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极乐昏君的欲望游戏
3830700000097

第97章 醉卧女儿乡

咸丰大夸崔太监能办事,随后两人进去,里面倒也颇为曲径通幽,走进禅房后,立刻感觉豁然开朗,有雕梁画栋,曲廊洞房,和宫中没什么两样。咸丰惊道:“这里怎么会有此等妙境!朕怎么一点都不知道?”崔太监说:“这里本就是某王的行乐之地。那是多年前的事情了,陛下不知也就算了。”

两人正说话间,廊上的一只鹦鹉突然叫道:“贵客来了!贵客来了!”咸丰正要发笑,只听珠帘微动,一阵衣香袭来,只见张母徐娘半老,满脸媚笑,带着如花似玉的四枝姊妹花出房相迎,殷勤接待。随后一母四花拥着咸丰进了房中,只见里面也是金碧辉煌,各种物件都是非同凡响,看来崔太监为此花了不少心血。

由此,咸丰又开始醉卧女儿乡中,四姊妹花也天生风流,自是欢歌笑语,此乐何极,不醉无归。只恨军国大事,奏折堆积如山,众人经常找不到咸丰,不免窃窃私语,后来消息传到西后那里,西后大怒,命手下立刻搜寻所谓的“四春宫”,但因为此事极为隐秘,竟屡次搜而不得。

西后更加恼怒,把咸丰的心腹太监都找了来,问:“最近谁带皇上微服出行的?”众太监面面相觑,都不敢吭声。西后道:“现在不说,等今后发现了,必要枭首示众。若现在自首,还来得及!”

崔太监看这次形势不对,忙站出来说:“奴才曾奉使一次,今后不敢了。”西后见是昔日对其有恩的崔太监,便斥道:“你也是老太监了,怎么纵容着皇上胡作非为呢?既然你曾经带着皇上出宫,想必你知道皇上在哪,你现在赶紧把皇上找来,既往不咎,不然,唯你是问!”

正说着,咸丰已经回来了,说:“朕这次是出去打猎了,皇后不要大惊小怪的。”

崔太监见大事不妙,恰好咸丰也玩腻了,于是让崔太监拿了银子去打发四姊妹花说:“你们赶紧走吧,皇后已经发怒了,你们要不去的话,恐怕要大祸临头。这些银子和东西,你们可以悄悄地带走,一生都享用不尽呢!”张家母女大恐,拿了个玉如意谢崔太监说:“愿崔公一生如意。”随后,张母和四姊妹花带着银子细软,在崔太监的引导下,趁着夜黑便出了园。

据说,四姊妹花后来都嫁给贵人为妾,享受荣华富贵,也是奇谈。

咸丰11年1861年7月15病重,7月16病危,7月17死了,死之前他召集八大臣,这八个人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到他病榻前,宣布立载淳为皇太子,因为他就一个儿子没有选择的问题,就是同治。让这八个人做顾命大臣,也记载叫做赞襄政务大臣,七月十七咸丰就死了,我说他的第三个错就是错定了顾命大臣,顺治幼年摄政王两个,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康熙初政的时候,扶正大臣是四个,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那到了同治的时候,顾命大臣就变成了八个,这八个意见就很难协调了,问题还不在这儿,问题在这八个人不能平衡当时朝廷的各股政治力量,当时朝廷的主要政治力量有三股,第一股就是朝臣,我刚才讲的八大臣,以他们为代表的,第二个是帝胤势力,皇帝的“帝”,“胤”是赵匡胤的“胤”,帝胤势力,第三股势力就是帝后势力。我们分析一下这三股政治势力。

先说第一股就是朝臣势力,这八个顾命大臣,第一个就是载垣,载垣的祖先是谁呢?是康熙第十三子允祥,怡亲王他的后代,说载垣他世袭亲王,他是宗人府的宗正、御前大臣;第二个就是端华,端华的祖先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舒尔哈齐的儿子济尔哈朗,济尔哈朗封郑亲王,他的后代,说端华世袭郑亲王,他当时也是御前大臣,第三个就是肃顺,肃顺是端华的弟弟,第四个是景寿,景寿是道光的女婿,咸丰的妹夫,额驸,这四个是宗式室贵族,加上皇亲国戚。另外那四个就是穆荫,匡源,杜翰和焦佑瀛,他们是军机大臣,当时军机大臣有五个人,有一个人叫文祥,他兼着户部侍郎,在北京筹款,五个军机大臣在承德是四位,这四位都算做顾命大臣,也就是赞襄政务大臣,这八个人你从分配来看,有宗室贵族,有皇亲国戚,有军机大臣,有满人,也有汉人,但是,它总体来说代表一股势力。

