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鸦片战争的正面与侧面2(微历史)
3841300000013

第13章 五虎闹浙东(3)

除了这些职位之外,他还兼任正黄旗满洲都统、崇文门监督、正红旗宗室总族长。

从他这份长长的履历中可以发现,他不但是统兵的将军(满洲都统),又是政府的要员(吏部尚书),还是税务官员(崇文门监督主要负责收税,是重要的税务部门),同时又在皇族当中担任重要角色(宗室族长)。说奕经此时圣眷正隆,应当是一点都不为过。

可惜,这一次不是吟诗作画,而是统兵打仗,这一点正好是他的软肋。如果不是所有的将领都败下阵来,奕经绝对不可能成为扬威将军。

奕经对自己的能力也有清醒的认识,他刚刚离开北京,就发布了一道求贤令。他在军营门口竖立了一个木柜,上面写着,凡是能够提供灭夷大计者,都可以将计策放在柜中,三天之内将逐一得到召见,有功之人将从重奖赏。

这一下,江南附近不得志的书生们闻风而动,纷纷献计献策。仅仅两个多月,就有高达四百多人陈述己见,这当中更有一百四十四人得到了奕经的重用。这些计策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有人建议投毒的,有人建议火攻的,还有建议对整个甬江进行污染的。总之,奕经来者不拒,把大量的闲杂人员留在了军营中。

由于奕经本人的偏好,所以他这个庞大的智囊团里,大部分都是过气的书生,最擅长的就是诗词歌赋,军营一时间俨然一个文艺沙龙,每天都是高谈阔论,时时都在畅谈古今。更有一些人员,以小钦差、小星使自居,贪污受贿,淫乱地方,坑蒙拐骗,连各省的提督总兵都不放在眼里,进见必须长跪,相见必称大人。至于底下的小县令们,更是被这些书生整得欲死不行,欲活不能。

据说负责接待的吴县,每次要供应80多席,一顿饭要花费上百元,稍不如意,这些人就摔盘子扔碗,辱骂县令,搞得整个苏州地区乌烟瘴气。

当然,在这些人当中,极个别人也是拥有真才实学的,比如江苏举人臧纡青,就是其中的一位。

臧纡青是江苏宿迁人,他与当初上奏严禁鸦片的黄爵滋是好友,据说黄爵滋的禁烟奏折,就是他与吴嘉宾、江开三个人深夜讨论的结果。可惜他本人命运曲折,多次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

鸦片战争爆发后,他曾经绘制了一幅海防图解,并为此图写了三万多字的释文,准备上报朝廷,陈述自己在海防方面的见解。宁波沦陷之后,他又在家乡江苏宿迁组织了上万人的团练,准备抵抗侵略者的入侵。

所以奕经成为扬威将军之后,首先想到了臧纡青,将他召入军营,倚为臂膀。奕经曾经想要给他谋个一官半职,却被臧纡青严辞拒绝。臧纡青只希望成为一名军师,辅佐奕经收复宁波和镇海。

臧纡青虽然出身普通,可是他的计策却十分大胆,他一共提了三项意见。

第一项,他要奕经杀了余步云。余步云是大清名将,却在这场战争中临阵脱逃,对士气的影响极大,只要拿余步云祭旗,处斩了这位著名将军,就能收到提振士气的作用。

第二项,臧纡青希望奕经重用林则徐,林则徐已经被派往河工效力,所以要上奏请求道光皇帝,把林则徐派来江苏,协助奕经抵抗英军。

第三项最为大胆,他要奕经把现有的军队就地解散,让他们分成数百支敌后游击队,分别潜伏在宁波、镇海和定海三城,不分日夜,不求日期,能杀则杀,战败就逃,遇船就烧,各自为战。一定要让英军风声鹤唳,惶惶不可终日,到了那个时候,再重新将这些游击队重新整合,大军进剿。

这三项建议在当时,可谓十分大胆。杀掉余步云,奕经的权力还没有这么大,不请旨、不会审,就想斩了大清第二号名将、太子太保、绘像紫光阁的余步云,纵然给奕经天大的胆子,他也不敢这么干。

至于召回林则徐,一来是林则徐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亲身经历过历次广东战事。二来也是想通过林则徐的名声,提振江南的士气。要知道当时全国舆论都认为,只有林则徐才能击败洋人,所以将这样的人放在身边,不管有没有实际作用,都会让士兵们充满勇气和信心。

可惜这一项,奕经也不敢采用。整个鸦片战争前期,奕经一直在道光皇帝的身边,他太清楚道光皇帝的心思了。道光皇帝一直固执地认为,如果不是林则徐处置失当,就不会引发这场战争,可以说道光皇帝对林则徐恨之入骨,现在请旨召回林则徐,难保不惹来道光皇帝的雷霆之怒。

