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鸦片战争的正面与侧面2(微历史)
3841300000014

第14章 五虎闹浙东(4)

两军交战,用于冲锋的,通常只有一千多人,最多不超过三千人。何况反攻宁波和镇海,奕经的战术是里应外合,深夜偷袭,所以参战的人数,绝对要少之又少,但也要求精益求精。

在反攻宁波的部队里,奕经使用的正好是驻守在大小金川的藏族士兵,是整个军队里最勇猛的那些人。他们准备在宁波城内与英军展开巷战,当然人数不能太多,多了反而影响战斗力。

而反攻镇海的朱贵部队,也是曾经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的百战之师,人数虽少,却十分勇悍。

只有反攻定海的这一支部队,由于要渡海作战,奕经没有使用那些善于陆战的精兵,而是让已故总兵郑国鸿的儿子郑鼎臣(奕经是想利用郑鼎臣报仇心切),由他自己招募崇明、川沙、定海三处的水勇,从岱山发起火攻。

部队已经安排妥当了,现在剩下的工作就是内应。

按照前期的规划,光是宁波和镇海这两座城,已经埋伏了将近五千乡勇。其中宁波的内应工作由候补通判王寿笺负责,城内分十二处埋伏,共有一千四百余人,城外分为六个地点,埋伏八百六十人。镇海的内应工作由鄂云负责,在城内分五处埋伏六百二十人,城外分六处埋伏二千一百九十人。

除此以外,在宁波和镇海之间,还有张应云率领三千八百多人,携带着八百门缎炮,用于阻断两地之间的联系,同时攻击逃跑的英国军舰。

现在万事具备,只等佳期一到,就要发动全面反攻。当然还有一个消息是奕经不知道的,英军总司令璞鼎查,海军司令巴加,陆军司令郭富,这三个人都没有驻守在宁波和镇海。

其中璞鼎查在香港,巴加和郭富都在定海,他们一点都不知道清军要反攻。

经过了四个多月的准备,奕经终于把战事安排的头头是道,连他自己都没有料到,一支上上签和一个梦,可以带给自己这么大的信心和勇气,他没有忘记将这些部署上奏给道光皇帝。

奕经收到道光皇帝的批示得意忘了形,还在军营里设了一场“露布”大赛,预先让这些师爷们撰写捷报,共得到了30多篇,其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报捷高手,文章声情并茂、洋洋洒洒,堪称难得的佳作。

1842年3月10日夜里一点钟,经过了四个月的准备,这一天终于到了。

浙东反攻

宁波反攻

按着奕经的安排,负责总攻宁波的是大清名将,贵州安义镇总兵段永福,他的手里共有二千四百人,其中有战斗力偏弱的八百名乡勇,为了不影响冲锋时的战争力,段永福把这八百人安排在最后。剩下的一千六百人,分为三个梯队,首批入城的是驻守在大小金川的四百六十人,他们由守备王国英率领;随后是梁有才带领的九百人,第三队三百人由段永福亲自率领。

夜里一点钟,两声炮响之后,总攻开始了。由清军施放的四艘小火船出现在甬江之上,原本计划的是三百零六支火船,但由于官员们中饱私囊,只施放了四艘,不过不要紧,火船只是一个幌子。

当这四艘火船施放之后,英军立即警戒了起来,他们划出小艇将小火船拖到了岸边,严密注视着四周的动静。

关于本节内容中的兵力部署,主要参考奕经本人的奏折和《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一书。两部书籍中不同之处在于位于宁波和镇海之间,张应云率领的3900人。按照奕经的奏折,这三千多人属于壮勇,所以茅海建先生并没有把他们算在一万二千正规军当中,但实际上在浙东反攻中,壮勇也是一股相当大的力量,比如在段永福率领的前锋军里,第四梯队就是由游击张富率领的八百壮勇。可惜这些壮勇遇敌则溃,没能发挥他们的战斗力。

他们中了段永福声东击西之计,真正的反攻出现在西门和南门,当清军拿着手中的鸟枪攻击英国军舰之时,真正的主力已经攻向了西门和南门。

守城的英军由于人数太少,主动放弃了两座城门,退向了府衙。预先潜伏的内应立即打开了南门,清军第一梯队顺利进入城中。

像这样赚开大门的战役,藏兵们已经经历过无数次了,只要顺势冲进敌人的指挥部,这一场战役可以说是十拿九稳的。于是勇猛的藏兵们想都没想,就以最快的速度冲向了府衙,这里正是英军的陆军司令部所在地。

就在藏兵们冲到府衙门外的时候,他们遇到了一件奇怪的武器——地雷。当一声声轰鸣传来之际,大量士兵被炸得飞上了天,断臂断腿的不计其数。英军打开大门,一阵阵排枪施放过来,清军士兵应声倒地。

