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从字面理解,是“情+境”,情,事情、情绪、情感等;境,环境、心境、处境。实际上股民经常是被一些同样的处境和情绪反复困扰着,比如赚了指数没赚钱,应该如何处理?看到个股涨了,不敢追却看到它一路上涨,等到股价下来了下决心追了,它却一路下跌,这该如何摆脱?对于股民来说,从表面上讲,至少应该对于经常困扰自己的很多情境进行研究,从中找到答案并加以解决,这样可以快速提高自己的赢利水平;从深层次来讲,通过对生活中某些情境以及自然情境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总结股市规律,将其应用于股市赢利的实战策略中;从更高层次来说,可以通过创设未来情境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把握未来。
第一节情境分析的思路与优势
提到情境分析,或者是更为具体化的情景分析,最常见的是在军事上,诸如具体环境下的作战,沙漠、丛林、陆地、海滩、两栖登陆作战等,创设未来假想敌、争端时间,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演,从而制定更为有效的解决和应急预案。情境分析的涉及面很广,简单的、复杂的都有,应用的效果也不错,笔者认为既然股市被称做没有硝烟的战场,那么我们就可以借鉴这样的思维方式,将其应用于股市操作。
情境分析的三大思路
简单总结后,笔者认为股市情境分析模式需要遵循以下的特点和思路展开:
首先,必须要明确的是股市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结果也是多样性的。那么我们在创设和分析情境时,就要尽量地具体化,情境越具体得到的策略越实用,同一个情境下不同的策略所导致的结果肯定也是多样的,而且产生相关情境的要素一旦发生改变,结果也会改变。
这一点非常重要,也非常容易出现一些误区。技术图形、 K线图就是一种情境分析的方法,但很多股民就是忽略了情境所处的股市环境是动态变化的、其所得到的结果也是多样性的这一前提,尤其是当股市环境出现变化的时候,其结果必然也会发生改变。比如股市有一句谚语是“横有多长竖有多高”,这实际上说的就是情境的结果,而其前提如市场环境、资金动态、股市赢利模式等因素却被很多股民忽略了。这句谚语源于 A股市场创立初期,当时市场规模小、个股数量少,赢利模式也还是单一的低买高卖单向做多操作,这就造成了个股数量少没有太多的选择。
且由于股市只能够做多,因此所有的个股都有机会,那么长期横盘的个股就意味着被炒作的概率增加,资金将别的个股炒高后,个股资源就匮乏了,此时就会选择此类个股将其快速炒高,接着就会出现“横有多长竖有多高”的现象。可目前的 A股市场规模已经非常大了,个股数量超过了 2 000只,并还在以每年超过 300只的速度扩容,个股类型包括中小盘股和大盘股,包含的行业也越来越多,可以说投资品种极大地丰富了,资金有了更多选择。最为关键的是股指期货、 ETF基金的出现,导致赢利模式发生了彻底改变 —做多、做空、跨品种、跨市场、跨时间的套利模式应运而生。这些都导致了“横有多长竖有多高”的情境模式失效,反而越是成熟、越是规模大的市场越会出现很多长期弱势横盘、成交稀少的个股。
再比如很多股民热衷于技术图形分析,认为熟悉了上涨图形和下跌图形就能够看懂市场,其实这也是很大的误区。所谓技术图形,实际上也是一种情境创设,那么最后的结果也必然需要依靠创设的前提条件和环境来保证。股民平时应用技术图形往往只注重结果,认为某种图形或者某种技术指标达到某种形态就可看涨或看跌,但实际上却忽略了当下市场的趋势与当初创设情境模式时是否一致、资金动态如何、股市赢利模式又怎样。如果这些都发生了变化,那么最后的结果也就不真实了,自然就会出现很多的非常规现象。比如熊市下跌中反而有很多的“ W”底形态,最后演变成了下跌的开始而不是上涨,牛市上涨中也有很多所谓“ M”头的图形,并不是下跌的开始而恰恰是上涨的起点(如图 3–1所示)。
所以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技术图形、技术指标不是不可以用,但股民必须要注意到市场环境、技术指标与图形应用的前提。单纯说某个图形是上涨还是下跌没有任何意义,而且也不要去猜测图形的未来走势,因为每次行情都会产生新的图形,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技术图形。
其次,创设情境要建立在正确的根基上,即要注意情境创设的合理性。情境可以多样化,但不可改变股市本身的规律,也就是说我们是在创设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境,而不是创设规律。
这一点可能有点拗口,笔者举一个例子。比如股市中常见的“政策底”与“市场底”,我们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就是当股市进入大熊市的状态时我们可以研究一下可能救市的政策是哪些,并且预估其效应以及股民可以采取的对策。很多股民总是臆造股市规律,总是从表面理解股市是一个政策市,认为政策是无敌的,一旦出现熊市,总是期待政策利好,并认为只要有救市政策就可以到达底部,但事实果真是这样的吗?资金是股价、股指变化的最终执行者,纵然政策利好可以引导资金入市,但资金的天然共性是逐利,只有存在赚钱效应才会真正入市,而只有持续不断的资金入市才能够让市场走强。所以政策出台往往能够激发一定的短期利好,但很快就会由于赚钱效应的缺乏而出现资金撤离现象,没有资金对市场的认可,利好政策反而会引发短期资金撤离而导致市场再度破位,这就是为何我们总是看到熊市中很多的救市政策往往不是开启反弹,反而是引发下跌。只有政策利好配合市场行情节奏才能够构造底部,即市场先出现一些局部的赚钱效应,随着赚钱效应的扩散来逐步吸引更多的资金入市,从而让市场一步步地由弱转强,反弹向上最终出现真正的底部。