另外,广州反攻时,奕山就使用过林则徐的计策,同样导致大败。如今还要使用林则徐,这不是摆明了让道光皇帝承认,他撤职查办林则徐,已经引来了全国士子的不满吗?奕经绝对不敢这么做。

最后一项,也就是臧纡青计策的关键点,将新来的生力军全部解散,潜伏在整个浙江,战不择地,人自为战,用游击队方式彻底搞乱英军的大后方,让英军人心惶惶。这条计策最厉害的地方,就是看到了与英军摆阵对攻,只能引来大败的结局,只有潜伏起来,才能保存有生力量,用持久战摧垮敌人的信心。

可惜这条计策奕经更加不敢用,这条计策对清军来讲,伤害同样巨大。首先,散兵游勇的方式,必定不会发生歼灭战。数百支游击队,每年政府大约要支付二百万两白银,大清的财政根本无力承担。

而且这种方式首先摧垮的,是清政府的信心。一旦这些游击队不能迅速取得战功,奕经就很有可能失去对这些小股部队的控制力,人各为战就会演变成人人保存实力,人人请赏,人不为战。

到那时候,奕经再想把这些游击队整合在一起,就会难上加难。一旦这些游击队有了各自的利益,各自为战也有可能变成互相为战,对清政府来说,这更是雪上加霜的事情。

奕经知道自己没有这样的组织才能,他绝不敢贸然将军队就地解散。可是,如果连臧纡青的计策都不能执行的话,这些智囊团里其他的计策,就更成了纸上谈兵。

这一仗到底应该怎么打?

百年过后,我们现在来审视臧纡青的计策,也没有任何可取之处,因为他没有看到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与英军的战斗当中,武器的差别才是战败的决定因素,要改变武器的技术和质量,并不是一挫而就的事情。

其实当时有一个人的计策是非常实用的,这个人就是隐居在湖南,晚清唯一的常胜将军——左宗棠。他提供了一个抵抗侵略者的办法,他说:

如今的英国十分富强,要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必须要作持久战的打算。大清的士兵,都是从各省征调,兵不习将,将不习兵,打海战征调的可能是陆军,打陆战往往使用的却是水勇,未战先溃已经成了习惯。

要想取胜的话,必须从基层做起,从军队体制上进行改变,各省的兵力由各省自己筹集,未战之前先要保证节省费用,用固守的方式来替代进攻。

要设立大量的渔屯,所谓渔屯,就是以打渔为业的士兵,战时为兵,闲是为民,认真操练,做持久战。这样既可以解决经费,也可以优化士兵的素质。

除了渔屯,还要设碉堡,优化水勇,训练亲兵,设立水寨,各省自己调发部队。再设立造船工厂,制造优质战舰,以大竹筏软帐子替代小火船。更改造船样式,将火药炮弹归各营士兵自己所有,兵勇一体叙功论赏,各地自己划疆防守,以守代攻。

同时与法国、荷兰、美国修好,从这些国家进口战守器械,海防图说等物,从根本上提高我军的战斗实力,这样才有可能赢得这场持久的战争。

可惜左宗棠当时只是一名不得志的举人,他隐居在湖南乡村里,没有出头的机会。奕经听不到这样的言论,即使听到了,也不可能率领十数万大军去从渔屯、船厂做起。

不过,奕经倒不急于开战,这一年的冬天十分寒冷,大雪封路,川、陕、甘的劲旅需要四个月才能抵达前线,战事由于天气原因,已经拖延下来了。

在这段时间里,奕经一边安排粮草后援,一边设立军需工厂。他也制造了许多新式武器,比如根据段永福要求,制造的五百杆“飞火铜枪”;根据林诰提供的样式,制作的八百门新式“缎炮”,用来装备新军。可惜这些武器只能算是抬枪鸟枪的改进品种,并不能击败英军的滑膛枪和野战炮。

战事无限期的拖延,急坏了刘韵珂,他是浙江巡抚,负责驻守杭州。现在的杭州正位于英军的炮火之下,随时都有覆巢的可能。奕经这种漫不经心的准备,让刘韵珂急火攻心。

刘韵珂不知道英军的意图,看起来英军也不想在冬天冒着刺骨的北风进攻。如果真是这样,一旦天气转暖,不等奕经准备好反攻,英军首先就会发起总攻,首当其冲的,就是自己驻守的杭州。如今整个江南,到处盛传英军将要侵入杭州湾,由海宁直取杭州,更让刘韵珂心急如焚。

刘韵珂虽然是浙江巡抚,但是他的出身很低,资历很浅,以往他绝不敢冒犯身为皇亲国戚的扬威将军。

如今为了满城的百姓,为了自己的命运,他不断地派人催促奕经进军。可是奕经始终推脱,说陕甘的劲旅还没有抵达,说军需物品也没有齐备。

终于有一天,刘韵珂受不了奕经的拖延观望,大着胆子,将奕经告到了道光那里。

要知道仅仅数月时间里,奕经已经花费了近二百万两白银,沿海各省开支也都超过上百万两。

奕经向道光皇帝再次申请二百万两白银,已经遭到道光皇帝的批驳,难道就这样一枪不响,坐吃山空?