由于冲锋过猛,前面的士兵死伤惨重。当士兵们紧忙回头躲避枪弹时,又与后面冲上来的人撞在一起,整个街道挤成了一团,惨遭英军排枪射击。街市两边连个掩体都找不到,勇猛的藏兵们就这样倒在敌人的枪口之下。

之后英军更是拉来了野战炮,对着街道一阵猛轰,葡萄弹和铁筒弹像死神一样席卷了整个街道,这些头戴虎头帽的藏兵们,再也没能支撑下去,他们的尸体累积在街道上,以至于英军不得不清扫战场,才能继续推进野战炮。

这一切段永福都不知情,他眼看着藏兵们攻进了南门,于是带着手下去攻打西门。由于城内英军已经开始反攻,内应没能来及打开西门,段永福只能率领士兵们爬上城墙,翻墙入城。没想到西门城墙下,也是一片雷区,地雷声引来了英军的大举进攻,最终清军全部阵亡。

城外还有第四梯队的八百名乡勇,当英军赶到城外时,正好与这些壮勇迎头撞上,结果又是一通枪林弹雨,除了几个头目被炸死,所有乡勇一哄而散。

宁波这一战,伤亡惨重,虽然藏族士兵勇猛无敌,但他们直到看清洋人的面目时,才知道遇上了什么样的敌人。幻想中的肉搏战没有发生,反倒见识了敌人的地雷阵,段永福身受重伤,其他将领或死或伤,清军一败涂地。

镇海反攻

镇海的反攻与宁波类似,计划由都司刘天保率领士兵四百七十人为先锋,凌长星带领三百三十五人为第二梯队,朱贵率领五百二十五人为第三梯队,黄泰率领五百九十人为第四梯队,以火船为信号,在内应的引导之下,反攻镇海。

与宁波之战完全相同,原本计划有三百零九艘火船为诱饵,结果只施放了十只火船,也被英军的小船引导到岸边。

刘天保带领的前队冲到了西门外,结果城门大开,英军结队冲出县城,一排排密集的枪声响起,清军士兵应声而倒,刘天保身受重伤。第二梯队凌长星立即赶上接应,拿着手中的火枪与英军展开对攻,结果因为武器威力太过悬殊,战场变成了一边倒,清军很快不支,败下阵来。

最要命的是,总指挥朱贵率领的第三梯队,在黑夜当中迷了路,竟然没有赶到。

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之后,镇海反攻就这样失败了。

定海反攻

与另两战不同,定海之战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当时郑鼎臣召集的乡勇在岱山一带集结,准备分成数个批次前往定海。就在这时,英军复仇神号轮船在岱山一带侦察,发现了这支部队,于是复仇神号直接开炮轰击了两岸的炮台和沙船,陆军立即登陆,在轮船的支援之下,展开了进攻。

清军在阵亡三十多人之后,知道无力回天,于是放火烧掉了所有沙船,逃离了岱山。

大反攻失败了,清军总计阵亡约八百余人,重伤无数,所有劲旅全部一败涂地。英军的伤亡是,宁波一人死亡,数人受伤,镇海无伤亡。

死去的藏兵们可以瞑目了,因为他们的战果至少要比朱贵部队要更多一些。

但是反攻失败的代价并不仅仅如此,当海军司令巴加和陆军司令郭富闻讯赶到后,英军的反击就拉开了序幕。

3月13日,英军600人在轮船西索梯斯号的掩护之下,攻进了奉化,驻守在这里的余步云,已经连夜溃逃了。

3月15日,英军侦察得知慈谿是清军大本营时,当即决定发起进攻。陆军1203人乘坐着皇后号、复仇神号和费莱吉森号轮船溯流而上,攻向了慈谿,他们在这里遇到了朱贵部的强大阻击。

在浙东的大反攻中,朱贵一直感到十分窝火。段永福虽然打了败仗,至少潜入到了城中,不敢说是战斗到最后一人,也算是打到了最后一刻才败了下来。自己身为一方主帅,负责总攻镇海,竟然在深夜里迷了路,错过了反攻的最好时机。所以当英军抵达慈谿时,在这里驻防的朱贵,决定用一场血战,洗刷自己的耻辱。

下午三点,英军抵达了慈谿,由于县城三面环山,唯一的通道已经被清军炸毁,于是英军选择绕道攻击慈谿县城的北门。在城外的大宝山上,他们发现了朱贵部清军。

守在左侧的是刘天保部五百人,守在大宝山右侧的是朱贵部的四百人。战斗刚一开始,刘天保部的清军由于见识过英军的武器,立即败下阵来。但朱贵部不同,这一队清军展现了极强的战斗力,双方炮火此起彼伏,一直战斗到晚上,直到整个部队死伤遍地,朱贵和他的儿子朱昭南双双阵亡,这才败下阵来。

