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三国的奥秘Ⅱ
3807000000017

第17章 关羽:兼顾原则的忠义之道(3)

孙权想让曹操跟他一起夹攻关羽,于是写了一封信给曹操,说自己要去打荆州,你们可以跟我们一起夹攻关羽,千万不要泄露消息,让关羽有所防备。

当时关羽正在围困樊城,曹操的谋士就建议说,不如把东吴的信射进樊城,安抚樊城的军心,也让关羽知道东吴要打荆州,这样他就会撤回荆州,樊城之围就可以解了。曹操听从了这个建议,但是关羽并没有把东吴要打荆州的消息放在心上。

关羽受到很多年轻人的敬仰,因为年轻人比较喜欢直来直往。一个人没办法十全十美,天道忌满,水满了,一定会流出来,今天月亮圆,明天就会开始缺了。什么都要求很齐全是自寻烦恼,是人都有缺陷,缺陷有时候也是一种美。关羽的缺陷是他不喜欢鬼鬼祟祟。

关羽在威震华夏之后很快就遭遇了麦城的失败;曹操是在统一北方以后,认为自己天下无敌的时候栽了大跟头;刘备也是在认为自己实力足够强的时候一败涂地的。这一切告诉我们,一个人跑到最高点的时候,很快会走下坡路,爬得越高可能跌得越重。所以,每个人得意的时候,要多加注意。一个人气势最旺的时候,一定要提高警惕,越出名越要小心,势力越大越要谨慎。关羽那时候天下无敌,没有什么顾虑。从关羽的经历,我们可以明白这一点:人生就是在画抛物线。

人类最可贵的精神是反省自己,我们可以平心静气地从《三国演义》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道理。关羽选择的是当时最没有地盘、最没有势力的刘备,他为什么不选曹操,不选孙权,而选了一个几乎没有立锥之地的刘备?这说明他很会选择,知道谁是仁义之人。

关羽很傲,军人不傲也没办法打仗,站在武将的立场,我们觉得关羽的傲并不是缺点,只不过会让他遭遇一些阻碍。关羽的手臂受伤了,大家要告诉刘备,他坚持说自己撑得住,有些过分相信自己。

有个总经理跟李经理聊天说:“我们相处十几年,你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李经理说:“你很好。”总经理说:“你先说说我的优点。”李经理说:“如果让我说你一个优点的话,就是你很认真。”总经理想:肯定得认真呀,不认真怎么行。又说:“你再说一个我的缺点。”李经理说:“你的缺点是太认真了。”

一个人不能不认真,也不要太认真。同样道理,一个人不能不相信自己,也不要过分自信。过分自信让想帮你忙的人没有机会,关羽就是这样。他手臂受了伤以后,华佗来给他疗伤的时候就告诉过他不能发脾气,但是关羽总是忍不住要发脾气,所以他的伤始终没有好。加上东吴又用了诡计,所以关羽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关羽在围困樊城时,没防备东吴已经打进荆州了,等他发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只能向刘封和孟达求救。刘封并没有对他施以援手,后来被刘备斩了,但是事后斩多少人都没用。等到关羽遇难了,再来找责任归属有什么用?为什么刘封不救关羽?因为当年刘备想收刘封做养子,关羽不太高兴。其实刘备要收几个养子是他的事,跟关羽一点关系都没有,没必要去介入。因为关羽多话,导致刘封在紧要关头不救他。

没有援兵,十个关羽也抵挡不住。关羽死得其时,死得其所。其实,刘备当了汉中王以后整个人都变了,开始要闯祸了,关羽如果再跟着他,可能会失了兄弟间的和气。

关羽的一生有三十几个年头建功立业。人生的机会是有限的,一定要好好把握。桃园三结义是个非常好的机会;土城约三事也给世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千里走单骑投奔刘备,兄弟重聚,更是非常感人;最后麦城失守,父子牺牲:可以说一生跌宕起伏。

过程往往使人感动,很多时候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不能以胜败论英雄,不能光看结果。人活着是来享受过程的,不是来等待最后结果的,每个人的最后结果不过是一死。享受悲欢离合,享受艰难险阻,享受起伏坎坷,享受委屈,享受悲愤,享受挨打,享受摔跤。有这样的心态,人生还有什么不快乐的?没必要整天自寻烦恼。享受过程而不样样抱怨,思路一改变,人生就会有很大改观。

关羽遇到所有的事情都能勇敢面对,不闪避,不抱怨。

但是关羽再怎么了不起,最后依然要面临死亡。你是喜欢关羽一直打仗,到很老了病死,还是喜欢他战死?自古以来武将最光荣的事情就是战死沙场,而不是在医院里急救、电击、插管子,那不是武将的样子。