奕经并不想拖延,他本身并没有从军的经历,也没有见过真正的大阵仗,突然这十数万雄师握在自己手里,面对的又是锐不可当的英国侵略者,他不敢轻易去尝试。他与前几位督抚将军不同,他的心里才是真正缺乏勇气。

五虎闹浙东

百无聊赖之际,奕经跑到了杭州的西湖关帝庙求签,竟然是一支上上签,签上有一句诗词,叫做“不遇虎头人一唤,全家谁保汝平安”。这一句话,一下子点醒了奕经,虎不是吃羊(洋)吗?看来收复宁波,击败洋人,全仗着一个虎字。

也就在这个时候,奕经做了一个梦,梦见宁波、镇海、定海三城里的洋人,突然全部死光了,一个都不剩。他把自己的梦境告诉了众人,恰好参赞大臣文蔚,也跟他在同一天时间做了一个同样的梦,怎么可能如此巧合,难道这就是天意?

奕经恍然大悟,他当即命令,清军反攻的时间定在道光二十二年(虎年),正月(寅月,也称为虎月),二十九日(虎日),晚上四更,大约是晚上一点到三点的时候(虎时),所有的士兵全部头戴虎皮帽(虎人),反攻的先锋由安义镇总兵段永福担当(段永福属虎)。

奕经把这叫做四寅佳期,五虎制敌。同时传令各营,加紧制造虎头帽,一人一顶。一时间,整个军营当中,到处充满了虎头兵。这些虎头帽的前面,是一张虎嘴,后面拖着一条小尾巴,与电影《神龙教》里的周星驰一模一样。

这时,川、陕、甘等地的劲旅经过四个月的跋涉,已经到达了前线,天时(四寅佳期)、地利(我军更熟悉地形)、人和(全部都是虎头人)三样全部具备,奕经鼓起了久违的勇气。

当时整个浙江的士兵,大约有十二三万,其中浙江原有的士兵大约三万人,外省调集的士兵和雇勇大约有九万人。但要用于防守浙江各地,再加上本地的乡勇不愿离乡参战,所以可以用于进攻的,只有三万人。这三万人当中,有二万人是乡勇,战斗力不强,一旦参战,可能会影响全军的战斗力。所以真正用于进攻的,有一万二千人。

这一万二千人并不能完全用于进攻,当中有六千人,需要协助各地的防守。安排如下:湖北援军二千人,一千人防守杭州,一千人防守海宁。江西援军二千人,一千人防守曹娥江以北,一千人负责守护粮草。安徽援军一千人,有六百人协助防守杭州。陕甘援军二千人,其中八百人负责驻守乍浦,另配二百名抬炮士兵,协助防守杭州。

真正用于进攻的:

四川援军一千六百人,其中包括勇悍的藏族士兵,由段永福指挥,负责进攻宁波。陕甘士兵一千二百人,由朱贵等人指挥,负责攻击镇海。

另有两千人,其中包括八百名勇猛异常的南京八旗子弟兵,由参赞大臣文蔚指挥,驻扎在慈裕县西北部的长溪岭;

河南援军一千名,外加二百名抬炮手,由奕经亲自指挥,驻扎在上虞县的东关镇;

在这大约六千名用于进攻的部队里,文蔚指挥的二千人,和奕经自己指挥的一千二百人,其实是专门负责在外围监视,一旦前锋打下了宁波,就驱兵杀入,负责抢功领赏。一旦前锋战败,这些人所处的位置进退自如,战败当然就要负责保护主帅逃跑。

所以,浙东反攻真正用于战斗的,是段永福指挥的一千六百人,和朱贵指挥的一千二百人。

谁都无法否认,浙东反攻的真正主力,只有二千八百人。所以以往历史学家在谈起奕经的用兵方略,觉得他十分胆怯,不敢将兵力付之一掷,去用人海战术瓦解英军。

实际纵观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虽然在一场战役里往往出动十数万兵力,双方大打攻防战,但实际上首批投入进攻的人数,都不会太多。每个将军都会把自己手里的士兵分为几个梯次,一步步试探对方的意图,在双方焦灼不下时,再不断加入生力军,确保战役的胜利。

所谓的十数万大军,并不是将所有士兵都铺在平原地带,冲锋号一吹,所有士兵全部冲锋。实际在战争的过程中,交战双方都会在沿线安排防守力量,去卡住每一个关隘,防止让对方钻空子。

这一点,可以从鸦片战争十年之后的太平天国战争中得到证明。当时曾国藩的湘军加上李鸿章的淮军,号称十数万,可真正用于攻打南京的,只有曾国荃的五万吉字营。就这五万人,实际首批冲入南京城的,也不超过一万人,而且还是分为十几个批次相继攻入,所以奕经的布置并没有失当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