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此人摘选自《古典书城》微信公众平台。
他热衷科举总是名落孙山,却靠着鬼话连篇做到了名垂千古
极力追求一生仕,终是无所得
自笑颠狂与世违,却扬名千古
老舍曾评价他:“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他的一部《聊斋志异》,说尽鬼道人间
刺贪刺虐,在中国妇孺皆知
甚至走出国门,对西方文学家如卡夫卡等人
也产生过重要影响,而这位大师的人生
却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
连自己的著作也无钱印行
种种痛处,只印证了一句古话——
“书生有志,穷愁著书”
“三苦”之坎坷功名路
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
明崇祯十三年出生于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
蒲家祖上曾做官,到蒲松龄的父亲蒲盘时
开始还读书,后来因为家穷,下海做生意了
他有5个儿子,蒲松龄排行老三
由于父亲下海,也赚了点钱
所以少年时的蒲松龄还是蛮幸福的
他从小跟着父亲读书
19岁考秀才,异常顺利
当时他的一篇答卷纵横议论
发挥得酣畅淋漓
主考官恰巧是爱才若渴的学使施愚山
这位施大人为人通达,见到蒲松龄的答卷
非常欣赏,立即将其拔为头筹
随后,蒲松龄连着三场
乡里、县里、道里都是第一名
这事轰动了十里八乡
让蒲家人脸面上着实增光
可以说,在他19岁之前
幸运女神一直在对他微笑
可是19岁之后,幸运女神开始哭了
在一般人看来,这位青年才子一定前程远大
谁料想此后蒲松龄竟然在
科举考试的泥途上一路受挫
再也没能前进一步
其中几次落榜都很意外
一次,他第一场的答卷相当出色
考官极为欣赏
甚至内定蒲松龄为头名人选
不想蒲松龄突发急症
无法继续参加考试,前功尽弃
他那满心的怨怅之情可以想象
还有一次更离谱,蒲松龄费尽心思
从当官的朋友那里求来一份推荐信
觉得考官一定会照顾他几分
心里一高兴,文采大发
只顾洋洋洒洒、笔走龙蛇
却没想到有一处写得超出了格式规定
这在当时被称作“越幅”,要被取消考试资格
蒲松龄得知后如五雷轰顶
惊愕、茫然、痛悔
最终也只能沮丧而归
ps:越幅,一种科举考试用语。属于考生答卷违式例之一。考生所答试卷,有一定格式。卷面有红线画出的横直格,每页的行数及每行的字数均有规定,如超越行、格随意书写者即为越幅。凡越幅者,即以违式论,试卷贴出,不予录取,旨在防止舞弊。
此后的四十年中
蒲松龄一共参加过十几届科考
每次都是满怀希望而去,垂头丧气而归
逢发榜之日,他就像领受酷刑一般煎熬
最后还是被落榜的大棒当头打下
每当这时,他都会咬牙切齿
发誓再不去赴考,可3年过后考期一到
他心里又蠢蠢欲动,忘记了落败之痛
兴致勃勃地打点行装出门应考……
就这样,翻来覆去
好像被放在热锅上来回烙烤一般
让蒲松龄的人生变得无比凄惨
尽管一再受挫,直到年过六旬
蒲松龄对带给自己如此苦痛回忆的
科举考试还是不肯放弃
他的妻子实在看不过去了,毅然出来劝阻
对丈夫说:“你还是省省吧!
如果命里有这个福气,能够考上的话,
现在都该做到司道阁老了
从今往后,你就不要再去碰钉子了!”
