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千年奥运传奇
3749300000037

第37章 、五星飘扬(10)

杨扬1975年生于黑龙江省桃源县,后随父亲去了七台河市。8岁时开始练滑冰,她的天赋和悟性被“春芽杯”速滑赛的教练发现了,1986年便进入七台河市体校。1988年,13岁的杨扬参加了全省青少年比赛,1990年,15岁时参加全国 锦标赛,获得全能第9名。

1993年杨扬进入了国家集训队,师从辛庆山教练。1996年在亚洲冬运会上她参加了1,500米比赛,面对着4个都具有世界冠军头衔的韩国选手,她不畏强手夺得了冠军。1997年,从世锦赛上夺得中国第一个冰上冠军之后,就在世界短 道速滑项目上占据了优势。

然而通向奥运冠军的路却充满艰辛。在长野冬奥会上,中国女子短道速滑具备夺金实力,却没有拿到一块金牌,只取得了3枚银牌。多年艰苦训练的姐妹们多么想穿上冰鞋再比一次,把金牌从韩国人手中夺回来啊!但比赛的残酷现实 使她们只能选择再等4年。杨扬说:“也许那次失败让我们每个人都坚强了许多。”失败使她们加深了友情,增进了团结。在4年之后的盐湖城冬奥会上,她们相互支持和鼓励,密切配合,摘金夺银。

在500米比赛中杨扬以44秒187的成绩率先冲过终点。她紧握拳头,高举双臂,眼中迸发出火一样的激情,大声喊:“我是杨扬A(指大杨扬)!”在1,000米决赛中杨扬又以1分36秒391的成绩夺得了第2枚金牌,杨扬喊着:“中国万岁 !我的感觉好极了!”挥手向观众致意。

杨扬的先天身体素质并不好,到省体校其他同学都按时毕业,她却被复读“查看”一年,她不服气,更刻苦地训练。到国家队她年龄最大,成绩最差,她不服输,每天一大早,都出现在跑道上,成为最刻苦的队员。是什么使她脱颖 而出,杨扬自己说:“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都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发现自己弱点和缺点的时候很兴奋,就说明原来我还有提高的潜能,然后就很期待下一次比赛。这样的心态帮助我走到今天。”一位退休的老教练说:“性 格倔强,不服输,悟性好,干劲十足,技术也不错,有了这些,成功对她来说是水到渠成。”

38.雪上第一金:韩晓鹏从1980年第13届起,我国已参加了8届冬季奥运会,我国冰雪运动水平与世界的巨大差距,令我们必须从零开始。经过艰苦地学习和无数挫折的磨炼,于1992年第16届冬奥会由李琰、叶乔波在短道速滑和速滑 项目上实现了奖牌零的突破,于2002年第19届冬奥会由杨扬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而雪上项目仍然是金牌空白。2006年都灵冬奥会上,在王濛拿了女子短道速滑500米金牌之后,中国运动员韩晓鹏在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比赛中,以稳 定漂亮的发挥战胜白俄罗斯选手达辛斯基,夺得冠军,成绩是250.77分。这是我国在雪上项目中取得的第一块金牌,韩晓鹏也成为冬奥会在该项目上获得金牌最年轻的运动员。路透社记者在报导中称:“这位年仅22岁的中国选手韩晓鹏 在资格赛中以第一名的成绩杀出,在决赛中又再次以完美的发挥征服了场上每一位观众,尤其是第2跳,坚如铁钉的落地,让人称道不已。”

韩晓鹏,1983年生,原是江苏沛县体校的一名练体操的运动员。1995年沈阳体育学院杨尔绮老师南下寻找人才,12岁的韩晓鹏被杨老师慧眼识珠,选入辽宁省自由式滑雪队。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前,韩晓鹏经历了最严重的一次受伤 ,膝关节的十字韧带和内侧副韧带都断了,心情非常压抑,曾萌生了放弃的念头。经杨教练苦口婆心劝说,他坚持了下来,并带伤参加了盐湖城冬奥会,取得了第24名。但这一次不平凡的经历,使他增强了信心,认为待伤好以后一定能 做得更出色。

都灵奥运会决赛前,韩晓鹏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虽然数次取得奖牌,最好成绩也只是在捷克站世界杯赛上的第二名。虽然这次资格赛,取得了第一名,但该项目规定,资格赛成绩不带入决赛。决赛开始后他在同俄罗斯、白俄罗 斯等名将的竞争中,却以熟练的技术和稳定的发挥,最终战胜了对手。人们在谈论他成功的原因时,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心态好,以放松的姿态去拼;二是聪明,肯动脑筋,决赛前两天,他主动要求去女子决赛现场观战,为的是在给 女队助威的同时,观察裁判的打分风格和权重;三是战术安排清晰得当,从观战中他认为动作完成的质量和落地的稳定性比动作难度更为重要,与杨尔绮教练和外籍教练达斯汀取得了共识,他认真贯彻教练的战术意图,不加大动作难度 ,采用有把握的动作,做到精益求精,决赛结果证明白俄罗斯选手达辛斯基虽然动作难度很大,但动作的精度和落地稳定性却不及韩晓鹏。

韩晓鹏在夺取金牌之后喜极而泣,在给家里打电话时说:“妈妈!我赢了,为咱国家出了口气!”

