好事都摊到你一个人的头上,也要适当考验考验你,看看你在不顺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如果你反应过激,他还会继续考验你,直到你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对待一时的不顺或者挫折。

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人生的不顺和挫折,并非是一种消极的心态。有时候,你后退一步,就寻找到一种海阔天空的人生境界,这是一种积极的心态。

优秀的人才有着适可而止的智慧,懂得和为贵的重要,总是会在风云变换时三思再三思,摁住那些跃跃欲试张牙舞爪的小鬼,明白胸怀宽广、谦让待人才是博大,避免更多无意义的争执。

清朝的宰相张廷玉与一位同朝的叶侍郎都是安徽人。两家相并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宰相出面干预。这位宰相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老夫人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让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就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张廷玉失去的是祖传的几分宅基地,换来的却是邻里和睦及流芳百世的美名。

凡事均有长有短、有阴有阳、有圆有缺、有利有弊、有胜有败,更何况是千变万化的人生?在处理争端与矛盾之时,为何不多想一下:处世让一步为高。那些邻里纷争,亲友反目,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就会觉得有点可笑甚至荒谬。难道你愿意成为旁观者斜眼笑谈的主角?那么,各退一步,化干戈为玉帛,又何乐而不为呢?聪明的人,并不会一味地争强好胜,在必要的时候,宁愿后退一步,避其锋芒,有时候不仅能赢得旁观者的尊重,更能赢得对手的尊重,你说,真正的胜利者到底是谁?

不要让仇恨掩盖了你的品德,不要让争怨损害了你的形像。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心是一个容器,当爱越来越多时,仇恨就会被挤出去。”

在生活中,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很多,心情有好的时候也有坏的时候,我们不可能每天都生活在阳光灿烂之中,但是我们却可以让自己做一个开心快乐的人,开心和快乐不是过程,而是自己的感受。

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宽容我们自己。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我们生命中就多了一点空间。有朋友的人生路上,才会有关爱和扶持,才不会有寂寞和孤独;有朋友的生活,才会少一点风雨,多一点温暖和阳光。宽容永远都是一片晴天。

宽容就是忘却。人人都有痛苦,都有伤疤,动辄去揭,便添新创,旧痕新伤难愈合。忘记昨日的是非,忘记别人先前对自己的指责和谩骂,时间是良好的止痛剂。学会忘却,生活才有阳光,才有欢乐。

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佛陀率领僧团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位年轻人时常来听佛陀讲经说法。有一天,年轻人愁容满面,见到佛陀就泪水涟涟。

佛陀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年轻人说:“我父亲生病过世了,我很难过!他是个很好的人,为什么无法活得长久呢?”

佛陀慈祥地说:“你不是时常来听经吗?”

年轻人说:“是啊!只要您在这里讲经,我都会来听。”

“既然如此,你应该听我说过生老病死、人生无常的道理。人来世间,岁数总是有限啊!”

“这些我都知道!可是我并不觉得父亲已经年老了啊!”

佛陀解释:“生命的长短,不是以岁数而定,而是他在人间的缘有多长,生命就有多长。”

年轻人又问:“父亲舍此身后,是上天堂或下地狱?请您一定要为父亲加持,让他能够往生天堂,否则为人子的我会很不安!”

佛陀觉得此时说再多道理也没用,因为烦恼已占满年轻人的心:“难得你这么孝顺又有心,我答应为你父亲加持,但是你必须依照我说的方法去做。”年轻人高兴地答应了。

佛陀请他去拿两个壶过来,其中一个壶中灌满油,另一个壶中则放一些石头:“来!现在我们去河边,你赶快去叫你的亲人及邻居一起过去。”

年轻人很高兴地召集亲友一起来到河边,依佛陀指示,将两个壶轻轻地放进河里,然后将壶打破。放石头的壶被打破后,石头随着壶的碎片沉下去;而放油的壶虽然碎片下沉,油却浮上水面。

佛陀请年轻人和周围的人用虔诚的心来祈祷—让油下沉,石头上升。所有人面面相觑,觉得岂有此理。因为不论如何虔诚祈祷,也无法让石头浮上水面或让油沉下去。

见大家议论纷纷,佛陀微笑着说:“行善就像把油放在壶里,造恶就像在壶里放石头;当生命终了,善业会往上浮升,恶业则向下沉沦,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不是靠加持就可以往生好的境界,就如同石头无法靠着祈祷而浮上水面。所以,人往生后何去何从,完全决定于自己生前的所作所为。我们要以正确的心态来面对世间万物,起心动念以及言行举止都要从善去恶。”

