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彻大悟
3742600000040

第40章 自由来去——升华心灵得自在(6)

于是,唐·瓦尔丁就把这两位奇怪的年轻人介绍给了另一位风险投资家马克库拉先生。

马克库拉原来是英特尔公司的市场部经理,对微电脑十分精通。他并没有被乔布和沃兹的样子“吓坏”,而是先考察了乔布和沃兹的“苹果Ⅱ”样机。

然后,马克库拉问起了关于“苹果Ⅱ”电脑的商业计划,而乔布和沃兹只精通于技术,对商业买卖一窍不通,所以二人面对马克库拉的提问,一下子面面相觑,说不出话来。但马克库拉并没有因此而失望,而是决定和这两位年轻人合作,并出任董事长。

唐·瓦尔丁因为对乔布和沃兹的外表形象过于求全责备,而丧失了一个有可能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机会。而马克库拉却与他相反,没有对乔布和沃兹求全责备,而是与他们进行了深度的接触了解,所以他成功了,他抓住了人生中重要的机会。

不要强迫别人一定要跟自己相同,须知“方便有多门,根机有多种”;更不必要求人人都顺从自己的意思,分工合作,才能发挥更高的功能。

有人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带有各种各样的残缺,都有这样那样不如意的地方。确实如此,你必须让自己接受这个事实。

如果你过于追求完美,对人求全责备,那一定严重影响你的人际关系,就会没有一个人敢跟你交朋友,你也将因此错过成功和幸福的到来机会。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人生只有三天,活在昨天的迷惑,活在明天的等待,只有活在今天最踏实。今天便是每分钟,如全做好,人生就美妙。

慈悲之心不树敌,智慧之光无烦恼

有一次,佛陀在祗园精舍为诸比丘说法的时候,有一个梵志愁眉苦脸,匆匆忙忙来到佛前,顶礼佛陀说道:“佛陀!我不幸遭遇到人生最烦恼的两件事,请佛陀为我解决,以减少忧愁。”

“梵志!什么事使你这样悲伤?”

“佛陀!第一件是我最心爱的女儿,今年才十五岁,长得美丽聪明,非常令人喜爱,前天忽然得重病死了。还有一件是我田里所种的麦子,正成熟待割的时候,又被野火烧光了。我的心血劳苦在几天之内破坏幻灭,怎不教我烦恼得几乎要发疯呢?正当我精神恍惚、痛不欲生的时候,有人告诉我,佛陀能解除人生一切的烦恼,因此我来请求佛陀解救我。”

佛陀怜悯道:“梵志!不必悲伤了,这是定业,非人力所能挽回的。世间的一切都是生灭无常,世间没有不散的筵席,没有不凋谢的花朵,也没有不飘落的叶子。自然界的现象是如此,人生的一切也是如此。世间有四事不能够长久:一、有常,必有无常。二、有富贵,就必有贫贱。三、相聚者终要别离。四、强健者仍不免衰老病死。”

梵志屏气静听,把佛陀的话思惟一番后,问道:“佛陀!既然世间上的一切是无常不可靠的,那么什么才是真实的呢?”

“真理法性。”

简单的一句话,使真实体验到无常变化的梵志立刻有所感悟。梵志的心中,被佛智的光明一照,烦恼痛苦的云雾立刻消散,于是剃除须发,发愿追随佛陀出家,实践解脱烦恼、救度众生的念想。

人的真如自性,被无明愚痴蒙蔽了,被虚幻的境界搞得烦恼不安,一旦认识自性,智慧之光朗朗照耀,烦恼痛苦就没有了。

我们经常会因为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自生烦恼,其实,人之所以会生气、会有烦恼,就是因为自己的智慧不够,就是因为还没有学会如何去解决眼前面临的问题,还不够智慧去心平气和地处理很多事情,也还无法因智慧而做到有一颗平常心。

