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做事枕边书
3754800000007

第7章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实事

——老实做人,扎实做事的十套行动方案

(第一节 寻找方法VS逃避困难——善于思考)

在工作中,应该认真地思考遇到的每一个问题,不断思考改进是你必须要做的事。有意识地多想一想自己的决定是否能够经受住考验,自己的计划是否全面周详,这样才能顺利圆满地完成每一项任务,并得到上司的赏识。

“思考”这种重要的工作态度,源自IBM创始人老托马斯·沃森的一次销售会议。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阴雨连绵的下午。老沃森在会上先介绍了当前的销售情况,分析了市场面临的种种困难。会议一直持续到黄昏,气氛很沉闷,一直都是老沃森自己在说,其他人则显得烦躁不安。

面对这种情况,老沃森缄默了10秒钟,待大家突然发现这个十分安静的情形有点儿不对劲的时候,他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很大的“THINK”(思考),然后对大家说:“我们共同缺少的是——思考,对每一个问题的思考。别忘了,我们都是靠工作赚得薪水的,我们必须把组织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来思考。”然后,他要求在场的人开动脑筋,每人提出一个建议。实在没有什么建议的,可以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加以归纳总结,阐述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否则,不得离开会议。

结果,这次会议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许多问题被提了出来,并找到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从此,“思考”便成了IBM职员的“座右铭”。

从某种程度来讲,工作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工作取得进步,就是一个思考深入的过程。思考得多了,想到的方法自然就多了。当一个猎人打着了一只兔子时,他就会想办法去猎一只鹿;当他猎到一只鹿时,他就会想如何去打一头熊。而只有这样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寻找更好更有效的办法,才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猎人。细想一下,工作何尝不是如此?

然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有很多职员却不懂得积极开发大脑,进行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只是一味地寻找各种借口进行逃避,试问,这样的职员怎么可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前途呢?只有那些遇到困难,第一时间就会积极思考、寻找方法的人,才有可能在职场上站稳脚跟,获得发展。

杨春民是网通广州分公司支撑共享中心的主任,他被誉为网通里的“思考者”,因为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应该怎样更好地开展工作,应该如何使工作效率提高。

支撑中心每个月都有一项任务,将该月出账的用户收入拆分到各营销中心。过去,这项工作由工作人员使用EXCEL表格来处理,通常需要花费好几天时间,还经常出错,影响到对各营销中心的考核。

杨春民又开始思考了:工作不能一味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看看我们走的路有没有错,是否还有其他路,可以更省力、更快捷。那么,现在能不能找到一个“数学公式”一样的东西将这些资料统一处理、提高效率呢?

他想到了数据库,利用数据库可以对众多繁杂的数字进行统一的管理,并且查找方便、不易出错。于是,杨春民利用午休时间编制程序,协助收入拆分和佣金结算,利用数据库将所有用户的收入及其归属进行归档,账务组在该程序的辅助下,提前3天准确完成各营销中心的收入拆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保证了公司经营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深圳分公司的CPN计费出账和结算在他开发的程序的帮助下,出账时间由原来的3天缩短到1天,结算时间由原来的5天缩短到2天。

杨春民能获得工作上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他善于思考的职业精神。他能够把组织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处处为组织的利益着想。

步步高升是每一个职场中人的愿景,也是我们对自己亲人和朋友的一个美好祝愿。然而,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在以绩效作为目标管理的组织里,现实很残酷:不换脑袋就换人。人类社会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进入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作为职场中人,如果不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与思维模式,那么很快就会跟不上潮流,被社会所淘汰。

先哲笛兰说过:你最好开始游泳,否则你就会下沉,因为时代在变。

正因为时代是不断改变的,所以,社会环境、市场环境都不允许我们的工作永远按着一种模式循环下去,这就需要我们时常换换大脑,进行思考。

思考是人类独有的能力。我们有认识和发现的能力,还有反应和构思的能力。我们通过思考、感悟和探寻而获取知识的能力构成和决定着我们工作的结果。

一名老实做人、扎实做事的职员,愿意观察、控制和改变自己的思想,同时仔细探求自己的思想对自己、同事、自己的工作与环境的影响和作用,通过耐心的实践和调查将因与果联系起来,利用自己的每一次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经历和日常发生的琐事,以此开始思考,作为一种获取知识的途径。俗话说:“只有努力寻找的人才能找到,大门只会对敲门的人敞开。”只有通过耐心、实践和无止境的思考,让主动思考为你的工作保驾护航,你才能做得更好。

(第二节 自动自发VS借口连篇——主动执行)

高效工作的前提离不开“努力去做”几个字,而借口往往是执行过程中的一个障碍,借口、悲观主义和无助感总是相伴而行。无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些要素总是会一起出现,它们都会成为执行过程中的阻力。

借口往往是推脱责任和惰于行动的表现。执行是一种命令,在我们的工作中,上级需要的永远都是我们自动自发的执行,而不是各种各样的借口。因此,不管怎样,对于我们而言,自动自发地执行永远都是第一位的,我们不能有任何的借口。

美西战争爆发之时,美国总统必须马上与古巴的起义军将领加西亚取得联络。加西亚在古巴的大山里——没有人知道他的确切位置。可美国总统必须尽快得到他的协助。

有什么办法呢?

有人对总统说:“如果有人能够找到加西亚的话,那么这个人一定是罗文。”于是总统把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写给加西亚将军的信。至于罗文中尉如何拿了信,用油纸袋包装好,上了封,放在胸口藏好,又如何坐了4天的船到达古巴,再经过3个星期,徒步穿过这个危机四伏的岛国,终于把那封信送给加西亚——这些细节都不是我们想说的。我们要强调的重点是,美国总统把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罗文,罗文接过信之后并没有问:“他在什么地方?”