我们应该选择一条怎样的人生道路呢?人生的路虽有千万条,但它的方向只有两个。一条是走向自私自利的路;另一条是走向断恶修善之路。

佛陀告诉我们:我们的心中有许多烦恼的恶种子,它们遇缘就会产生恶念,进而造作恶业,断恶就是要将我们心中烦恼的恶种子消灭,从而不起恶念,不造恶业;同时,我们的心中也有善心的善种子,它们遇缘就会生起善念,造作善行,修善就是要将我们善心的善种子增长广大,从而常起善念,常行善行。

《圣经》上也说,“助人就是助己”,作为一个人,特别是一个想做出一番成就的人,就要牢记这句话。因为,在你奋斗的过程,需要许多人的帮助,而只有先付出了,别人才会回报你。

有一个中年妇女,丈夫因病去世,自己一个人带着女儿艰难度日。她原本在一家工厂上班,几年前,由于经济不景气,工厂面临着倒闭,她下岗了。

好在她平时待人很好,在街坊邻居中极有人缘,下岗不久,便在亲戚朋友的助力下,在小镇上的服装市场旁开了一家饭店。

饭店刚开张时,生意较为冷清,全靠朋友和街坊邻居们的关照。后来,由于女店主忠厚老实,又热情公道,小饭店渐渐开始有了回头客,生意也一天一天地好了起来。

也许是女店主慈悲善良的缘故,几乎每到中午吃饭的时间,小镇上的五六个大小乞丐都会相继光顾这里。客人们常对女店主说:“快把他们轰走吧,这些都是好吃懒做的主,别可怜他们!”这时女店主总是笑笑说:“算了吧,谁还没个难处,看他们风餐露宿,也挺可怜的。”

人们都说,这女店主太善良了,从未见过小镇上其他店主能够像她那样宽容平和地对待这些肮脏不堪、令人厌恶的乞丐。若是别的店主,一见到乞丐上门,就会严厉地呵斥辱骂,毫不留情地赶走他们;而这位女店主则每次都会微笑着往他们的饭盆里盛满热饭热菜,而且多是从厨房里取出来的新鲜饭菜。更让人感动的是,在她的施舍过程中,没有丝毫的做作之态,她的表情和神态十分亲切自然,就像她所做的一切原本就是一件分内的事情似的。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着。一天深夜,服装市场里一家经营童装生意的店铺由于电线短路,引发了一场大火。服装是易燃物品,加之火借风势,眨眼工夫整个市场便成了一片火海。

而小饭店紧邻服装市场,势单力孤的女店主眼看辛苦张罗起来的饭店就要被熊熊大火所吞没,心急如焚。这时,只见那班天天上门乞讨的乞丐,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在老乞丐的率领下,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将饭店内的冰箱彩电,还有一个个笨重的液化气罐奋力地搬运到了安全的地方。消防车很快就开了过来,大火被扑灭了。小饭店由于抢救及时,只遭受了一点损失。而周围的那些店铺却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救助,变成了一片废墟。

大火过后,人们都说是女店主平时的善良行为得到了回报,要是没有这些平时受她恩惠的乞丐们出力,饭店恐怕也会变成一堆瓦砾。

乐于帮助别人的人,不仅会受到别人的尊敬,也能在危难之际得到别人的关照;而平日里不行善事的人,在需要帮助时,恐怕只能靠自己了!

有人曾和上帝谈论天堂与地狱的问题。上帝对这个人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他们走进一个房间,看到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每个人看上去都营养不良、绝望又饥饿。每个人都拿着一只可以够到锅的汤匙,但汤匙的柄比他们的手臂长,他们没法把汤匙送进自己的嘴里。他们看来非常悲苦。

“来吧!我再让你看看什么是天堂。”上帝说。他们进入另一个房间,它和第一个没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匙。但每个人都很快乐,吃得很愉快。因为他们互相用自己的汤匙舀肉去喂对方。

因为自私,人们不肯帮助别人,不肯为别人牺牲自己的一丁点利益,结果是害人不利己,自己失去得更多。

其实,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为别人而付出的同时,快乐便会进入你的心中;相反,如果困守在自设的真空中,不肯接受也不愿意付出,那很有可能窒息,很有可能像地狱中的人们一样,守着食物饿死。

不管何时,不管何地,只要你肯付出,就能得到回报。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能不假思索地伸出援助之手,你才能在陷入危机时得到别人的帮助。

仁慈是一种聋子听得到、哑巴能了解到的语言。

以慈爱来化解怨恨,以良善来感化邪恶,以施舍来感化吝啬,以真实来感化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