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把孩子的缺点变为优点
3842300000024

第24章 让孩子远离“心魔”的吞噬(3)

(3)家长对孩子的爱太多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疼孩子疼得太过分,对孩子的一切都大包大揽。有人这样描述一些溺爱孩子的家长的举动:“饭不用他自己盛,生怕烫着;苹果不用他自己削,生怕伤着;路不让他多走,生怕累着;高处不让他去,生怕跌着;学骑自行车,父母双双跟着扶着,生怕摔着……”这样做实际上是在暗示孩子,你什么都不能做,孩子自然就对父母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心理。

(4)家长经常向孩子灌输“卑微”的思想意识我们经常听见一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我们家穷,没权没势,也没什么本事,你要少出头露面,少与人搭话,吃点亏就吃点亏。”在这种意识的诱导下,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觉得自己各方面都比不上别人。

要矫正孩子性格懦弱,家长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鼓励孩子走向社会要改变孩子的懦弱性格,首先必须纠正家长的过分保护或过分严格。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外出活动及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尤其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带养的孩子,更应从家庭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应经常带孩子到公园或其他公共场所去,让他们走向社会,接触外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家长还应带他们走亲访友,去各地旅游,以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家长应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们一起游戏、交往,参加各种文体活动。

(2)鼓励孩子不怕陌生,大胆说话一些内向懦弱的孩子,不喜欢多说活,更不善于争辩,尤其在陌生人面前、大庭广众之中,更是如此。对于这种孩子,家长应多为孩子创造条件,为其提供大胆讲话的机会。比如孩子不敢在生人面前讲话,每当客人来时,家长应让孩子与客人接触,并求得客人的配合,让客人有目的地发问,一回生,二回熟,可逐渐改变孩子的懦弱性格。此外,家长可多为孩子提供独立思考、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碰到事情,家长应多问孩子:“你看怎么办?”如果孩子说得对,家长应大加赞赏,给孩子以鼓励,使孩子获得自信和勇气。如果孩子说得不对,或表达得不确切,也不要责怪孩子,不要让他感到难为情,应指导孩子,让他自己思索为何说得不对。这样,可不断提高孩子说话的能力,克服孩子懦弱的性格缺陷。

(3)一点一滴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孩子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包办,而要让他们自己想法解决。当然,开始时父母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使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处理各种事,而不能一下子就不管不问使孩子手足无措,以至于更加胆小。父母应该充分地意识到对孩子的溺爱、娇宠,只会造成孩子怯懦、任性的性格。父母要树立起纠正孩子怯懦性格的信心,要认识到只有教育得当,才能使年幼的孩子得到健康发展。

(4)给孩子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并让孩子有充分发挥的余地。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使孩子敞开胸怀,开阔眼界,还要教给孩子适当的技能,如唱歌、绘画、手工等,使孩子坚信自己并不笨,从而增加自信心,敢于参加小伙伴的活动。

(5)教育孩子要勇于维护自己的尊严当孩子受到别人嘲笑或欺负时,父母教导孩子这样做——让孩子认识到大多数取笑人的行为是很无聊的,不值得理睬。但有些取笑伤害了孩子,因而不能置之不理。对取笑进行分类:

有些取笑非常愚蠢或明显不真实,对此,孩子可以一笑了之;不要对取笑太敏感,教孩子用以静制动的方法对付嘲弄者,不回嘴,只是把头转过去或转身离开。有时制止嘲弄的最佳方式是先发制人,伶俐的口齿是有效的武器。帮助孩子学会灵活机动地做出恰当的反应,不能一味退让,要勇于维护自己的尊严。

懦弱的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怕”字当头,不管遇到什么事,第一个反应就是“怕”,怕这怕那。因此,引导孩子消除“怕”字,大胆显示自己,是摆脱懦弱的最重要途径。

告诉孩子,只有勇敢才会成功,胆小鬼是什么也办不成的。

6.积极引导孩子战胜恐惧心理

孩子产生恐惧心理,久而久之对孩子的健康极为不利。聪明的父母应该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引导孩子战胜恐惧。

王小寒7岁了,是南京某小学学生,他聪明可爱,好学又好问,经常独自一人饶有兴致地看他的卡通,妖魔鬼怪,千姿百态,看得入神了,还禁不住模仿它们的动作。当然,王小寒对这些神奇的形象也是极为佩服的。

这天,王小寒和往常一样按时去睡觉,妈妈关上灯,轻轻掩上门。没多久,王小寒突然惊叫道:“我怕魔鬼抓我,我不睡觉了。”他从屋里冲出来了,神色紧张,立即依在妈妈怀里。父母对小寒的行为感到诧异,以为他做噩梦了,急忙劝道:“寒寒听话,魔鬼不会抓你的。”可小寒却不断地说:“我怕,我不睡觉了!”以后的好几天,王小寒睡觉的时候都会有相同的反应。