像罗文中尉这样的人,我们应该给他立塑像,放在所有的大学里,以表彰他的精神。年轻人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从书本上学习来的知识,也不仅仅是他人的一些教诲,而是要铸就一种精神:忠于上级,迅速地行动起来,全力以赴地完成任务——“把信送给加西亚”。

以上的文字出自阿尔伯特·哈伯德所写的《把信送给加西亚》一书。这本书首次发表是在1899年,随后就风靡了整个世界。这本书阐释的理念,到今天仍然散发出理性的光辉。

这本书之所以能畅销不衰,正是因为它倡导了这种理念:自动自发地执行,决不找任何借口搪塞或拖延。作为组织的一员,也需要加强这种自动自发的执行精神,对上级的命令立即执行,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务,“把信送给加西亚”。

现代组织,迫切需要具有自动自发的执行精神的好职员,而不是遇事就借口连篇的人。

福特汽车的创始人亨利·福特在制造著名的V-8汽车时,明确指出要造一个内附8个汽缸的引擎,并指示手下的工程师们马上着手设计。但其中一个工程师却认为,要在一个引擎中装设8个汽缸是根本不可能的。他对福特说:“天啊,这种设计简直是天方夜谭!以我多年的经验来判断,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我愿意和您打赌,如果谁能设计出来,我宁愿放弃一年的薪水。”福特先生笑着答应了他的赌约。福特坚信自己的设想:“尽管现在世界上还没有这种车,但无论如何,我想只要多搜集一些资讯,并把它们的长处广泛地加以分析和改进,是完全可以设计和生产出来的。”

后来,其他工程师通过对全世界范围的汽车引擎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精心设计,结果不但成功设计出8个汽缸的引擎,而且还正式生产出来了。那个工程师对福特先生说:“我愿意履行自己的赌约,放弃一年的薪水。”此时,福特先生严肃地对他说:“不用了,你可以领走你的薪水,但看来你并不适合在福特公司工作了。”

那个工程师在其他方面的表现都很不错,但他仅仅凭借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就妄下结论,而不是自动自发地去执行上级的命令,积极主动地广泛搜集相关资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像他这样的人,是很难得到上级的赏识的。

高效工作的前提离不开“努力去做”几个字,而借口往往是执行过程中的一个障碍,借口、悲观主义和无助感总是相伴而行。无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些要素总是会一起出现,它们都会成为执行过程中的阻力。

一位曾经在外企工作多年的王先生,很有感触地说道:“外籍上司最不喜欢听到属下在接受任务时说‘NO(不)’,而只爱听他们说‘YES(是)’。每当有工作要交给属下处理时,外籍上司都希望属下愉快地接受,然后说一句:‘OK!我一定会尽快办好!’或者说:‘OK!我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去做!’”

中国组织也一样,工作中每个人都会碰到上级交代给你任务的情况,这时,你会很自然地想到两个问题:第一,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需要花费你很大的精力和很多的时间,你能不能办,或者应该怎样去办?第二,向你布置任务的上级正在等待你表态,等待你给他一个明确的答复,你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还是对上级说“不”?

你如果经验丰富,此时你就应该知道如何做才能令上级满意。就第一个问题而言,你不应考虑过多,不要过多地去想完成这项任务如何如何困难,更没有必要现在就担心一旦完不成会如何,等等。你要牢记“事在人为”的道理和“有志者事竟成”的箴言,你还要明白你的上级不是初次与你接触,他对你的能力和水平是了解的,对你能否完成任务,也是心中有数的。因此,你可以直接避开第一个问题,然后尽量用最短的时间来考虑第二个问题,用明朗的态度回答:“好的,我一定完成任务!”这时,你的上级心里就会有一种满意感、解脱感,进而还会因为你能为他分担重任而对你产生谢意和更深的信任。

如果你在接受任务时支支吾吾,犹豫不决,或者认为此项工作难度太大而反问上级怎样处理时,上级便会感到心中不快;与此同时,对你就会产生或多或少的不良印象,如“缺乏自信心”、“不求上进”、“怕负责任”,等等,天长日久,那么离开组织请你另谋高就的日子就不远了。

(第三节 激情四射VS三分干劲——满腔热忱)

激情是一种造就卓越的最佳态度。任何一种卓越,其产生的背后都可以找到激情所留下的痕迹。只要我们端正态度,满怀激情地去面对工作中的任何事情,那么,我们离卓越就不远了。

在希腊语中,“激情”被理解为“神在其中”,它很早就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而它的力量也确实如同它的解释一样,可以将“不可能”变为“可能”,让梦想成为现实,甚至能化腐朽为神奇!因此,对于任何一个职员而言,激情是迈向成功的不竭的动力之源,一个职员正是因为有了激情,才拥有了让梦想得以实现的巨大力量。

在一些成功的组织中,如IBM、美孚石油公司等,从其职员的脸上所洋溢的工作劲头就能感觉到他们对待工作的激情,这样的组织才能做大做强。由此可见,组织有没有激情和组织能否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现代、海尔、华为等优秀的组织背后,不都是有全体职员那份创业的激情作为其坚强的支柱吗?商场如战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富有激情的组织才是具有竞争力的组织,而且,这样的组织往往能在强而有力的执行力的作用下,高效率地创造出辉煌的业绩,让自身在所属的行业、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现代社会,组织能走多远,往往是由它所具有的激情来决定的。

组织如此,作为组织成员的职员也更是如此。最优秀的人才应该是对工作充满激情,并且积极去行动的人,而这样的人才也正是现代任何一个组织、任何一个组织领导都极其需要的。这样的职员不仅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出色地完成工作,而且还能带动其他职员的积极性并且活跃气氛,让整个组织在一种团结、上进的良好氛围中不断前进。可以说,激情对我们的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杨致远从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后,留校与大卫·费罗一起进行项目研究,于是开始了两个人的博士课程。

杨致远和费罗的博士研究方向是自动控制软件,但是不久他们就发现,这个方向已经被几个公司给垄断了,发展机会不多,所以他俩都比较烦闷。幸好这时出现了第一个Web网浏览器,有了浏览器,杨致远很快就被迷住了,他和费罗制作了各自的主页,并乐此不疲地天天泡在网上,博士研究工作被放到了一边。

他们把网络资料整理成方便的表格,将它命名为“杰里万维网向导”(Jerry’s Guide to the World Wide Web),“杰里”是杨致远的英文名。

他们共享这一资源,站点名单越来越长,他们将站点分类,当每一类站点太多了的时候,他们便又将类分成子类,雅虎的雏形就这样诞生了。

1994年底,雅虎很快就成了业界领袖。

杨致远和费罗虽然为了自己的事业几乎没有时间休息,但他们却很兴奋,因为这时,网络的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商机!

