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极乐昏君的欲望游戏
3830700000035

第35章 一世聪明难抵一时糊涂

四月,司马炎病死。临死前,他还在打听:“汝南王来了没有?”

司马炎死后,其子司马衷即位,这就是晋惠帝。杨骏开始以太傅、太尉、大都督、侍中、录尚书事诸职总揽朝政。但是不过一年,皇后贾南风发动政变,将杨骏杀死。此后,几位掌握重兵的宗王纷纷卷入争夺最高权力的****之中,终于演成了破坏性极大的“八王之乱”。建兴四年(316),刘渊的侄子刘曜攻破长安,俘获末代皇帝司马邺,西晋亡国。时距司马炎之死,只有二十五年。

晋武帝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后人的评价自然是褒贬不一的,“晋武帝本人是继承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代的基业而称帝的,但本身并非英明之君,罢废州郡武装、大肆分封宗室与无法处理少数民族内迁问题,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祸的远因”。这就是最常见的对晋武帝的评价,可是,他真的不是一个明君吗?我认为不期然,我们从他的分封宗室来看,从他的即位之初的各种政策来看,从他年轻时的壮志雄心来看,都能说明,他还是有潜力成为一代明君的,至少青年时期,他的雄心壮志和过人的才干可以证明这一点。可是天不遂晋的愿,晋武帝顶的住金戈铁马的威胁,顶得住黎民百姓的希冀,顶得住祖宗家业的遗训,却顶不住美女享乐的诱惑,从而使得自己的努力,功亏一篑。一代功成万骨枯,晋武帝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可是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这也只能说明晋武帝在稳坐江山的方面能力稍微差了点。

其实,我们也应该为晋武帝提升一下身价,世人说,晋武帝大肆分封,为八王之乱种下了祸因,说他给予了宗室王太大的权利,致使他们拥兵自重,利欲熏心。可是,我们应该看到,天下初定,人心不稳,为了避免战乱与造反的再次发生,那么皇帝就势必就需要给予他所信任或者说对他的利益有帮助的人的一定的利益来让他们乖乖的当起地主,为皇室服务,还要再让他们觉得皇帝给予他们很大的利益和特权,让他们安心,至于各个诸侯为权利所困,密谋“大业”,则是他们自己的心之所趋了,位高权重势必会被权势所累,不可否认,晋武帝没有收回诸侯的特权是不明智的,可是我们应该看到,当年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分封诸侯,产生了诸侯问题,不也是多年后到了汉武帝的时候,一纸“推恩令”解决的吗,这就是开国皇帝所必须承担的黑锅,有人说朱元璋就是在他当政的时候杀掉了很多的开国功臣,可是我们一定要意识到,当他死了之后,他的继承人希望削藩,然后得结果是什么?没错,燕王起兵,江山易主,虽说还是他朱家的天下,可是,叔侄相残,这局面,有违人伦。故,一个朝代的建立是不可能一下子完善的,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如果说在分封这一点上晋武帝有什么错误,那只能说晋武帝从一开始就对他的亲戚们太过于仁慈了。

晋武帝是可惜一世聪明,难抵一时糊涂,晚年的司马炎,一切向东汉昏君灵帝看齐,不但把所有的精力花在宫女身上,而且还卖官鬻爵,带头腐败,道德品质极其败坏!自己晚节不保倒也罢了,还选错了接班人,为整个西晋王朝下了一步臭棋——一把一个连黑白都分不清楚的呆子,推上了龙椅!这下子不打紧,西晋被推进了火坑!

