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鸦片战争的正面与侧面2(微历史)
3841300000004

第4章 广州之战(4)

早上8点,英军抵达了越秀山的西侧,他们在这里架设大炮,与保极炮台和拱极炮台进行了对轰。因为没有海军协同作战,所以英军的十几门野战炮并没有引起守军的恐慌,战事显得比较焦灼,双方的轰炸持续了一个半小时,谁也没有后退。

最后由第49团袭击了炮台北侧的一个高地,而第18团迂回到了炮台的后方,占据了另外一个高地。由于清军不熟悉野战炮的作战特点,所以对高地没有进行殊死争夺。最终当三个火力点形成交叉火力之后,守军再也没有抵抗的力量,英军彻底摧毁了四方炮台,清军大溃,逃回到了城中。

英军拿下四方炮台之后,开始在这里架设大炮,与广州北城墙的炮台开始对攻。双方的距离较近,英军的野战炮,远没有巨舰大炮的威力,所以双方的对攻看起来势均力敌。但清军火炮的威力有限,英军所受的损失很小。就像英军自己描述的那样,清军的炮弹打在地上,溅了将军一身泥巴。

渐渐的,英军大炮的穿透力显现了出来,毕竟越秀山可以俯瞰整个广州,在英军持续有效的轰炸之下,所有的抵抗都显得没有意义。分歧最先从广州本地军队和外省军队之间产生。据王廷兰致曾望颜书记载,外省军队与广东军队之间发生了斗殴,接下来溃兵对逃难的百姓开始抢劫,指责逃难的百姓是汉奸。而损失最为惨重的是行商,成百上千的人在行商的家中抢夺财物,背着这些财物逃跑。各省军营相继闹饷哗变,广州城内秩序大乱,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杨芳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这一次挽救广州城的,是老天爷。

从25日中午开始,老天爷下了一场倾盆大雨,交战双方的大炮都哑了火,战事被迫停顿下来。虽然在越秀山的争夺战中,英军仅仅死了九人,但在整个英军当中,瘟疫再次爆发,上千人住院。

26日中午,雨停了,广州城里摇起了白旗,广州知府余保纯临危受命,充当了和谈的使者。

义律向余保纯表示,要想让英军退兵,也不是不可以,但必须要答应六个条件。

一、广州城里所有的官员和士兵,必须退到广州城外200里的地方;

二、限一周之内,交付英军六百万元赔款;

三、赔偿焚烧商馆和先前林则徐误烧的西班牙商船的损失;

四、清方如期交付赔款,英军可以退出虎门,逾期不交,每周加收一百万元利息;

五、以上各条必须由广州城内的所有大员集体签订;

六、奕山必须亲自与英军谈判。

奕山已经没有还价的余地了,除了亲自谈判这一条,其他的,他全部允可。广州如果失守,这里所有的官员,全部都要革职拿问。只有尽快答应义律的所有要求,才能保住广州城,保住这里所有的官员。

第二天一大早,就在越秀山上的英军准备进攻广州城的时候,余保纯带来了奕山的回复。

钦命靖逆将军奕山、参赞大臣隆文、参赞大臣杨芳、广州将军阿精阿、两广总督祁贡、广东巡抚怡良联衔通知广州知府余保纯,现在英国公使愿意罢兵停战,所有一切事宜,由广州知府余保纯妥善办理,不得推拖。

余保纯同时带来的,还有作为首付款的一百万元现银。义律没有过多强调与奕山的面对面谈判,他也知道这不太可能实现。两军对垒的情况下,奕山作为主帅,绝不可能把自己置入险地。义律接受了广州高官们对余保纯的授权。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授权,奕山并没有同意所有的条款,而是把这个黑锅直接扣在了余保纯的头上。一旦事情败露,奕山等人并不能逃脱责罚,但是余保纯却注定要被诛灭九族。

