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容青史尽成灰·春秋战国卷
383700000046

第46章 日落西山之齐景公争霸(2)

内战打得一团糟,霸业自然无从谈起,齐桓公之后的历任齐国国君,大多数都是不爱惹事的,轻易不主动参加争霸战争,所谓重现齐桓公伟业的目标,也就是梦里时常有。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齐懿公之后登基的齐顷公,那时候齐国国力恢复,又赶上晋国国君权力衰弱,楚国内乱不止,也就动了争霸的念头,率军和晋国在山东济南打了一仗,战前信心百倍,说"灭了晋国再回来吃饭",所谓"灭此朝食"的典故,就是出于此。但口号响亮没用,晋国虽然衰落,可到底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和齐国真刀真枪打了一番,直把齐顷公打得全军覆没,自己险些被俘,被晋国人绕着华不注山追了三圈,靠了和大臣逢丑父互相换衣服,最后才保住一命,"三周华不注"的典故,也是这么来的。这场惨痛的失败,除了为中国成语文化事业做了点贡献外,对于齐国本身而言,可谓毫无益处。

然而,就在齐国外战一塌糊涂,内战打得一团糟的时候,一个重现齐国霸业的人终于出现了,他就是在齐国崔氏之乱后被拥立登基,一度成为傀儡的齐景公。

说起齐景公,在历史上有些名气,但他的出名,主要还是得益于他有一个贤相晏婴。今天的各类历史读物里,充满了各种晏婴进谏齐景公的典故,在晏婴的光辉形象下,齐景公,貌似是一个经常犯错误的人。

历史上真实的齐景公,在他后来"经常犯错误"之前,却是一个苦命的傀儡。公元前548年,齐国大夫崔杼因齐庄公和自己的老婆私通,联合庆封等家族发动政变,趁齐庄公来自己家"偷香"的机会,一举把齐庄公杀害,之后他立齐庄公的弟弟杵臼即位,即历史上的齐景公。这时候的崔杼,实际上就是齐国的统治者,在国内一手遮天。值得一提的是,崔杼杀国君一事,在整个春秋时期都有重要意义,春秋时代国君权力的衰落,也从此越演越烈。

但齐景公是不甘心权力衰落的,在登基之初,表面上他对崔杼信任有加,事事依附,但实际上却早动了除掉崔杼之心。但这时候的他,只有国君的名分,其实却要人没人,要兵没兵,十足的光杆司令,要想夺权,首先得有帮手,他找到的第一个帮手,就是后来被赞誉为"千古贤相"的晏婴。

晏婴这个人,在今天大大的有名,而在当时,他也是齐国的世家宗族之一。晏婴的父亲晏弱,就是齐国的上大夫,齐灵公时代晏弱病故,晏婴继承了父亲的上大夫职位,之后历经齐灵公、齐庄公,到了齐景公登基的时候,他已经是齐国的三朝元老。在齐景公之前,晏婴的政绩并不多,他当时的出名,主要因为一个"贤"字。他是齐国出名的贤者,素来以为官清廉著称,不但自己两袖清风,还经常把俸禄拿出来周济他人,因此在齐国上下,特别是在齐国的"国人"心中,有着非常极高的威信。但更重要的是,他是士大夫之间的"粘合剂"。此时齐国高层最重要的矛盾,就是新兴的田氏士大夫,和旧有的宗族之间的矛盾,晏婴与田氏此时的掌舵人田桓子私交甚好,他本人又是旧宗族出身,因此多年以来,有他在,总能调解士大夫之间的分歧,让大家一心为国。而他本人也是个相当硬气的人,在齐庄公被害之后,众大臣摄于崔杼的权力,唯恐避之而无不及,唯独晏婴不惧,大摇大摆地来到崔杼家(齐庄公的尸体一直放在崔杼家大院),主动给齐庄公哭丧,崔杼气得拿着剑指着他,他却全然不惧,慨然和崔杼争辩,其浩然正气,让凶残的崔杼也不得不忌惮三分。当时的崔杼在杀害齐庄公后,在其门客的挑拨下,曾有自立为君的念头,但就是因为晏婴等一干老臣的存在,使崔杼不得不心存顾忌,最后选择了他以为能够操纵的杵臼为君,也就是齐景公。齐景公的接班,晏婴应该说有"间接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