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把孩子的缺点变为优点
3842300000023

第23章 让孩子远离“心魔”的吞噬(2)

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和纠正,是消除孩子抑郁症的最好方法。

3.帮助孩子解除青春期焦虑症的困扰

当青春期的孩子对环境敏感、多虑、缺乏自信,甚至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恐慌不安、担心害怕时,父母必须给孩子以特别的关注,帮孩子解除青春期的困惑与疑虑。

于娟,女,18岁,西安市某中师学生。她不爱活动,不喜欢热闹,胆怯害羞,但好胜心极强。上小学时,担任班长,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对未来充满幻想,一直想着长大后当一名作家,描绘多姿多彩的世界。14岁时考入市重点中学,远离家乡,住校学习。由于感情脆弱、思乡心切,加之学习紧张和城乡同学间关系不和谐,她开始产生一定的心理困扰。后来与同宿舍好友的友谊破裂了,这使她更增添了孤独的情感和茫然。从那时起,她就经常失眠。

初中毕业后于娟考上了中师,但这不是她的最初愿望。由于成就欲的作用,她在一度苦恼中燃起了竞争之心和幻想之火。她想成为班上的佼佼者,又想当明星,又想当企业家。这种想入非非经常使她激动得出汗,似乎想大刀阔斧地干一番事业。但由于她缺乏勇气、信心和努力,对结果也不敢抱有幻想,产生了彷徨和怀疑,心理冲突严重,甚至引起了生理反应,如多汗、呼吸急促、肌肉紧张、头昏、恶心、手脚发冷等。

随着年龄增长,于娟不敢再去作更多的幻想了。但仍经常失眠,控制不住自己的胡思乱想。

她觉得自己是个矛盾体。她特别喜欢找人谈心,但内心却空空荡荡。学习喜欢走神。她既自卑又自傲,当受到别人冷落时简直受不了。在学校她遭受失眠之苦,一回到家就睡大觉,什么也不想,舒服极了。与人谈话,把心中的苦闷倾吐出来,感到心情不错,以前的痛苦没有了,然而好景不长,过一段时间,老毛病又犯了,无法摆脱烦躁、苦闷。

于娟所患的是焦虑症,这是一种无明确对象,也无法摆脱的焦虑状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论躯体病还是情感疾病,都能出现或造成某些烦恼,而以烦恼本身为特点的疾病称焦虑性疾病。它们和“正常烦恼”非常接近。毕竟烦恼是人们正常的情绪反应。因为有些人烦恼多些,有些人少些,所以一个人异乎寻常的烦恼,在其他人看来可能并不是病态。烦恼性疾病也不是全然相同的,虽然它有各种不同的类型,但全都有焦虑的症状,而且是这类疾病的重要内容。

焦虑是所有人都经历过的一种正常反应或感觉。所有的人都会因烦恼出现焦虑。焦虑这种感觉既有强烈恐惧感和最坏预兆的心理成分,也有身体出现的反应,例如,脉搏加快、心跳、手出汗、感觉肌肉无力、喉咙发干、头晕,有时还有胸痛和呼吸困难。

焦虑是心理威胁的正常反应,当威胁一旦过去,焦虑也就消失了。恐怖也是如此,威胁过去恐怖随即消失。但有时焦虑长期存在,尤其是威胁没有完全结束时可以见到这种情况。比如一个孩子担心他的考试,考试结束后也不能完全轻松、愉快起来,他还要等待结果,这样焦虑就延长了,直到考试结果公布。

焦虑症的临床反映可分为急性形式(或称惊恐发作)和慢性形式(或称广泛性焦虑症)两种情况。在身体方面,急性焦虑是以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为典型症状,有大祸临头、死之将至之感,伴有明显的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头晕目眩,还可能有出汗、发抖、腹痛等症状。急性焦虑发作后虚弱无力,但情绪体验不明显。慢性焦虑,这种症状较为常见,表现为持续性紧张不安,学习、活动时心烦意乱,记忆和思维受阻,交往紧张,遇事惊慌,容易往坏处设想。

