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企业怎么管
3810800000020

第20章 有效执行产生最佳效益(4)

工作越系统化,就越造成专业化,而工作步骤、手续、流程等如果加以严格的规定,员工只会遵照规定去做事,组织就会越来越僵化,越来越官僚化。这样就把手段完全变成目的,原本是使大家很乐意工作,变成了为了工作而工作,失去了乐趣。如果我们只是要求员工工作,而不重视其尊严,我们虽然也可以实施目标管理,设定目标,让员工照这样的目标去拼命,员工也能实现目标。但是,所有的员工都认为这是你的目标,不是他们的目标。他们遵照你规定的手续、规定的步骤去做,至于最后有没有实现目标,对他们来说无所谓。

过分地重视规定、步骤、程序,而使员工失去了乐趣,员工根本没有办法达成自己的意愿,越做就越不起劲儿。我想很多人的目标管理就是用这种方式来推行的,结果没有任何成效,变成形式化的目标管理。

另一种人很重视人际关系,他会听下属的诉苦,会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但是对业绩的提升没有什么用处。

所以,过分强调人性管理,处处都摆出和事老的样子,什么事情都让大家决定,这种气氛当然很和乐,可是业绩会下降。这种方式也很难推行目标管理。

可见,以人为中心,以工作为中心,都很难达成真正的目标管理。很多人口口声声说自己在实施目标管理,最后却没有收到效果,原因就在于此。

我们必须让员工能够在工作当中找到乐趣,能够专心工作,从工作的完成中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所谓的目标管理。所以我们要兼顾做人、做事两方面。只会做人,到最后就会降低绩效,目标也完不成;只会做事,最后很多人变得僵化,丧失了工作意愿,要完成任务恐怕也很难。

如何兼顾呢?用中国人能够接受的话就是,我们先要把人做好,然后再把事做好。这样的话,就可以实现我们的目标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不妨把做好人当成做好事的基础,好好做人的目的是为了好好做事。我们之所以创造和谐的气氛,不是让大家在这里混日子,而是让大家在和谐的气氛中把工作切实做好,实现目标。

但是,我们要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真正想实施,而不是搞形式主义。其二,员工要达成共识,而不是只有各级主管有热情。如果一家企业,只有上级主管非常热情地搞目标管理,是没有效果的,最后会只有目标,没有绩效。一定要想办法让员工有共识,要掺入中国人的民族性,这样目标管理才会真正收到效果。

我们建议,每一家企业要按照实际的需要,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来推行目标管理。在西方,目标管理是强调能力本位的,我们稍微换两个字,把能力换成本事。中国人佩服有本事的人,却不见得佩服有能力的人。很多企业重视能力,这非常好,但是能力这种东西很难说清楚。你不让下属做事,当然看不出他的能力。你既不给他机会,又骂他没有能力,他就不服。但如果说这个人很有本事,大家就比较容易接受。

我们还建议,目标管理尽量由下而上推行。由下而上符合我们的民族性,我们让中层干部来承上启下,目标管理一定会成功。

目标管理说白了就是让员工自动自发的管理形式,而不是处处要监督、处处要指挥。目标管理要用诱导式的方法,既然要诱导,就不能过分地去管他。企业里如果一切都很顺利,什么事情都按照预定的计划去做,管理起来就很轻松。可是,不如意者常八九,在企业管理方面也是如此。员工会经常出一些小差错,如果我们不能够及时加以控制,最后累积起来就是大差错,想要补救也来不及。

因此,目标管理就是要善用无形的控制,把这些不如意的现象变成随心所欲的行为,这才叫无为无不为。要做到目标管理,首先,我们要打破“三不”主义,即不迟到,不早退,也不工作。你叫他8点半上班,他一定准时打卡,你叫他下午5点半下班,他也遵守。但是在这一天中,他都是用混日子的态度,不积极,不认真,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整个企业的效率都下降了。

其次,让员工真正地自动自发。但是,如果天天在那里盯着员工,就要增加很多监督成本。你派一个人去盯着,这个人也要领薪水,也要增加我们的管理成本。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想办法让员工真正自动自发起来。但是要注意:中国人很喜欢自动自发;中国人不敢自动自发。

为什么?主要是因为怕犯错。员工一犯错,你就要骂他,正所谓多做多错,不做不错。因此他会观望,有人做了,看清好坏再决定是否跟进。看起来好像很被动,实际上他并不喜欢被动,只是他不了解后果如何,所以他就不敢主动。

最后,企业要公开地鼓励大家自动自发:只要自动自发,能够符合企业的要求,企业绝对不会怪你;如果是无意的过失,我们也不会处罚你。只要作出这样的承诺,我想员工就比较放心,敢于自动自发。但是实际上刚开始的时候,也不是光说几句话就能够达到目的的,还需要各级主管动脑筋,去设计,让下属能够自动自发。

真正的目标管理,要让员工能够在工作当中找到乐趣,这样他们就能专心工作,从任务的完成中得到满足。如果只是为了赶业绩,员工很快就会疲劳,最后不是离开,就是业绩下降。

既要做出工作绩效,又要让员工有成就感,中国人在这方面是最有办法的。凡是有中国人在的地方,工作的气氛一定很轻松,一定很热闹。你要一个中国人全神贯注地坐在那里,跟机器人一样,他很难坚持,所以得制造一点热闹的气氛,制造一种轻松的感觉。

有些企业认为,员工只要努力完成目标就行,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这就陷入以事为中心的目标管理,这种工作绩效至上的管理方法,会使得员工感觉到,老板一心一意只想赚钱,并不把员工当人。因此,心里头就会有抗拒。

我们也重视事,但我们可以用以人为中心来包装,让员工感到,在这里工作,自己愉快不愉快是公司非常关心的。我们让员工在自己的工作范围里,设定自己的目标,并对怎样实现目标作规划,之后再让他自己来评估、检讨。这样的话,就会激发起员工的责任感。

管理中国人少去谈什么权利义务,多谈责任才比较合适。如果说“这是我的义务”,那就会觉得自己很委屈;如果说“这是我的权利”,又会让人觉得自己太霸道;如果说“那是你的责任,这是我的责任,我们来配合一下”,这种话听起来就比较能够接受。

以事为中心,外面用以人为中心来包装,就会使得很多人感到,企业虽然很重视业绩,但是更加尊重和关心员工。以事为中心,最后就变成系统化、专业化、严格化,就使员工因为害怕犯错,特别重视自己怎样遵守规定。我们原来订立这些规定,是想让人们从事工作时能够轻松地实现目标,但是实施以后,我们就忘记了原来的目标,反而说“这是规定,我们最要紧的是不能违反规定”,这使得员工有很大的负担,只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到符合规定,所以自然就会产生本位主义,本位主义越浓厚,团队合作的意愿就越低。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你骂我,我骂你的情况,甚至说“你上一次让我做得不好,我这次弄个小鞋让你穿,叫你也尝尝苦头”。这样的话,目标管理就变成严重的内斗。

员工如果只知道尊重步骤,只知道遵守规定,那么他们就没有进取心。他们怕犯错,怕被责备,把工作维持在最低的限度,这是我们感到最头痛的事情,那我们还会用目标管理让他们继续这样下去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如果把工作场所弄得充满人情味,使大家嘻嘻哈哈的,充满了欢乐的气氛,这样又能够提高工作绩效,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常说“事在人为”,人都做不好,怎么能够把事情做好呢?事在人为,就表示一切的事情都是由人来做的,人就应该是中心。管理最怕大家闹纠纷,搞对立,这样一来,我们就变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