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企业怎么管
3810800000017

第17章 有效执行产生最佳效益(1)

合理计划更需要有效执行

企业的成功是把构想、企划和行动密切结合在一起的结果。如果只有构想,没有企划,也没有行动,那就变成空想。空想太多,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会造成行动力越来越弱。不管你的构想多么美好,你的企划多么生动,如果行动力出了问题,你就不可能有成果。

有些企业始终做不好,因为存在三个毛病:

1计划无力,计划时马马虎虎,执行时,想照计划做根本做不了,不照计划做又不知道怎么做。这种完全没有力量的计划会导致一家企业很快倒闭。

2没有道德规范,专门从事一些偷偷摸摸的行为,这种见不得光的企业也不可能有多大的发展。

3采用陈旧、落伍的经营方式,糊里糊涂地经营。

如果一家企业符合上述三点,根本就不是一个像样的企业,必须有所改变:

第一,要站稳脚跟,作好长期奋斗的准备。

第二,要重视行动,坚持奋斗到底。

第三,要注意形象,遵守道德规范。

再好的计划也需要适时调整

我们中国人一定要了解,我们有计划,但是不可能完全照计划去做,这跟我们的民族性有密切的关系。

假定一个计划定下来以后就不能改了,万一不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怎么办?计划是根据未来的方向去拟定的,但是未来是变化的,计划也得随之调整。改计划并不是坏事,但如果是没有目的地乱改,那就是错误的。如果是根据环境的变化,根据实际需求,把计划变得更好,那我们赞成。改与不改,首先要从两方面来调整:一方面,作计划的人要认真去做,千万不要认为,反正执行的时候会改,所以就马马虎虎。作计划时还是要认真,该怎么计划就怎么计划。

另一方面,执行的人不要存心改,不要觉得:“我不改就表示你的计划很完善,就表示你能力很强,我偏要改,叫你没有面子。”

可以不改的尽量不改,因为大家有一个依据,对将来的结果比较有把握。假设非改不可,当然要改。计划与执行双方面来配合,才会事半功倍。

如果没有执行,那么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工作就是计划和执行的结合。如果只有计划而没有执行,那便成了吹牛。

企业作计划,是一种实践性的计划,不是为了享受计划的乐趣而作的幻想性的计划。人有时候可以作幻想性的计划,比如说我现在没有钱,幻想有钱的时候,要在哪里建一栋别墅。这种幻想没有关系,我们可以享受其中的乐趣。但企业作计划不是这样。

当一个企业没有资金,没有人才,没有技术,就去作计划,就叫做幻想性的计划。企业应该考虑到,自己有没有足够的资金,有没有筹措资金的途径;知不知道人才在哪里,怎样把人才找来,有多大的把握;技术方面能够提供到什么程度。把这些问题都了解一下,然后再来作计划,计划才比较可行。所以行动中有计划,计划中有行动,行动跟计划能够契合,才是实质的计划。

幻想性计划的共通点

1.目的太多。你提出一个计划,目的却有一大堆。别人根本不知道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也不敢相信你真的能够完成,所以就不容易接受。这种接受力很低、目的太多的计划多半是幻想性的计划。

2.目标过高。目标过高以后,具体执行的人看了以后会心灰意冷,根本达不到的目标,不如放弃。于是这个计划就变成了幻想性的计划。

3.时间的分配不明确。很多计划要很长时间完成,其中每个阶段需要多长时间,分配不明确,执行的时候就会慢吞吞的,能拖就拖,最后拖成无限期,明明可以执行的计划也变成幻想性的计划。

4.自以为是。作计划的时候没有根据实际的状况,而是一相情愿地认为一定行得通,也不管执行的人能不能做,反正也不是他自己来执行。

5.缺乏资金。计划非常好,但是需要庞大的资金,有什么办法呢?钱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但是没有钱就执行不了,所以望钱兴叹,寸步难行。这就是很多人看到好计划,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一种感叹。

6.缺乏人力。计划所需要的人力条件不明确,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所以只能边干边停,因为到执行时才知道,这个人不是我们需要的,所以停下来再重新找人。

制订计划时要考虑顺利执行

在作计划的时候,要考虑怎样才能够使得计划顺利执行。

1有一个强有力的推动者。

中国人都是很喜欢看老板的脸色做事的,如果老板支持这个计划,大家就比较热心地推动。如果老板觉得无所谓,大家就觉得,我那么热心干什么?所以有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推动者,或者说老板支不支持,是计划能否顺利执行的关键。

计划的执行需要很多阶层的人员共同推动,就是说,整体计划有一个总负责人,而部门计划要有部门负责人。老板支持计划,最好找一个强有力的总负责人,由他来负责推动。总负责人最好再去找一个或几个部门的负责人,一起来推动,然后责成各个成员按照计划来执行。如果有什么困难,大家一起研究,同时尽量给予鼓励。需要变更的时候,负责人了解以后,也要督促大家去变更。