急性焦虑症患者经常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内心紧张、焦虑,有难以忍受的不适感,有透不过气的窒息之感。慢性焦虑症患者常有恐惧性预感,终日紧张、心烦意乱、坐卧不宁,预感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幸;对自己的健康忧虑重重,对身体的微小不适产生过分的敏感;有疑病观念,注意力难以集中,工作困难。

1

青春期焦虑症会严重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长期处于焦虑状态,还会诱发神经衰弱症,因此必须及时予以合理治疗。一般是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药物治疗。

(1)帮助孩子恢复自信是治疗焦虑症的必要前提父母应当帮助孩子树立自信,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有处理突发事件和完成各种工作的能力,坚信通过治疗可以完全消除焦虑疾患。通过暗示,孩子每多一点自信,焦虑程度就会降低一些,同时又反过来使自己变得更自信,这个良性循环将帮助孩子摆脱焦虑症的困扰。

(2)学校和家长还应适时地对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进行有关的性知识教育家长应告诉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身体上出现的一些变化,并不神秘、也不可怕,更不是什么病,而是他们走向成人的正常生理变化,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以此来帮助孩子解除青春期的焦虑。据了解,一些开设青春期性知识教育课程的学校,学生中患青春期焦虑症的比例,要大大小于未开设此课程的学校。

(3)仔细观察孩子的平时表现,及时为孩子解压松绑鉴别孩子是否过度焦虑,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家长、教师常用的经验观察法,一种是运用心理科学量表进行测量分析。

凭经验观察,一般是从这样几方面进行:

①观察孩子的神情。孩子年龄小,不善于掩饰内心世界,他们的焦虑紧张心态往往从表情上反映出来。

②观察孩子的行为。孩子过度焦虑紧张的时候,其行为表现常常发生较明显的变化:平时生动活泼的孩子变得“规矩”起来,平时安静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烦躁起来;复习或作业时不知所措,常常是刚拿起数学书没看几页就放下,又拿起了作文本,作文写了个开头又停下来,准备做数学。

③观察孩子的语言。比较外向的孩子往往能直接说出来,老师、家长易于发现;比较内向的孩子因为过分焦虑紧张,变得更加少言寡语。

④观察孩子的生理反应。多数孩子在过度焦虑紧张的时候,会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有的不思茶饭,有的哈欠不断,有的头疼脑热,有的旧病复发。

(4)采取多种措施缓解孩子的焦虑紧张心态当孩子出现过度焦虑紧张的症状时,需要采取多种措施缓解孩子的焦虑紧张心态。

①音乐缓冲法。让焦虑严重的孩子经常听听舒缓、轻柔、优美的乐曲。

②幽默娱乐法。带孩子去听听相声,与孩子一起看看小品、幽默漫画,同孩子一道参加游乐类活动。

③自我“欣赏”法。让焦虑严重的孩子坐在镜子面前,看看自己焦虑的表情,对镜中的自己,倾吐心中的焦虑。

④后果重估法。严重的焦虑往往来自对后果的过分估计。考试焦虑的孩子往往认为考试成绩非常非常重要,少1分,天就可能塌下来。家长要引导孩子意识到:一次考试虽然重要,但不能说明一切,这次考不好,还有下次。

⑤整理活动法。要求孩子每天整理好自己的生活用具、学习材料。经常分配孩子干一些“整理抽屉”、“整理房间”之类的活儿,也能减轻孩子的焦虑情绪。

不要轻视对孩子焦虑症的矫治,否则将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

4.让孩子远离性格孤僻的阴影

性格孤僻会使孩子难以应付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而变得自卑和羞怯,引导孩子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与交往是每个为人父母者的首要职责。