39.香港首金“帆之后”:李丽姗中国香港是国际奥委会成员地区,中国香港奥委会可以单独派团赴会参赛。自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直到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之前,中国香港代表团在所参加的历届奥运会上从未拿到过金牌。香港 运动员李丽姗在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一举夺得女子帆板米氏级比赛冠军,实现了香港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她也成为首次获得帆板冠军的中国人。

李丽姗1970年生于香港。12岁开始练帆板,17岁参加帆板比赛,1990年在北京亚运会上取得亚军,1992年参加了巴塞罗那奥运会取得第11名,1993年世锦赛夺得冠军,1994年日本广岛亚运会取得亚军,1996年世锦赛获得亚军。奥运 会夺冠以后,她先后在1998年曼谷亚运会和2002年釜山亚运会夺取冠军,在1997年和2001年世锦赛上夺取金牌。1996、1998和2001年均是女子奥运帆板年终排名第一。她共参加了4届奥运会,2000年悉尼奥运会她获得第六名。雅典奥运会 她做了充分的准备,却没有获得奖牌。她说她非常“享受比赛”,比赛中可以和已成为朋友的选手一起角逐,是很幸福的。

帆板项目是一个技术难度大,影响因素多,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场地、气候、水温、器械、衣服、情绪等对胜负都有影响。同时,它也是一项追求完美、要求苛刻的高投入贵族运动,帆上有小孔,行动稍迟缓,都会影响成绩,而李 丽姗却能技压群芳,攀上世界高峰。

权威人士认为:她具有一个优秀运动员所具有的所有潜质,她的身材、外形和身体素质都是一流的,竞争精神比其他选手也高出一头。加之香港聘请的荷兰教练艾佩里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教练,他酷爱帆船运动,学术方面也颇有研究 。自1992年以来在荷兰教练的指导下,进行科学训练,她取得了成功。在帆板界有“帆之后”美誉,在香港有“风之后”的雅称。2002年在亚运会夺冠之后,港首董建华说:“李丽姗不仅为香港赢得一面金牌,她带病参加比赛的精神, 实在值得香港青年人学习。”李丽姗先后6次获香港杰出运动员称号。1998年当选为全国十佳运动员,1999年获得中国奥委会霍英东基金会和中国体育记者协会共同举办的“世纪之星”中国最佳运动员特别奖。2002年她进入澳大利亚堪培 拉大学攻读体育管理专业,她还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

40.台北传奇冠军:陈诗欣中华台北奥委会作为国际奥委会成员地区组织,可单独派团赴会参赛。直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之前,只取得过银牌和铜牌,从未获得过金牌。台北运动员陈诗欣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得了女子跆拳道49公斤级冠 军,接着朱木炎再夺一枚男子跆拳道金牌,陈诗欣成为台北第一个奥运冠军。她的成功轨迹具有戏剧性。

陈诗欣1978年生于台北,父亲是跆拳道教练,在台北开馆授艺。陈诗欣自幼就在馆内玩耍,耳濡目染,父母离异铸就她倔强而独立的性格,5岁便开始学跆拳道,父亲陈伟雄要求很严,经常要她同男生一起训练,并告诫她:只要努力 练习,必有一番作为。果然,她1988年获台湾地区运动会第一名,1990年获东亚运动会第一名。同年,12岁的陈诗欣被选入台北队,接着在巴西世界杯赛上拿到第一名。2001~2002年她在东亚运动会、亚运会和世界杯多站比赛中都获得冠 军。

陈诗欣18岁时,或许是迫于训练的压力,或许是出于好奇心,向往独自生活,她离家出走了,完全不和家人联系。父亲因女儿出走而魂不守舍,心中淌泪,四处去寻找,也久无音信。陈诗欣外出闯荡,到处流浪,她曾在电玩厅当过 小妹,也摆过地摊,到台中卖过槟榔,居无定所,餐无定顿,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使她非常想家,但外面的诱惑和她倔犟的性格,使她多次过家门而不入,总是犹豫之后,含泪离开,直到有一天看到一句广告词“子欲养而亲不待”,她 再也无法忍受思乡的煎熬,泪流满面,知道自己错了。于是在父亲生日时,她拎着给父亲买的生日蛋糕走进了家门,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幸福。她知道父亲的愿望是让她重披跆拳道战袍,她对着满面泪痕的父亲说:“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于是,她开始了恢复性训练。毕竟已经中断了两年,从巅峰跌落低谷,再重新站起来,谈何容易。但社会生活的磨炼使她成熟起来,她成功地调整心态,投入训练。她说:“我的血液里流淌着一种永不服输的劲头,我这样一个人抗 压性高得你难以想像,压力越大便做得越好,越是难以完成的任务,越能激起我的斗志。”奥运会前父亲把现场教练工作交给了韩国教练李东玩,经过刻苦训练,她终于踏上奥运夺冠征程。陈诗欣稳扎稳打,先以4∶0轻取尼泊尔珊吉娜 ,再以1∶0力克哥伦比亚阿里达,四强赛又在三回合激战后以3∶2胜加拿大葛妮嗒,决赛中与古巴选手拉布拉达对决,裁判宣布陈诗欣夺冠后,她流下了眼泪,和教练拥抱在一起。人们看到这个文文静静的漂亮女子,在赛场上眼一瞪, 腿一踢,便知道什么叫做“霸王花”。

奥运会前,台北跆拳道运动员曾到大陆,同大陆运动员一起训练了一段时间,合作非常成功。她说:“这枚金牌是属于中国同胞的,两岸体育交流给了我很大帮助。”2004年陈诗欣被上海青浦武术院聘为执行总教练。

台北市给陈诗欣以“杰出市民”称号,她家门前的路被改为“金牌路”,她得到了丰厚的奖金。她还进入台北体育学院攻读运动生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在她家的墙上挂着这样一些文字:“把阻碍变成良机,把机会达到成功,把困难化 作计划,把梦想变成事实。”也许这就是她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