重礼义:行事皆有自己的准则

《三国演义》是有板有眼的,每个人物都很讲原则,有原则的应变是“化”,没有原则的变化就是乱变。关羽的原则是牢不可破的,一切以“义”为先,对于合乎义礼的事情他不辞辛苦;对于不合义礼的事情,即使威胁他,他也不理会。

对老板要尊重三分,不能跟他平起平坐,他给你工作的机会,理应感谢他;对长辈要尊敬,因为他们及时给你指点迷津;对父母要尊敬,因为没有父母就没有你。

人与人没办法绝对平等,只能做到合理地不平等。看到老板要让他三分,你的部属也自然会让你三分。小孩看到大人礼让三分,大人看到老人礼让三分,老人看到小孩礼让三分,这都是很合理的做法。

西方人最大的问题是不够重视伦理,儿女都直接叫父母名字。很多有钱人把小孩送到国外去上学,孩子回来以后就跟父母讲平等,甚至有些孩子还说,这里不是我的家乡,我的家乡是巴黎。

关羽非常讲究伦理,一直尽忠职守,毫无怨言。在三兄弟中,关羽经常扮演协调者角色。刘备去请诸葛亮,张飞很反对,说:“诸葛亮有什么了不起,年纪轻轻懂得什么?我拿个草绳把他绑来就行了,还用请他?”关羽居中协调,把张飞和刘备的情绪都稳定了下来。到了诸葛亮家,诸葛亮正在睡觉,张飞就要去放火。关羽又说不要这样。在兄弟、同事中,善于居中协调的角色很重要,关羽就扮演得很好。

排队坐电梯的时候,大人一般不会插队,但是小孩会插队。如果小孩插队了,大人没有任何回应,就说明大人没有教养。如果大人斥责小孩,告诉他排队的时候不能插队,哪怕小孩不听,也算是尽到责任了。有些特别没教养的人,还会鼓励孩子插队,并且告诉孩子给自己也占个位置,这样的人是不会把孩子教好的。

我觉得中国人最懂得教义,凡事要以身作则,做出典范。但是每个人都有很多缺点没办法改,怎么办?可以叫他学关羽,学孔子,向古人学习一些做人的道理。

可以先齐家,然后再治国平天下。家里的伦理是第一位的,教小孩坐在饭桌前,筷子拿起来之后先不要乱动,看大人有没有动筷子,大人动了以后小孩才可以动。

对小孩的教育要以教为主,不能光骂。现在很多年轻人是欠人教导。

文化符号:为后世所推崇

关羽之所以能够死后有这么高的威名,有一定的政治因素。清军入关以后,看到汉人拜的是岳飞(岳飞打的是他们的老祖先),但又不能禁止老百姓拜,有时候越禁止越激烈。所以他们开始捧关羽,最后关羽得到大家的崇拜,自然转移了一些拜岳飞的视线,这是清朝皇帝很聪明的一招。

《三国演义》里的人物非常多,三国时期是历史上人才众多的时代,那时候中国的版图不比秦汉时候小,只是分成了三个不同的阵营,人才的表现机会特别多。我们对他们几乎都叫名字,刘备、张飞、诸葛亮、曹操……为什么提到关羽都叫“关公”?

“公”不是随便可以叫的,“公”代表了后世人对他的一种尊敬。西方人的文化跟我们不一样,他们认为是神造的人,而我们认为是人造的神。西方人认为有一个至高无上、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处不在的神主宰着一切,所以他们批评我们拜偶像。但我们拜的神是由我们自己创造、美化出来的。从伏羲氏开始我们就认为一切都是自然的,没有主宰神。

综合起来,可以归纳出关羽这样两个特点:第一,做人正直。越正直的人越应该学习沟通技巧。一个人正直,如果沟通不良,也会制造出很多问题。第二,骄傲。如果他提前派人去告s诉刘备自己受伤的情况,刘备是可以派人来荆州帮助他的。他没有告诉刘备,刘备就认为荆州没有问题。而且当了汉中王以后,刘备跟以前也不太一样,以前刘备很细心,后来有些粗心大意。

现在分析起来当初关羽杀恶霸是好事,逃出来也是好事,被郡守看不起还是好事,跟刘备奔波是好事,这就是正面的思想。尽量减少负面思想,太多负面思想会使人不愉快、很消极,觉得委屈。把事情看成好事,最后一定是好事;把事情看成是坏事,它就会变成坏事。

关羽一生有抱负、有能力,并且尽心尽力把能量贡献给社会,虽然并没有成功,但是他已经尽力了,也因此而受到后世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