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悟道因缘录
38064500000020

第20章 真实观

如是我闻

一时。有众多上座比丘住拘舍弥国瞿师罗园

时。有差摩比丘住拘舍弥国跋陀梨园。身得重病

时。有陀娑比丘为瞻病者。时。陀娑比丘诣诸上座比丘。礼诸上座比丘足。于一面住

诸上座比丘告陀娑比丘言。汝往诣差摩比丘所。语言。诸上座问汝。身小差安隐。苦患不增剧耶

时。陀娑比丘受诸上座比丘教。至差摩比丘所。语差摩比丘言。诸上座比丘问讯汝。苦患渐差不。众苦不至增耶

差摩比丘语陀娑比丘言。我病不差。不安隐身。诸苦转增无救。譬如多力士夫。取羸劣人。以绳继头。两手急绞。极大苦痛。我今苦痛有过于彼。譬如屠牛。以利刀生割其腹。取其内藏。其牛腹痛当何可堪。我今腹痛甚于彼牛。如二力士捉一劣夫。悬着火上。烧其两足。我今两足热过于彼

时。陀娑比丘还至诸上座所。以差摩比丘所说病状。具白诸上座

时。诸上座还遣陀娑比丘至差摩比丘所。语差摩比丘言。世尊所说。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汝差摩能少观察此五受阴非我.非我所耶

时。陀娑比丘受诸上座比丘教已。往语差摩比丘言。诸上座语汝。世尊说五受阴。汝少能观察非我.非我所耶

差摩比丘语陀娑言。我于彼五受阴能观察非我.非我所

陀娑比丘还白诸上座。差摩比丘言。我于五受阴能观察非我.非我所

诸上座比丘复遣陀娑比丘语差摩比丘言。汝能于五受阴观察非我.非我所。如漏尽阿罗汉耶

时。陀娑比丘受诸上座比丘教。往诣差摩比丘所。语差摩言。比丘能如是观五受阴者。如漏尽阿罗汉耶

差摩比丘语陀娑比丘言。我观五受阴非我.非我所。非漏尽阿罗汉也

时。陀娑比丘还至诸上座所。白诸上座。差摩比丘言。我观五受阴非我.非我所。而非漏尽阿罗汉也

时。诸上座语陀娑比丘。汝复还语差摩比丘。汝言。我观五受阴非我.非我所。而非漏尽阿罗汉。前后相违

陀娑比丘受诸上座比丘教。往语差摩比丘。汝言。我观五受阴非我.非我所。而非漏尽阿罗汉。前后相违

差摩比丘语陀娑比丘言。我于五受阴观察非我.非我所。而非阿罗汉者。我于我慢.我欲.我使。未断.未知.未离.未吐

陀娑比丘还至诸上座所。白诸上座。差摩比丘言。我于五受阴观察非我.非我所。而非漏尽阿罗汉者。于五受阴我慢.我欲.我使。未断.未知.未离.未吐

诸上座复遣陀娑比丘语差摩比丘言。汝言有我。于何所有我。为色是我。为我异色。受.想.行.识是我。为我异识耶

差摩比丘语陀娑比丘言。我不言色是我。我异色。受.想.行.识是我。我异识。然于五受阴我慢.我欲.我使。未断.未知.未离.未吐

差摩比丘语陀娑比丘言。何烦令汝驱驱往反。汝取杖来。我自扶杖。诣彼上座。愿授以杖。差摩比丘即自扶杖。诣诸上座

时。诸上座遥见差摩比丘扶杖而来。自为敷座。安停脚机。自往迎接。为持衣钵。命令就座。共相慰劳。慰劳已。语差摩比丘言。汝言我慢。何所见我。色是我耶。我异色耶。受.想.行.识是我耶。我异识耶

差摩比丘白言。非色是我。非我异色。非受.想.行.识是我。非我异识。能于五受阴我慢.我欲.我使。未断.未知.未离.未吐。譬如优钵罗.钵昙摩.拘牟头.分陀利华香。为即根香耶?为香异根耶?为茎、叶、须、精粗香耶?为香异精粗耶?为等说不?

诸上座答言。不也。差摩比丘。非优钵罗.钵昙摩.拘牟头.分陀利根即是香.非香异根。亦非茎叶须精.粗是香。亦非香异精.粗也

差摩比丘复问。彼何等香

上座答言。是华香

差摩比丘复言。我亦如是。非色即我。我不离色。非受.想.行识即我。我不离识。然我于五受阴见非我.非我所。而于我慢.我欲.我使。未断.未知.未离.未吐。诸上座听我说譬。凡智者。因譬类得解。譬如乳母衣。付浣衣者。以种种灰汤。浣濯尘垢。犹有余气。要以种种杂香。薰令消灭。如是。多闻圣弟子离于五受阴。正观非我.非我所。能于五受阴我慢.我欲.我使。未断.未知.未离.未吐。然后于五受阴增进思惟。观察生灭。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于五受阴如是观生灭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真实正观

差摩比丘说此法时。彼诸上座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差摩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法喜利故。身病悉除

时。诸上座比丘语差摩比丘言。我闻仁者初所说。已解已乐。况复重闻。所以问者。欲发仁者微妙辩才。非为娆乱汝。便堪能广说如来.应.等正觉法

时。诸上座闻差摩比丘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这是既重要又精彩的一经。在笔者看来,它完美地演绎了“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佛陀在世,但身影未现。一群上座比丘派出一名使者,去慰问一名生病的比丘。使者带去的并不是药品,而是一句问候。没想到,这一句普通的问候,竟逐渐发展为连绵不断的对话。继而,双方又由隔空对话演绎为面谈,最后,居然是双双突破,或悟道,或直接证得阿罗汉。

像这种佛弟子之间相互进行法义的探讨,然后都获得进步的例子,在阿含经中很多。而像这种生病、探病的例子,也不少。它们总体给人的感觉,就是佛弟子们学佛非常用功,既便是生病了,大家也没有放过实践佛法的机会,令人感动。

本经的重点当然是领悟无我,而领悟无我的路径,进行真实正观,本书前面很多章节已经详述,这里又有描述:“多闻圣弟子离于五受阴。正观非我.非我所。能于五受阴我慢.我欲.我使。未断.未知.未离.未吐。然后于五受阴增进思惟。观察生灭。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于五受阴如是观生灭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真实正观。”

相比其他经文,本经看起来多了一个“余习”的内容,实则依然不离开基本原理,还是佛陀的那句话,“修习,多修习”,也就是说,即便你悟道了,今后想要再证二果、三果和四果,乃至成佛了,所要做的,还是不离自洲自依和三十七道品。

转载几处关键点的翻译与解释:

“虽然我观察到五蕴非我、非我所,今天为什么我不是阿罗汉呢?因为我于“我慢、我欲、我使,未断、未知、未离、未吐”,就是贪瞋那个习性还未尽。我自己清楚,我虽然明白非常、非我,但这个明白只是理论上明白,但是我的习性还在,我慢(身体的习性、惯性)、我欲、我使,未断、未知、未离、未吐。”

“你说五蕴你会观察,但是为什么你说你还有“我慢、我欲、我使”呢?你这个“我”是在哪里认为有“我”?是在“色”呢?还是在受、想、行、识呢?”

“我不是在色上认为有我,也不是在受想行识上,但是在五蕴中的“我慢、我欲、我使”还是“未断、未知、未离、未吐”

最后,道理都是知道,但还是会这样那样,这个叫余习。因此还还要增上用功,更深一层去观察五蕴的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