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内向性格能量书
3841400000020

第20章 内向者广阔的心灵空间(1)

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繁杂的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

精力集中,不受外界信息干扰

看一下我们身边的事物,各种信息通过电视、网络、杂志等所有媒体波涛汹涌般向我们涌来,信息化社会的飞速进步让人瞠目结舌,信息产生信息,永无止境。

为了驾驭各种信息,关键是自己要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取舍标准判断,要清楚自己需要的东西和不需要的东西,符合自己兴趣和不适合自己的东西。

对信息有高度敏感度的外向者,对周围事物感官异常敏锐,他们可以捕捉所有信息,如果他们能够很好地整理分析来自各个领域的信息,那么也许可以如鱼得水。然而,事实是很多人被大量的信息压倒,不知如何对信息整理分析,进退不得最终导致被迫放弃。

这时,不善于在周围铺开信息搜索引擎的内向者恐怕很难掌握最新信息,但是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不被外界干扰。

外向者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被接踵而来的新的富有魅力的信息刺激或者吸引,被搞得眼花缭乱,不能聚精会神关注一件事情,这些人可能较内向者走在时代的最前端,但是结果并不一定就是成功。

内向者由于捕捉周围动态的灵敏度比较低,所以不会被信息搅乱自己的心境,那么最新的信息对内向者影响较小,因为他们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内向者会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在一个问题上,完全钻到里面去。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尤其对于难以理解的问题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固然含有天资因素,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个技术问题,是能够通过实践而获得的。

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天才,首先是注意力。”内向者如果想把自己的这种优势发挥到极致,还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训练来获得。那么,训练自己集中力、提高自己专心致志素质的方法有哪些呢?

方法一:运用积极目标的力量

这种方法的含义是什么?就是当你给自己设定了一个要自觉提高自己注意力和专心能力的目标时,你就会发现,你在非常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这种能力有了迅速的发展和变化。要在训练中完成这个进步。要有一个目标,就是从现在开始比过去善于集中注意力。不论做任何事情,一旦进入,能够迅速地不受干扰。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你今天如果对自己有这个要求,我要在高度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将这一讲的内容基本上一次都记忆下来。当你有了这样一个训练目标时,你的注意力本身就会高度集中,你就会排除干扰。

方法二:培养对专心素质的兴趣

有了这种兴趣,就会给自己设置很多训练的科目,训练的方式,训练的手段。也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注意力集中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方法三:要有对专心素质的自信

不要受自己和他人的不良暗示。内向者本身就比较善于集中注意力,只要对自己有超越自己的自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具备迅速提高注意力集中的能力,能够掌握专心这样一种方法,就能具备这种素质。只要下定决心,不受干扰,排除干扰,肯定可以做到高度的注意力集中。

方法四:善于排除外界干扰

要在排除干扰中训练排除干扰的能力。毛泽东在年轻的时候为了训练自己注意力集中的能力,曾经给自己立下这样一个训练科目,到城门洞里、车水马龙之处读书。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训练自己的抗干扰能力。一些优秀的军事家在炮火连天的情况下,依然能够非常沉着、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在指挥中心判断战略战术的选择和取向。

生死的危险就悬在头上,可是还要能够排除这种危险对自己的干扰,来判断军事上如何部署。这种抗拒环境干扰的能力,需要训练。

方法五:善于排除内心的干扰

在这里要排除的不是环境的干扰,而是内心的干扰。内向者可能会羡慕外向者接受信息的速度之快,内心可能有一种骚动,有一种干扰自己的情绪活动。对各种各样的情绪活动,要善于将它们放下来,予以排除。如果想要成功,就要具备这种事到临头能够集中自己注意力的素质和能力,善于在各种环境中不但能够排除环境的干扰,同时能够排除自己内心的干扰。

方法六:清理大脑

大脑是一个容器,里面堆放着很多东西,内向者要将在自己心头此时此刻活动的各种无关的情绪、思绪和信息收掉,腾出一些空间给新事物。

内向者针对一件事情可以从各种角度进行分析,扎实稳步地推进工作取得进展,这种能力是无价之宝。

其实,无论何时何地何种事情,每个人都需要暂时与外界隔绝,集中精力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为了在现代喧嚣社会中顽强且更好地生存,内向者特有的集中精力能力简直是无价之宝,也是每个人值得学习的地方。

独处能力让内向者摆脱外界干扰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遭遇都是独一无二的,尽管构成人体的基本因素相同,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很奇妙地自成一格,绝不与人雷同。要想迈向成熟,我们首先得了解并接受这个事实,因为这便是我们与他人沟通的基础。除非我们真正把他人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正如我们本身的情形一样,否则,我们很难与他们建立起真正有意义的关系来。

相对于每个个体而言,与人沟通和独处都是精神必需、二者缺一不可。只是,在这个重人情、经济发展迅速的社会中,人际交往显得至关重要,独处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其实每天抽出时间独处,有利于更进一步认识自己;要打破习惯的束缚;发现生活中什么东西最能让我们感到满足,用热忱及兴奋去追求。

社会学家戴维·里斯曼1950年在《孤独的人群》一书中提出,美国文化中的“自我”概念正在经历从“内向性”向“他向性”的转变。然而他没有预料到的是,后来的技术发展将会把“他向性”推向怎样的一个新高潮。心理学家谢里·特尔克对四百多名被调查者做了社会化媒体和手机使用习惯的访谈,她得出的结论是一种表演性文化正在形成,其中叙述性和分析性的自我思考越来越少见。这种文化去除了戈夫曼对“前台”“后台”状态的区分,所有时刻都是“前台”,甚至于“你的心理状态也是一种表演”。

内在的自我在丧失独处能力以后倾向于彻底消失,剩下的只有不同的外在的自我。在一个新的层面上,谢里·特尔克给美国人重新贴上了“孤独的大众”的标签。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做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精神灾难。

独处的能力并非人人都具有。一个能够让自己独处,或者说善于让自己独处,并能够在独处中找到宁静、充实的人,是一个找到自我的人。这样的人更能摆脱外界的干扰,进一步接近自己的目标。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繁杂的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论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所以需要独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内在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