2要善用ABC分类法来执行计划。

所谓ABC分类法,就是把一个计划分成ABC三大部分。A部分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B部分是比较次要的, C部分可能是无关紧要的。当我们要推动一个计划并按照ABC分类法来分类的时候,要把最重要的部分留给自己来处理,把次要的部分委任给次一级的主管处理,无关紧要的事情交给下属自行处理。下属也有自由裁决权,自己能做的就充分发挥自主性,重要一点的事就去请教主管。如果他的主管感到这个事情的重要性很高,那么他自然会跟推动者商量。这样一来,真正做到分层负责,每个人都掌握了各个阶段的重点,乐意齐心协力推动计划。

3要顺利地执行一个计划,通常要重视三个阶段,布局、造势和圆满。

布局是一个计划能不能顺利推行的关键,我们猛然间提出一个计划,大家如果觉得没有必要,你再怎样鼓吹,他们都会觉得无所谓。比如很多企业都要引进目标管理,老板再三强调,也请了很多人来说明目标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应该怎么做,但是听的人总觉得,“既然你要我做目标我就做嘛,费这么大的劲干什么”,最后只有形式而没有实际的效果。当老板非常重视的时候,大家会提高警觉,表现得很热心。但是慢慢发现老板也泄气了,大家的气泄得更快,无形中就消失了。这就是没有好好布局造成的。所谓布局,就是并非由老板来推动,而是让大家来推动。如果老板有本领,把一个计划从企业的计划变成每一个人自己的计划,那这个局就已经布得相当好了。

我们常说不能急,不能急不是说不要急,二者的意思并不一样,谁不急?要推动一个计划总是很急的嘛,急就是积极。但是老板表现出自己很急,那么大家就不急了,这是一个很奇妙的反应。所以有时候老板会说:“有这么一个好东西,你们看着办,好不好?”大家自然会看老板的脸色,一看老板好像很重视,可是老板又不明说,大家自己就去猜,自己去表现,这个计划就变成了大家的计划。

布局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说老板自己不讲,而是通过各个部门主管去说。把所有部门主管都找来,要求他们在不同的地点,讲同样的话,这也是一种布局。比如老板要推行目标管理,先把第一级主管找来,沟通一下,问问他们的意见。大家自然会看老板的脸色,发表很多赞成的意见。老板说:“既然你们都赞成,我们要不要做呢?一切都看你们的,因为是你们在做。”大家一定会说要做。老板接着说:“好,既然大家觉得目标管理很重要,而且一定要做,那我们就拟好计划,等我们商量好了以后,在一个统一的时间,由不同的部门主管一起来宣讲。”我相信这样一来就会非常有效。

局布好了以后还要去造势。造势就是要使得每一个主管都支持,使得每一个同事都尽力,换句话说,就是激发成员的最大意愿。使企业计划变成每个成员自己的计划,只是布局,使成员有最大的意愿要执行这个计划,才是造势。管仲说得很好,“定谋虑,乘时势”。定谋虑就是一切要有计划,计划要尽量周全。但是再好的计划,如果不能因时乘势,还是不会成功。所谓因时就是看准时机,所谓乘势就是我们把有力的形势尽量创造出来。所以,造势之后要有办法乘势,乘势才有办法推动计划,使其顺利地完成。

各部门主管约定好在同一个时段一起来宣讲,如果讲完就算了,那只是有局而没有势。讲完以后,各部门主管再去召集自己的干部,让他们再去沟通,这样一层一层推下去,然后一层一层把意见反映上来,就可以把势造得很旺,使大家都有很大的意愿。这个时候我们告诉员工方法,员工自然会去做,做得好再给他们一些鼓励,这样计划就可以很顺利地执行。

最后一个阶段是圆满。我们布好局、造好势之后,计划执行得如何,还要靠各级主管去调整。比如说,目标管理实施得很好,如果再进行适当的奖励,自然士气更旺,将来会做得越来越好。如果有的部门做得好,有的部门做得不好,只奖励好的,打击不好的,那么做得不好的部门就容易破罐子破摔。这样一来,也会影响整体的目标。

圆满,就是使大家都有面子。奖惩不是单纯地奖功惩过,真正会奖惩的人能够使不好的人变好,使好的人变得更好,这样大家都好,才有面子。所以计划的执行力求圆满。因为这一次的圆满就使得下一次的计划能够顺利推行。

计划失败并非执行者不努力

我们每一次检讨的时候,都会觉得计划执行得不够彻底,效果不如预期的那么好,原因常常归结为两个:

