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企业怎么管
3810800000023

第23章 适时培训帮助员工成长(2)

第一,心理障碍。员工首先会问:“为什么我要受这种培训?这种培训对我到底有什么好处?”如果他们觉得根本没有好处,只是上面强迫他们来的,那他们就有排斥感。老师讲得再好,他们也认为没什么用,不如利用这个时间闭目养神。这种心理障碍使得员工不愿意听课,不愿意受训,那么培训自然就无效。

第二,吸收困难。企业里的员工都是成年人,因为年岁的增长,不太容易抓住要点。听了半天,也听不出一个名堂来。听完了以后,也没有办法融会贯通。因此,教材的深浅,知识点的多少,受训者的水准都不一样,这些都是决定培训有没有效的主要因素。

第三,讲师的缺失。讲师本身往往缺乏管理经验,只能够纸上谈兵,虽然他讲起来非常有道理,但是并不懂怎么应用。这样一来,听的人自然就没有兴趣,认为:“你那套理论到底能不能用啊?你自己都没有把握,我听了以后回去用,万一用错了不更糟糕?”所以讲师除了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以外,也应该去了解一下现场,知道一些实际运作的状况,根据实际加以调整,这样就不会无意之间害了很多人。

第四,时间的限制。培训如果只有短短两个小时,要培训很多东西,也是不现实的。有很多企业说时间很宝贵,就给两个小时,又要提高士气,又要提高生产力,请神仙来也没有办法。有的人听个头没有听尾巴就走了,有的人听头听尾中间缺课,他们也不是故意的,一会儿有人找,一会儿又想到什么事情要解决一下,这样一来听的都是不完整的东西,能有什么收获啊?

第五,缺乏真正运用的机会。那么受训完回到工作岗位,还是照老一套在做,没有一点改变。这样慢慢把听来的东西又忘掉了。

第六,目标迷失。受训者认为培训是一种休闲,去了有咖啡可以喝,有点心可以吃,找人聊聊天,很愉快。把认识人、聊天、打听消息当做受训,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当然无效。

建议企业,一方面要让大家了解培训的意义和目的,另一方面也要有一个具体的人才培养计划。我相信,成功的企业对于培训都是不遗余力的,而且都会拨一大笔经费。

也有一些企业因为培训费用太庞大了,以至于不知道怎么用才好。所以,企业要有一些专门的人来花这笔钱,换句话说,他们要有这个能力,有这个专业,而不是随便就把培训经费花掉。因为培训要有成果,那么一定要有一批人,既了解什么是培训,又肯把培训当一回事来做。很多培训部门的主管都有这个热忱,但是他们有时候也会感觉到有挫折感,不知道培训怎样才能系统、完整。

另外,好的主管不一定要把所有东西统统教给下属,因为你如果统统告诉他,他就不会自己思考,反而会养成习惯,等人家告诉他怎么做。如果我们点到为止,保持一些神秘感,反而会引起下属的兴趣和好奇心。所以主管交代下属工作时,不一定要把工作细节全部说得很清楚,只提示重点,让下属自己去思考,这也是一种培训方法。下属常常要去动脑筋,根据主管的指示自己筹划、自己安排、自己磨炼,那么他就会增长工作的智慧。讲得太仔细,反而会伤害下属的自尊心,产生这样的反感:“你把我当笨蛋吗?难道这些我都不懂?”点到即指,其他的让下属自己去想,对他自己也是一种鼓励。不懂可以再问,实际上有心人多听几遍,自己去整合,就会得到很系统的东西。

培训要解决员工实际问题

西方人是工作导向的,中国人是关怀导向的。这是不是代表中国人的问题用拍拍肩膀就能解决呢?我想拍拍肩膀是很有效的,问题是,拍拍肩膀之后,有没有一些后续的动作。如果拍拍肩膀之后,什么事情都没有做,没有解决问题,那下一次你再拍肩膀可能就没有用了。因此,拍拍肩膀可以说是一种推拖拉的方式,就是我们争取一些时间,以便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想到好的方法来替他解决。解决了他的问题,拍拍肩膀才会有效。

一般我们听取员工的抱怨或者申诉后,没有办法立即发表意见,所以我们就拍拍他的肩膀,表示安慰,表示这个事情我们会重视,来缓和一下他激动的情绪,这时是相当有效的。可是我们一定要明白,问题并没有解决。换句话说,他抱怨或申诉的原因还没有消除。假如我们拖一阵子,他会因为我们的安慰而缓和下来,但是不解决问题,他下次再度不满的时候,恐怕抵触就会更强烈。为什么有些事情会发展到不可收拾的程度,就是因为我们每一次都这样拖,拖到最后就使矛盾全部爆发出来。