杨致远托自己在哈佛商学院的同学做了一份翔实的计划书,然后带着这份计划书,到处寻找风险投资者。那时,杨致远一天只睡4个小时。

后来杨致远回忆说:“这项工作很艰苦,但充满了乐趣。有时我有一种从悬崖上跳下的感觉……不知结局怎样。我们想用网络做一切,也许什么也做不成。但我们不在乎,我们不会失去任何东西。”

正是因为杨致远拥有了这样一份对工作的无比热情,才会如此不知疲惫而且充满乐趣地去工作,就像杨致远所说:“人生最大的快乐不是金钱,最让人感觉良好的是你每天都在改变着世界。每天早晨起来问:‘我起来干什么?’然后你就觉得如果你不去工作,雅虎可能就会出问题。我们当年建立的小小网站现在每天都有千百万人在使用,每当看到这情形,我们就会说一声:‘哇!’甚至打个寒战。这真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

正是因为有了杨致远这样对事业有着无比激情的人,互联网的梦想才变为了现实。可以说,正是热情这台力量强大的发动机才使得一个人甚至一个企业到达胜利的彼岸。

然而在惊讶于激情所具备的力量时,我们不能不心有所憾,因为在实际工作中,还有太多的人缺乏一种热忱的工作态度,做事只有三分干劲,整日无聊,虚度时日,不仅无法为组织创造利润,而且还白白枉费了自己宝贵的年华,到头来毫无收获,实在可怜!

(第四节 紧咬不放VS轻言放弃——坚持不懈)

想真正做成一件事情,需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管想在哪个领域做成什么事情,一旦认准了目标,就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2007年,“不抛弃,不放弃”作为一句经典台词出现在电视剧《士兵突击》里。在这部电视剧里,许三多从一个不愿意当兵的“龟儿子”成长为不愿意离开部队的优秀士兵。当然,成长的过程中,他经历了太多的辛酸,但他始终坚守着钢七连“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并用这种信念与真诚感动了身边的每一位战友。正因为不抛弃、不放弃,他一人铺了一个连队都难以完成的路,在单杠上做了惊人的333个腹部绕杠,在连队解散后一个人坚持唱连歌,在老A竞赛只剩最后一个名额时始终不抛弃伍六一,在第二次老A选拔时不放弃战友成才……这一切都深深震撼了每一个观众的心灵,许三多终于从连队的老末成长为所有步兵的终极梦想——“兵王”。

当然,这种坚持到底的信念不只出现在电视剧里,它也是现代组织和职场人士不断征服困难、取得发展的法宝。身在职场,不管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也不管你做的是什么样的事,只要放弃了,就没有成功的机会;而如果坚持不放弃,就会一直拥有成功的希望。

人们经常在做了90%的工作后,放弃最后可以让他们成功的10%。这不但会输掉开始时的投资,更会丧失最后成功时的喜悦。

想真正做成一件事情,需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管想在哪个领域做成什么事情,一旦认准了目标,就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2004年8月16日晚,陈艳青带着灿烂的笑容站在雅典奥运会的领奖台上领取了女子58公斤级举重金牌,为中国女举获得本届奥运首枚金牌。但是对于陈艳青来说,这块金牌整整迟到了四年。

四年前,在女子举重58公斤级项目中,陈艳青已经是独步天下,1998年亚运会,1999年世锦赛,陈艳青都将冠军稳稳纳入自己囊中。2000年7月,陈艳青在奥运选拔赛中,又以总成绩242公斤力挫群芳、独占鳌头,这个成绩,足足比后来的悉尼奥运会这个级别的冠军成绩高出了22.5公斤。

可是就在悉尼奥运名单公布的前夕,一则情报断送了陈艳青的奥运之路。这则情报说朝鲜有一名选手,虽然没参加过什么国际大赛,但在暗中训练,其总成绩也达到了242公斤,和陈艳青不相上下。对于中国女子举重队而言,参加奥运会就意味着要去拿金牌,所以举重队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取消了女子58公斤级参加悉尼奥运会的资格。陈艳青接受了这一无奈的结果。可是到了最后,这则传闻却被证实是假的,陈艳青得知后灰心到了极点,她想不到自己一直为之努力的58公斤举重比赛,就因为自己没有参加而将金牌拱手送给了比自己弱许多的对手,她再也无心于自己喜爱的举重事业,开始陷入事业低谷。2001年,在广东召开的九运会上,本来是陈艳青再次证明自己实力的舞台,但一枚铜牌使陈艳青失去了心理上最后一道防线。

陈艳青离开了自己喜爱的举重运动,进入苏州大学读书,她希望通过读书来充实自己,来让自己忘记那曾经对奥运金牌的渴望。

但是这个时候,她的教练曹新明却没有放弃她。曹新明认为陈艳青是一个有实力而且不可多得的举重人才,就这么放弃举重太可惜了,于是,他开始劝说陈艳青重新出山。但经历了打击,内心的隐痛仍在的陈艳青却说什么也不同意。

无奈之下,曹新明教练想到了陈艳青的父母,他到陈艳青家里,希望陈艳青的父母能够帮助他说服陈艳青重新回到举重队。

对于曹教练的诚意,陈艳青的父亲十分感动,于是答应帮助劝劝陈艳青。

等陈艳青回到家之后,父亲却不知道怎么跟陈艳青提重回举重队的事,因为他知道路是陈艳青自己走的,至于走得好坏,他这个父亲并帮不上什么忙。所以,在秋天的地里,他更多的是和陈艳青聊地里的庄稼,可就是他无意中的一句话,却点燃了陈艳青内心的希望之火。陈艳青的父亲说:“我是个农民,我只知道再成熟的庄稼,你花费了再多的心血,如果在秋天成熟的时候不收回家,最后的丰收也不可能属于你。所以女儿,你在举重训练上付出那么多的心血,教练也说你很有潜力和实力,但是你不觉得你的事业就像那秋天的庄稼,虽说是成熟了,可你没有经过最后的那一道程序,收回自己家里,你怎么又能够说这成熟的丰收是属于你的?”陈艳青刹那间呆住了,她想不到质朴的父亲的话一下子说到自己心坎上去了,她想到自己曾经像父亲一样,用自己所有的心血耕耘那片属于自己的土地,庄稼成熟了,自己却不能在最后阶段再坚持下去,这样的放弃是太令人惋惜了。