王小寒的反常行为几天以来一直困扰着父母,在百思不解的情况下,爸爸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那是个星期天,一家人去了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很娇惯王小寒,每次王小寒的表现都令爸爸妈妈极为不满意。这不,王小寒又不好好吃饭了,爸爸气极了,就把他关在漆黑的房间里,并说,魔鬼要抓走不好好吃饭的孩子,王小寒吓得大哭了一阵。

爸爸终于明白了事情的起因,甚至王小寒当时的哭声似乎也回荡在他的耳边。片刻的思考后,爸爸便在王小寒面前忙碌起来了:只见爸爸拿着一根木棍,告诉孩子这是金箍棒,然后学着孙悟空的样子,边舞木棍,边一本正经地说:“各路魔鬼听着,我,齐天大圣孙悟空来也!我的宝贝今天很听话,谁要敢动我的宝贝一根汗毛,我定让他有来无回!”然后,把木棍递给了王小寒并说:“有金箍棒在,魔鬼就不会碰你了,你就放心地睡觉吧!”孩子看着爸爸的神情,手握“金箍棒”勇敢地回到自己屋里睡觉去了。

由于王小寒的爸爸曾对孩子采用不当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对魔鬼的极度恐惧。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他及时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他也能理解孩子的心理,懂得孩子的感受,及时补救,才没有使不良影响延续下去。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处在发育过程的孩子,会对某些事物产生恐惧,如怕动物、怕黑暗甚至怕人,不少孩子看见医生、注射器时,恐惧反应更为强烈。恐惧有其积极的一面,恰当地运用儿童的恐惧心理,可以实施教育,使他们的行为规范化。如儿童对做错事会产生恐惧,可以因势利导,利用孩子对不及格成绩的恐惧,鼓励孩子认真学习。但是,如果孩子经常处于恐惧状态,整天提心吊胆、谨小慎微,这对孩子的身心发育极为不利。

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可能会对各种各样的对象产生恐惧,如对身体损伤的惧怕、对自然事件的惧怕、对社交的恐惧等。六七岁的孩子最关注虚幻型的事物,所以神话故事、妖魔鬼怪就是他们的话题,也是他们的理想。在他们的心目中,孙悟空是真的,忍者神龟是真的,各种魔鬼天神是真的。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恐惧对象,下面列出孩子在不同年龄段所惧怕的事物供家长参考。

0~5个月:害怕巨大的声响,突如其来的声音,害怕身体失去支撑。

6~9个月:害怕陌生人,害怕生疏的环境。

1岁:害怕与亲人分离、受伤、排便。

2~5岁:害怕黑暗、狗、孤独、想像中的怪物、强盗、医生。

6~12岁:害怕上学、受伤,害怕打雷、闪电、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害怕社交、亲人去世。

13~18岁:害怕受伤、社交、死亡与社会隔离等。

通常孩子恐惧的情况较为短暂,很少对孩子产生严重影响,但当孩子恐惧表现严重而持久时就应引起家长的注意。

有些父母面对孩子的恐惧,试图采取强制手段使孩子放弃恐惧,甚至指责奚落:“你怎么这么胆小?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什么也不怕”,“我不喜欢胆小的孩子”,“摸摸小猫,它不会咬你的”,“老虎是关在铁笼子里的,它又跑不出来,你为什么还这么害怕?”这些方法往往是无效的,有时不仅无效,反而还会加重孩子的恐惧。

面对孩子的胆小,每个家长都应当巧妙引导,用科学教育的方法,使孩子战胜恐惧。

(1)不要大惊小怪,甚至嘲笑、惩罚孩子家长要耐心解释,并鼓励孩子参与一些能有效消除恐惧的活动。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感受,但不要表现得过分热切,过分关心和注意,否则不仅鼓励了孩子的恐惧,而且还可能使孩子的恐惧感增强;也不能轻视恐惧,不要试图借助嘲笑或生气来改变孩子的畏惧态度,有时孩子在表面上可能不再抱怨了,但恐惧依旧有存在的可能。作为家长,尽可能让孩子按自己的节奏面对和克服恐惧,让孩子描述他的恐惧经历和情感。你了解孩子越多,越能帮助孩子对付他的恐惧,如果孩子害怕黑暗,给孩子解释为什么会有黑暗,以及黑暗并不可怕的道理,或者带孩子走进黑暗的屋子里去开灯,然后说:“你看,你已经进了黑屋子,你并没有害怕呀!”反复多次,孩子的恐惧就会逐渐消失。

(2)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儿童的恐惧多源于观察与模仿,看到别人对某一事物害怕,他们也会对某种事物感到恐惧。

如打针时看到别的孩子恐惧、哭闹的样子,他也会哭起来,如果旁边打针的孩子很放松、若无其事,他也会受暗示,从而减轻对打针的恐惧。孩子对某种事物的害怕,可能是模仿来的。因此,在孩子产生恐惧心理时,家长有必要检查一下自己的言行,看看有没有粗心大意地把焦虑不恰当地传染给孩子。另外,通过让孩子模仿,也可以减轻孩子的恐惧,如孩子怕狗,让他观看年龄相仿的孩子同狗一起嬉戏,多看几次后,有意识地安排孩子逐步靠近,多次反复,孩子的恐惧就会减轻。