最后,情境分析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本书第一章提到的赢家模式类似,情境模式中股民才是操作中的主导者,也是最后结果的负责人。因此情境创设时要充分考虑到“主体优势”,创设思路为两点:对自己平时经常碰到的情境,尤其是对经常困惑、导致亏损的因素进行重点和专门的创设;将自己经常获得赢利的操作进行反复创设,让其变为可复制性的赢利操作。比如笔者之所以要花费非常多的时间反复验证年报板块的操作系统,就是因为年报是股市中的固定情境。通过固定情境的创设最后实现赢利模式的可复制性,从而也有了复利效应的基础,以此帮助股民实现财富增值的梦想。
情境分析的优势
通过上面的分析,股民应该已经发现了股市情境分析的优势所在:其一,正确地理解情境分析模式能够帮助股民走出很多的误区,从此更好地理清股市规律。最典型的就是上面提到的技术图形,很多股民只记住了结果而忽略了当时所处的情境以及情境出现的条件和环境,那么这样的结果实际上是没有太多意义的。只有明白了股市规律,懂得股市环境、资金动态和赢利模式等要素是市场的本质,才能够看穿市场的各种表象。
其二,情境分析让股民更理智,懂得股市分析的意义,具备判断分析对错的能力。股市情境分析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即需要知道情境的前提、条件、过程与结果。这样股民无论是自己分析,还是看其他人或者机构的分析,都可以通过上述介绍的方法来判断其是否合理,从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其三,情境分析更贴近实战,情境创设也是从实战角度出发,以贴近自身优势或弥补自身劣势的方式来进行重点攻坚,从而让操作的目的性更强。对于赢家来说,合理地分配时间是很重要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就意味着比其他人获得的机会更多,而情境分析就能够使得股民的操作更具针对性。
第二节通过自然情境揭秘股市规律 —股指期货分析与操作系统 (1)
虽然情境分析能够给我们带来诸多优势,也蕴涵着很多科学哲理,但对于对此并不怎么熟悉的股民来说,依然会觉得有些晦涩,这该怎么办呢?笔者认为,自然界中的众多情境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通过自然法则理解股市规律,通过自然情境来理解诸多股市情境,这其实是赢家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大智慧与小股市:由水想到股市中的资金
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对于自然规律有很好的诠释,实际上我们可以很好地用生活中的感悟来指导股市的操作。笔者在《股市钱规则:让你赚得更多的秘密》一书中就曾将股市中的资金比喻成水,将股市比做船,股票比做容器。其实,这也是情境分析模式的体现,通过自然法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股市规律。
在大禹治水的典故中,饱受洪水灾祸的人们知道了水本身无形却可随形而变,一味地堵只会带来更大的灾难,所以大禹采用疏导的方式治水,让洪水不再困扰百姓。而到了现代,人们通过筑造堤坝,不仅可以避免洪灾,还可以蓄水发电,又可在枯水期补充日常用水。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明白一点,人虽然无法创造和改变自然规律,比如洪水的破坏力、水的特性等,但可以通过合理的疏导机制以及堤坝的修筑,让困扰着我们的问题变成造福于我们的资源。
这对我们熟悉股市规律有很大的启发,股市中我们常说“顺势”,但如何理解“顺势”呢?我们无法改变市场规律,资金大量出逃造成的破位下跌就如同洪水一般,如果我们贸然地抵抗只会是螳臂当车。假如我们换一种思路,顺应市场,在市场下跌时回避,等风险释放之后反而能找到更多的机会。或者我们有能力去构筑坚固而实用的“堤坝”,比如通过交易股指期货,不仅可以规避风险,还可以让做空成为我们新的获利渠道,何乐而不为呢?很多时候,之所以我们总是困惑,总是抱怨这样那样的困难,就是因为我们总是在与客观规律相抵抗,这是非常不可取的。为什么我们不能换一种思维方式?这样反而可以带来更多的收获。
在股市中,被称做“水”的就是资金,而资金流动就类似自然界中江河湖海的奔流不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笔者还是选取本书第二章第四节提到的“ A股市场 20余年的历史可以划分出的 3个拐点”,即 2001年、 2006年和 2010年,理由是庄股时代的终结、市场规模的大发展、股市赢利模式的彻底变革。其实这一点从资金流动角度来思考会获得更深的理解,比如在 2001年前, A股市场还处于庄股时代,此时整个市场资金流动的情况就好像自然界中的雪山孕育河流的景象。由于股市刚刚起步,参与股市的资金更多的是一些社会“热钱”、闲散资金,这些资金就好像雪山上的积雪一样零敲碎打地融化汇聚成一些小溪,慢慢地流入股市,这些资金继续汇聚就让小溪变成了小河,此时就会出现股价的暴涨;而随着小河流动过程中水分的蒸发和流失,小河又变成了小溪,资金流出股市,此时就会出现股价的暴跌。因此在庄股时代股价之所以会有暴涨暴跌,就是源于此时股市规模小、品种少、可容纳的资金量小,也是源于整个市场资金来源和运作模式的单一,入市资金不是散户就是社会上的一些投机资金,缺乏机构资金和持续不断的资金供给,所以资金来了就是牛市,资金一撤就是熊市。
2001年之后,管理层加大了对违规投机资金的管理,同时逐步开始尝试引入基金、券商、企业年金、社保、 QFII等机构投资者入市,并且在丰富各种资金入市渠道的同时,还加大了股票数量并丰富了投资品种。这时 A股市场就像一个湖泊,接受着各条小河支流的注入,从而使股市能够运行起来,避免了走势上的暴涨暴跌。但支流的水量还是不够丰富,所以此时市场更像是一个静止的湖泊,只是在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