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就是动员,
把大家都动员起来,叫做总动员。
带一个人的心,只是领导一个人,
带所有人的心,才是真正总动员。
中层的处境最为尴尬,
既要领导,又要被领导,必须时常调整。
几乎每一个人,都可能处于中间的地位,
如何承上启下,才是领导的真正功夫。
圆通的领导,应该达成三大目标:
上、中、下处处得宜,人和还要天时地利。
圆通绝非圆滑,必须加以明辨。
我们欢迎圆通、圆满,而非圆滑。
做圆通而非圆滑的领导
领导是一种程序,使组织成员共同为团队目标的达成而努力。有领导者,就有被领导者,更有彼此共处的情境。他们之间构成的互动,便是领导。
中国人喜欢说动员,意思是把成员动起来。如果能够做到全员参与,那就是总动员。大家一起动,而不是个人表演。
组织成员,各有各的角色功能,必须具有同台演出的观念,肯定每一个人都重要。因为红花再美,也需要绿叶的陪衬。大家一起来,各尽所长,才能够获得更大的组织力。有组织却缺乏组织力,便是领导无方的缺失。
领导者自己拼命表现,大不了是一场出色的个人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十分有限的,何况大部分的事情并非独力所能完成,必须大家通力合作,所以,总动员才是良好有效的领导,我们称之为圆通的领导,如表5.1。
(插入表5.1)
现在很多人根本弄不清楚圆通与圆滑之间的差异,自以为是地把圆通看成圆滑,使得社会上的评判标准都搞乱了。
圆通,是灵活通达,一点也不圆滑。圆滑则是打马虎眼,企图鱼目混珠,一点也不圆通。
譬如见人说什么话,如果拿捏得十分合理,当然是圆通。若是只求不得罪人,效果未必合理,那就是圆滑。说到大家都很愉快,没有什么不良好的结果,自然是圆通;说到大家都不相信,结果不良好,便是大家所厌恶的圆滑。推、拖、拉本身无所谓好不好,运用得恰到好处,称为圆通;运用得不合理,就叫圆滑。存心要化解问题,便是圆通;存心推卸责任,就是圆滑。
领导可以说是一种激发他人乐于为团队目标而奋斗的历程。有些人确实具有专长,而且在品德上也没有重大的缺陷,然而却不能有效地领导,原因是他无法得到下属的心,更谈不上乐意接受他的领导。自古以来,“得人心者昌”,就受到重视,如表5.2。
(插入表5.2)
下属的认可与否,乃是领导者有无实质领导效能的关键。缺乏向心和信心,便证明领导是失败的。下属不接受领导,领导当然领导不起来。
任何事业,都是人的事业。领导的本质,便是带心,亦即由关心人开始。领导者的成就,依下属的反应以及表现而定。领导者必须确认:自己是在人的事业中奋斗,所以要重视下属的心理反应。
带心并不是讨好,领导者绝对不可以讨好下属,那样势必无法达成目标。只有抱着不讨好的心态来得到大家的心,才是圆通的领导。前面已经说过,领导是心与心互相感应的历程。只要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心产生若干距离,双方就契合不起来。明明是一句好话,也可能被误解。明明是一件好事,也会由于缺乏连心而彼此猜疑,导致不良的后果。所谓好意变成坏意,很多都是疑心造成的。人心善变,所以不容易掌握。
带心的人,本身必须具有灵活的应变力,能够将心比心而随机应变。这样一来,很容易形成投机取巧,一旦心术不正,就成为圆滑奸诈。圆通的领导者,应该自己率先正心。务求心正意诚,再来应变,以随机应变防止投机取巧,被领导者才能心悦诚服,不致有被骗的感觉。
每一个人的能力,实际上都相当有限。如果不足以动员他人,就谈不上产生领导的效果。领导能够动员每一个人,叫做总动员。这种团队精神,十分可贵。领导必须看得起每一个人,同时还要主动合理地关心下属,得人心的领导才能更好地发挥领导的价值。
学会被领导才能当好领导
每一个人,几乎都同时在领导别人,也在接受别人的领导。我们最好先学习如何接受领导,然后再学习如何领导别人。只有能当好下属的人,才有可能当真正的好领导。若是和领导处不好,又希望下属和自己好好相处,这样的结果多半是否定的。
组织中最可怕的人,是那些既不能命令、又不受命的害群之马,一方面无法领导他人,另一方面也不接受他人的领导,当然也就成为领导的障碍。既不是好的领导者,又不是好的被领导者,最终什么都不是。
领导的基础是被领导,如表5.3。了解自己在什么情境之下最乐意接受他人的领导,然后将心比心,以同样的方式,创造类似的情境,就比较有可能让自己的下属也乐意接受自己的领导。消减排斥力,增强接受力,创造有利的环境,即是圆通领导的基础。
(插入表5.3)
有一些下属,对领导非常不满意。后来自己当上领导,却表现得和他所讨厌的领导一模一样。一方面自己也觉得可笑,另一方面也才明白,原来立场不同,感觉会差那么多。可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才是互相了解的有效途径。凡事只站在自己的立场来考虑,事实上很难体会对方的苦衷,因此怨言不断,无法包容体谅。
圆通的领导者,替自己盘算之外,也会站在下属的立场来设想:怎样才不会引起抗拒、排斥?怎样才能够安心地接受,用心地思虑,并且细心地回应?
