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国际奥委会在格雷诺布勒召开的全会上决定:只要南非奥委会允许不同种族的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国际奥委会依然同意邀请南非参加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东欧和一些非洲国家对国际奥委会的这一决定表示强烈反对,认为 这不足以表明对南非强硬态度的回应,有40多个国家严正提出,如果南非参加墨西哥城奥运会,他们就准备退出这届奥运会。这样,一大批国家的抵制威胁使国际奥委会处于两难境地。国际奥委会在总部洛桑召集执委会,再次讨论南非 问题。结果是收回上次决定,不再邀请南非参加墨西哥城奥运会。许多非洲国家对这一结果并不满意,他们不断动议要求将南非清除出奥林匹克世界。国际奥委会经过长时间反复的辩论,直到1970年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全体会议上,以 微弱的多数通过一项建议,决定将南非从奥林匹克运动中开除,表明了国际奥委会反对种族歧视的态度。
1990年,南非的民族解放运动英雄曼德拉出狱,并在大选中担任南非总统,南非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1991年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重新承认了南非国家奥委会。
1992年,南非奥委会派出了由各种族选手组成的代表队,参加了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第25届奥运会。南非终于回到了奥运会大家庭之中。
15.奥运会中的惊世惨案1972年第20届慕尼黑奥运会设施齐全,运动成绩突出。然而,赛程过半的时候,却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恐怖事件。
9月5日凌晨3时,巴勒斯坦“游击队”一行7人翻墙潜入奥运村,直奔31号大楼一层以色列运动员住处,在楼内过道上开枪打死了一名教练和一名运动员,劫持了9名以色列运动员人质。7时30分,警察加强了对31号楼的包围,联邦德 国官方派人与这些巴勒斯坦人开始了电话谈判,巴勒斯坦人要求德国政府转告以色列政府,必须在3小时内释放200名被以色列政府关押的巴勒斯坦游击队员。否则,时限一到,他们将每2个小时杀掉一名人质。与此同时,中东通讯社报导 说,巴勒斯坦“黑色九月”组织宣称是他们发动了这次行动,并声明:任何武装行动都将导致人质的全部死亡,这种后果将由德国政府单方面负责。
联邦德国政府迅速将慕尼黑人质事件通报联合国、以色列政府和其他欧美国家,一系列外交活动迅速展开。
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发表声明,呼吁释放以色列运动员,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也发表声明,呼吁阿拉伯国家的领袖们协助拯救人质。当慕尼黑警方宣布,联邦德国政府愿意付出任何经济代价挽回人质的生命时,7名劫持者声称, 他们不在乎生命和金钱,一定将事情干到底。德国政府一方面拖延时间争取和平谈判,同时调兵遣将,抓紧武力解决的准备。在阿拉伯国家建议和支持下,同意开放开罗机场让劫持者和人质飞离德国。11时,巴勒斯坦劫持者要求德国政 府提供3架直升机,将他们和人质转移到指定机场后,让他们和人质安全飞离德国。
三架直升机在机场降落,正在登客机时,劫持者首先开枪打死了一名机械师。随即警方与劫持者展开了激烈的枪战,劫持者掷出一枚手雷弹,9名以色列人质全被炸死,然后飞机爆炸,劫持者4人被打死,3人被擒。
惨案发生后,世界各地很快做出了反应。埃及《金字塔报》谴责联邦德国政府不负责任地杀害人质和巴勒斯坦游击战士。联邦德国方面宣称,他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流血事件责任不在他们。巴勒斯坦有关方面声明,这个世界不相 信眼泪,只相信武力和斗争,他们将继续战斗。
奥运会因这起恐怖事件停赛一天,9月6日16时30分奥运会体育场举行集会,为死去的11名以色列运动员和教练员举行追悼仪式。全体运动员列队入场,在哀婉的葬礼乐曲中,所有参赛国的国旗徐徐下降致哀。联邦德国总理和外交部 长身穿黑衣和大家一起默哀,许多人悲痛不已,泪流满面。
这场空前的流血事件促使以后的奥运会主办国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
30年以后,经过死难者家属不断诉讼,联邦德国方面决定向死者家属赔偿300万欧元。