下属会认为主管做人很好,但是不值得尊敬,不值得信赖。因为他只会推拖拉,推拖拉之后没有有效地解决问题。所以一个好的主管,拍拍下属的肩膀之后,还要进一步把握事实,加以分析,找出真正的原因,来做合理的补救。同时,还要想办法防止同样的错误再度发生,这才是积极的做法。

我们一方面要充分了解下属申诉的内容,知道他在抱怨些什么,另一方面也应该让下属了解主管的要求,双方面来沟通,才能把问题真正解决。所以拍拍肩膀之后要能够有具体的措施,才能得到大家的尊敬。员工是企业最珍贵的财富,员工问题应该受到最高度的重视、最妥善的处置,否则势必愈演愈烈,终于有一天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存在员工问题而非问题员工

员工问题不是问题员工,建议很多当领导的,最好认为员工有一些问题,但是没有问题员工。问题员工不在我的企业里,我企业的都是好员工。但是再好的员工也会产生一些问题。

比如有一些人准时上班,准时下班,对企业的所有活动也都很热心参与,但实际上他始终没有工作绩效。问他为什么不好好工作,他这样回答:“我准时上班,准时下班,就表示我很尊重企业的制度,很尊敬我的主管。但是我不得不利用上班时间偷偷做一点自己的事情,现在是炒股的好机会,如果我不利用上班的时候炒一下,我跟我的朋友在一起时就感觉很没有面子,因为我赚的钱最少。”这个问题值不值得我们重视呢?是不是这样的人统统叫做问题员工呢?不是,他只是受了社会风气的影响,稍微有一点点问题,我们当然可以补救。

就算只有少数员工不符合组织的要求,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少数人也会延误整体目标的达成。换句话说,一定会有不良的影响,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去消减。注意,是消减,不是消灭,这种事情不可能完全消灭。因此,差不多所有的管理者都认定,员工问题是存在的,而且有研究的必要。

研究到最后能不能解决呢?假如不能解决,我们浪费时间去研究它干什么?员工表现得不符合企业的要求,当然有其原因,这个原因一般叫做不安,即员工一定有些不安。比如上班炒股那个员工因为跟朋友相处的时候,感觉到没面子,感觉没办法跟别人相处,这就是他不安的原因。我们只要充分了解他不安的原因,就有办法合理地补救。可见,员工问题不但有必要研究,而且是可能解决的。

我们把员工问题大致上分为两类:一个叫做不为也,一个叫做不能也。所谓“不为也”,就是他能干,有能力做事,但是他不做。所谓“不能也”,就是你打死他,他都没办法做,就算罚钱,甚至当面给他难堪,他都没有办法去做。“不能也”的问题比较简单,培训一下,或者请专门的人教他,让他慢慢从不会到会,就解决了。“不为也”反而比较难解决;“不为也”包含不会做、不肯做、不敢做、不多做,还有不当做。

“不会做”是多少会一点,但是没有把握,很怕做完以后要挨骂,于是干脆说“我不会做”。这与“不能也”有区别,真正的“不能也”就是你再怎么骂,他都不能做。但是“不会做”是你发狠了,他就可能去做了。

“不肯做”就比较麻烦了,为什么不肯做呢?“因为我多做,没有多领钱啊。”“我做了也没有人欣赏啊,我马马虎虎做也是这样,好好做也没有人说我做得好,为什么要做呢?”所以要去了解员工不肯做的原因,给他一些鼓励,他一般又肯做了。

“不敢做”是因为员工感到主管看他不顺眼,对他有成见,觉得他怎么做主管都认为他是错的。的确有这种情况,一个主管对下属有成见的时候,他永远对下属不满意:下属做得不好就是存心捣蛋,做得好也说下属不够认真,那下属当然不敢做。

“不多做”,是他每件事情都做得好好的,但是他自己控制得很紧,绝不多做。因为他认为多做就侵犯了别人的权利。“不该我做的事情,我会做,也肯做,也敢做,但是我一做就变成侵犯了别人的权利,将来别人怀疑我为什么这么热心,是不是有什么企图,我就倒霉了”,这种情形也很普遍。企业里面既然讲要分工专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他做不好时,我们应该补充。当我们把自己事情做好了,还有力气做其他的事,而别人没有做好,我们帮一帮他,这是应该的。对于“不多做”的人,我们打消了他的各种疑虑,他只能去做了。

如果一个人会做,肯做,敢做又多做,可是一不小心做错了,就是“不当做”,做得不当,那怎么办?中国人很奇怪,他做错了,你安慰他,他更难过。你把他叫来骂一通,他的愧疚感就没了,“我做错了,你也骂过我了,我们两个人谁也不欠谁”。这都不是很好的办法。我们再给他新的任务,让他去做,他会认为,“你还是接受我的,还是想让我做事的”。然后再找机会跟他讲:“你那件事情做得不理想,这件事你做好,就可以让人家谅解你,将功折罪。”他就会做得更好。