第一个,我们都认为中国人敬业精神不够。

第二个,我们都认为中国人品质观念不够。

这是我们到处都可以听到的论调。实际上,了解一下实际状况,就会发现,上述的原因并不准确。中国人不认真吗?你随便去问一个中国人:“你认真不认真?”答案都是“我很认真”。比如我们去邮局,邮局的服务人员一边聊天,一边给我们办理业务。这样算是认真还是不认真?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不认真的,服务人员既然替我们办事,就不应该聊天,而是规规矩矩地接待我们。那么,再问一个问题:“如果不让聊天,只能规规矩矩做事,拿这样的待遇去做那么繁重的工作,你愿意吗?”答案多半是“我不愿意”。如果真是这样,邮局的人恐怕都要辞职了。

可见我们有点矫枉过正了。我们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场来看别人,就没有想到,如果他们的工作中没一点情趣,这个工作如何做得下去。何况,中国人从小就培训一心多用,不像美国人是一心一用的。美国人常说:“我只能做这件事情,你要跟我讲话,等我把事情做完再讲,否则我就不专心。”我不晓得中国人喜不喜欢这样的人:你跟他讲这个工作,他就只能听这个工作的,你有事情要走了,交代他下一个工作,他不能接受。这个人的能力体现在哪儿?弹性体现在哪儿?一心一用,此时此地很专心,这种认真好不好,值得我们去思考。

中国人一心多用的例子到处可见。比如小孩子一边做作业,一边听音乐,同时还在转笔。家长在客厅议论他,他还时不时辩解几句,可见他一心多用。你要是让他把音乐关掉,不要转笔,专心做作业,他反而静不下心来。一心多用也是一种很好的能力,不一定非要限制它。

中国人因为受《易经》的影响,深深知道,一个人一定要认真,但是不必认真到让别人发现他很认真。因为一个人如果不认真,是绝对没有前途的。但是,一个人如果认真到让别人发现他很认真,就会被当成打击的目标,这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一直不主张把中国人不认真、不敬业当做借口,就是这个原因。

说中国人没有品质观念,我也不懂是为什么。我觉得中国人最有品质观念,不但重视品质,而且重视效果。重视效果方面,举个例子,一个人明明有意见,但他不讲出来,因为讲了没有效,不如不讲。有效,他当然会讲。

那品质呢?我一再说,有人抓住“宁为鸡首,不为牛后”这句话大做文章,说中国人喜欢当老板,这是断章取义。还有一句话是“树大好遮阴,天塌下来还有高个子顶”,我们为什么不从这句话来推断中国人不喜欢当老板呢?可见说中国人这样或那样,都是一相情愿,断章取义。中国人经常讲两句相反的话,比如“好心有好报”,“好心遭雷劈”,这两句话非常矛盾,但它们设定了上下限,“好心有好报”是下限,“好心遭雷劈”是上限。一个人要存好心,好到不被雷劈死的程度,这才是良好的品质。好心得过分,就会被雷劈死。所以,中国人讲话矛盾,其实在设定上下限,希望我们维持在这两个矛盾之间,做合理的调配。

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中国人是很敬业的,对品质有很好的观念。如何把它发挥出来,才是执行最要紧的环节。

根据我的观察,导致执行失败最大的毛病是大家很喜欢把成功的功劳留给自己,把失败推给别人,成功是因为我执行得好,失败是因为你不敬业。比如发生空难时,第一个被指责的是维护人员,因为飞机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维护人员是最倒霉的,他维护得好,大家认为是应该的。飞机飞得好的时候,是驾驶人员的功劳,没人去想维护的事。飞机一出事,就会骂维护人员,维护人员永远是没有功劳的。有个维护人员告诉我:“我们没有功劳,但是我们认了,因为我们有一个很积极的想法,飞机能顺利地飞上天,顺利地降落,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如果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态,会减少很多相互指责的状况。我计划,你执行,执行得不好,我说“大概是我计划有问题”,你说“是我执行得不够彻底”,这样大家相安无事。相反,执行得好,我说“是我计划得好”;执行得差,我说“是你不敬业,不用心”。执行的人也是如此,最后只能打起来。

因此,我们要改变心态,把失败的责任留给自己,把成功的功劳送给大家。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做到这样的话,我相信我们在执行上会减少很多困扰。

执行前后的沟通工作最要紧

但是,心态的改变并不能保证执行一定成功,因为我们在执行的时候,常常会遭遇到一些障碍:

第一,领导者的问题。一个计划执行得拖拖拉拉,甚至于效果非常恶劣,通常跟领导者的能力密切相关。如果他有足够的能力,能够使工作人员充满了热情,有很高的意愿要去执行,那计划已经成功了一半。

第二,执行人员对计划本身了解程度低。很多人对计划搞不清楚,这样的人怎么执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