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极乐昏君的欲望游戏
3830700000015

第15章 骄奢淫逸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荒淫无度,吃喝玩乐,不理政事,即位后几乎每年征发重役。他为营建东都洛阳、开发运河、修筑长城,10余年间调发扰动不下1000万人次,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隋炀帝年年远出巡游,每次出游都大肆营造离宫,扰掠地方,浪掷人力物力财力,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炀帝亲征吐谷浑后,又下诏征天下兵进攻高句丽(位于今朝鲜半岛)。大业八年至十年,曾3次向高句丽出兵,由于当时农民起义已遍及全国,隋王朝岌岌可危,最后只好议和收兵。大业七年,王薄率领民众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南)起义,隋末农民战争终于爆发。隋炀帝杨广而且为了得到皇位居然还弑父杀兄,大不逆也,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宠信余文化及等奸臣,而且隋炀帝杨广还很荒淫,经常征选民女入宫,其后宫佳丽不计其数,隋炀帝杨广得到皇位好像就是为了享受的,隋炀帝杨广导致了隋王朝的灭亡。

隋炀帝杨广(公元569-628年),又名杨英,小字阿摩,是隋王朝的第二代皇帝,公元604年至618年在位,年号“大业”,在位14年。杨广是亡国之君,炀帝是他死后唐朝给他的谥号。《谥法》:“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逸周书?谥法解》谥曰“炀”,乃荒淫昏暴之意。

开皇元年(581)二月,隋文帝即皇帝位,当月封雁门公杨广为晋王。又任命他为并州总管,接替就任太师的李穆。翌年正月,又置河北行台尚书省于并州,以晋王广为尚书令。杨广的任所并州治晋阳,在今太原市西南约二十公里的晋源镇古城营村一带,是东魏、北齐的别都。

杨广少年得志,文武双全。他十三岁就被封为晋王,担任并州总管。在十六至十七岁的时候就手握重兵镇守一方,二十岁统帅三路大军征伐陈朝,一举统一华夏,表现出过人的才干。伐陈后的举措更是深得人心:“封府库,资财无所取,天下称贤”。还有陈高祖杀大司马王僧辩,僧辩之子趁陈国将亡时,掘了高祖的陵墓,焚烧尸骨,把骨灰投在水中,以泄其恨,后又大骂杨广。杨广不杀僧辩之子,认为他报杀父之仇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下令保护陈国的皇陵。陈亡国后,杨广对于陈国有志节的大臣不但加以礼遇,而且赋予重任。他说:“这些人既然能怀念他们的旧君,日后就会是我的忠臣。”

杨广为了维护统一后国家的稳定,进行了征服四方的战争。分别与吐谷浑,突厥,契丹,高句丽作战,特别是向北击败突厥,实现了边疆的长期稳定。但是隋炀帝杨广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造成财政危机,进而加重对人民的搜刮,造成天怒人怨,为隋王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他连续三次进攻高句丽为祸最烈。前两次大败而归,后一次因农民起义爆发,以讲和收兵。三征高句丽加重了人民的兵役徭役和物资负担,仅第一次进攻高句丽就征发士兵一百一十多万,全国公私马匹被尽数征集,而运输的民夫又超过士兵一倍,使大批农民倾家荡产。

公元589年,年仅20岁的杨广被拜为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51万大军南下向富裕、强盛的陈朝发动进攻,并完成统一。当时人们认为“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为南北……”当年符坚百万大军都没有突破长江天堑。可见这是非常难以完成的任务。可隋军在杨广的指挥下,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一举突破长江天堑。所到之处,所向披靡。而对百姓则“秋毫无犯”,对于陈朝库府资财,“一无所取”。博得了人民广泛的赞扬。“天下皆称广以为贤”。20岁的杨广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结束了上百年来中国分裂的局面。也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从此中国进入了和平、强盛的时代。这要比李世民指挥部队平定各路农民起义与割据的小军阀要战功卓着。

《资治通鉴》记载,在被立为太子之后的第三年,皇后独孤氏驾崩。太子杨广在皇帝及宫人面前悲痛欲绝,好像活不下去的样子。背地里却饮食言笑如常。每天他表面上只吃素米,实际上却偷偷命人取鲜肉肥鱼放在竹筒中,以蜡封口,裹在衣服里送进来。

确实,为了皇位,杨广是老谋深算的。一定程度上的“矫饰”,是政治家必备的素质之一。然而,“母死不悲”的传闻无论如何都不合常理。从现存资料及传世诗文看,杨广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他在文字中表现出的对朋友对亲人的缱绻情深,相当动人。更何况,他又是独孤后最喜欢的孩子,母子感情非常融洽,从未有失和的记载。杨广之被立为太子,独孤后的“枕头风”起的作用是相当关键的。杨坚晚年,猜忌心日益朝变态的方向发展。在如履薄冰的太子位上,母后是比父皇还要坚固的保护伞。以人子之常理推之,杨广此时不可能不哀痛于心,从小锦衣玉食的他何至于在此时突然馋起大鱼大肉来?

