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鸦片战争的正面与侧面2(微历史)
3841300000005

第5章 广州之战(5)

在中国古代,乡绅的作用是相当大的,他们负责基层百姓与政府之间的勾通。即便是在英国的殖民地香港,太平绅士也还是在上百年里,充当着百姓与政府的协调员。三元里当地“社学”的骨干何玉成,就参与了这次事件。

作为一名乡绅,维持地方治安本来就是他的义务和责任,英军的禽兽行为,必然会有当地百姓告到他的面前,维护百姓的利益,他是义不容辞的。

还有一位是水勇的头目林祥增,由于水勇在鸦片战争当中扮演的角色,他对英军恨之入骨。如今英军侵入了他的家乡,“开棺戳尸”,扰乱乡里,强奸妇女,横行不法,自然会激起他的义愤填膺。

最后一位叫邓彰贤,他的身后是响应官府而创办的地方团练组织。团练是乡村里的民兵组织,也就是乡村自卫队。这一组织从周朝一直延续到了现代,在近代抵抗侵略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元里发生这么重大的事件,团练当然不能坐视不管。

5月30日,广州城外一百零三乡的百姓共五千余人,在各种地下组织的领导下,聚拢在一起,逼近了越秀山的四方炮台。

驻守在这里的英军陆军司令郭富,发现在离四方炮台约三四里的白云山一带,有大批的非正规军集结。他本能的认为,这是一场针对英军的行动,于是亲自率领第二十六团、马德拉斯步兵第三十七团、第四十九团的三个连,以及部分孟加拉志愿军,冲下了越秀山。

当郭富赶到白云山时,发现这里刚刚集结的非正规军,其实是一些当地的百姓。这些百姓看到英军之后,一哄而散,地上满是散落的木棒、长矛、锄头和茶杯。

于是郭富带领英军撤退,就在他们已经撤退了一段路程时,刚才一哄而散的百姓们,重新开始集结。郭富只得再次带领英军“追击”,事情跟刚才的如出一辙,百姓再次一哄而散。

这事整的郭富也很无奈,按照英国政府的要求,英军不允许与当地百姓发生矛盾,更不允许有滥杀百姓的行为。可是广州这些民兵组织,民不民,兵不兵,闲时为民,战时为兵,英军聚则百姓散,英军撤则民兵聚,既不能不加理会,也不能认真攻剿,实在令郭富头痛不已。既然现在大批民兵已经在炮台四周集结,不驱散的话,也会威胁到英军的安全。

就在郭富有些犹豫不决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当英军准备再次“追击”民兵的时候,突然之间,天降倾盆暴雨,所有的道路都变得十分泥泞,英军的大部分火器被大雨浇灭,已经无法使用了。郭富再也不敢停留,他立即率领英军撤回了四方炮台。

回到四方炮台之后,他清点人数,发现少了第三十七团的第三连。这一次,郭富大惊失色,紧急组织了两个连,携带不怕进水的雷击枪,去搜寻失踪的第三连。

此时此刻,第三连已经被五千多百姓围在了一块泥泞的稻田当中,由于火枪被雨水打湿,无法继续使用,他们只能拿着刺刀与这些百姓对攻。

他们没有想到,百姓的武器当中恰恰装备了对付刺刀的利器——钩镰枪。只要被乡民用钩镰枪拖出阵列,那他就会被老百姓乱棍打死。这正是道光皇帝、林则徐、杨芳等人期盼已久的那一幕——两军武器均等的近身肉搏。谁会想到一场倾盆大雨,会将作战双方的武器拖到同一级别。

当郭富带着两个水兵连赶到的时候,已经有7名英军士兵被百姓活活打死,更有20多人被打成了重伤。

郭富一声令下,英军用雷击枪向百姓扫射,百姓一哄而散。

这一战,英军被打死7人,约30人受伤。百姓死亡28人,80人受伤,这些百姓主要是被水兵连的雷击枪所伤。

5月31日清晨,受到前一天“大胜”的鼓舞,更有一万多名义民聚集在四方炮台的周围,准备抢夺英军阵地。郭富紧急叫来广州知府余保纯,声称再不停止这种敌对行为,英军将撕毁停战协定,重新开战。