可怜的余保纯没有任何抗争的余地,因为广州城里的高官实在太多了,他谁也惹不起。在大清朝,有些黑锅必须由他来背。

和谈了,广州保住了,奕山带着所有的官员,离开了广州城,他们在离广州60里的金山寺安营扎寨。

这是一个很滑稽的现象,负责守城的将士们主动退到了城外,侵略者可以肆无忌惮地进驻广州。前来侵略的鬼子们,收到了保护费,反而负担起广州的秩序。而负责驻防的士兵们,在劫掠之后,也得以全身而退,不用卖命打仗了。

5月31日,仅仅过了四天时间,奕山就交付了六百万元,比义律的要求提前了两天。当然这些钱将集体摊派在行商的头上,官府只是提前垫付,回头还要找行商们报销的。说起对付这些商人,清政府的办法实在是太多了,不怕他们不交。

6月1日开始,英军从越秀山四方炮台一带撤出,一周之内,所有英军退出了广州,连带广州城外的虎门各炮台,也一并交还给清军,广州和平了。

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应付翘盼东南捷报的道光皇帝。奕山万般无奈之下,编造了一个华丽的谎言,他说:

自从洋人驶入内河以来,已经在广州南面排列多艘战舰,控制了广州的天险,东西两路,我军再无险要可守。北路越秀山也被洋人所占据,洋人俯瞰城中,从初五开始,我军奋力抵挡。无奈汉奸假扮水手混入我军草船附近,纵火将我军柴草焚烧过半,又从陆地抄袭我军后方,我军三面受敌,河道梗塞,文报难通。

(奕山在这里,将英军已经包围广州的实情进行了上报。)

奴才在广州城里坚守多日,由于百姓惊恐,新城居民相继逃散到老城当中,民心动摇,形势已经不堪设想。广州是省城重地,稍有差池,各地匪徒必会乘机峰起,我军若在郊外用兵,自然可以诱敌深入,但广州省城绝无弃守的道理,奴才一身责任,决定与省城共存亡。

初七这一天,省城居民纷纷请愿,叩请保全全城百姓。

(奕山隐瞒了自己退出广州的事实,但他强调了广州城内的窘境,希图用百姓来打动道光皇帝。)

据守城兵丁报,有洋人在城外招手,以手指天指心,像是有话要说。于是请来翻译,才知道这些洋人要请命。原来此次打仗,英国商人因为货物不能流通,已经负债累累,所以请奴才向皇上请命,只求追讨商欠,准许通商,他们就立即退出虎门,缴还各炮台,绝不敢再行滋扰。

(在这个杜撰的故事里,奕山强调了英军的要求,他指出英军的军事实力十分强大,战争难以取胜,但英军的要求也很低,只求恢复通商。)

奴才等通盘筹划,虎门天险已失,内河无险可凭,全城百万生灵,与其打仗胜败难测,不如准许通商,以保省城。现在广东一省,关税每年不下三百万两,如果战事持久,损失将非常浩大。奴才命余保纯妥善办理,先准英国通商,一旦军舰退出,汉奸解散,我军阻塞江面,重建炮台,增添大炮,洋人要是再敢挑衅,立即停止通商,大兵进剿。

(其实奕山已经同意了通商,他把自己面临的情况汇报给道光皇帝,实际已经指出了军事绝不可能成功,除了同意英军的要求,军事方面已无出路。)

道光皇帝终于明白了广州的情况,他终于知道,所谓的剿灭英夷,只是自己一厢情愿,实际大清朝并没有剿灭英夷的手段。道光皇帝并没有被奕山满篇的谎言误导,他已从各个渠道,得到了战事的反馈。

七省进兵也罢,巨额军费也罢,最强阵容也罢,所有的一切,竟然都换不回哪怕一次胜利。

他站在紫禁城的屋檐下,日夜企盼的捷报,永远也不可能出现了。他明明知道奕山在骗他,明明知道奕山犯了欺君之罪,但他却不能再追究奕山的责任。如果拆穿奕山的谎言,就意味着要与英军决一死战,就意味着必须重新派人前往征剿,可是重新派人的话,能取得战事的胜利吗?