所以,教他、知他、谅他、信他、用他,这是破除员工不安的五个秘诀。教他,他不会做我们教育他。知他,他心里头生闷气,不肯做,认为自己受委屈,我们知他,告诉他:“我知道你多做了,我会记住,不会让你吃亏的。”谅他,他不敢做,我们谅解他,就算错了也不怪他。信他,当他多做时,我们相信他,知道他没有私心。用他,他做错了,我们继续分配新的工作给他,然后再找机会告诉他错在哪里。这样,员工就会努力工作。分清这两大类以后,大概就能找到解决员工问题的方向。不过,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应该抱有一种比较正常的心态:

第一,最好先反省一下自己。员工有这些不安,我们有没有问题?如果我们有责任,就先改变自己,再来要求他改变,他才比较信服。如果光是要求别人,而我们没有改变的话,问题就永远存在。

第二,跟员工保持适当的距离。适当的距离不是疏离,过分的疏离就使大家没有办法沟通,更谈不上解决问题。过分亲近就很容易导致员工目无尊长,没大没小,很难解决问题,主管讲什么,员工总是有很多理由申辩。这样永远没有办法解决问题。

第三,要明白每个员工都有个性。这种差异是很重要的,员工的生理、智能、兴趣、性向、性格、品格、教育程度、需求、目标、价值观等都不同,再加上一些环境因素,如噪音、污染、压力、诱惑等问题,还有社会风气的影响,每个人的问题多多少少有点不同。我们不能说,“因为别人是这样,你就一定这样”,那他一定不服气。常常找机会听听他吐苦水,让他把心里话讲出来,我们再来解决才比较合理。

第四,要设身处地寻找解决的办法,不要老站在企业这边,我们要尽量地体谅员工,因为我们所有的事情实际上都是通过员工的手在做。我们站在员工的立场想一想:如果这么解决的话,员工是不是觉得很愉快,是不是觉得很合理?如果不是,为什么?我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满足员工?持有这种心态来处理员工的问题,是比较合理的。至于处理的过程,大致分成五个步骤:

第一步,分析员工问题产生的原因,一定要把真正原因找出来。

第二步,要调查员工为什么“不能也”,换句话说,员工出问题,我们要断定,这是“不能也”还是“不为也”。如果是“不能也”,就去了解其原因为何,并想办法解决。因为“不能也”比较容易解决,找一个员工比较信赖的人教他,让他感觉有兴趣,让他有信心,他就会做了。

第三步,如果是“不为也”,则比较复杂,因为这里面有“不肯也”、“不敢也”、“不多也”、“不当也”等不同,那我们就去判断究竟是哪一种,或者哪一种成分比较多。

第四步,进行审慎的研究,看看怎样处理比较合理。

第五步,处理之后还要去追踪,看看处理的成果怎么样。

有这五个步骤,就是有头有尾地解决员工问题的合理过程。不过我们不是神仙,没有办法把所有问题都解决。所以,我们也建议,当员工抱怨的时候,我们不要马上给他太多的保证,不能答应他一定解决,否则事后解决不了就难办了。

所以,当员工第一次抱怨的时候,就算我们已经听得很清楚了,也要把他请过来,让他坐下,倒一杯茶给他喝,然后让他再讲一遍。等他讲完以后,我们也不要急着告诉他“我准备怎么解决”,而是平静地说:“有这种事情,我怎么没有听到过?细节到底怎么样,你再讲一遍给我听。” 通常人们把肚子里面的闷气吐过一两次以后,也就没事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我相信员工讲过三遍以后,就不生气了,他甚至会说:“小事情,你不用担心,我会解决的。”这时我们要说:“不行,这个事情就算是小事情,但你说出来还是很重要的。所以你给我一点点时间,我去查证一下。如果有答案,我在一两天之内告诉你。”这又是在利用推拖拉,让他的心情平静下来,我们也才有时间去了解实际情况。等了解清楚以后,再跟他说:“你所知道的跟我所听到的是不相同的。这当中有些差距,难怪你会误会,我说给你作参考……”员工听完后会说:“原来是这样,算了算了,都过去了。”如果他不能接受,我们也不要争辩,而应该说:“好,如果你认为是这样,我再去查。”这样一来一往,实际上也是一种推拖拉的运作,但是到最后一定会找到比较合理的解决方式。

员工不为要分清原因来解决

任何员工问题,只要我们真正想要解决的话,最后肯定会找到一个公正合理的解决方式。我们不能够偏心--既不能够偏向企业这面,也不能够偏向员工这面,只要采取公正的立场,一来二去,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那我们现在先来看“不能也”怎样去补救,因为“不能也”最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