陈艳青回到学校,答应教练重新回到举重队,并成功地站在了雅典奥运会冠军的领奖台上。

“把成熟的庄稼收回家”,如果没有父亲的这句话,陈艳青也许就不能站在雅典奥运会的领奖台上,正是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陈艳青的心声。坚持到底,看似简单,其实最为艰难,陈艳青做到了。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她不仅获得了赛场上的胜利,也成功地获得了人们双倍的敬重。

门捷列夫说:“天才只意味着终身不懈的努力。”英国政治家迪斯雷利说:“成功的奥秘在于坚持不懈地奔向目标。”是的,任何人的成功都绝非偶然,这个人身上一定有其不同于常人的必然成功的道理。陈艳青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就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其实,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最大的差异就在于意志的力量,即有没有在成功到来以前再坚持一点点的决心。若具备了坚持不懈这种可贵的品质,你就能做成任何事情。否则,不管你具有怎样的才华,不管你身处怎样的环境,不管你拥有怎样的机遇,你都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成功的人。

(第五节 紧抓落实VS抱怨连连——刻苦实干)

组织需要的不是嘴上说得漂亮的人,而是踏踏实实、肯干的人,嘴上说一千遍,永远比不上行动,认真实干的人,才是能走到最前面的人。

古时候,有两兄弟看到大雁就在眼前,两人弯弓欲射,却偏偏在这时抬起杠来,一个嘀咕着射下来要这样烹着吃,另一个嚷嚷着射下来要那样煮着吃,却忘了放手射,大雁就这样在两人的争论不休中飞远了。

在现实工作中,我们也常常能看到这样的人:要么只会坐而论道,沉迷于文山会海,夸夸其谈,将嘴上、纸上的演示代替了真正的落实;要么在面对一项任务时,不想着赶紧寻找解决方法,只是一味抱怨,结果,错失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到最后什么也做不成。

在职场中,你如果想提升自己,让自己脱颖而出,重要的不是坐而论道、抱怨连连,而是紧抓落实、刻苦实干。也就是说,当面对一个问题时,你需要的是刻苦,是竭尽全力地行动,而非只是计划和安排,甚至对相关问题抱怨连连。

只有抛却了抱怨,并将之转化为实际行动,竭尽全力紧抓落实,你才能在工作中取得优秀的成绩。

新时代的“王进喜”——李新民就是一个时时把落实、实干作为自己行为准则的人。他曾说:“铁人老队长说过‘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我应该在工作中以实际行动践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时时处处身体力行,当好表率,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带队伍。”

2004年2月,在1205队钻井进尺向200万米大关突破的关键时刻,井架立管油壬突然刺漏。井架立管油壬就像人的动脉血管一样,一旦受到损伤,钻井液就不能正常循环。这时井已打到1000米的下部油层,如果不及时修复,不仅迅速突破200万米进尺大关的计划将泡汤,而且还会造成卡钻的严重事故。李新民带领几名技术骨干立即成立抢修小组,迅速查出刺漏原因,马上组织排除故障。可是,在油壬旋紧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只见李新民系上安全带爬上井架,双腿盘住槽钢,一只手抓住保险绳,另一只手抡起十几斤重的大锤奋力砸紧油壬。戴手套用不上力,他就甩掉手套,在凛冽刺骨的寒风中一下一下地砸着。20多分钟过去了,油壬终于被砸紧了,钻机开钻了,可李新民的双手已经冻得麻木了。工人们劝他休息一下,可他二话没说,又投入紧张的钻井生产之中。

2005年4月,1205队在大庆油田南一区胜利村钢材大市场院里打井。由于连续几天下雨,加之地面翻浆严重,给搬家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井场上的地面设备,包括活动房、爬犁等都深深地陷在泥水里,挂不上绳套。李新民第一个进泥水里,把手伸到淤泥里,摸索着把一个个绳套挂好。泥水浸透了工鞋,湿透了衣裳,他全然不顾。职工们看到队长如此果断,也都纷纷下到泥水里拖拉设备,为整个搬迁工作赢得了主动,保证了施工顺利进行。

担任队长后,李新民把全部心血倾注到工作上,坚持常年驻队。有时打井的地方离家很近,但他仍然与当班的工人一起吃住在井场,共同劳动。特别是每逢节假日,他都尽量安排职工回家休息,而自己却盯守在井场上。

2003年5月,1205钻井队安装全公司第一部变频钻机,厂家来人把设备安装完就离开了。没有操作经验,李新民就带领大家按图纸边琢磨边操作。为了尽快熟练掌握操作规程,他一直住在井队,一个多月没有回家。多日见不到他身影的儿子和妻子来到井场看他,他只是利用午休时间领着他们到附近商场买了些吃的,就打发他们回去了,自己又急忙回到井队。

井队做过统计,一年当中,李新民有270多天守在井上,有2800多小时跟班作业。

正是凭借对铁人王进喜“实干”精神的传承,李新民带领1205队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单位、全国青年文明号“十年成就奖”等称号。李新民荣获集团公司“十大杰出青年”、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职场中有很多人都渴望赢得成功、获得荣誉,不愿意付出努力。不付出实际的行动,甚至抱怨连连,又希望工作轻轻松松、一帆风顺,天下哪有那么便宜的事?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实干不是越来越不重要,恰恰相反,要想在职场中获得成功,就必须保持实干的精神,要像李新民那样鼓足干劲并兢兢业业地工作。

有一个偏远山区的姑娘到城市打工,由于没有什么特殊技能,于是她选择了餐馆服务员这个职业。在常人看来,这是一个不需要什么技能的职业,只要招待好客人就可以了。许多人已经从事这个职业多年了,却从未认真投入,在他们看来,这实在没有什么需要投入的。

这个姑娘恰恰相反,她一开始就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并且彻底将自己投入到工作中。一段时间以后,她不但能熟悉常来的客人,而且了解了他们的不同口味,只要客人光顾,她总是千方百计地使他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去。她不但赢得了顾客的交口称赞,而且也为饭店增加了收益——她总是能够使顾客多点一两道菜,并且对方在别的服务员只照顾一桌客人的时候,她却能够独自招待几桌的客人。

