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放弃也是一种宽容
3744500000008

第8章 人间硬骨当如是

张长菊

1966年夏日的一天,北京,一座幽静的四合院里,一位面容冷峻却又严慈的73岁老人,正端坐在自名为“静坐斋”的书房里凝神沉思。蓦地,“咚咚咚——”急剧的砸门声骤然响起。

老人从神游中被惊醒,忙站起来去开门。门开了,一群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拥了进来。虽然各个还是孩子,却一脸的严肃,怒目而视。“请问你们——”不等他问明来意,领头的学生已挥起戴着红袖标的胳膊,高声地打断了他的话:“我们要造反,造你的反!”

那是个满街红绿走旌旗的岁月。革命的洪流浩浩荡荡,没有人能够阻遏。他出身书香门第,家训甚严,于是一拱手:“既然要造反,那就请吧。”

孩子们异常活跃,快速行动,把他曾祖父、祖父还有父亲三代积累的书籍字画,以及他本人倾尽毕生精力收藏保存的,从戊戌变法到东西文化论战的各家手札,付之一炬。要知道,那些葬身火海的古籍要能保留到现在,他随便拿出一幅或一本来,都可能造就一个百万富翁。看着红色的火焰在书房里跃动,他心想:珍本古籍,用途不大,名人字画,附庸风雅,多年来也不曾悬挂,还是随你们的便吧。

可是,就在一个孩子要把两本很寻常的字典抛人火堆的时候,他突然扑了上去,奋力抢夺:“这个可不准烧!”可他很快被年轻气盛的孩子们推搡到一边,差点儿挨一通打。毕竟已经73岁了,身体不济,无奈的他只能站在一侧,一边看着字典化为灰烬,一边难过地嘀咕:“你们烧我的东西没啥,但这两本字典不是我的,是我借的,你们叫我如何去向人家交代?”

字画墨宝,他不心疼,而两本满地可见的字典,却让他落了泪。现在想来,他的举动真是有点儿可爱。这位老人,就是被颂为“一代直声”的学者梁漱溟。

“文革”结束后,他拒不参加一位曾丢弃原有学术立场著文批孔的哲学家的寿宴之请。93岁高龄应邀授课,仍是站着讲不落座,在校方再三恳请下,他朗声背诵梁启超的名言:“学者就应该死在讲台上!”一时间,全场学子肃然动容,掌声如潮。

心灵智语

“学者就应该死在讲台上”,多么有力、多么激昂!但回望现在,我们似乎无奈。学者为了生活而奔波,学者为了名誉而抄袭,也许这就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