蒲松龄终于冷静一些
想想妻子的话,的确有道理
至此,才结束了一生坎坷的功名路——
“闭门坐卧手—卷,不欲事态入吾眼”——《白头翁》
“三苦”之潦倒生活难
作为一名书生,没有考取功名
就无法进入仕途,也就断了经济来源
于是,蒲松龄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贫苦
为了养家糊口,他曾长期在外坐馆
即给人家写写字,抄抄书赚点小钱
所以家里的事,就全部托付给了妻子
命运总是公平的
它虽然让蒲松龄生活困苦,功名坎坷
却让他拥有了一段美满的婚姻
他的妻子刘氏出生于读书人家,贤惠明理
蒲松龄的两个嫂子为人刻薄蛮横,
经常挑起事端,刘氏一向宽容忍让
连蒲松龄也对妻子的胸怀叹服不已
但由于婆婆一再夸奖三儿媳贤淑懂事
嫂子们心怀嫉妒,一再蓄意寻衅吵闹
蒲松龄的老父实在忍受不下去
只得为几个儿子分了家
嫂子们都争抢好的房屋田地
刘氏静默在一旁听任发落
结果落到蒲松龄名下的只有老家
农场里的20亩薄地和3间草屋
地处荒凉,屋子连门都没有
从蒲松龄小说中对“悍妇”的描绘与奚落里
我们也可以体察到
他当时对两位蛮不讲理的嫂子的不满
蒲松龄家本就贫苦,分了家后越发困难
他不得不外出谋生
刘氏一个20来岁的少妇
带着幼小的孩子住在陋室荒圃
白天野狐出没,夜晚狼入猪舍
刘氏常常彻夜纺纱,以保护牲畜、孩子
就这样,她抚养大5个儿女
用一个女人柔弱的双肩
为蒲松龄分担了生活的重担
蒲松龄娶得如此一位贤妻
真算是他人生中一大幸事
蒲松龄30多岁时,父亲去世
由于嫂子们彪悍不讲理
赡养老母的重任便落在他的头上
至此,他穷到了“家徒四壁妇愁贫”的地步
但痛苦中,蒲松龄却不失幽默
他有篇文章叫《祭穷神文》,里面写道——
“穷神,穷神,我与你有何亲,兴腾腾的门儿你不去寻,偏把我的门儿进?难道说,这是你的衙门,居住不动身?你就是世袭在此,也该别处权权印;我就是你贴身的家丁、护驾的将军,也该放假宽限施施恩。你为何步步把我跟,时时不离身,鳔粘胶合,却像个缠热了的情人?”
“三苦”之著书路漫漫
其实早在25岁分家时
蒲松龄便开始了《聊斋志异》的创作
他是山东淄川人,淄川离齐国故都临淄数十里
有很多优美的民间传说
蒲松龄5岁的时候,改朝换代
满清入关,在扬州屠城
在山东镇压农民起义
也产生了很多稀奇事
有人说,这些传说就是他创作的来源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世上的折腾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精力去无限的折腾,是不行的
所以,蒲松龄之所以考不上功名
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聊斋志异》
他的好朋友张笃庆,曾写一首诗劝他
“聊斋且莫竞谈空”
意思就是,你别写小说了,专心去考试吧
但是蒲松龄不听,还是要写
不管哪个朋友听到什么奇闻轶事
他都要了解一下,写到自己的作品里头
就这样,白天他辛勤教书工作
晚上坐在荒凉的书斋里
笔耕不辍,通宵达旦的写作
《聊斋志异》直到他40岁左右时才基本完成
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
“异”指奇异的故事,多谈狐、仙、鬼、妖
都为长年的主观臆想而成
蒲松龄就这样苦了一辈子
在贫困线上挣扎了一辈子
在科举考试的路上落魄了一辈子
在写小说的路上奋斗了一辈子
传世经典——《聊斋志异》
纵观这本耗费蒲松龄一生精力的结晶
《聊斋志异》可谓是他“救世婆心切”的产物
他在面对人间的黑暗、世事的不平时
明知没有回天之力,但仍“狂妄”的大声疾呼
他代为人民鼓与呼
在《聊斋志异》中
他着重抨击了腐朽的官场文化
比如《促织》的故事,闻来让人酸楚
皇帝喜欢斗蟋蟀,官府就强派民间进贡
百姓家的小儿不小心放走蟋蟀
竟因恐惧而投井,此外,《席方平》
《梦狼》都是挞伐腐败政治的力作
这些故事代替劳苦大众说出了被压迫的心声
他对科举弊政展开声讨
《叶生》一篇,写考生叶某在科场一再受挫
失意而亡,命终之后却并不知自己已死
仍然心系科场,游魂眷恋