就在老板逐渐认识到其才能,准备提拔她做店内主管的时候,她却婉言谢绝了这个任命。原来,一位投资餐饮业的顾客看中了她的才干,准备投资与她合作,资金完全由对方投入,她负责管理和职员培训,并且对方郑重承诺:她将获得新店25%的股份。

现在,她已经成为一家大型餐饮企业的老板。

作为一名组织成员,上司不在的时候,也是容易放松自己的时候。可是,实干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你的任何业绩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你不能仅仅是做个样子给上司看,上司要的是实际业绩和工作效果。

工作中的实干精神是优秀职员的必备素质。事实是,无论趁机偷懒、抱怨连连,还是谨慎无奈地继续自己的工作,都不是正确的做事方法。尽管后者仍然努力,但那也只是防止有人打小报告,告自己的状而已。被动且敷衍地工作最多能够完成上司交代的任务,然后心安理得地拿自己的薪水,对一个优秀职员而言,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要知道,组织需要的不是嘴上说得漂亮的人,而是踏踏实实肯干的人,嘴上说一千遍,永远比不上行动,认真实干的人,才是能走到最前面的人。

(第六节 乐于操心VS事不关己——积极补位)

每个组织都会出现一些无人负责的事情,这时就需要职员拥有一种乐于操心的精神,积极补位,多做一些事情。做的事情越多,你的地位越重要,掌握的个人资源和工作资源也就越多,情形对自己就越有利。

在组织中,职能的闲置或重叠,分工没有落实好,都会导致缺位、错位的现象。有时做一件事需要得到他人的协助,如果分工没有做好,别人可协助也可不协助,那么要做的这件事就很难做了。在工作中,如果有一名职员缺位,那么就很有可能导致等待、停滞等现象,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工作的效率。其实,很多组织做事效率不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个别人的缺位,一旦某个环节出现脱位,工作效率就自然上不去。

所以,组织要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需要每一名职员的积极补位。只有在工作中具有积极补位的意识,才可以避免一些无谓的浪费,提高组织的效率,创造更多的利润。

然而,实际工作中,却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总是持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对组织内的事务不关心、不主动,当组织内出现缺位时,不知道积极地补上去,只是在懒懒散散中虚度时日。当然,最后等待他们的,也只能是平庸和被淘汰的命运。

有一个上海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毕业之后到北京工作,应征做了一个公司的策划负责人。他工作起来也算出色,很受客户认可。但是他自恃才高,对一些他认为的小策划案采取不接的态度。

有一次,一个广告公司要设计宣传页,他觉得自己做是大材小用,就推给一个同事去做。同事很高兴地接下来。但那个同事是新手,不懂得规则,在策划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漏洞。这个研究生发现了漏洞,但是他并没有指出并帮助其改正,而是暗暗嘲笑。

方案反馈到客户那里,客户毫不客气地取消了与他们的合作,转而与他们的竞争对手合作。很快,经理就找到了研究生,告诉他因为他的推脱责任使他们失去了一个大客户。研究生据理力争,说那不是自己策划的。这让经理很失望,于是经理决定将他开除,而那个出现漏洞的同事反倒被留了下来。

其实,这位研究生不明白,补位是他的荣耀。他应该为能够承担起这份责任而感到骄傲,因为这证明了他的能力。但是他推脱了,而在将责任推脱的同时,他也将荣耀推掉了,最终,为自己的不负责任付出了代价。

研究生在临走时的辩白中说道:“我就是为了不越位。因为我的责任就是把策划案做好,其余的不在我的权限范围内。怎么我按照规则做了,却得到了这样的结果?”其实,不要越位是说组织的有些事情牵涉到管理权限,如果没有上级的授权,超越了管理权限也会导致权责不清。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你可以推卸责任。客户指定研究生做的策划案,他推给了同事,同事出了错他却不指出,这就说明了他不仅工作不到位,而且当组织因为他同事的错误而遭遇困境时,他也未能及时补位。无论如何,该是你管的事情,就一定要管住、管好;不该你管的事情,则要根据实际情况,主动配合主管人员把事情处理好。特别是在责任出现交叉的时候,更要以组织利益为重,从维护组织利益出发,从拓展组织业务出发,把相关工作做好。

每个组织都会出现一些无人负责的事情,这时就需要职员具有一种乐于操心的精神,积极补位,多做一些事情。做的事情越多,你的地位越重要,掌握的个人资源和工作资源也就越多,情形对自己就越有利。

另外,要把握住工作中的机遇,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上级指示任务,而是应当积极思考,发现工作中的漏洞,想他人所未想,这样你才能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问题,为自己的成长赢得机遇。当今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组织即使分工十分明确,也可能会有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出现一些无人负责的工作。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这些工作,可以判断出职员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有的职员认为这些事和自己的工作职责无关,即使是一件随手可以做好的小事也不屑为之;而有的职员则能够把这些事看做是锻炼自己的机会,主动去做,并且能够脚踏实地做好。最终,前者仍然平庸,而后者却早已赢得成功的机会,成为组织发展的得力干将。

在一次项目完工的剪彩仪式上,有一家建材公司邀请了总部五位高层领导前来剪彩。当五位领导被请上台后,项目经理发现台下还有一位相当级别的老领导也来了,于是硬把这位领导拉上台,让他也一道剪彩。下面的职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眼看就要出洋相了。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业务员小陈迅速从大衣口袋里拿出一把剪子递了上去。六位领导喜气洋洋地剪完了彩,所有人皆大欢喜。一位老职员问小陈:“你怎么知道还会叫一个人上去?”