孤独对人的身心健康很不利。美国有位心理学家曾设计过一个实验室,设置一张舒适的床和放置许多美味佳肴。人在实验室里可以随意吃、喝、玩、睡,生活是完全“自由”、“舒服”的,惟一的缺陷是完全与世隔绝。他提出,谁进去生活“就可以发给谁一大笔酬金”。

几个大学生先后自告奋勇进去了,可进去后竟无一天睡稳吃香过,不到两天就神经质地敲打墙壁要求“释放”。当他们出来时一个个神情呆痴,动作愚笨,不协调,许多天不能恢复常态。这个实验说明,脱离社会、孤独对人的身心健康影响有多么大,对人体的摧残有多大,对人体的摧残有多么严重。

孩子出现孤僻的性格确实是很不好的,它表现为不爱与人交往,这就很难处好人际关系,很难扩大知识面。人是在相互接触中,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密切关系的。一个人若是总躲避人群,独自一人,怎能与他人搞好团结,怎能从与他人的交际中获得更多的信息?

孤独的孩子往往自卑感强,自信心差。因为他很少与他人接触,因此业余爱好少,看书的能力就得不到锻炼,而能力越差,自卑感就越加强。

可孤僻的人往往自尊心又很强,怕别人说自己不行,说自己无能,这就会造成很多内心痛苦。

孤独的孩子在集体中必定孤立,长期在孤独中生活会影响自己的心情,影响自己的情感。长期心情不佳对身体的影响很大,心情异常会使大脑皮层的正常活动受到损坏,失去平衡,结果导致皮层下中枢活动的紊乱,造成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发生紊乱以致病变。

孤僻、孤独往往与忧郁作伴,孤独显然有害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孤僻的孩子往往多疑。他们大多很内向、不活泼,自己不愿与人交谈,看到别人交谈又疑心,怀疑是在说自己,有疑心又不去问,总在心里闷着,既影响情绪,又影响学习和生活。

孤僻的孩子如果总孤独下去就会影响自己的情感,他对别人的冷漠,还将影响自己今后的生活,包括婚姻恋爱生活。

孩子养成孤僻性格往往是事出有因的,或受家庭环境影响,或受过刺激、伤害,或身患疾病等。孩子孤僻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不与人接触。家长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他人、集体对孩子成长的作用。从小事上开始帮助孩子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如鼓励孩子主动去跟他人聊天,主动和他人玩游戏,打扑克、下象棋、打篮球等。接触多了,从他人那里学到的知识和得到的快乐就多了,就会逐步爱与人交往了。

集体是矫正孤僻的良好环境,集体活动可能使孩子变得活泼、快乐,可以使孩子寂寞的情感得到补偿。集体活动,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可以改变孩子的性格。

参加集体活动,孩子开始可能有些害羞、胆怯,甚至做出可笑的事来,这时家长要教育孩子不要怕,时间长了就会进步,慢慢地大家发现了孩子的特长,就会欢迎他的。

矫正孩子的孤独行为,家长应配合学校教育,帮助孩子做到以下几点:

(1)帮助孩子建立友谊古人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正常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全的朋友氛围。孤独是人类的不健康的情绪情感体验,战胜孤独是孩子们健康成长、正常发展的前提。父母在矫正孩子孤独症的时候应强调这样的观点:“缺乏真正的朋友才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除了一个真心的朋友之外,没有一样药剂可以通心的。”这是英国哲学家培根早就一再强调过的。

如果用青年朋友热衷的语言来表达,矫正孤独症的目标是:摆脱“小我”,告别“旧我”,走进“大我”,创造“新我”。

(2)培植孩子的自信自信是人生起步的前提。建立自信是孩子摆脱孤独的良方。

赵昂升入初中二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离婚了。赵昂变了,像贾宝玉丢了通灵宝玉,六神无主。本来他的学习成绩平平,还时常有不及格的危险,经过这场打击,他像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摇,任风戏谑。直到初三毕业,赵昂才开始后悔,恨不得扇自己几巴掌。“爸爸妈妈离婚是爸爸妈妈的事,你跟着瞎掺乎什么?真是个窝囊废!”他考取了一所职业高中,学服装设计专业。他迷上了自己的专业,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模特训练。在中央电视台全国中学生服装设计大奖赛上,他得了一等奖,成为北京东城区的特优学生。

记者问他:“现在,你对自己的命运怎么看呢?”