16.赛场毙命引发兴奋剂检测1960年第17届罗马奥运会上,发生了震撼体坛的运动员死亡事件。8月31日男子100千米自行车赛在特别闷热的天气(34℃)情况下举行。本届大会新增设了独立的团体赛,每个队派4名选手参赛。9时31分 开赛,10时24分丹麦队处在第4位,11时24分时,有位选手因轻度中暑而晕倒,同伴的退出给其他选手增加了压力,由于拼命追逐,到离终点还有20.9千米时,队员杰逊从车上倒下来,立即被抬下去送往医院治疗,但因头部摔裂,大量淤 血,不久便死去。原先医生以为是中暑,后经检测表明,是杰逊先前服用了能使脑血管扩张的兴奋剂--苯丙胺类药物。
杰逊之死震动了世界体坛,国际奥委会认识到,运动员借助药物的力量争取好名次,有违公平竞争的原则,药物的副作用也极大地损害运动员的健康,必须严惩兴奋剂服用者。但当时国际奥委会还没有兴奋剂检测机构和检测手段。
1964年东京奥运会上,国际奥委会邀请国际医学运动学界专家、学者研讨兴奋剂问题,并对部分运动员进行了兴奋剂检查。1967年国际奥委会成立了运动医学委员会,由比利时德·梅罗德任主席。1968年国际奥委会通过了对运动员 进行兴奋剂检测的条例,查出服用者立即取消比赛资格或名次,从本年墨西哥城奥运会开始实施,并对冬季、夏季奥运会所有运动项目全部实行兴奋剂检测。
尽管国际奥委会和各单项运动联合会对运动员服用违禁药物的禁令反复强调,三令五申,仍然有人置若罔闻,一意孤行,以至不惜以牺牲健康和生命为代价。
为了避免在兴奋剂检测中舞弊,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期间,组委会设计出严格的检测和管理系统。运动员的尿样用一种特殊热封条密封在瓶内,如果有人揭下封条,“作废”字样就会在封条上自动显示出来。同时还有“双保险 ”,若有人揭过标签,标签就会改变颜色,提示有人做了手脚。他们还对运动员做双重尿样化验,第一次由化验室分析,第二次做对照分析,以便证明运动员自己没有做手脚。化验结果24小时即可取得。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又增加了血 检等项目。
令人担忧的是,兴奋剂的许多有害作用要在数年或数十年之后才会表现出来,即使高明的医生也难分辨出哪些服用者正在处于危险期,哪些还暂时潜伏危险。据奥地利医学院院长普罗科普估计,从二战以来至1988年,大约有70名西 方著名运动员死于非法药物。1987年,前苏联的一位医生承认,他查出的200名患有前列腺癌的年轻退役运动员,几乎都因服用过量激素所致。1994年,美国医学专家证实,因长期滥用合成类固醇而患肝癌的运动员有38人。使用兴奋剂不 仅是一种欺骗行为,也违反诚实公平竞争的体育道德,而且它的频频发生会使人们对冠军的诚实和成绩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从而动摇人们对竞技运动的信心。国际奥委会为反兴奋剂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赛外突击性地“飞行检查”,不断 加大惩处力度。
然而,一切措施和努力还是防不胜防,每届奥运会的兴奋剂检测,都有一些被检出者。现如今使用兴奋剂的科技水平已超出奥运会的药检能力。现在一些运动员正在使用的非常方法和手段如“血液回输”和肌肉刺激器等,已证明有 违公平原则,目前还没有在规则和技术上的严禁措施,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表示已投入大量资金研究攻关。
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提出:“更纯洁,更人性,更团结”的新格言,丰富和补充了奥运会格言,对维护奥运会的纯洁性和人道性将起到重要作用。为了维护公平原则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尊严,反兴奋剂的斗争将是艰巨而持久的。
17.政治因素冲击下的奥运会在奥运史上,有连续两届奥运会受到大规模的政治抵制,这就是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和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这两次大规模的抵制活动使奥林匹克运动受到强烈的冲击和影响。
1980年第22届莫斯科奥运会举行之前,前苏联军队入侵阿富汗,违背了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同时也被认为是对以和平、友谊、进步为宗旨的奥林匹克运动的亵渎。这一行动受到了许多国家的谴责。这些国家(包括中国)的奥委会拒 绝派团参加该届奥运会。当时,147个国际奥委会成员有66个公开抵制,2/5成员国和地区不来参加,致使参加本届奥运会的国家和地区只有81个,比20年以前罗马奥运会还少。参加本届奥运会的成员国的抵制情绪,在开幕式上就已经开 始表露,希腊代表团在国旗引导下首先入场,紧接着澳大利亚代表团因为政府的抵制,不举国旗,举着奥运“五环旗”进场,而后又有15个代表队跟着五环旗进场,其中有10个队的队伍中只有旗手一人。在会旗交接仪式上,本应前来参 加的上届蒙特利尔市市长因抵制该会而没有来,他们提前把会旗交给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由基拉宁带到会上。因此交接仪式上只有“接旗”,没有“交旗”。
