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曾说:“窃以为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故曰: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可谓道尽“诚”意。李嘉诚说:“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诚实的人,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人。
人生箴言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很多人都容易被华丽的外表所迷惑,而忽视了至简至诚的真理。
§§§第五节 送轮明月于人,月光也会照耀你心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里修行的禅师,有一天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突然开悟。他欣喜地走回住处,这时却看到自己的茅屋正遭小偷“洗劫”,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观望,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
小偷看到禅师,正感到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了很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我又别无他物,你就穿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完,禅师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一时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空境。
第二天,他从极深的禅定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面对盗贼,禅师既没有责骂,也没有告官,而是以宽容的心胸原谅了他,禅师的宽容和原谅也终于换得了小偷的醒悟。
宽容是一种大度,是一种豁达;宽容能够容纳万物,宽容能够包含太虚。心旷为福之门,心狭为祸之根。心胸坦荡,不以世俗荣辱为念,不为世俗荣辱所累,就能活得轻松、潇洒、磊落。
也许你曾经遭受过别人的恶意诽谤或者是致命的伤害,这些伤痛在你的心底一直没有得到抚平,你可能至今还在怨恨他,不能原谅他。其实,怨恨是一种被动和侵袭性的东西,它像一个不断长大的肿瘤,使我们失去欢笑,损害我们的健康。怨恨,更多地伤害了怨恨者自己,而不是被怨恨的人。
当你被痛苦折磨得筋疲力尽时,不妨学着宽恕,忘记怨恨。须知沉浸在痛苦的回忆中是徒劳的,与其咒骂黑暗,不如在黑暗中燃起一支明烛。忘记怨恨能让你告别过去的灰暗情绪,重新变得积极乐观起来。
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宽容。宽容是心与心的交融,是仁人的虔诚,是智者的宁静。
人生箴言
宽容是一种大度,是一种豁达;宽容能够容纳万物,宽容能够包含太虚。
§§§第六节 用欣赏的态度广结善缘
台湾作家林清玄当年做记者时,曾经报道了一起偷窃案。这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以致犯案上千起,才被第一次捉到。林清玄对小偷的作案方式做了详细的描述,在文章的最后,甚至感叹:“心思如此缜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一个人,又是那么斯文有气质,如果不做小偷,干任何一行都应会有成就的吧!”
20年后,林清玄接见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这个人在台湾拥有几家羊肉炉店,是身价上百万的大老板,他握着林清玄的手说:“林先生一定想不到我是谁吧,我就是20年前被你‘称赞’的那位小偷!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使我想到,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就没有想过做正当事呢?于是,我决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奋斗了20年,终于有了一点儿像模像样的成就了!”
善于欣赏和赞美别人是一种智慧。其实,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鼓励,没有一件事能比别人的赞美更让人愉悦和幸福的了,这是因为赞美能够满足一个人的自尊心和虚荣心,也能让他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有时候,也许你无意间的一句欣赏和赞美,可能会给别人带来信心和希望,甚至会挽救一个人的灵魂,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曾经有一位哲人说:“一个欣赏别人的人,也会赢得别人的欣赏。”可见,欣赏是一种理解和沟通,它包含了信任和肯定;欣赏也是一种激励和引导,可以使人扬长避短,朝着更有益的方向发展。其实,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学会欣赏,是学会一种爱,人与人能够相互欣赏,世界才能充满爱!
回头想想,如果没有林清玄当年对小偷的“欣赏”和“期盼”,恐怕那个“小偷”也就不会有今天的事业和成就了。不难看出,欣赏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啊!
人生箴言
学会欣赏,是学会一种爱,人与人能够相互欣赏,世界才能充满爱。
§§§第七节 朋友不必多,一个半足矣
从前有一个广交天下豪杰的仗义武夫,他临终前对他的儿子说:“别看我自小在江湖闯荡,结交的人如过江之鲫,其实我这一生就交了一个半朋友。”
儿子纳闷不已。他的父亲就贴近他的耳朵交代一番,然后对他说:“你按我说的去见我的这一个半朋友,朋友的意义你自然会懂得。”
儿子先去了他父亲说的“半个朋友”那里,说道:“我是××的儿子,现在正在被朝廷追杀,情急之下投身你处,希望予以搭救!”这“半个朋友”听了,对眼前这个求救的“朝廷要犯”说:“孩子,这等大事我可救不了你,我给你足够的盘缠,你快快逃命吧,我保证不会告发你……”
儿子明白了:在你患难时刻,那个能够明哲保身、不落井下石加害于你的人,可称作你的“半个朋友”。
儿子又去了父亲认定的“一个朋友”那里,并把同样的话说了一遍。这“一个朋友”一听,容不得思索,赶忙叫来自己的儿子,令儿子速速将衣服换下,穿在这个并不相识的“朝廷要犯”身上,而让自己的儿子穿上“朝廷要犯”的衣服。
儿子明白了:在你生死攸关的时候,那个能与你肝胆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己的亲生骨肉来搭救你的人,可以称作你的“一个朋友”。
如果没有友情,生活将缺少悦耳的和音。纪伯伦说:“你的朋友能满足你的需要,你的朋友是你的土地,你怀着爱而播种,就会从中得到粮食、柴草。”
但是,不要对友谊要求太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能为你两肋插刀的朋友其实不多,能有一个就足够了,这样的朋友能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能在你最无助的时候借给你一个温暖的肩膀,能在你最落魄的时候给你最无私的帮助。
人生箴言
能在你最无助的时候借给你一个温暖的肩膀,能在你最落魄的时候给你最无私的帮助的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第八节 谁都期待一场“高山流水”的相识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有次,俞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刚开始,他弹奏了体现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弹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
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俞伯牙的琴声后,只觉心旷神怡,就在一旁听了起来,刚才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俞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
俞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
俞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俞伯牙惊喜异常。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俞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难得的知音。
当你向知己诉说遭遇的挫折和愤懑、抑郁时,知己能站在你的立场疏导你。
与知己促膝交谈,会比你独自冥思苦想有效得多。知己的一点看法或许将使你摆脱纷乱的思绪,正所谓“一语点醒梦中人”。
知己能够帮你完善性格。正所谓“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知己不怕得罪你,总会善意地向你提出忠告,只是真心地希望你变得更好、更成功。
知己是琴瑟相知、默契非常的朋友,我们的人生果真能像俞伯牙遇到钟子期一样遇到另一位知音,那真要感叹一句:高山流水,夫复何求?
人生箴言
知己是琴瑟相知、默契非常的朋友,当你向知己诉说遭遇的挫折和愤懑、抑郁时,知己能站在你的立场疏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