(3)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向孩子讲科学、讲道理,不要采用各种恐吓手段随便吓唬孩子,要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培养孩子勇敢、镇定的情绪,不过分保护孩子,也不勉强孩子做不愿做或不敢做的事。同时,注意丰富孩子的知识面,扩大视野,让孩子多接触自然、社会、多参加有趣的活动,让孩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一些无端的恐惧也就很容易消除。

帮助孩子克服胆小恐惧要靠耐心和科学的训练方法。

7.让孩子由羞怯畏缩变得大方活泼

羞怯是对陌生的人和环境所产生的回应,如果持续过久就会形成社交焦虑障碍,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和才能发挥。对孩子的羞怯畏缩,家长应予以关注。

据沈阳市教育部门对某中学初三年级四个班,共计195个学生进行测试的结果表明:其中有27人有羞怯心理,占14%。从这个比例中看出,学生的羞怯心理足以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家长对孩子的羞怯不当回事,那么羞怯将有可能伴随孩子终生。

孩子羞怯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大多数孩子都伴有学习成绩差、不与他人交往、不愿与同龄学生在一起玩、逃避课堂讨论、不主动发言、不愿在公开的场合抛头露面、做什么事情都要由父母或他人陪伴、不敢单独外出、怕见陌生人、说话办事都爱在别人后面等等,甚至有时连当众说活的勇气都没有。但有的时候,羞怯的学生也会表现出出人意料的举动。如:有个刚上初一的学生,平时总爱一个人单独活动,但他有时还欺负其他同学。一直到了上初二时他的父母才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实际上是很羞怯的,他的一时的好强逞能,只不过是暂时对羞怯的一种掩饰罢了。

从心理学角度看,羞怯是一种情绪,是内心深处的胆怯或自卑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每一个人在其一生中可能都有过羞怯的经历,只不过时间长短不同而已。有的人甚至到成年以后还摆脱不了羞怯,以致形成社交恐惧症。

造成羞怯的主要原因就是一种不自信。孩子体弱多病或有某种遭遇和创伤,在生活中心理曾受到过某种刺激,如受人欺负、被人打骂,甚至棍棒交加、被人奚落耻笑等使他自尊心受损,都可能使其变得畏畏缩缩,易于羞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一个家庭环境不好,定会给孩子造成许多心理障碍,带给孩子一定的负面影响。据有关资料表明,有羞怯行为的孩子,有时其父母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羞怯情绪,孩子受到了父母的感染。再者对孩子经常责备、打骂甚至棍棒交加,夫妻经常在孩子面前吵骂,甚至离异,会使孩子缺乏温暖、依靠、交流和亲情的爱抚,孩子从小就觉得不如别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必然会形成羞怯自卑的心理。

羞怯孩子往往采用一种消极退缩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受伤的心灵。但孩子一旦产生心理上的长期恐惧,就会形成社交恐惧症,惧怕别人负面的评价,惧怕无法面对社会。害羞的孩子大多逃避社交场合,很少主动与人相交。害羞可能会变成严重的问题,因为它会阻碍孩子交朋友、有碍学习和自尊心的形成,也减低心理适应的能力。害羞的孩子通常会神经过敏、疑惑不安、孤单、沮丧及难交朋友,他们的确需要帮助。

很多孩子害羞,是因为自小受到成人灌输的观念影响。有些孩子只是比较含蓄,但若父母不断说他是个害羞的孩子,再加上亲戚朋友和学校同学不断议论,结果,使他真的变成一个畏缩害羞的孩子。

作为家长,应进行自我反省,自己是否提供给了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有没有毫无条件地爱自己的孩子?是否给他机会表达他自己的感受?或者是否滥用权力,过度严厉?因为严厉之中会忽略了情感与关怀。孩子过分依赖的成因是忽视和粗暴。不重视情感、粗心大意、不负责任与拒绝,都会造成孩子的依赖行为。依赖的行为很多时候与羞怯有关。

假如害羞是一种畏人症,家长应如何消除孩子对人的恐惧呢?

(1)建立孩子对别人的信任父母应该信任孩子,他愈被信任,就愈能信任别人。信任是亲近的基础,如果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学得信任,他也很难真正信任别人,这也是羞怯的成因。

(2)锻炼孩子多与人交往如果孩子害羞是因为从小没有社交机会,父母就应当特别关注他们在这方面的需要。不妨领孩子到亲友家中,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人,主要是让他们学习如何与别人交往。起初适合在比较安全的环境锻炼他,此外,应避免高度竞争的商业化环境;多让孩子经历被别人接纳的经验,这有助于他们树立自信,在社交上继续进步。

(3)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自信西方的家长在鼓励孩子时,“你太杰出了”、“你很伟大”这样的赞美之词,他们是从来不吝惜的;而中国的师长感到这些词语可能有些“夸张”。西方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不会是样样第一,但总有优秀的地方;而中国家长们教育孩子时,似乎总在刻意追求十全十美的境界,其结果却常常事与愿违。