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鸦片战争的正面与侧面2(微历史)
3841300000012

第12章 五虎闹浙东(2)

直到厦门战败,定海失守,镇海兵败,裕谦自杀,宁波沦陷,沿海的战报向雪片一样飞到北京的时候,道光皇帝这才意识到,战争还远没有结束,也许这场战争才刚刚开始。

怎么办?道光皇帝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手里其实已经没有将领了,四名总督已经相继革职,奕山、杨芳、齐慎兵败广州,颜伯焘厦门大败,定海三总兵殉难,裕谦自杀,连余步云都弃守宁波,仅剩的浙江巡抚刘韵珂,看来也同样无法守住杭州。

道光皇帝没有想到,自己的手里,竟然拿不出一名可以领军杀敌的将领。

除了将领之外,自己的手里也没有士兵。广州七省合剿,三万援军,只闹了一场火烧商馆的笑话,而浙江的士兵,在定海镇海两战当中,几乎消亡殆尽。如果想要收复宁波的话,除了从川、陕、甘调集兵勇之外,竟然再也没有机动兵力可以抽调。

而川、陕、甘的援军,虽然久经战阵,却远在千里之外,现在调集,不知这远水能不能应付危局。

除了将领和士兵之外,道光皇帝最头痛的事情,就是国库已经没有多少银两了。

战争开始之前,道光皇帝省吃俭用,好不容易积攒下的一千多万两库银,在这场战争当中所剩无几。如今浙江以及沿海各省,除了战败的奏折之外,全是请求支援银两,用于战争的。

按着户部的说法,目前沿海各省的军费缺口是一千二百多万两,东、南两处河工要用银子七百一十万两,江苏、安徽和湖北赈灾还需要一百五十九万两,总费用已经高达二千一百多万两,远远超过了户部的支付能力。

所有的要求,都是当务之急,所有的费用,都已经省的不能再省,但还是远远不够。

当初三百万两下拨广东,连一艘军舰都没能打下来,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如今的军费,也注定要扔在这个无底洞里。

战争时间越长,军费就越是高昂,想当年乾隆朝留下的七千万两库银,再加上抄没和坤所得的八万万两白银,仅仅几年工夫,就泼在白莲教这个无底洞中。如果没有白莲教的起义,恐怕康乾盛世还能再延续上几十年。

在平叛张格尔的七年里,道光皇帝深深体会了国运维艰这四个字,财政是一如既往的窘迫,时事是无以复加的艰辛,这么多年来,如果不是自己奉行节俭,真不知道这老大的帝国将如何运转下去。

谁又能想到,这样的一场鸦片战争,又再次将帝国拖入财政泥潭。如果再这样下去,就真的国将不国了。(此时的道光皇帝还不知道,守护银库的库兵们,已经将他守家底的一千万两银子偷盗一空,户部仅剩的盈余,实际只有账面上的数字。)

无将、无兵、无钱,亡国的征兆已经显现,难道这就是天朝的命运吗?二百多年前,明朝灭亡的时候,崇帧皇帝不正是因为无将、无兵、无钱,这才亡国的吗?

想到这里,道光皇帝反而拿出了少有的振作,他知道必须打赢这场战争,才能重振雄风。如果在鸦片战争当中一败涂地,帝国就再也没有可能振作,更大的灾难就会不期而至。

道光皇帝再次将帝国的命运寄托在一个人身上,这个人就是他的侄子,吏部尚书——奕经。

当然,奕经只是一位京官,从来没有过战场经历,道光皇帝还找了四个人来辅佐他。这四个人分别是都统哈啷阿、陕西提督胡超、河南巡抚牛鉴和广东巡抚怡良。

哈啷阿和胡超两个人,是大清朝仅存的猛将,牛鉴为人意志坚定,怡良已经在广东处理了大量的夷务,也许可以用得上。

道光皇帝封奕经为扬威将军,哈啷阿和胡超为参赞大臣,牛鉴为两江总督,怡良为福建巡抚,加上浙江巡抚刘韵珂,这已经是大清朝仅存的硕果了。

浙江没有劲旅,道光皇帝只能从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四川、陕西和甘肃,再次组织一万二千人的援军,开赴浙江战场。

