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洞察易经的奥秘
3806500000033

第33章 上经:30卦(25)

●求小得:万事开头难。做事求成,不要一开始就把目光盯在大目标、大范围或大的作为上。可从小处着眼,细处着手,以求所得(取得收效)。“求”:寻求;探求。即寻找适当的机会。

《象传》:“‘求小得’,未出中也。”意思是说:为什么要求小得呢?是因为在特殊的困境中尚未出现(找到)适合发挥才干的机会。(中:适合;符合。)简言之:时机未到。

【义理启示】

人的世界充满了变化,充满了竞争。宋代文学家苏轼对这世界的看法是:“必因人之情,故易为功;必因时之势,故易为力。”(因:凭借。情:实际情况。功:成绩;功效。力:能力。“易”就是变;“势”是指客观变化的趋势及动向。)生存是人的本能,但生存的质量则因人而异。在这充满着变化与竞争的人的世界里,欲提高生存质量不能凭鲁莽地夺取,应靠智慧和能力--这是决定人生命运的关键,或说是基本条件。

人的世界地地道道是一个“坎有险”(不断有着特殊变化)的流动系统。时代在变,生存环境在变,生活方式在变,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作风、接人待物的方式方法以及做人成事的要求都在变。人欲活出个价值,即得学会审时度势,审主观及客观的时情,度(衡量;揣度)主、客观的形势、势力及处境,首先放低身位,别过高看待自己,别急于求大成,别总想一口吃个胖子。应先“求小得”,蓄积能力,瞅准机会,方可大得成功。六三: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窞,勿用。

【解辞释义】

●来之坎坎:“之”在这不是用作助词,而是作为动词,代表“往”、“到……”。清·黄宗羲《柳敬亭传》:“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从这往扬州去,往杭州去,往金陵去……)来之:来来去去……

即来也是坎;去也是坎。喻指为已经落入进退两难的险境。

●险且枕:且,暂且。枕,借喻之以头枕物,转注引申为静呆不动。即在遇有艰险而进退不得的情况下,需要沉着冷静,做好“枕戈待旦”的思想准备,时刻警惕以迎战险困。

●入于坎窞:掉入陷阱(喻指落入敌人或恶人的圈套)。

●勿用:不需要。引申为:别轻举妄动。

《象传》:“‘来之坎坎’,终无功也。”在艰难重重以致进退两难的情况下,抵抗难得成效。所以,且枕勿用乃为上策。

【义理启示】

人生路上“来之坎坎”,四处荆棘令人无路可行的情况是常有的。特别是在小人乱世的环境下,即便是君子也一时难以抬头。而人间事如同大自然规律:黑暗终会过去,光明必将到来;只要冷静以待,注意养精蓄锐以迎机而行,出路终会有的。

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

【解辞释义】

●樽(zūn):古代盛酒的礼器。

●簋(guǐ):古代盛食物的圆形器皿。

●贰: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即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地。

●樽酒簋贰:一次次地送上一樽酒,又送上一簋食物。

●缶(fǒu):一种大肚子小口的瓦器。

●用缶:用瓦器缶盛着……(十六斗为一缶。)

●牖(yǒu):窓户。古代,穿壁并用木条横竖相交而成的窓。房内的窓有“户”与“牖”之别:户在东;牖在西面明处,是室内唯一的采光处。

●纳:动词。收进;接收。

●约:动词。捆缠;捆住。

●终:始终。《汉书·李广传》:“他日射之,终不能入矣。”

六四爻辞的直译是:一次又一次地用樽、簋、缶等盛着酒、食,再用绳子捆住从西边窗口接进来,始终不会出问题。

《象传》:“‘樽酒簋贰’,刚柔际也。”“际”指的是“界限”。《后汉书·窦融传》:“臣融虽无识,犹知利害之际,顺逆之分。”

在《导论(上)》里我曾反复交代:领悟易辞的关键在于“模象”。  即:通过转注引申与假借思考其象辞的寓意何指?这是最需要动脑筋思考的一环。

“用缶纳约自牖”,如果那接收物品的人所待的房屋不是一间禁闭而不可任意出入的牢房,送酒食的人何必这样做呢?显然用不着多此一举。  那么,这唯有牖可露一面光的闭户又喻指的是什么呢?由意象、模象、法象合而思之,喻指的是人的“脑库”。

试想,在禁闭室里的人,靠酒食不断地自外送入,以保全生命和尊严;而人的脑库只有不断地自外收集信息,充实知识与才德、智慧,如同酒食入腹通过消化转为营养一般地由开窍思维再经磨炼而转化为能力,成功不是即可遂愿了吗?