“冲击”对比赛进程的影响十分明显。由于没有来参赛的国家中包括上届非正式团体总分列前10名的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等体育强国,还有颇具实力的英、法、意、西班牙、比利时等国,致使本届许多项目比赛的精彩程度大打折 扣,比赛成绩“缩水”。其中,男子田径、游泳、柔道等项目的比赛“缩水”较大,未能反映当时的世界水平;马术比赛上届进入前六名的14个队,就有13个队没有来莫斯科,本届奥运会的金牌含金量大大降低。
在颁奖仪式上,一些国家为表示抗议,拒绝升起本国国旗,而用五环旗代替。其中,4,000米自行车追逐赛的3名3个国家的获奖者在颁奖时,同时升起3面五环旗。
闭幕式上,根据规定应升起下一届主办国的国旗,而下届东道主美国拒绝升美国国旗,不得不代之以洛杉矶市旗。
4年以后,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在洛杉矶举行,东道主恰恰是上届带头抵制莫斯科奥运会的美国。作为报复,前苏联等华约集团国家以安全得不到保障为由,拒绝参加洛杉矶奥运会,这一届奥运会由于大规模的政治抵制,也成为不完 整的奥运会。当时,因抵制或其他原因不派代表团参加这一届奥运会的有19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没有前苏联的参加,许多项目的竞争性和比赛成绩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18.商业开发从第23届奥运会开始自1964年东京奥运会以后,奥运会已趋向大型化、超级化,总支出成倍增加。一直靠政府拨款为主的奥运会面临财政困惑。据统计,1964年奥运会耗费30亿美元,1968年为1.75亿美元,1972年为10亿 美元,1976年为20亿美元,1980年为90亿美元。莫斯科奥运会出现了赤字,蒙特利尔奥运会后欠债达10亿美元。债务实际上是要纳税人承担,人们不能不担心巨额经费问题,原先有意申办奥运会的城市也望而却步。第23届奥运会原来只 有洛杉矶和伊朗的德黑兰申办,而德黑兰中途退出使洛杉矶不战而胜。
当1978年洛杉矶第二次获得承办权后,市民们并不高兴。他们认为,洛杉矶还有许多重要的事情需要政府的财政资助。作为纳税人的百姓们不愿意把巨额资金花在奥运会上。1978年11月,加利福尼亚州举行了公民投票,结果以绝对 多数通过了一项不许动用公共资金举办奥运会的宪章修正案。这就意味着第23届奥运会失去了政府的财政支撑。根据《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奥运会的举办城市及其所在国必须承担奥运会所用经费,并由国家奥委会做出担保。怎么办? 是放弃奥运会举办权,还是开辟新途径?为了使奥运会能在1984年7月如期举行,美国奥委会决定聘请理财专家尤伯罗斯担任奥组委会主席,运用体育比赛本身的商业价值,通过商业开发手段筹集资金。
彼得·尤伯罗斯(1937~2000年),一位有德国和瑞士血统的美国人,1959年毕业于圣何塞州大学,后经营旅游业,创办了美国第一家旅游公司,是百万富翁。他担任奥组委会主席后,卖家业,筹资金,四处游说,与各国头面人物广 泛接触,并得到了几十家大公司和企业的资助。他还以出售广告、电视转播权、火炬接力公里权、提前出售门票、发行纪念币等形式获得一笔可观的资金。他压缩各项开支,充分利用现有体育设施,不新建体育场,不另建奥运村,并招 募志愿人员为大会义务服务。尤伯罗斯出色的组织才能以及与组委会全体同仁的通力合作,使第23届奥运会的准备工作有条不紊的得以完成。这届奥运会虽遇到了前苏联等国抵制的冲击,但参赛国家和地区达到了140个,参赛运动员 7,616名,都超过了以往历届。奥运会取得了成功。奥运会结束后,组委会公布的材料表明,不仅没有亏空,还盈利2亿多美元,国际奥委会给尤伯罗斯颁发了奥林匹克奖章。
虽然奥运会的商业赞助很早就有,但都是辅助性的,第23届奥运会开创了以商业性开发为主筹集资金的先例。从此,奥运会似乎成了有利可图的产业,出现了各国争相申办奥运会的热潮,争办2004年奥运会的城市已达到了12个。其 实举办奥运会是否有利可图不能简单推论,洛杉矶有第一次办会的物质基础,它的总支出5亿美元,只有莫斯科奥运会90亿美元的6%,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也只有数百万美元的微利,至于发展中国家举办奥运会能否盈利也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