他终于明白,失守广州的责任,其实是他自己的。他只能独自咽下这枚苦果。他对奕山说:

朕不跟这些洋人计较,朕相信,你一定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三元里抗英

按照奕山的想法,和约签订了,赔款也已经支付了,但是洋人会退兵吗?奕山的心里一点底也没有。万一义律不守诺言,拒不退出广州城的话,那自己被斩首示众、遗臭万年、抄家灭族,都将是铁板钉钉的事。

自己竟然会去相信桀骜不驯的洋鬼子,去主动交出巨额的赔款,再领着数万军队让出广州城,此事如果传扬出去,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史书将如何记载自己的所作所为呢?

奕山对自己的命运,连想都不敢想,他这一次决策,甚至连赌博都算不上。英军已经箭在弦上,广州随时都有可能覆灭,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指望这些凶狠残暴的侵略者自己放下手中的武器。

可是他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不能回头。抵抗也是城破人亡,不抵抗也是城破人亡,错也罢,对也罢,历史并没有给他第二个选择,或者,不抵抗还有一线生机。

5月28日,也就是在第二天,他紧忙发布了一则公告:

现在战争结束了,恐怕各处官兵、乡勇、水勇等人并不知情,特发布本公告:

从今日起,所有人员在各营驻防,不准外出,不准生事查拿汉奸。如果遇到洋人上岸,不许拘拿,如果胆敢违抗军令,随意抓捕洋人,按军法治罪。

奕山除了担心洋人不守诺言之外,他更怕发生意外事件。他怕乡勇们为了邀功,去制造什么暴乱,如果真发生这样的事情,自己又该如何去面对?总之在英军退出广州之前,一切都充满了变数,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候,任何一点小小意外,都有可能前功尽弃。

他想的一点也没错,意外事件还真的发生了。

5月29日,由于战事已经停止,驻守在越秀山的一部分英军,撤到了城北双山寺休息,在这里,他们发现了一件有意思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棺材。

中国人讲究叶落归根,外地人在广东过世后,会将尸体装在棺材里,运回家乡埋葬。双山寺里的这些棺材都是还没来及运走,暂时停放在寺庙里的。

英国士兵十分好奇,他们打开了棺材,想看看里面究竟藏的是什么。

对当地百姓来讲,这种行为实在无法接受,这些畜生竟然“开棺戳尸,挖人坑墓”,简直就是禽兽不如。

还有一件事,让当地百姓十分愤怒,英国陆军完成集结的时候,是5月24日,当时英军规定每人携带两天的粮食,也就是说,到了5月26日的时候,英军断粮了。

于是很多英军开始在当地征粮,据说他们也付了银元,因为与当地百姓语言不通,所以这就不能不被理解为抢劫了。英军认为自己只是强买强卖,老百姓认为这就是抢劫。

更为可恨的是,由于英军饮食习惯的原因,他们抢的不是蔬菜粮食,而是中国百姓的命根子——耕地使用的牛。

英军与清军的战争,老百姓并不关心,也没有能力去插手。但如果这些像畜生一样的鬼子,抢了百姓的生活用品,那就会激起这些百姓的愤怒。

当然事情还远不止此,更恶劣的行为发生了。

在中国的儒家传统里,奸淫妇女属于罪大恶极的一类,同样是在5月29日,这种罪大恶极的事情也发生了。英军10余人在三元里的东华里,“恣意调戏”了村民韦绍光的妻子李喜。

(由于中英文化背景不同,所谓的恣意调戏也许并不是特指强奸案,李喜也许并没有被强奸。但在10年后港督德庇时的报告里,承认了有部分印度士兵强奸过三元里的妇女。所以,虽然三元里抗英时所说的李喜案不一定发生过,强奸案却是真实存在的。)

英军这所有的暴行,激起了三元里百姓的愤慨,他们奔走相告,痛斥侵略者的禽兽行为,于是有数个地方基层社团参与了这个事件。

一个是韦绍光本人,据说韦绍光是当地会党的领袖,按现在的说法,他是黑社会的大哥大,现在他的老婆被英军调戏了,所以他率先带领会党参与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