《象传》结论的这“刚柔际”,指的则是人生质量优、劣的界限区分即在于“刚”(意志刚强,志向远大,发奋努力,活读书,勤思考,变外来知识信息为自我才智及能力)和“柔”(意志薄弱,思维松散,不勤奋,不好学,不要强,死读书,使大脑变为禁库,无处开窍,即便知识多也无用)的差别。

【义理启示】

做人,要将脑库明处采纳外界知识之光的“牖”门敞开,主动吸收接纳外界知识信息,“借他山之玉为己攻错”,学他人的智慧补充自己化为成功的力量。

也可这样说:“心理感染”是人与人之间的一股神奇力量。人应主动接收智德高尚者的心理感染,也要以自我优美的心性去感染他人,相互促进,共获成功。这无论从何角度而言,始终是无坏处的。

九五:坎不盈,祗既平,无咎。

【解辞释义】

●坎不盈:盈,过满而溢出。引申义:流水泛滥成险,但尚未过激。

●祗既平:祗,只是。既:已经。平:平稳;平定;安定。即已经安定下来。

●无咎:即如《象传》所言:“‘坎不盈’,中未大也。”(中:射中;引申为“造成”。大:太大。)

即流水泛滥成险而未至过激,结果已安定下来,没造成太大的灾祸。

【义理启示】

本爻辞通过积极性的暗示,可起到多种积极意义的心理导向效应:

(1)小人们应引起注意的是:嫉贤妒能的邪恶言行,应当要自省、自咎、自制、自赎而加以悔改,要靠良心重塑有意义的人生。否则,当脑海中坎浪涌出那一天,非旦有咎,且必自害无穷。

(2)君子者,无论何时不必大动肝火而自伤。但这并非要求无限度地屈心忍让。以正压邪是君子的责任、义务和本分。为了人间的安宁、平顺与和谐,勿需忍心视小人兴邪风、作恶浪而不顾,要该出手时就出手,适时揭破其有碍大德的阴谋,平定其作乱的局势,以扶正义。

(3)夹在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双向人士,应调整心态,认真考虑,力争做到玉洁冰清,勿因心性偏颇丧失灵魂毁掉人格。

不管怎么说,持守冷静、平稳、安和、正义的心态,才是做人立德最重要的根本基石。

上六:系用徽,寘于丛棘,三岁不得,凶。

【解辞释义】

●系:动词。拴;缚。

●徽(huī):三股线编的绳子。

●(mò):两股线编的绳子。

●寘(zhì):放置;安放;弃置。

●丛棘:丛,聚集丛生的树木。棘,有刺的灌木。即聚集着荆棘刺手的灌木林。

●三岁:“三”代表多数;“岁”是年的代称。“三岁”即“长年”的意思。

●不得:取不出来;脱离不得。

全辞文的意思是:用绳子拴绑起来抛置在荆棘丛聚的灌木林中,长年逃也逃不掉,脱也脱不开,实在是凶险。

【爻位分析】

《象传》:“上六失道,凶三岁也。”

上六爻位居坎卦的巅峰极处,又阴乘九五之阳刚,象征小人逆叛刚正明阳之德,彻底脱离正道。

试想,用绳子捆住,抛弃在荆棘丛生的灌木林中的也只能是令人感到龌龊不值得留养又为害多端的禽兽。以此假借喻指那些叛逆正道、生性污浊、贪赃枉法、腐败阴险狡诈的小人。其居位虽高,却罪恶透顶,已达无药可救的地步。所以只能将其禁置于牢房,令其受到法律的严惩,使之长久不得翻身。

【义理启示】

做人,应为君子,莫为小人。

30离卦--离为火:中正依附,必得善果

卦辞

离:利贞亨。畜牝牛,吉。

【解辞释义】

●离:一字双义。在《易经》中这“离卦”的离字,又另做通假字,读lì,通“丽”。丽,并非只是表达华丽、美丽的形容词;在古代它又用做动词,含义为依附,依着,附着。《彖传》说得清楚,比喻得也清楚:“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意思是说太阳、月亮的光明依附于天空,所有山谷里的草木都离不开土地。

一字双义?这《易经》中第三十卦的“离”怎么会又lí,又lì?这互为反义,又概念矛盾,当如何解释?

这正是《易经》的神妙所在。说起来道理十分简单--天地之间,万事万物无不是分离与依附的矛盾对立和依附偶合的统一。试想,没有依附,何有分离?没有分离,又何有依附?

所谓依附,本来指的即是两个(或两种)事物体由分离状态依附在一起了;即变分离为偶合。当然偶合也可变成分离。这便叫“一分为二”。“绝对为一”是不会存在的。

《彖传》又接着指出:“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意思是说要重视光明正大的依附于正德正道,用教育感化的方法使天下人心美善归一。

《象传》则提示:“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即要清楚明确地把握“离”的双向作为,是“大人”即该永远以贤明之德,成为天下所有人效法的模范。

离的真义在于指引为人者要依附正道,脱离邪道,要明白得道者胜,失道者败的道理。

●利贞亨:喻诫于人生,必须毫不犹豫地坚守依附正道顺顺当当地走下去。

●畜牝牛,吉:牝牛,是指雌性的牛。

畜(xù),在这里,不该做蓄养(饲养家畜)解释。它是动词:顺从;柔顺。汉·戴圣《礼记·祭统》:“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谓之畜。”

《论语·学而》里有这样的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即:为人,应当顺从父母,敬爱兄长,如此能搞好家庭关系的人,即不会犯上作乱,不犯上的人,便不会出现叛逆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