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容青史尽成灰·春秋战国卷
383700000045

第45章 日落西山之齐景公争霸(1)

公元前546年的弭兵会议,取得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在会议中达成"和谐"的晋国和楚国,之后的几十年再没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春秋争霸的主战场,也因此落下了帷幕。然而两大强国此后的命运,却也遭到了灾难。晋国继续国君权力削弱的内斗过程,最终变成了3家瓜分晋国的结果。至于取得和晋国平起平坐霸主地位的楚国,却阴沟里翻船,败北于东部新兴的越国,连国都都被人家打了下来。而向戎弭兵后的这段时期,同样也是春秋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期,在和平年代经济发展,实力迅速增强的新一代地主阶层们,已经不满足于俯首称臣的局面,开始了他们对国君的抢班夺权之路。

第九章 日落西山之齐景公争霸

"向戎弭兵"之后,春秋时期大规模的争霸战争,基本上算暂时消停了。但战火并没有因此而绝迹,牵连南北诸侯国的大规模争霸战虽已不再,但是国家之间的局部战争却日益增多。原本作为"两极"而存在的晋楚两国,很快就卷入到了和自己邻国的新战争中去,楚国的对手,是众所周知的吴国,而晋国的对手,却换成了老牌霸主齐国。

如果要用一句俗话来形容春秋时期齐国的地位,那只能说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在春秋五霸之中,齐国是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齐桓公时期,向齐国俯首称臣的列强数目之多,之后的历代霸主都无人能赶得上。"尊王攘夷"的称霸方式,也是齐国首倡的,但齐桓公短暂的辉煌之后,却是整个齐国长久的没落。先是齐桓公死后齐国陷入到内乱中,靠了宋国的帮助才得以册立新国君,然后到了晋国强大之后,原本是霸主的齐国,又只能跟在晋国后面做跟班,之后的春秋争霸局势,成了晋国和楚国的南北争霸,齐国不是做跟班就是做看客,却总是当不了主角。

这种局面齐国是不会甘心的,何况齐国与秦国不同,秦国地处西陲,有关山阻隔,只要晋国把关卡一堵,秦国人就进不了中原。齐国却不一样,齐国所处的东方,是当时春秋地区最富庶的地区,而且是易守难攻之地。之所以长期以来萎靡不振,一是齐国在为齐桓公"买单",齐桓公时期,虽然大力加强中央集权,但他是采取了抬高宗族的方式,来压制臣下,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宗族之间的内耗不断发生。所以在齐桓公过世之后的100多年里,齐国发生最多的事情就是夺位内乱,齐桓公的儿子齐孝公过世后,齐孝公的弟弟杀掉太子,自立为齐昭公,齐昭公死后,齐昭公的弟弟也有样学样发动政变,杀死太子姜舍,自立为齐懿公。这个齐懿公的下场更惨,因为和自己车夫阎植的老婆私通,被阎植勾结大夫丙舍发动政变,自己身死不说,全家也被杀尽。之后姜舍的儿子齐惠公即位,大力抬高士大夫地位,削弱宗族权力,自以为万无一失,谁知摁下葫芦起来瓢,其子齐顷公即位,发生了士大夫国氏、高氏联合驱逐崔氏的事件。之后宗族势力日大,崔氏、庆氏等几大家族日益尾大不掉,国君几被架空,而且几个家族之间相互明争暗斗,经常发生大规模火并。到了齐庄公在位时期,公元前548年,因为齐庄公和士大夫崔氏的老婆私通,被崔氏联合庆氏发动政变杀害,所谓国君,已成了士大夫手中的傀儡玩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