晋武帝还是一个比较痴情的男人,这一点从他的大杨皇后病逝时说希望司马炎立她的妹妹为皇后的遗言,于是他就听了皇后的嘱咐,另立了杨皇后的妹妹为皇后就可以看出来了。晋武帝与杨皇后妥协,其实也应该不完全是因为惧内。外戚专政,在历朝历代都有机会发生,西晋也不例外。况且当时的时局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稳定,而杨皇后的身后就是整个杨家的势力,这是不容小觑的。

此时还有一个女人代表着庞大的势力集团,这个人就是那个妒妇贾南风,贾南风的身后是整个贾家的势力,无论是为了稳定人心,还是为了儿子的将来,或者是为了西晋的和平稳定,牺牲一下有点痴傻的司马衷的幸福,也应该是说得过去的,小不忍则乱大谋啊,而且此举又可以为司马衷赢得两个家族的力量来支撑,那么他继位后的力量还是不小的。自古以来,政治就是人的脑力与权势的争斗,此消彼长,那么既然司马衷的脑子差了点,那身为老爸的司马炎就应该为了儿子的权势多下点功夫了,至少占有一样优势,司马衷以后的道路都会好走很多,如此看来,贾南风家的势力也可能是司马炎留给儿子的一样很重要的遗产吧。从他年轻时候的那么多惠民政策来看,晋武帝也不会忍心外戚造反,百姓受苦的。所以,那个妒妇贾皇后的存在,与皇家的权势需要和朝堂的势力平衡应该分不开关系。

而且,现在还有一种很少让人提起的细节可以看出,晋武帝并不是糊涂到家的,他起先还为司马衷选择了一个谢姓的妃子,并留下了一个有气魄的,有前途的司马衷的后代,就是那个晋武帝宠爱的聪明孙子司马遹,司马炎将皇位传为给司马衷也可能是为了将来可以让司马衷传位给他这个孙子。很可惜,这个孩子还是没有逃过贾南风的手段,没等到皇位到达自己的手里就死了。《晋书》中有说,司马炎在立了司马衷为太子之后曾经一度怀疑过他的能力,并多番考核,他也知道,选皇帝不是选妃子,喜欢了就看,不喜欢就不理睬,所以他还是出了很多考核题目来探一下这位未来继承人的家底,但是,结果是惠帝都经受了这些考验,并最终登上皇位,这一点告诉我们,是不是说司马衷的皇位继承,并不完全是靠杨皇后的庇护和岳父家的势力呢,如果假设成立,那就绝对能证明,司马炎的眼光并不是完全不可理喻的,他也是靠“考核”结果来选拔了自己的继承人的。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想到,司马衷的“白痴”程度是值得商榷的呢?他的痴傻会不会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痴呆,而仅仅是与他本身已经成为傀儡,没有他老爸当时的条件来施展拳脚,做出一番作为,无法对付当时的政局有关呢?

“历史总是把吃饱的感觉归功于第三个馒头。天平的倾斜也总是取决于最后一根头发丝。”司马炎很幸运,历史安排他当了第三个馒头和最后一根头发丝。从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到,单纯的说晋武帝是一个不明之君是不明智也不冷静的说法。存在即有意义,司马炎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享乐主义者,我们必须看到他为国为民兢兢业业的时候,和他行之有效的政令,至于他的享乐爱好,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就像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爱好,晋武帝喜欢美女,喜欢享乐,就像年轻人喜欢上网,老年人喜欢打太极一样平常,爱好不同罢了,而那些说晋武帝误国误民的人,他们的看法往往是片面的,不能全面的反映问题的本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做到完美的话,我们为什么要用完美来要求别人呢?晋武帝是男人,是皇帝,可是归根结底他还是一个人,既然是一个人,就不可避免地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着想,就会不可避免的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现在的很多人批评他好色,昏庸,其实很多人不正是希望过这样的生活吗,那又何必虚伪的去批评别人。既然我们不能阻止青少年上网娱乐,不阻止老年人在公园里面兴致勃勃的打太极,那么同样我们就不能够阻止司马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自己多找几个老婆,虽然数量有点多,但是这种由社会决定的,由客观条件限制的事实我们是不能阻止的,所以,其行为无可非议。

晋武帝,一代开国皇帝,一个喜欢享乐的平常人,一个生活在充满“美”的概念的时代里面的人,不过是实践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精神的人,却恰恰是充当了那个时代的替罪羊。敢于做别人之不敢,敢于为他人所向往之事,为了自己的子孙,为了一个最高地位的继承者和为他身后的国家背了黑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