人在烦恼中纠缠可以说是最痛苦的事了,因为烦恼就好像是自己在整自己般愚蠢,想要化解,就要运用佛法的空观智慧,有了空观的智慧,烦恼自然就没有了。

如果说烦恼是黑暗,智慧就是明灯,当明灯照破黑暗时,黑暗就不见了,所谓“千年暗室,一灯即破”。

其实,黑暗原本就不存在,只因为没有明灯,所以才会黑暗。同样,烦恼本来也是不存在的,只因为没有智慧,观念上才会颠倒错乱,内心才会产生冲突、矛盾和挣扎。

我们常常会为了人家的一句话而生气,但却没有去深思人家的话是否真的出自于本意,有的人因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不大会说话,所以说出来的话语总会让人误解,加上人都是喜欢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主观断定别人话语的用意,所以有时难免会有误差。此时我们如能平心静气地想一想此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他的为人及他的智商再做出评定,可能你就能够真正了解到他说话的用意了。

我们如能够用一颗豁达的心去听人说话、想人说的话、看人做事、想人做的事,那么我们还会去自寻烦恼吗?当有事情发生时,大多数人都喜欢找理由为自己推托,很少有人会思自己的过错和不足。工作中,很多人技不如人时,总是喜欢找出千万个理由去为自己开脱,很少有人懂得要去自我完善。

其实,我们见到的世界只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反映:在心情开朗时,见到的人都友善亲切;在心情烦躁时,碰上的人仿佛都面目可憎—是我们的心影响着我们所见到的世界。

拥有一颗快乐的心的人,见到的是一个值得欢欣的世界;内心充满仇恨的人,见到的是一个令人愤怒的世界;心中满是伤痕的人,见到的是一个悲哀的世界。

透过批评的眼睛看,世界充满了有缺陷过失的人;透过傲慢的眼睛看,这世界充满了低贱愚痴的人;透过智慧的眼睛看,你会发现原来每一个人都有值得你尊重及学习的地方。有智慧的人在独处时会管好自己的心,在不独处时则会管好自己的口。

在你的心开始懂得以智慧去观察时,生命的真谛便会在每一刻、每一个地方、每一件事物中向你展现。

所谓“一心有滞,诸法不通”,我们所有的烦恼都是因为我们自己缺乏人生的智慧,都是因我们内心对外物的执念。

所以说,所有的烦恼与痛苦都源于我们自己,源于我们自己会否想事、会否处事,所有的烦恼与痛苦也最终只能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这种力量就是我们自己的智慧,这种智慧就来源于我们自己平时不断的学习、领悟之中。

当我们生气时、当我们有烦恼时,就静下心来好好想想“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这两句话吧,平心静气地想想自己待人够不够慈悲,有没有好好去开启和运用自己的智慧,你心中的怒火可能立刻就会像被清凉的甘露浇熄了一样,你就会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了。人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才会有进步。

愚人被环境捉弄,智者改变环境。愚人看世界是人间地狱,智者看世界是光明净土。

没有智慧的人卖弄神通,犹如孩子玩原子弹;智慧的人运用神通,为你办事你却浑然不觉。人生处处有禅机,生老病死皆禅意

晚唐时期有一位龙潭和尚,他的师父是天皇道悟禅师。他在师父身边呆了很长时间,天天伺候师父。

他觉得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师父并没有给他指示禅机心要。

有一天,龙潭和尚向师父发问道:“某自到来,不蒙指示心要。”

他师父却说:“自汝到来,吾未尝不指示心要。”

龙潭问:“何处指示?”

师父说:“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低首,何处不指示心要?”

龙潭听了师父的开导,良久低头不语。

师父说:“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

龙潭在师父逼拶的这一瞬间,不容思量卜度,当下心开意解,悟道见性了,于是他又进一步请教师父:“如何保任?”