他平静地告诉记者:“我觉得挺幸福的。父母离婚比不离婚时给我的爱还多,因为那时候,他们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而现在都唱红脸。再说,父母不在身边,一切都靠我自己拿主意,也放得开。我是独立的有充分自由的人!当然,有时回到家里,见不到父母,也有些怅然若失的感觉。但是,与独立和自由相比,又算得了什么?最重要的是自由、自尊、自强!”

“最重要的是自由、自尊、自强!”说得真好。这也正是克服孤独的良方。

(3)多方面培养孩子的兴趣作为家长,有责任和义务从培养孩子的兴趣入手,帮助他们克服孤独,走向新生。

同时,父母更应对孩子倾注满腔的爱,向他们介绍青少年在逆境中奋发成才的故事,使他们懂得生活中并不总是七彩阳光,有时也会阴霾满天。最重要的是热爱生活,不要被偏见所压垮,应勇敢地鼓起自己理想的风帆。父母还要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和谐、融洽、愉快的生活环境,不仅从物质生活上关爱孩子,还要多从精神、情感上关心他们。

如此才能让孩子摆脱孤独的压抑,勇敢地面对人生。

孤独是脱离世界的开始,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家长要引导孩子走出孤独,迎接美好的新生活。

5.让孩子从胆小懦弱走向胆大勇敢

但凡事业成功者,都是具有超常胆识之人。那些性格怯懦、胆小怕事者,很难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家长要真正地鼓励与帮助孩子,让孩子摒弃懦弱、挑战自我。

某杂志曾记载:有个身体单薄、性格内向的小学五年级男生,因为忍受不了本校一位高年级男生(有“小霸王”之称)的欺侮,竟然吞下了大量安眠药,怀着无以排解的恐惧含恨离开了人世。在自杀的前一天下午放学后,“小霸王”曾在他放学回家的路上拦住他,要他明天务必“孝敬”一条烟,否则就会放他的血。在这之前,他曾遭受过多次类似的敲诈和威胁,还多次被打得鼻子、嘴巴出血。这个可怜的小男孩不敢告诉家长和老师,因为“小霸王”威胁他说:“要是敢告诉老师和家长,以后就别想有好果子吃!”过分的懦弱加上求助无援最终使一个幼小的生命离开了人世。

如此令人寒心的惨例使人在震惊之余自然地联想到造成孩子轻生背后的原因:除了教育体制的滞后及其它方面的因素外,最直接最关键的还是这孩子自身的性格所致——懦弱,促使他走向夭折。性格怯懦的孩子,一般具有这样一些特征:沉默寡言、不好动、朋友很少、说话声音很小、做事很犹豫、经常不敢独自出门。一般说来,孩子怯懦性格的形成主要与家庭教育相关,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孩子经常受到大人的恐吓当孩子调皮捣蛋时,家长为了制止孩子胡闹,经常恐吓孩子说,“你再闹就让老虎把你吃了”,“你再不听话,晚上魔鬼会把你抓走的”,等等。虽然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孩子安静下来,殊不知,这些话对于一个辨识能力不强的孩子来说,会带来相当大的心灵创伤。

(2)家长动不动就训斥孩子许多家长都望子成龙,对孩子要求很苛刻。当孩子的表现没有达到家长的愿望时,家长就会严厉地训斥孩子,骂孩子没有本事,甚至体罚孩子。这样做会大大地挫伤孩子的自信心。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多利用时间好好学习,把孩子管得过死,甚至剥夺了孩子除学习以外的一切自由。长期发展下去,孩子的活动范围就特别小,甚至不敢和人打交道,怯懦的性格就慢慢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