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楸梧千官冢
3827400000049

第49章 夯客韩信(4)

韩信领兵东进准备攻打齐国,队伍尚未到达平原渡口,传来一个消息,听说刘邦已经派郦食其劝降了齐国,韩信打算停止前进。他身边的范阳辩士蒯通不以为然地劝韩信:你是奉汉王的命令来攻打齐国的,尽管他派说客劝降了齐国,但他也没有明令让你停止进兵呀,怎么能就此打住呢?郦食其一个小小说客,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降服齐七十多个城池,将军几万人马一年才攻下五十来座赵国城池,这不显得你一个大将军倒不如一介小书生吗!“于是信然之,从其计,遂渡河。”韩信不假思索就接受了蒯通的建议,拍马渡河继续前进。——这就跟萧何的办事风格形成了显明的对比,刘邦安排萧何留守关中,萧何逢事不厌其烦地向前方的刘邦汇报,一时来不及汇报的等刘邦回来第一时间禀报;韩信你就不能派个人前去征求一下汉王的意见?你心目中难道只有蒯通?

齐国本来已经说好要降汉了,所以对汉军是不加防备,韩信大军突来,齐国措手不及,韩信如履平地直抵齐首府临淄。齐王田广连连叫苦,大骂郦食其和刘邦不讲信誉,命人把尚未离开齐国的郦食其抓起来扔到开水锅里煮了,然后只身逃到高密,遣使前去求救于楚王。

最终韩信击败了齐王田广和楚军龙且的联军,至此,齐地尽在韩信手中。

如果说擅自继续攻打齐国不足为过,尚不能构成刘邦对韩信心存芥蒂,韩信接下来的一步棋可就是错上加错、一错再错,不能不使刘邦对他疑虑顿生。

稳稳控制了齐国这一大片,韩信有想法了,他派人去向刘邦递话,“臣请自立为假王。”我想先代理做齐王。刘邦接到韩信这样的请求,怀疑、生气、愤怒是自然的反应,一则你破坏了做属下的规矩,哪有自己向主子讨封号的?二则暴露了你的一己私心,派你打下一块地盘就想据为己有?三则这是个恶劣的开端,如任你遂心如意,将对汉王的权威构成极大的挑战,一旦诸将随之纷纷效仿,岂不会给汉王带来难以收拾的混乱局面?

这是刘、韩二人之间的一件大事,是造成他们心理隔阂的最大诱因。两人合作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刚刚建立起一点信任,就让韩信的鲁莽之举给破坏掉了。

情急之下的刘邦大发雷霆,他忽视了韩信眼下事实上已经成为一方诸侯,其军事实力足以跟任何一方相抗衡,特别是当前情势下,以韩信所拥有的领地和手握的军队,在楚汉之间,他的倒向将有可能直接影响刘邦与项羽谁胜谁败。

刘邦的军师张良与谋士陈平意识到了这一点,当着韩信派来的信使的面,两人碰了碰怒气冲冲的汉王的脚。刘邦立刻醒过神来,转眼换上一副笑脸,告诉来人:做代理干什么,就应该称王。说罢当即派张良前往齐国去办理韩信封王事宜。

假如把这一次的交锋看成是两个人扳手腕的话,表面上是韩信嬴了,实际上不知不觉间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一个重大的伏笔。刘邦暂时的隐忍不等于不会秋后算账。最为糟糕的是,韩信对此可能一无所知,他丝毫不曾意识到,这种公然地索取给他与未来汉高祖之间制造了多么巨大的隔阂。——萧何、张良、韩信同称“汉初三杰”,外加一个陈平,这几个人除了韩信,个个都用心研究吃透了刘邦,所以做得进退适度,唯独韩信一根筋,不去揣摩一个野心勃勃的帝王之心,天真地居功自傲。

刘邦叮嘱张良,答应给韩信想要的齐王封号的同时,借机抽调他手下的精锐驰援荥阳。

韩信的所作所为另外还产生了一个恶果,那就是让汉王的敌人看到了他是一颗可以叮的有缝的蛋,很快项羽就暗中派人来拉拢韩信倒戈。事实上苍天可鉴,韩信此刻绝无叛汉之心,蒙在鼓里的根源在于,他的邀功请赏行为导致了楚汉乃至周围所有人对他所怀心思的猜测,而他自己并非别有用心,对汉王他仍是一往情深,只是想弄一顶堂皇的冠冕戴戴开心而已。本着这样的心里,他当然是坚决拒绝与项羽合作,铿锵有力地表示对汉王的忠心“虽死不易”,可惜的是刘邦听不到这些。

项羽的说客刚走,那位范阳辩士蒯通又来了。蒯通以相面为名,鼓动韩信既不归汉也不向楚,而是坐山观虎斗,拥齐、燕之地壮大自己,与楚、汉形成三分天下的鼎立之势。

实事求是地说,假如韩信确实想另立门户,蒯通说得没错,此时是最有条件迈出这一步的。然而能成大事的时候,韩信却被一些婆婆妈妈的细枝末节缠裹住手脚。韩信对蒯通说:汉王对我不错,“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人家豪车让我坐,美服让我穿,佳肴供我吃,咱坐了人家的车就得替人家分担忧愁,穿了人家的美服就得帮人家着想,吃人家的饭就得跟人家转嘛。

蒯通见韩信真是个榆木疙瘩,暗想,看来还得用点力气给这位开开窍,接着拿文种、范蠡做例子,提醒韩信“野兽已尽而猎狗烹”,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韩信心中开始摇摆,对蒯通说:你别说了,容我想想。

韩信又走错了一步棋,如果仍像对待项羽的引诱一样,态度坚决地回绝蒯通,结局将完全不一样,汉王会感激他矢志不渝的忠诚。遗憾的是他表现出了自己的犹豫。——有时候,你在立场上的左右徘徊,比旗帜鲜明地选择一方,要有害得多得多,中庸之道并非万能。

韩信最终没有听从蒯通的话而叛汉自立,他放弃这个机会的理由极其可笑:一是良心上过不去——“犹豫不忍倍汉”;二是怀着一种侥幸心理“自以为功多”;三是寄希望于别人的善良——“汉终不夺我齐”。蒯通扭身摇摇头离开了韩信。这哪里能看出是一个驰骋疆场的男子汉大丈夫的处事风格?

刘邦稳住了韩信,随后采用张良的计策,联络几路人马,并召韩信进兵,共同会师垓下,逼得项羽自刎乌江,四年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胜利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