还有第二股势力,第二股政治势力,就是帝胤势力,主要的就是皇五子奕誴,他过继给惇亲王了,皇六子恭亲王奕,皇七子醇郡王奕譞,还有皇八子奕詥,皇九子奕譓,这哥五个他们是宗室贵族,特别是奕,当年奕应该继承皇位没继承,后来做了军机大臣,咸丰死之前,奕的军机大臣等等所有职务全免了,就是一个空头的虚衔,就是一个空名的恭亲王,他们都到承德去花天酒地去了,北京的烂摊子交给谁了,交给恭亲王去处理,恭亲王当然一肚子气了。这个时候八个顾命大臣应当说应该有奕,你或者做辅政王,或者做议政王,或者顾命大臣,或者赞襄政务大臣都可以,总应该把奕做一个安置,是不是咸丰考虑到当年多尔衮和孝庄和顺治叔嫂叔侄之间的矛盾吸取点经验教训,那就不清楚了。因为这一年奕三十岁,慈禧二十七岁,但是后来慈禧还是和奕势力结合起来了,对他们兄弟五个是一股很强的政治力量,但是咸丰临终的时候没有考虑。

第三就是帝后势力,帝就是同治,后就是东太后和西太后,孤儿寡母三个人,你别看这三个人,当时是帝制时代,这三个人是封建皇权的政治核心。特别她有两枚图章,御赏和同道堂这两枚图章,你皇帝的谕旨没有这两枚章盖上你是不能生效的。咸丰临终的时候,有一部分考虑到了,这两枚图章他考虑到关系,特别是没有考虑到帝胤以他五个兄弟为代表的宗室贵族,结果,这两股势力结合起来,帝后和帝胤这两股势力共同对付朝臣的时候,那八个大臣,在政治力量对比上,显然八个大臣的力量抵不过帝后和帝胤结合起来的力量,结果就出现了辛酉政变,出现了慈禧和慈安垂帘听政,出现了慈禧实际掌握朝纲近半个世纪之久,不仅影响清朝的命运,而且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几乎半个世纪,所以我说这是咸丰的第三个错。咸丰虽然在位11年,但是这三个错误都是很严重。第一咸丰错坐了皇帝的宝座,第二咸丰在英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逃离了北京,第三临终的时候,错定了顾命八大臣,特别是最后一个错,影响到清朝以后的政治和历史。

他是个失败的皇帝,在他执政的11年里,南方闹了太平天国,北方来了英法联军,他跑到了承德,侵略者烧了圆明园。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他,就不一样。我认为他是个伟大的战略家,他去往承德,是一次重大的战略转移,《三十六计》中,“走为上”是败战计中的一种,也就是在你根本打不过对手的情况,为了保持不败而使用的计策。

这时候,有三个选择,投降,意味着全败;议和,意味着半败;撤退,意味着不败,所以咸丰选择了撤退。如果不撤退,死守北京,那结果就是咸丰必然成为崇祯,就算不死,成了人家的阶下囚,谈判也没了条件,任人摆布。撤退到承德山区,侵略者地形不熟,不敢冒然深入,况且,俄国人也不希望英法联军进入中国北方,如同后来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占领了辽东,俄国联合法德迫使日本放弃一样。所以撤退,意味着有了更多谈判议和的回旋余地,之所以最终选择议和,而不是和英法周旋下去,是因为咸丰还要对付太平天国,而太平天国对清朝而言,是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必欲取清朝而代之,所以咸丰选择和英法议和,这是半败,腾出手来全力剿灭太平军,最终于同治3年,清军攻破天京(南京),灭亡了太平天国,取得了全胜。

翻完这厚厚的历史画卷,看到这许多昏君,可叹历史长河中这种种无奈。掩卷沉思,以史为鉴,对这逝去的封建王朝更多出几分凭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