这一战,终于让英军见到了陕甘士兵的顽强。朱贵所部清军共四百人,阵亡三百四十多人,随部征战的乡勇也伤亡了近三百人,没有人逃跑,没有人后退,军官几乎死亡殆尽,共计有一名游击、三名守备、一名千总、四名把总、十名外委在这场战役中阵亡。

英军也付出了相对惨重的代价,死亡三人,受伤二十二人。朱贵也可以瞑目了,他洗刷了自己的耻辱,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当反攻失败的时候,负责增援的三支部队,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处在了英军的炮火威胁之下,如果再不逃命,恐怕就来不及了。

首先逃跑的是处在宁波和镇海之间的张应云部。当宁波反攻时,张应云一直待在军营里,只等段永福的好消息。突然宁波方向枪炮密集,显然是英军已经占了一定的优势(段永福部只带着刀),于是就有人催促张应云赶紧支援,没想到张大帅鸦片烟瘾发作,不能处理军情。

直到第二天中午,段永福带着残兵败将逃回,张应云才知道战败的事实,他犹豫不决,不知道是该引兵杀入,还是不放一枪一炮就逃跑,正好此时英军的战舰已经启动,沿江杀了过来。张应云再也没有犹豫,立即退兵。

与张应云相比,文蔚驻守在长溪岭,他没有后退,而是眼睁睁地看着朱贵部全体阵亡,没有一点办法,因为英军已经先一步,阻断了长溪岭和大宝山之间的交通。文蔚当然知道英军接下来,就要攻击这里,但他怕承担战败的责任,在五内俱焚当中,他算起了卦,突然有人传言英军已经攻到了长溪寺,他这才没有犹豫,立即逃往东关镇。(当时英军没有来,长溪寺是失火了。)

守在东关镇的奕经,也是心急如焚,他没有等来捷报,却目睹了满山的逃兵。他想撤退,却被臧纡青严词挽留了下来,苦苦地守了一夜。这一夜他心惊胆战,心情无法平复。当第二天他看到逃回的文蔚,立即下令全军撤往杭州,命令文蔚撤往绍兴,这个兵凶战危的地方,他一刻也不敢待了。

臧纡青走了,带着对奕经的失望,和对战争的绝望离开了军营,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后来鸦片战争结束后,奕经曾经送给他一个四品顶戴,被他拒绝了。他对奕经说,把这样的官帽戴在我的头上,难道我不会觉得丢人吗?再后来太平天国战争爆发,他在乡里组织团练,随同周天爵镇压太平军和捻军。他也曾经跟随曾国藩围攻桐城,兵败被太平军杀害。

在大反攻中,发生了两件有意思的小事。第一件是张应云的猴子兵。

张应云有一个计策,他要带着19只猴子上战场,用张应云的话说,这19只猴子其实是秘密武器。只要在猴子身上挂满鞭炮,让它们跳到英国军舰上,就可以点燃英军的火药库。这个计策非常有创意,可惜找不到方法把这些猴子送到英国军舰上。

大反攻失败之后,逃难的张应云并没有忘记这19只猴子,他派人把这些猴子送到了慈谿冯举人家中,结果英军打到了慈谿,县城里的百姓相继逃散,冯举人也跑了。英军占领慈谿倒是开仓放粮,分发给没有逃跑的百姓,但谁也不知道冯举人家里还有19只猴子,结果这些猴子因为无人照管,全部饿死在冯宅的前厅。

还有一件事,发生在主管招募乡勇的鄂云身上。据茅海建先生考证,鄂云当时是一名七品小官,直隶州知州,由于他的堂弟联芳是奕经身边的红人(奕经身边的六名小钦差之一),于是攀上了奕经这条大船,自称可以代为雇佣乡勇,潜伏于城内城外。大反攻开始之前,鄂云采用多报少支的方式,先后中吞军费达5631两,又谎报12000千文的捐款,竟然可以谋取一个四品官职。虽然事后被刘韵珂和吕贤基偶然发现,由江苏官员立案清查,但战争已经结束,他所招募的乡勇,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与反攻的要求天差地别,最终导致遇敌即溃的局面发生,不但引发了全局的溃败,也害惨了江南无数的家庭。

由此可知,整个反攻根本就是一场闹剧。有了鄂云这样的官吏,就不难理解六名小星使,为什么会为了领取费用而自相倾轧。也可以想象出本应筹备的一千二百二十五艘火船,为什么只施放了十四艘,由此可见这一百多名师爷,都是些怎么样的素质。

筹备了四个月,只坚持了四个小时,不但没能震慑英国侵略者,反而更大的打击了清军的士气,把整个江南腹地暴露在英军的炮火之中。如果这样的反攻不失败的话,反而成了一件咄咄怪事。

此战过后,道光皇帝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反攻了,大清的财政、军力、人员、士气全面受创,再也不可能扭转战局,天朝面临崩溃的边缘。

而且,英军已经在新加坡集结完毕,随着璞鼎查的再次返浙,更大的战事,已经注定要在江南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