师父说:“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胜解。”

禅者的生活处处都流露着禅机,学人只要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处处都可以领悟到禅机,时时都可以实证禅的境界。

“禅”已经由原来的“参不得,悟不得,说不得,道不得,学不得,摸不得,捏不得,提不得,看不得,见不得,听不得”的超凡脱俗的大彻大悟,变成了一种智慧的人生哲学;禅已不再是出家人的专利,而是日益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

什么是禅?首先,禅是一种境界,是觉者的生活境界。觉者就是佛,佛时时都在禅当中。佛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是禅。

所以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是觉者的生活。“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这就是禅的境界。

生活禅是一种很高级的禅状态。能享受生活禅的人,是已经修炼得道的大菩萨。菩萨到世间传法度人,也要披一张人的色壳子。但是菩萨的心超越世间的一切累赘,因此菩萨过的是一种清风明月、石窟茅庐的简单人间生活。他们不贪著世间的一切物质享受和情爱的牵扯,而自得其乐。他们行也禅、坐也禅、睡也禅,才能享受这生活禅的乐趣。

生活的内容是多彩多姿的,禅的内容同样极为丰富圆满,禅与生活又是密不可分的。

从自然现象来说,满目青山是禅,茫茫大地是禅,浩浩长江是禅,潺潺流水是禅……

从人际交往来说,信任是禅,关怀是禅,爱护是禅,分享是禅……

从心理状态来说,安详是禅,睿智是禅,无求是禅,无伪是禅……

从做人来说,善意的微笑是禅,无私的奉献是禅,诚实的劳动是禅,正确的进取是禅,正当的追求是禅……

从审美意识来说,空灵是禅,含蓄是禅,淡雅是禅……

用心感受生活,就会多一分享受,少一分抱怨;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烦恼;多一些成功,少一些失败。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用心去观察身边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发现。

现代人追求“禅意的生活”,“禅意的生活”还不是禅,只是约略的修心的体验。而“禅意的生活”只是把你领到“禅修”的门前,门里面的东西只能靠你自己去寻找了。

在新西兰,一个牧场主有很多牧场,房子全是木头造的,他祖祖辈辈都过着这样的田园生活,已经延续一百多年了。

牧场主家的房子前有一大株仙人掌,高大得可以伸到屋顶上去,又肥又大的仙人掌叶片会在成熟之后“啪嗒啪嗒”地落到房顶上,每年都会腐蚀房顶,或把房顶砸坏,牧场主每年都要修房顶。

牧场主的朋友问:“把这棵仙人掌伐掉不就行了?省得费事。”

牧场主却说:“这是一种生活乐趣,当我听到仙人掌落到房顶的声音,当我再修房顶时,我把它当成一种乐趣。”

而令朋友更诧异的是,牧场主的牧场居然有一块最好的地是荒着的,什么也不种,就那么荒着。

他问这是为什么,多可惜啊,可以种什么长什么的,但牧场主给他的回答是:“我不能种任何东西,因为我祖父有遗嘱,他让我父亲在这块地上什么都不要种,就这样荒着。我父亲给我的遗嘱上也是这样写着。我祖父说,有一块这样的地荒着是一种美,那是一种寂静之美。”

朋友听呆了,天啊,荒着居然是一种美。后来他终于明白了,荒着的确是一种美,禅意是一种随性自然的生活态度。

某次,英国首相布莱尔和夫人到法国南部的一个小镇上度假,但小镇的人们依然是我行我素,并没有因为布莱尔夫妇的到来而有什么改变—他们依然在街边喝咖啡、晒太阳、打桥牌。

布莱尔喜欢小镇上的一家酒吧,但那家小酒吧早早定下了休假计划,恰巧和布莱尔夫妇来的日子冲突。

所以,布莱尔夫妇只看到了挂在酒吧门口的牌子上写着:欢迎布莱尔先生和太太,我们正在度假,假期结束后会回来,很抱歉。

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并不会因为你是布莱尔我就放弃自己的计划,选择一种淡定的生活其实就是选择了快乐。

在红尘中,不必要活得那样累,不必为了名为了利为了不必要的得失而苦恼沮丧,过一种禅意的生活吧,只有那样,我们才能闻到空气中花的芳香,看到天空中鸟的飞翔。

佛法的光辉不在死水枯木中,也不在青灯铜佛中,而在日常生活的行走坐卧中,在青青杨柳活泼的生命中。

修行可以不修“坐禅”,而修“生活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