在册立太子大典上,为了表示自己的节俭和谦退,他请求免穿与皇帝礼服相近的太子礼服,并且请求以后东宫的官员对太子不自称臣。杨坚欣然接受。

成为储君之后,他闲居东宫,以读书、写诗、礼佛为务,处处事事看父皇脸色行事,不越藩篱一步。原来那个热心政事、精力充沛、一天也闲不着的江南总管如今突然变成了闲云野鹤,优哉游哉。他本是非常虔诚的佛教徒,对佛理佛法深有研究,此时既有闲暇无处打发,干脆静下心来编撰了二十卷《法华玄宗》。那个因到晚年变得更加多疑乖戾的父皇正忙着大开杀戒,屠杀、废黜、关押了一大批不放心的权臣,其中甚至还有他的四弟蜀王杨秀,却从来没有把怀疑的目光投到这个息心佛域、参玄悟道的太子身上。

古往今来的太子,没有几个能比杨广做得还成功。事实上,从懂事起,他就习惯了紧张的满负荷的生活节奏,东宫岁月表面上看起来悠然自得,实际上这种生活对他来讲是最大的折磨。在写给最好的朋友、正在北部边疆备战的将军史祥的一封信里,他不经意间流露了自己的一丝落寞。

“近者陪随銮驾……备位少阳,战战兢兢,如临冰谷。……比监国多暇,养疾闲宫,厌北阁之端居,罢南皮之驰射。……亲朋远矣,琴书寂然,想望吾贤,疹如疾首。”(《隋书?列传第二十八》)

在杨广成为太子后第三年的大隋仁寿四年(604年)六月,一个隐秘的消息溜出仁寿宫那厚厚的宫门,迅速在隋帝国蔓延:六十四岁的当今皇帝杨坚病了。

一日清晨,杨广入宫向父皇请安,恰好在回廊上与文帝的宠妃、风华绝代的宣华夫人不期而遇,好一个宣华夫人,真的是滑肤如凝脂,粉面似桃花,言语赛黄鹏,行走胜弱柳迎风,杨广不禁为之怦然心动。

心动归心动,一想到名分攸关,宫中又耳目众多,杨广自然不敢轻举妄动。第二天杨广借口就近照顾卧病仁寿宫的父皇,而住进了近旁的太宝殿,他寻机趁着宣华夫人独自入厕之际,蹑手蹑脚地跟随在后,一把抱住心中向往的佳人;宣华夫人是陈后主叔宝的妹妹,虽然国破家亡,却仍然保持着一份金枝玉叶的高洁与矜持,岂肯让杨广随意胡来,她大声叱责,奋力争脱,没让这个好色之徒占到便宜。

文帝死后,杨广给她送来一个锦盒,里面盛着一个五彩丝线编成的“同心结”,宣华夫人明白了杨广的心意,宫人们纷纷向她道喜,她自己的心情却杂乱如麻,知道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依靠杨广了。后来杨广对她果然十分怜爱,每日下朝以后,便泡在宣华宫中陪着她,把个同舟共度十余年的萧皇后冷落一旁。萧皇后当然咽不下这口气,她利用皇后的权力逼迫宣华夫人迁往偏僻的仙都宫,断绝她与皇帝的来往。自从宣华夫人远离后,被她所迷的杨广惘然若失,郁郁寡欢,脾气也越来越暴躁,根本不理睬萧皇后。萧皇后见此情景,知道采取这种强行隔离政策并不能换回丈夫的心,不如索性成全他们,自己也能讨得欢心,反正自己的皇后宝座是谁也占不去的。杨广听后大喜,派快马前往仙都宫宣召宣华夫人。结果使者回来时,没召来宣华夫人,却带回夫人所写“长相思”词一阕:

“红已稀,绿已稀,多谢春风着地吹,残花离上枝。得宠疑,失宠疑,想象为欢能几时,怕添新别离。”

杨广看了以后,明白宣华夫人是心中顾忌萧皇后,同时也想乘机绝断与自己的关系,以明旧志。他当然不会就此罢手,当即依韵和词一阕:“雨不稀,露不稀,愿化春风日夕吹,种成千万枝。思何疑,爱何疑,一日为欢十二时,谁能生死离。”他的垂施雨露、图慕恩爱之情跃然纸上,又遣快马送往仙都宫。难辞执著之情,宣华夫人只好重施脂粉,再画娥眉,乘坐杨广派来的七香车再入宫来。

可惜美景不长,半年之后,宣华夫人一病不起,香消玉殒。杨广伤心欲绝,难过了好些时候。

杨广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史书上说他“妙解音律,擅长做诗”。他自小就性喜读书,善属文,诗赋雄丽,的确是一个大才子。杨广才高自诩,喜欢对大臣们说:“天下都讲朕是因父皇余烈而有四海,假设朕与士大夫以文章竞争,朕也当为天子。”

隋炀帝文采飞扬,能文能诗。他留下的诗文有55卷,大多绵软华丽风格,比如他的《东宫春》就写得不错:“洛阳城边朝日晖,天渊池前春燕归。含露桃花开未飞,临风杨柳自依依。小苑花红洛水绿,清歌婉转繁弦促。长袖透迤动珠玉,千风万岁阳春曲。”有的凄丽婉约,意境森然,直追建安风骨,比如下面的两首诗: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