若是领导者设想周到而且措施合理,下属仍然不加理会,则要稳定情绪,不随便发脾气。然后再点他一下,看看能不能点醒,不然就提出一些问题,让下属自己反省。
民主的潮流,使得独裁式的领导很快地成为过去。代之而起的是自发的领
导,就是充分激起被领导者的自发心,使其自动自发,接受领导,如表5.4。
(插入表5.4)
莎士比亚说过,正义加上慈悲的调味,人能成神。
领导者公正无私,运用适当的沟通,让被领导者了解团队的目标,并且激发高昂的工作热忱,上下一致,共同创造高效的业绩,这才是领导的真正价值。
人对自己的决定最愿意顺从,心在哪里人也在哪里,所以得人心的领导,可以产生自动自发的效果。
希望下属自动自发,领导者必须给予相当的敬重。我们常说“敬人者人恒敬之”,领导者率先敬重被领导者,被领导者就会以敬重领导者来回报,于是自动自发,共同创造最有价值的领导。
一般人错误地认为,人喜欢被动而不喜欢自动。以讹传讹的结果,也使人误以为自动自发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我们稍微用心观察,便知道我们从孩童时
期,便十分自动,可惜每一次自动,换来的大多是父母的苛责和打骂,使我们愈来愈不敢自动,宁可被动以求平安。长大以后,已经养成被动的不良习惯,又受到领导的指责,想起来实在相当无奈,也很可笑。
领导者最好明白:下属喜欢自动自发。我们不要重蹈覆辙,又弄得下属再度陷入被动的无奈与无力。
激起员工自动自发的热忱,才是圆通领导的价值所在。先看得起他,再设法激发他,使其忍不住重新燃起自动自发的儿时行为。童心再现,自然自发见效。
为了兼顾领导和被领导,我们必须适时调整自己的位置,随时重新定位,以维持上下或平行之间的人和。首先学会被领导,然后才能当好领导,站在下属的立场考虑问题,通过激发他们,让下属自动自发地工作,从而达到领导的效果。
领导的境界在于无为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却是梁启超先生所说的“不要管他”。中国人普遍讨厌被管,领导者如果存有管人的心态,被领导者便会存心气他,结果管不好还要受气,实在不是好办法。不管他,他就不会反过来气你。
梁先生“不要管他”,实际上只说了一半,下面还有四个字,应该是“却要理他”。领导者不理被领导者,被领导者也会生气:“为什么不理我?”
“管人”是消极的约束,“理人”才是积极的领导,但是,两者都属于有为的范围。再进一步,用“安人”来激起大家的自动自发,才是真正的无为而无不为,如表5.5。
(插入表5.5)
无为必须达成无不为的目标,才是领导的最高境界。领导者由有为到无为,必须经过一段得人心的历程,向心力和信心力增强,员工自动自发,便能够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实际上就是员工自动自发的良好结果。领导者采取民主方式,由下而上产生一些制度,大家互相推演,修订再修订,自然形成一些合理的制度。于是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大家发挥自动自发的精神,各自把分内的工作顺利完成,岂非领导无为而下属大有为?这种无为的领导,必须在确保无不为的前提下
才能够放心地实施。最好先从有为着手,然后逐渐提升到无为的层次。同样有为,也由管人到理人,更为安全。
面对不同的被领导者,采取不一样的领导层次。就算同一单位,对不同成员,也应该有不相同的领导方式,以适应个别差异,收到预期的领导效果。
无为而治,当然是可能的。虽然很不容易做到,却值得尝试。
领导者往往也是被领导者,如果希望达到圆通的地步,必须同时兼顾领导的三大目标,如表5.6。
(插入表5.6)
向上开花,亦即获得上级的赏识。拼死拼活,却得不到上级的赏识,岂不是十分冤枉?老实说,有人提拔总比自己拼命往上爬要愉快得多,所以向上开花很要紧。
向下扎根,亦即获得下属的归心。有些人只顾上不顾下,往往不能持久。因为下属不能归心,很快就会失去信心,减少向心,于是不愿自发,就很难有效领导。
注意调整,亦即创造有利的环境。上下之间处得很好,叫做人和。人和之外,还需要天时、地利的配合。因应环境的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态度和步调,才能顺成。
向上、向下的同时,也要留意平行同事的反应。他们只是不同单位的上司或下属,同样要取得他们的人和。
向上开花的意思,其实是有可靠的下属,等于让自己脚踏实地,站得稳当,然后才敢向上积极建议,提出可行的点子。否则上级一旦欣然接受,自己却得不到下属的支持,岂非吊在半空中自讨苦吃?
妥当的做法,固然是先向下扎根,再求向上开花。但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自己不能获得上级的赏识,下属就不愿意归心,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同时兼顾上下的关系,应该是合理的方式。心目中只有上级,却没有下属的存在;或者全心全意照顾关怀下属,却忽视上级的存在,基本上都不是好现象。任何一方的阻碍,都足以破坏和谐的气氛,达不到人和的目标。
至于调整,那就是不断有轻微的变化,既不引人注目,也不招惹抗拒,逐渐调整,轻松愉快地求得合理。
从管人到理人再到安人,从有为到无为,这是逐渐递增的领导境界。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达到无不为的目标,这才是领导的最高境界。
思考
1.为什么领导就是动员?什么才叫做总动员?
2.为何只有圆通才能够总动员?
3.圆通和圆滑有什么主要的差异?
4.领导者首先要得的是什么?原因何在?
5.领导的基础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6.为什么领导的价值在于自动自发?
7.什么是领导的最高境界?为什么?
8.领导有哪三种层次?各有何特性?
9.领导有哪三大主要目标?
10.为什么领导需要不断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