最重要的环节是军官,没有能征善战的军官,再多的兵源也没有用。为此,道光皇帝从陕甘等地征集军官,只有这些久经战场的军官,才会不畏强敌。这些军官包括从京师御林军里抽调了二十七名武官,从四川抽调的十五名军官,从陕甘抽调的二十七名军官,以及河南山东等地抽调的军官。特别是将贵州安义镇总兵——猛将段永福,紧急调往浙江。这次反攻与上次最大的不同,就是军官阵营。

为了表示自己不吝赏赐,道光皇帝从内务府里预先提取了五十枝花翎、五十枝蓝翎、八十只扳指、四十个翎管,九十把小刀,七十五把火镰,六十个六品顶戴,八十个七品顶戴,七百五十张注明银两的功牌,专为奕经赏赐之用。

为了解决经费问题,虽然道光皇帝无比厌恶捐官行为,如今也只好退求其次,下令各省自己解决军费问题,实际上就是让他们实行派捐。所谓派捐,就是强迫富户捐官,实际就是勒索。

人员已经派出了,能不能收到实效,道光皇帝的心里一点底也没有。三天过后,道光皇帝突然惊醒,如果这一场战争败了呢?万一败了呢?道光皇帝这才发现,原来这一场战争,已经事关大清的存亡,一旦战败,整个大清就会兵败如山倒,就再也没有防守的能力。

也就是在这一天,他突然改变了主意,浙江的反攻是必须的,宁波也必须要收复,但是不能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奕经的身上,他只是一名京官,他担不起这样的重担。万一战败话,还必须给大清朝留下余地。

浙江的战报没有再来,显然英军并没有继续进攻杭州。道光皇帝并不知道,这是因为英军没有机动力量,他更怕另外一种情况发生,他怕英军的调虎离山之计。

道光皇帝改变了先前的命令,将陕西提督胡超调往天津,协助直隶总督讷尔经额防守白河口。将钦差都统哈啷阿调回山海关,负责防守直隶海口。与浙江不同,天津能不能守住,将关乎着大清朝的命运,所以道光皇帝终于派出了自己的心腹大臣——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来加强天津的守卫。改派文蔚和特依顺为参赞大臣,迅赴浙江协助奕山。

最后,他做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的决定,将已经被判为斩监候的琦善,加恩释放,调往浙江协助奕经。

道光皇帝是冒着全国士子的攻击,做出这个大胆的决定。他怕奕经战败,怕没有人能收拾残局。琦善可以在战败的时候,与英军进行和谈。其实说白了,就是在万一战败的情况下,让琦善代表大清去求饶。

可惜,琦善最终没能去成浙江,因为道光皇帝敢用他,奕经却不敢。像琦善这种二百年来,大清朝最著名的汉奸,奕经一旦使用,就注定会与琦善一样遗臭万年。另外,奕经在北京时,曾经奉命查抄了琦善的家,又参与审讯了琦善,已经跟琦善结下了深仇大恨,他绝不敢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与自己不共戴天的仇人。

大军出发了,带着没落的余辉,当朝阳照耀在将士的铠甲上时,映出的竟然是一片惨烈的霞光。没有人要求奕经大兵兜剿,也不需要片帆不回,只要能收复宁波,赶走这些侵略者,就已经是天大的战功了,可是奕经能办到吗?

台湾的鸡血

奕经走了,他奔赴了浙江前线,他有没有能力收复宁波,谁也没有底,至少现在看起来,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今的浙江,战事已经一塌糊涂了,刘韵珂困守着杭州,随时都有崩盘的可能,余步云只知道一味逃命,谁也不敢保证他会不会临阵投敌。裕谦已经自杀了,他是在绝望中自杀的,死时都没有留下一句话。颜伯焘花了数百万,只抵抗了三个小时,如今暂时降三级留任,谁都知道,他根本无力收复厦门。奕山坐镇广州,反而在维护中英之间的贸易,他根本不可能收复香港,只是在拖延时间。