“如果老总再叫一个,我这边口袋还装着一把呢。”

“你小子,还真行。”

事后,小陈因为做事细致稳妥,很快就被提拔为总经理办公室助理,事业发展上也有了更多的机遇。

老实的职员不会“独善其身”,而是心存大局,以组织的整体发展为标杆,来考量自己的行为。他们会在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的同时,去做一些“分外”之事,以使工作流程顺畅。这与足球队员有些类似,最优秀的射手就是最善于捕捉战机的人,他们总能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上。优秀的射手都是会跑位的人,同样,一个优秀的职员也应当是一个善于跑位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不用上级吩咐,他们总能出现在最需要的位置上。

我们的工作就和一场足球比赛一样,任何时候都可能有意外情况发生,这时候,老实的职员就要有想他人所未想的精神、随时补位的意识。

(第七节 独辟蹊径VS墨守成规——乐于创新)

寻常的路往往是人最多、最挤的路,你不一定能挤得进去,只有利用创新另辟蹊径才是捷径。

一个星期六的早晨,牧师在准备第二天的布道内容。那是一个雨天,妻子出去买东西了,小儿子在吵闹不休,令牧师烦恼不已。

最后,这位牧师在烦躁中拾起一本旧杂志,一页页地翻阅,一直翻到一幅色彩鲜艳的图画——一幅世界地图。他从那本杂志上撕下这一页,再把它撕成碎片,丢在地上,对儿子说:“小约翰,如果你能拼拢这些碎片,我就给你1块钱。”儿子答应了。

牧师以为这件事会使儿子花费一上午时间,没想到,不到10分钟,儿子就来敲他的房门了。牧师惊愕地看着儿子,诧异于他竟如此之快地拼好了那幅世界地图。

“孩子,这件事你怎么做得那么快?”牧师问道。

“这很容易。在图画的背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就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起,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张世界地图也就是正确的。”

牧师笑了,给了儿子1块钱。“你也替我准备好了明天的布道(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那么他的世界也就会是正确的。)。”他说。

试想,如果牧师的儿子没有另辟蹊径,而是埋头按常规的方式去拼图的话,即使用再多的时间也不一定能将那张复杂的世界地图拼好。我们在工作中的很多忙碌都是因为太拘泥于常规方式,如果能像小约翰那样懂得另辟蹊径,就肯定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洛克菲勒有句名言:“如果你想成功,你应辟出新路,而不要沿着过去成功的老路走……即使你们把我身上的衣服剥得精光,一个子儿也不剩,然后把我扔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地带,但只要有两个条件——给我一点儿时间,并且让一支商队从我身边经过,那要不了多久,我还会成为一个新的亿万富翁。”寻常的路往往是人最多、最挤的路,你不一定能挤得进去,只有利用创新另辟蹊径才是捷径。

1957年,刚刚荣升台北市第十信用社董事会主席的蔡万春面色肃然,在台北的金融同行中,“十信”太渺小了,小到根本无人去理睬它。台北有的是信誉良好、资金雄厚的大银行,稍有点儿名气的商家企业都把钱存放到他们那里去了。

蔡万春深知自己的实力不可与资金雄厚的大银行较量,但他又坚信,大银行虽然财大气粗,也不可能没有“薄弱”或“疏漏”之处,那些“薄弱”或“疏漏”之处,就是“十信”的生存之地!

蔡万春在街头巷尾徜徉,与市民交谈,跟友人商榷,终于发现了各大银行不屑一顾的一个潜在大市场——向小型零散客户发展业务。

蔡万春大张旗鼓地推出1元钱开户的“幸福存款”。一连数日,街头、车站、酒楼前、商厦门口,到处都是手拿喇叭、殷殷切切、满腔热忱向人们宣传“1元钱开户”种种好处的“十信”职员,而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宣传品更是满城飞。“十信”的宣传活动令金融同行们大笑不止,人人都在嘲讽蔡万春瞎胡闹——“1元钱开户”?连手续费还不够哩!

但是,奇迹出现了:家庭主妇们、小商小贩们、学生们争先到“十信”来办理“幸福存款”,“十信”的门口竟然排起了存款的长队,而且势头长盛不衰。没过多久,“十信”即名扬台北市,存款额与日俱增。

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蔡万春信心倍增。“不能跟在别人后面走,一定要走创新路!”蔡万春经过仔细的观察分析,又发现了一个大银行家没有涉足的市场——夜市。随着市场的繁荣,灯火辉煌的夜市不比“白市”逊色多少,而银行是不在夜晚营业的。蔡万春大胆推出夜间营业,台北市的各个阶层一致拍掌说好,许多商家专门为夜市在“十信”开户,“十信”誉满台北。

就这样,“十信”以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很快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7家分社、10万社员、存款额达170亿新台币的大社,列台湾信用合作社之首。

资金雄厚了,蔡万春又有了新打算。1962年,蔡万春访问日本。日本闹市区的一座又一座金融业的高楼大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觉得这些雄伟壮观的大厦不仅令人难忘,更给人一种坚实感、信任感。回到台北,蔡万春就不惜重金在繁华地段建起一幢幢高楼大厦。原先讥笑过蔡万春的金融界同行又笑了。但是,他们还来不及将唇边的笑容收敛起来,就瞪大了眼睛:“十信”的营业额呈直线上升,原先属于他们的那些客户,也一个一个地跑到“十信”去了。

此路不通,就要学会另辟蹊径。蔡万春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他所走的路是跟别人不同的路。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并非前人已经走过的路才叫路,如果自己可以开辟出一条路,那么又何必因循守旧地继续再走漫长的老路呢?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的思维往往被一些固守的经验主义束缚着,有时很不容易去打破束缚,要做到超越这些旧的思维模式,使自己拥有一颗始终能创新的脑袋,就得具备超脱的思想意识、精细的思维设计能力、果敢的自信心,以及敏锐的洞察分析能力。具备了这些,你就能在工作中随时发现可供你创新的条件,那样,你在这个充满着激烈竞争的职场里就总会领先和超越,从优秀走向卓越。

(第八节 快马加鞭VS不紧不慢——注重效率)

对于个人而言,效率是个人品牌上最耀眼的字眼,一个做事没有效率的人要么被自己的团队淘汰,要么会拖累整个团队在市场中被淘汰。相比之下,一个注重效率的人则永远不会被人群淹没,他甚至可以帮助自己的团队在战斗中出奇制胜。

时至今日,信息的普及正在让世界变得扁平,它为所有的中国组织打开了全球市场的大门,同时也把这些组织推向了白刃相见的竞技场。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组织领导们都在对那些主动、忠诚,尤其是注重效率的职员翘首以待,为了得到这样的“黄金级”职员,他们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我们很难想象一位不注重效率的职员会得到上司的认可,会得到升职和加薪。从职员的角度来说,要想得到这些,最可靠的路径就是“尽量满足上司的终极期待,让自己成为最理想的职员”——这也就意味着,除了忠于组织、善于执行之外,你还要注重效率,并想尽方法达到高效。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多效率低下的例子。例如有些人只知道一味地例行公事,而不顾做事的实际效果,他们总是采取一种被动的、机械的工作方式。在这种状态下工作的人,往往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中不思进取,敷衍塞责,总是为自己找借口,无休止地拖延……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做事高效的例子。例如有些人做起事来注重程序、注重目标,他们在工作中往往采取一种主动而积极的方式。他们工作起来对目标和结果负责,做事有主见,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他们工作起来积极主动,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工作中出现困难的时候会积极地寻找办法,勇于承担责任,无论做什么总是会给自己的上司一个满意的答复。