余保纯立即向祁贡建议,调派新到的福建水勇,协助义民抓拿义律,然后挟持为人质,逼迫英军就范。

像这样的建议,奕山无论如何也不敢答应,他太清楚民众的实力了,也知道再次对峙,将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最后余保纯在祁贡的指示之下,前往劝导义民,告知乡民广州已经跟英军达成了停战协定,请义民解除武器,返回各乡。于是这些义民在一片哄笑当中,离开了四方炮台。

一场暴雨抵消了双方之间的强弱之势,使得英军的武器没能发挥应有的威力,也使这场本应悬殊的战斗,变成了势均力敌。

三元里大捷了,是老百姓击败了英国侵略者。从广州到北京,全国都在传说着这段传奇。的确,相比于定海和虎门,三元里在一场瓢泼大雨之后,确实给英国侵略者以重创,但是这样的“重创”并不足以击败侵略者,也根本不可能改变战争的结局。

如果不是这场大雨,如果这场大雨没有将双方的武器拉到同一级别,结果很有可能是义民遭受重创。可是,没有人去认真思考,人们更乐于去幻想由此而产生的战争演变。

人们津津乐道着各种各样的版本,三元里传说被渐渐放大,不胫而走。英军死亡人数随之直线上升,10人、100人、200余人、300余人,一直到748人。斩杀的英国军官也越来越高级,甚至传说击毙了英国海军总司令伯麦。(此时伯麦在印度。)

人们在相互传播着,如果不是余保纯的劝说,如果不是余保纯这个大汉奸,或许老百姓可以赶走英国侵略者,或许可以收复四方炮台,或许老百姓可以拿着手中的锄头,将坚船利炮的英国鬼子赶回英国,即便是将鬼子就地全歼,也不是不能想象。

鸦片战争的失败,不是因为武器不行,而是官兵无用。百姓把余保纯和广州的官员都描绘成无能之辈,慢慢的,三元里变成了一个神话,就像林则徐变成神话一样,被民间代代相传。

这是一个在近代百年当中不灭的神话。其中所传递的信息非常耐人寻味,以至于后世发生的义和团、红灯照当中,都可以找到三元里的影子。

三元里神话,不但严重误导着官僚阶级,误导着老百姓,更误导了后世的咸丰皇帝,间接导致了二次鸦片战争时火烧圆明园的悲惨结局。可是民间依然热衷于官兵无用论、百姓制敌论、全民皆兵论、坚壁清野论,一时间这些论调甚嚣尘上登峰造极,形成了近代百年抗击侵略的主流舆论。

所有的社会阶层,所有的有识之士,都曾在这些舆论的强大攻势之下,忘记了脚踏实地发奋图强,忘记了立足发展实业救国。中华民族就这样,在传说和神话里,被误导了上百年,失去了发展的最佳时机。

不管怎么说,三元里抗英,并没有破坏奕山的计划,义律还是退兵了,奕山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义律下岗

英军退出了广州,回到了香港。按照义律的想法,接下来,他应该率军北上去攻打厦门。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此时的英国远征军,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定海的那一幕在香港重新上演,疟疾成了英军最大的敌人。

一个小小的伤口,就可以引起全身的溃烂,有一个人拉肚子,结果就是整个连队的士兵,成批成批地死去。病员超过了一千多人,连海军指挥官辛好士也因为疾病而死。

马德拉斯土著步兵第37团,每6个人当中,有5个人病倒,只有1个人可以参加战斗。整个英军共有18名军官,其中15人重病,1人病死,只有一个人勉强能够参与指挥。英国人把这糟糕的情况归结于中国人的卫生习惯,可是中国人却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得悠然自得。

7月21日,英军好不容易从疾病当中缓过劲来,准备扬帆启航前往厦门,一场可怕的台风袭击了香港岛,英国战舰大面积受损,义律只得再次推迟进攻厦门的时间。

7月24日,英军修补了军舰之后,又一场更为凶猛的台风,再次袭击了香港岛,整个香港几乎被这场台风摧毁。有6艘英国战舰沉没,5艘船被摧毁,22艘战舰受到了巨大的损伤,根本无法启航。