天朝一步一步,朝着崩溃的方向去了,看似并不强大的英国侵略者,仅仅数千兵力,竟然会造成如此大的破坏力,连英军自己也没有想到。

就在道光皇帝以为战争失败已经无可挽回的时候,突然传来了台湾大捷的消息,这场战役的成绩实在是太大了,搞得道光皇帝很长时间,都不敢相信。

相比内陆各地,台湾由于孤悬海外,难以支援,所以在清朝前期,这个祖国最大的宝岛,一直没有得到清政府足够的重视。当年施琅大将军攻下台湾之后,康熙皇帝曾经一度想放弃这个宝岛,是施琅一再请愿,百般劝说,最终才保留了这个祖国的东南屏障。

在鸦片战争过后,由于西洋各国都是从海上侵蚀中国,所以台湾的位置就越来越重要了。到了晚清李鸿章时代,朝廷中关于海防塞防的大讨论愈演愈烈,曾一度引发淮军体系与湘军体系的相互攻讦。台湾和新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慈禧太后相继设立为行省,开始了大建设时代,刘铭传作为淮军第一名将,顺理成章成为了台湾首任巡抚。

这些都是后话,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台湾由于孤悬海外,难以支援,并不为道光皇帝所重视,驻守台湾的清军将领,也仅仅是一位台湾镇总兵——达洪阿。

谁能想到,就是靠这样单薄的兵力,达洪阿竟然打出了一场久违的大胜仗,打死的英军不算,光是生擒俘虏的,就达到了一百三十三人之多,清军几乎没有伤亡。

这场大捷让道光皇帝着实兴奋了许久,只是道光有些想不明白,这样的胜仗,为什么出现在兵微将寡的台湾,而不是防守严密的广州和镇海,这难道不奇怪吗?

道光皇帝仔细查看了达洪阿的捷报,他看不出这场胜仗的原因所在。达洪阿的奏折上说:

八月十五日,据淡水鸡笼口的官员们说,港口之外来了一艘英国军舰。十六日,他们对着二沙湾炮台开了两炮,打坏了兵房一间,我军无人伤亡。当时参将邱镇功在二沙湾一带安设大炮,对准英国的军舰轰击,曹谨、范学恒、王廷干等人,也赶到了三沙尾炮台,朝着英舰开炮。

洋人的船体比较坚固,只有八千斤和六千斤的大炮能够打中,当时我军把洋人战舰桅杆打断之后,洋人开始慌忙逃窜。谁想海浪突然骤起,战舰触礁沉没,洋人纷纷落水,死伤不计其数。

有的洋人爬上岸来,有的乘坐小舢板想逃跑。许长明、欧阳宝、陈连春、尤登和,这四个人驾船追了上去,抓获黑人三十一人,谢集成抓获黑人二十五人,杀了一人。郝芝是个百姓,他没有兵,带着自己家的家丁,生擒了黑人五人。当时有一个白人,不知是不是将领,他死在海里,臣没能打捞上来。

这时候,洋人驾着一支舢板向南逃窜,陈功、陈经邦等人追了上去,杀了一名白人将领,抓获黑人二十名。

第二天早上,有白人带着黑人坐着一支舢板靠岸,臣带人跟他们厮打,当场杀了两名白人,杀了十七个黑人,又抓获了九个黑人,夺了他们的大炮四门。后来在海边捞起二名白人的尸体,穿着一身红呢战甲,胸前画着一个八卦。另一个穿的比较普通,胸前刺着一朵莲花。他们胳膊腿上都有文身,莲花,大鸟,狮子等等。臣还打捞了大炮五门,火药不计其数。这一战,臣领军共杀死白人五人,红人五人,黑人二十二人,生擒黑人一百三十三人,还有一些文书资料。

按照达洪阿的说法,不但打了一场大胜仗,还生擒了一百多人。如果说胜仗可以造假的话,那么生擒洋人,却是绝对不能造假的。道光皇帝当即下令,重赏达洪阿。

道光赏赐达洪阿的圣旨还没有传到台湾的时候,又一场大捷传到了北京,又是台湾。这次达洪阿说:

上回臣抓获和捕杀了一百六十五个洋鬼子,这几天,又来了一艘大型军舰,这艘军舰开进港口的时候,本来挂着红旗,后来又换成白旗。臣知道洋人狡诈,于是将计就计,将大炮都藏在山上,士兵也都埋伏起来。洋人坐着一艘小船登岸了,据说是要赎回上次抓获的那些俘虏,每名一百元。

第二天,他们直扑二沙湾炮台,枪炮齐发,很是凶猛,我军开炮还击。许长明见有洋人登岸,开炮打死了两人,其他洋人都逃散了。本来臣想追击他们,但海上风浪太大,我军师船能力有限,于是没有追击。我军在岸上,发现了两名洋人的尸体。一个是白人,头戴黄金冠,胸前挂金丝带,金丝带尾部有十二个金丝坠,身上穿着红呢战甲,想来应该是前几天攻击我军的那个将领。另外一名黑人,头上戴着一个僧帽,身上穿着毡裤,看情形应该是个奴隶。

这场大胜仗一下子将道光皇帝的情绪调动了起来,可见英军并不可怕,怕的就是我军没有士气,将领没有锐气,说到底,还是勇气、信心和意志的关系。只要川藏陕甘的百战之师一到,浙江不难收复失地。这些洋人已经弃船登陆,难道在陆地上,十数万大军还不能围剿驻守宁波的几百人吗?

实际台湾的情况是:

1841年9月份的时候,英国一艘运输船纳尔不达号,在基隆附近遇到了飓风,它沉没了。船上的舰长,还有陆军第55团的17名士兵,70名印度水手,以及170名杂役,这些人被风浪送到了台湾。当台湾百姓在沙滩上发现他们的时候,他们已经奄奄一息了。百姓们随即将他们扭送官府请赏,达洪阿顺势炮制了这出台湾大捷。

在1842年3月,又有一艘运输船安音号,也在台湾遇到风浪触礁沉没,海员们也被台湾抓获,这一次是49人。

两次台湾大捷,实际都是飓风和暗礁的功劳,两艘运输船上的劳工,大部分被达洪阿抓获,后来被道光皇帝下令处死。

扬威将军奕经

不管台湾的胜仗是否属实,浙江的战事却必须由奕经来负责,他当然知道自己肩上背负着怎么样的重担。一旦反攻失败,英军就可以长驱直入攻击长江内地,甚至有可能直驱北京。一旦反攻失败,整个江南重镇都将不保,大清朝肯定会失去经济中心。一旦反攻失败,大清就会失去运河大动脉,南方的粮食无法北运,整个北方将陷入一片恐慌之中。

这一场反攻将决定大清朝的命运,成败在此一举。这就是扬威将军奕经,第一次领兵出征肩负的使命。

奕经是道光皇帝的侄子,乾隆皇帝的重孙,他的祖父成亲王永瑆,是大清著名的书法家,与刘罗锅、铁堡、翁方纲并称清朝四大书法家。乾隆皇帝设立储君的时候,也曾经考虑过永瑆。嘉庆皇帝继位之后,永瑆成为领班大军机,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月,但却为后世恭亲王奕进军机处,扫平了制度上的障碍。

奕经的父亲绵懿是永瑆的次子,只封到了多罗贝勒,一生并无多大的建树。但是绵懿的母亲却是十分的有名,乃是大清朝唯一的保和殿大学士傅恒的女儿,说起来绵懿还要管福康安大将军叫舅舅。

奕经就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他受他爷爷的影响,很小就表现出在书法和绘画方面的天赋,成为了道光朝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山水画,被当时称为一绝。

作为一名皇室成员,他的从政之路也比别人要坦荡的多,他先是以四品宗室充头等侍卫,后以宸苑卿转为内阁学士,再升任镶蓝旗满洲副都统,最后成为正蓝旗护军统领。

道光十年(1830年)时,浩罕国入侵新疆喀什噶尔,他也曾经跟随当时的扬威将军长龄出征新疆,以后由兵部、吏部、户部侍郎,外放黑龙江将军、盛京将军。很快,他就回到了北京,成为了工部尚书。

他在皇族里算是有过“统兵”的经验,但是时间都很短,往往是刚刚外放,就迅速回京,几乎不在外地停留。鸦片战争爆发后,他是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步军统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