举一个例子来说吧,某组织的一位服务秘书接到服务单,客户要装一台打印机,但服务单上没有注明是否要配插线,这时,服务秘书有三种做法:

1.开派工单。

2.电话提醒一下商务秘书,是否要配插线,然后等对方回话。

3.直接打电话给客户,询问是否要配插线,若需要,就配齐给客户送过去。

第一种做法,可能导致客户的打印机无法使用,引起客户的不满;第二种做法,可能会延误工作速度,影响服务质量;第三种做法,既能避免工作失误,又不会影响工作效率。

显然,第三种做法就是一个高效做事的例子。

对于个人而言,效率是个人品牌上最耀眼的字眼,一个做事没有效率的人要么被自己的团队淘汰,要么会拖累整个团队在市场中被淘汰。相比之下,一个注重效率的人则永远不会被人群淹没,他甚至可以帮助自己的团队在战斗中出奇制胜。这样的例子在商界中可谓数不胜数。

一个真正高效的人不仅会让自己的工作更省时、更轻松,而且还会为自己创造许多一生难求的机遇。

比尔·盖茨只用一年的时间就为IBM的个人计算机设计出了一套流畅的应用软件,从而为微软公司大展宏图打下了根基;

周杰伦只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写出了15首歌,最终吴宗宪从里面挑选出8首为他录制了一张专辑,使周杰伦迈出了踏入歌坛的第一步;

……

看看我们的周围,你可以发现,这个世界上似乎有很多人都没有发挥出自己全部的价值,有的人整天不紧不慢,或者与人聊天打发时间,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其实,日子也就在“无聊”中虚度了。相比之下,有的人做事总是追求高效,接到一项任务时,总是要求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马加鞭地完成,由此给自己创下了非常好的业绩,也使得自己在组织内的升迁之路一路畅通。

这个世界上最缺乏的,就是注重效率的人。

(第九节 细中求精VS粗枝大叶——关注细节)

精细化管理时代已经到来,一个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人士,必须养成重视细节的习惯。做好小事情既是一种认真的工作态度,也是一种科学的工作精神。一个连小事、连细节都做不好的人,绝不可能成为组织所青睐的人。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它精辟地指出了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小事情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入手。类似的,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密斯·凡·德罗,在被要求用一句话来描述他成功的原因时,他只说了五个字:“魔鬼在细节。”可见对细节的作用和重要性的认识,古已有之,中外共见。

也就是所谓“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小事构成的,如果一切归于有序,决定成败的必将是微若沙砾的小事,细节上的竞争才是最终和最高的竞争层面。在今天,随着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一个要求精细化的管理和生活时代已经到来。身为一名职员,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关注细节、做好小事的精神。

无论什么事,实际上都是由一些小事组成的。

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以数量而是以他的深度来衡量的,成功者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做好小事情,能够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曾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在海尔集团,本着“严、细、实、恒”的管理风格,要求每一位职员都把细和实提到重要的层次上,以追求工作的零缺陷、高灵敏度为目标,把管理问题控制在最短时间、最小范围内,使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逐步实现了管理的精细化,消除了组织管理的所有死角,大大降低了成本材料的消耗,使管理达到了及时、全面、有效的状况,每一个环节都能透出一丝不苟的严谨,真正做到了环环相扣、疏而不漏。而近些年有不少组织大起大落,原因在于虽其规章制度不可谓不细、不严、不实,但往往说在口上,定在纸上,钉在墙上,职员就是落实不到行动上。可见,做好每一件小事至关重要。

看看我国的许多组织,大而化之、粗枝大叶的职员似乎仍然不少,职场中“差不多”先生比比皆是,好像、几乎、似乎、将近、大约、大体、大致、大概等等,成了“差不多”先生的常用词。就在这些词汇一再使用的同时,生产线上的次品出来了,矿山上的事故频频发生着,社会上违章犯纪、不讲原则的事情也是屡禁不止。而与“差不多”的观念相应的,是人们都想做大事,而不愿意或者不屑于做小事。但事实上,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在多数情况下还是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就是生活,就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要求我们做事认真、精细,否则就会影响整个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转。例如,一辆小汽车有上万个零件,需上百家组织生产协作;一架飞机有几百万个零部件,涉及的组织更多;我国前些年澳星发射失败也是细节问题:在配电器上多了一块0.15毫米的铝物质,正是这一点点铝物质导致澳星爆炸。所以,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

吉拉德是一家汽车公司的区域代理,他每年所卖出去的汽车比其他任何经销商都多,甚至销售量比第二位要高出两倍以上,在汽车销售商中,实属鹤立鸡群。当有人问及吉拉德成功的秘诀时,他坦言相告:“我每个月要寄出13万张卡片。有一件事许多公司没能做到,而我却做到了,我给每一位客户建立了销售档案,我相信销售真正始于售后,并非在货物尚未出售之前……顾客没有踏出店门之前,我的儿子就已经写好‘鸣谢惠顾’的短札了。”

吉拉德每个月都会给客户寄一封不同格式、不同颜色信封的信,这样才不会像一封“垃圾信件”,还没有被拆开之前,就给扔进垃圾桶了。顾客们打开信看,信一开头就写着:“我喜欢你!”接着写道:“祝您新年快乐,吉拉德敬贺。”2月他会寄一张“美国国父诞辰纪念快乐”的卡片给顾客……顾客们都很喜欢这些卡片。吉拉德自豪地说:“我给所有的顾客都建立了档案,我会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的不同,分别给他们寄不同的卡片。而且,给同一客户寄的卡片中,也绝不会有雷同的卡片。”吉拉德通过这些细致的工作,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很多回头客,而且很多顾客还介绍自己的朋友来吉拉德这儿买车。

正是这种注重细节的精神,给吉拉德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不但使他成为销售的榜样,更使他成为名震世界的推销之神。