义律本人更惨,他和海军司令伯麦乘坐的路易莎号战舰被台风直接摧毁,这艘战舰最终沉没,义律和伯麦带着20人泅水爬到了一个小岛上,被岛上的土著人抓捕。

土著人显然并不关心这场战争,他们不知道义律是谁,所以没有把他送交奕山。义律与土著人经过讨价还价,从1000元最终上涨到3400元,最终土著人将义律送回了澳门。

如果土著人把义律等人送到广州,他们可以得到17万元的巨额赏金,并且有两个人将获得四品顶戴,相当于当上了市长。可惜他们对中英战争知道的实在太少了,只拿到了赏金的一个零头。

当义律和伯麦费了好大的劲,终于返回澳门之后,他们得知了一个更惨的噩耗,他们两个人被双双撤职,原因与琦善一样,擅自签订《穿鼻草约》。

巴麦尊终于忍受不了义律了。他对义律说了一句非常结实的话,他说,你把我的命令,当成了废纸,去迁就中国人的面子。你凭着脑子里的想象去处理国家大事,对英国的利益连理都没理。

巴麦尊和义律最大的分歧是香港岛,巴麦尊认为,定海才是英军最需要的岛屿,而不是那个只长石头的小岛香港。就算清政府不能完全割让定海,也必须在履行完条约之后再放弃。可是现在呢,琦善跟义律说了几句好话,义律就放弃了定海。

放弃了定海还不算,香港还要向清政府缴税。这个只长石头的小岛,也并不是完全属于英国,其情况类似澳门。也可以说,香港的主权还是中国的,哪一天大清皇帝不想出租了,英国人也没有借口赖着不走。

另外还有赔款,巴麦尊死活也想不通,义律只收了六百万元。没有军费,没有商欠,甚至连鸦片赔款都不够,就这么匆匆忙忙地撤军了。明明英军获得了重大胜利,义律却只要求了最少的条款,至于最惠国待遇和协定关税之类的内容,义律压根儿就没有提及。

最可气的是,即便是如此寒酸的一个条约,竟然也没有获得道光皇帝的允许,所谓的钦差大臣琦善根本就没有签字,对清政府来讲,随时都可以毁约,因为没有人跟义律签订过什么,也从来没有获得皇帝的认可,英国军队劳师远征,得到的结果,只是一个一厢情愿的想法。

巴麦尊已经无法忍受义律了,连英国女王也无法忍受义律。女王对她的亲戚说:

中国的事让我很生气,巴麦尊也觉得很丢人。义律满脑子都是一些奇怪的想法,他的所有举动简直不可思议。他完全可以跟中国签订条约,可他却不这么做,他一直在尝试着,去取得最低的条件,他对巴麦尊的训令,连理都不理。

整个英国远征军对义律也十分痛恨,根源是义律主动放弃定海的做法。明明英军已经占领了定海,已经实际统治了定海,义律却在最关键的时候主动撤退了。义律还要求英国商人向海关缴税,还主动要求中国海关检查鸦片,甚至要求广州政府去查收走私品。广州明明可以占领了,又是义律,又是主动撤退。

英军士兵们认为,自己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占领的地区,总是被义律轻而易举地放弃。每次英军获得优势,可以获得胜利的时候,又都是义律下令停止进攻。

从英国的角度出发的话,那么义律就是一名典型的英奸。

义律觉得很委屈,他说:我知道很多人都在指责我,也许我太关照中国人了。但是你们要知道,中国人是个无助的、友好的民族,只有关照他们才能让英国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义律被撤职了,鸦片战争的第一阶段,也因此宣告结束。义律完成了他在中国的使命,他启程回国了。

对于义律这个人,我们有时候很难去下定义,也许他一直在维护着中国的利益,也许他也在充当着侵略者的角色。不管怎么说,他所有的做法,没有得到英国人的认同,也同样没有获得中国人的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