居然能够伸笔答卷,喜获功名
然而这毕竟是“假荣华”,如何能当真
当他满怀欣喜归来,向妻子报告好消息时
妻子的反应却是“掷具骇走”
并正告他:你既然死了,就不要再来扰乱亲人
叶生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可悲处境
长叹一声,奄然而灭
这样的作品读来真令人悲从中来
蒲松龄以生动的笔触
摹写出落第士子的绝望之感
让我们看到科举制下的文人
是如何置身于精神上的炼狱,万劫不复
《叶生》中举
他呼喊出人对美好爱情的渴望
众所周知,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
塑造了众多生动传神的女性形象,让人难忘
纯真爽朗的婴宁,柔弱聪慧的青凤
侠义善良的红玉,忍辱负重的珊瑚
刚烈坚强的商三官,狐女、花仙……
她们潇洒诙谐,聪明活泼,善良美丽
才华谈吐每每令男子自愧不如
体现了作者对于女性的欣赏、赞誉和同情
《聊斋志异》里的恋情描写也格外美丽动人
连城与乔生,贺生与瑞云,王子服与婴宁……
一个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呐喊出了
大家对美好爱情的渴望
也让整部作品流光溢彩,美不胜收
晚年却依旧痛苦难堪
康熙十八年,已至“不惑”的蒲松龄
应同邑毕家聘请,设帐城西西铺庄
他为毕家教授八个弟子
还兼职大量应酬文字
并参陪迎送接待,因而很块博得了信赖
此后,他与老少东家相处融洽30年
同时也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读书
应试、著书的安定的生活环境
康熙四十八年,70岁的蒲松龄结束了
在毕家的塾师生涯,撒帐归里
自此能心境闲暇,安居斗室
日以抱卷自适,或东阡课农
或时邀五老斗酒相会
可闲适的日子总是离他太远
过了不久,苦难如约而至
先是他几个可爱的稚孙皆以痘殇
令他伤心不已,后来
与他共患难的妻子又不幸病逝
更让他痛不欲生
妻子死后,他写了《悼内》诗两首缅怀
其一——
分明荆布搴帏出,仿佛嚬呻入耳闻。
五十六年琴瑟好,不图此夕顿离分。
尽管妻子已经去世
却好像看到她掀开帏帐走了出来
又仿佛听到了她病中的呻吟声
结婚56年来,蒲松龄与妻子恩恩爱爱
没有想到与妻子就此分手,永不相见
其二——
自嫁黔娄艰备遭,家贫儿女任啼号。
浣衣更惜来生福,丰岁时将野菜挑。
怜我衰髦留脆饵,哀君多病苦勤劳。
幸逢诸妇能相继,井臼无烦手自******子刘氏嫁给自己
是由富入穷,由贵入贱
结婚以来,刘氏常年身着旧衣
丰年也时常吃康咽菜
考虑到蒲松龄年老齿缺
刘氏特意给他留下便于咀嚼的食物
儿媳们虽然能干,刘氏却不放心
病中还继续操劳
妻子去世使他失去精神支柱
年后他去看望刘氏坟墓
又写诗《过墓作》怀念亡妻
读来催人泪下——
逢君初度泪潸潸,何遽乘云去不还。
犹忆去年今日里,共将杯酒祝南山。
康熙五十四年春节前的某一天
蒲松龄刚躺下午休,就梦见妻子来到室内
看到自己午睡,便笑了笑
蒲松龄赶快睁开眼睛,却是一个梦
蒲松龄醒来后,抑制不住对妻子的思念
写了一首七言绝句——
一自长离归夜台,何曾一夜梦君来。
忽然含笑搴帏入,赚我蠓眬睡眼开。
蒲松龄在诗中略而不谈
梦前的思念、梦后的伤感
只就实写出梦中的情景
用最直白的语言表达出对妻子的深深思念
谁也想到,这首诗会成为一代大师的绝笔
康熙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
蒲松龄依窗危坐而卒,终年76岁
三月二十四日,蒲松龄的子孙
将他与刘氏合葬在一起
这对患难与共的夫妻将永远相守相伴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是蒲松龄先生的自勉联
也恰是他经历一生苦难
却仍旧坚持下去的真实写照
而他的坚持,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经典的《聊斋志异》,更将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