海尔的管理层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让时针走得准,必须控制好秒针的运行。”我们要发现问题的关键,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坚持从细节入手。

最伟大的生命往往是由最细小的事物点点滴滴汇集而成的。同样,绝大多数人的成功也是把握了每一个关键细节,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后,一步步地走向成功的。

许多小事都蕴涵着令人不容忽视的道理,细节往往在不经意间铸就了你的成功。在工作中,我们也需要有这种重视细节的精神,才能在关键时刻亮出一把令对手闻风丧胆的利剑,开辟出职业路途中的康庄大道。

(第十节 寻找共性VS注重分歧——精诚合作)

对那些具备精诚合作精神的人来说,一个人的力量虽可能是微弱的,但一群人的力量则是不可低估的,甚至可以爆发出令世人惊呆的力量。然而对于那些没有团队意识的人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一群人的力量则更微弱。只有那些能够真正团结在一起的人,才能获得1+1>2的效应。

一加一等于二,这是人人都知道的算术,可是人与人的精诚合作,就不仅仅是一加一等于二了,而可能是一加一等于三、等于四、等于五……团结就是力量,这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

尤其是在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的。一个人可以凭着自己的能力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如果把你的能力与别人的能力结合起来,就会取得更大的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就。

有一家著名的公司招聘市场业务人员,有12名优秀应聘者过关斩将,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经理看过这12个人详细的资料和初试成绩后,相当满意,但此次招聘只能录取4个人。

最后,该公司又加了一道测试:经理把这12个人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指定甲组的4个人去调查本市婴儿用品市场;乙组的4个人调查妇女用品市场;丙组的4个人调查老年人用品市场。经理解释说:“为避免大家盲目开展调查,我已经叫秘书准备了一份相关行业的资料,走的时候自己到秘书那里去取!”

到了规定日期,12个人都把自己的市场分析报告送到了经理那里。经理看完后,站起身来,走向丙组的4个人,向他们祝贺道:“恭喜4位,你们已经被本公司录取了!”经理看着大家疑惑的表情,呵呵一笑,说:“请大家打开我叫秘书给你们的资料,互相看看。”

原来,每个人得到的资料都不一样,甲组的4个人得到的分别是本市婴儿用品市场过去、现在、将来的总结性分析,其他两组的也类似。经理说:“丙组的4个人很聪明,互相借用了对方的资料,补全了自己的分析报告。而甲、乙两组的应聘者却分别行事,抛开队友,自己做自己的。我出这样一个题目,其实最主要的目的,是想看看大家的团队合作意识。甲、乙两组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合作,忽视了队友的存在!要知道,团队合作精神才是现代企业成功的保障!”

当今,在任何一家优秀组织中,你都会渐渐发现,他们最在意、最强调的就是合作精神,因为这是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基础。所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职员,首先要成为一个有合作精神的人。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要实现团队合作的最佳协作效应,就要求组织内的每一个成员,尤其是组织的管理者,具备强烈的合作意识,注重与手下职员或其他组织成员之间的合作。因为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获得自己理想的、甚至大于理想的战果。

江西果喜实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果喜,就是一位具有强烈合作意识的“高手”,由于他善于与人合作,使得他的事业如日中天。1979年开始生产出口日本的佛龛,占据了日本大部分佛龛市场,并在加拿大、德国、韩国、泰国和中国香港等地开辟了经销处和办事处,产品共5大类2000余种,个人资产达数亿元。

有“巧手大亨”之美誉的张果喜深明事物的利害,他在开拓日本市场时特别注意照顾好方方面面的利益,善待盟友和对手,很快便成为了日本佛龛市场的“龙头老大”。

张果喜在日本取得了一定的市场地位以后,就与日商建立了稳固的代理关系,全部佛龛产品都由日商代理经销。不久,新情况出现了。随着张果喜生产的佛龛在日本市场的畅销,一些颇具眼光的日本销售商看到销售这种佛龛有利可图,为降低进货成本,就想走捷径,绕过代理商直接从张果喜那里进货。

张果喜慎重考虑了这个新情况。

从眼前利益看,销售商直接订货,减少了中间环节,厂方确实可以多得一些钱,捞到实惠。但从长远考虑,接受直接订货,就意味着将失去已花费了很大力气开辟的以往的销售渠道,甚至使以往的销售渠道背向自己,走到自己的竞争面,这无疑得不偿失。

从这种思路出发,张果喜婉转而又坚决地回绝了那几家要求直接订货的零售商,继续维护与日本代理经销商的盟友关系。日本代理商知道此事后,很受感动,增强了对张果喜的信任,在推销宣传方面下了不少工夫。向来不轻易买账的日本代理商这次果敢地打出了张果喜是“天下木雕第一家”的招牌,从而使张果喜的产品在日本市场越来越稳定。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张果喜清醒地看到,生产佛龛是一个利润丰厚的行业,除了他的果喜集团公司,韩国与中国台湾制作的产品也有相当的渗透力,更不用说在日本本土还有成千上万的同类中小企业了。如果照以前那样,单靠原有的销售网络和一两个合资的株式会社与强大的竞争对手抗衡,只能处于劣势而被人家踩在脚底下。

权衡利弊,张果喜决定扩大“同盟军”,把一些原先的对立派拉到自己一边。为慎重起见,他还与自己的智囊成员对此细细地作了分析研究,选择了分散在日本各地的有代表性的一些中小型企业。经过多方协调,于1991年成立了“日本佛龛经销协会”,专门经销果喜集团的漆器雕刻品。这种方式变消极竞争为积极合作,当年立竿见影,张果喜在日本佛龛市场的份额占到六成,取得了更大的市场主动权。

这就是张果喜的连横合纵,其真谛在于周密思考,权衡利弊,摆脱眼前利益和一己之利的束缚,开阔视野,正确处理与盟友的合作关系,最终才能稳住阵地。

对那些具备精诚合作精神的人来说,一个人的力量虽可能是微弱的,但一群人的力量则是不可低估的,甚至可以爆发出令世人惊呆的力量。然而对于那些没有团队意识的人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一群人的力量则更微弱。只有那些能够真正团结在一起的人,才能获得1+1>2的效应。为了团队目标,团队的成员应该团结在一起,以便更大地调动主观能动性,挖掘成员的团队潜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最终推动团队业绩的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